Workflow
日产汽车(NSANY)
icon
搜索文档
Former Nissan CEO Carlos Ghosn calls the Nissan-Honda merger plan a 'desperate move'
Business Insider· 2024-12-23 11:41
文章核心观点 日产和本田正考虑合并,前日产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称此举是“绝望之举”,表明日产处于“恐慌模式”,且两家公司几乎没有互补性 [4][7][12] 合并相关情况 - 日产和本田表示正在“考虑未来合作的各种可能性”,但尚未做出决定 [1] - 日本报纸《日经新闻》称两家公司正在进行合并谈判 [5] - 若合并,将成为全球按销量计算的第三大汽车公司 [6] - 合并可使两家公司集中资源,更好地与特斯拉和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等竞争对手在电动汽车领域竞争 [13] 日产现状 - 日产今年一直在努力应对利润下降和销量减少的问题,上个月在全球裁员9000人以降低成本,其股价今年下跌20.7% [21] - 日产面临来自比亚迪等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竞争,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泰国和巴西的电动汽车市场占据较大份额 [19] - 日产的电动汽车战略陷入困境,是美国少数几家没有混合动力或插电式汽车产品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20] 卡洛斯·戈恩观点 - 日产与本田的潜在合并是“绝望之举”,追求与本田的合并表明日产处于“恐慌模式” [4][7] - 两家公司几乎没有互补性,处于相同市场,拥有相同产品,品牌非常相似 [7] - 这不是一个务实的交易,两家公司之间很难找到协同效应 [15] 卡洛斯·戈恩经历 - 2018年11月,戈恩在日本被捕并被控金融犯罪 [16] - 戈恩在日本监狱被拘留100多天后,于2019年12月藏在乐器箱中逃往黎巴嫩 [17] - 去年,戈恩在黎巴嫩对日产提起十亿美元诉讼,称其损害了自己的财务和声誉 [9] 行业地位 - 本田和日产分别是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其本土竞争对手丰田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14] 日产电动汽车历史 - 2010年,日产推出全球首款大规模量产电动汽车聆风,率先在电动汽车领域展开竞争 [22] 他人观点 - 前日产首席运营官安迪·帕尔默称,日产目前产品阵容不佳,在电动汽车领域缺乏明显领导力,这是管理不善的直接结果 [3]
世界第三大车企即将被迫诞生
投资界· 2024-12-23 11:28
本田日产三菱业务整合 - 本田与日产汽车将就业务整合展开磋商 计划成立控股公司并将两家企业纳入旗下 近期将签署谅解备忘录 持股比例等细节待确定 [5] - 本田和日产从3月开始探讨合作 8月开展全面业务合作 协商内容包括车载软件及零部件通用化 [5] - 三菱汽车作为日产最大股东 已表明加入本田和日产联盟的意向 三家企业全球总销量超过800万辆 合并后将超过现代起亚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集团 [5] 日本车企产量下滑 - 日本8大车企2024年上半年度全球产量1187.8301万辆 同比减少6% 为2020年以来首次同比下降 [6] - 具体车企产量下滑情况:丰田减少7%至470.5万辆 本田减少8.1%至181.7万辆 日产减少7.8%至153.25万辆 [6] - 中国市场销量大幅下滑:2024年前11个月本田下降30.7% 日产下降10.5% [6] 全球汽车市场格局变化 - 2024年1-11月全球汽车销量前十国家中 日本(-7.3%)、德国(-0.4%)、韩国(-6.7%)均出现同比下滑 这三个国家正好占据世界汽车集团前三名 [7][8] - 中国汽车市场表现突出:1-11月累计销量2794万辆 同比增长3.7% 11月单月销量331.6万辆 同比增长11.7% [8] - 其他增长较快市场:巴西(+15.2%)、墨西哥(+10.7%)、俄罗斯(+54.1%)、越南(+17.2%) [8] 新能源汽车转型趋势 - 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5年EV在全球新车销售中占比将超过50% [9] - 传统燃油车生产大国产业地位被削弱 德国汽车业面临需求疲软和订单短缺 超过一半企业计划裁员 零部件制造商存在融资障碍 [9] - 德国经济受汽车业拖累 预计2025年GDP增速仅0.4% 2024年将萎缩0.1% [9]
Nissan to curb DEI policies after ‘productive conversations' with anti-woke activist Robby Starbuck
New York Post· 2024-12-19 23:40
文章核心观点 日产汽车在与保守派活动家Robby Starbuck交谈后将撤回多元化举措,此前Robby Starbuck曾成功抵制多家大公司使其削减DEI项目,日产是近期众多改变DEI政策的美国大公司之一,同时日产面临日本监管审查并寻求与本田合并以应对竞争 [1][4][9] 日产撤回多元化举措内容 - 美洲部门将停止资助骄傲活动并取消多元化申请人的招聘和晋升配额 [1][6] - 员工培训将专注业务议程,取消DEI和LGBTQ培训要求 [2] - 结束参与人权运动组织的企业平等指数调查 [2] 事件相关背景 - Robby Starbuck曾威胁对多家美国大公司进行抵制,促使它们改变DEI政策,他称赞X平台所有者马斯克营造了利于其“反觉醒”抵制行动的环境 [4] - 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表达抑制多元化举措的意愿,2020年签署可能撤回DEI举措和批判种族理论教学的行政命令,2021年拜登就职首日撤销该命令 [5] 日产此前多元化举措情况 - 去年日产曾大力宣扬其广泛的DEI举措,强调为LGBTQ员工提供福利 [7][8] 日产人事变动与业务挑战 - 现任美洲区主席Jeremie Papin将于1月1日担任首席财务官,美国区主席将由Christian Meunier接任 [9] - 日产在日本面临更多监管审查,因与本田均难以应对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和特斯拉的竞争,正寻求合并 [9]
Why Nissan and Toyota Popped Today, but Honda Motor Dropped
The Motley Fool· 2024-12-19 04:16
文章核心观点 - 日产和本田潜在合并消息引发股价变动,虽二者当前销售下滑,但合并若成将成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投资者或从合并与否中获利 [1][4][7] 股价表现 - 周三日产和本田潜在合并消息使日产股价截至下午2点25分上涨18.5%,本田股价下跌3.3%,丰田股价上涨2.6% [1][2] 合并目的 - 日产和本田讨论成立新控股公司,联合对抗丰田及中国汽车制造商,尤其担忧中国比亚迪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的崛起 [3] 合并规模 - 日产和本田可能将三菱汽车纳入控股公司,合并后年产量约800万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4] 行业趋势 - 汽车行业类似合并和合作现象普遍,如通用与现代谈合作、宝马与丰田合作、 Rivian与大众结盟 [5] 销售情况 - 截至11月,日产在华销量下降超10%,本田在华销量下滑超30%,日产减产20%,本田减产10% [6] 投资分析 - 投资日产或本田在合并前是投资萎缩企业,但投资者仍可能获利 [7] - 日产市盈率超10倍,不分红,未来几年销售增长有限,但长期分析师预计到2029年销售增长约13%,与本田合并或助其实现 [8] - 本田市盈率低于6倍,股息收益率5.3%,预计未来五年年增长率超3%,2029年每股收益或比2024财年高1美元 [9] - 本田与日产合并或提升品牌前景,且周三股价更便宜,投资者可从两方面获利 [10]
Nissan Stock Jumps as Investors Eye Possibility of Honda Deal
Investopedia· 2024-12-18 23:50
文章核心观点 日产和本田承认正在考虑潜在合并,富士康也有意收购日产股份,此消息引发东京股市相关股票波动,双方数月来一直在探讨合作方式但尚未做决定,合并或助力双方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取得进展,且可能拉入三菱汽车 [1][2][4] 分组1:合并消息及市场反应 - 日产和本田承认考虑潜在合并,引发东京股市相关股票活跃交易 [1][2] - 周三日产股价在日本上涨近24%,本田股价下跌约3% [3] - 东京证券交易所原计划暂停日产股票交易,后在市场开盘时改变决定 [3] 分组2:其他相关方动态 - 富士康询问收购日产股份事宜 [1][3] 分组3:合并目的及可能涉及方 - 双方认为合并可在电动汽车制造领域取得进展 [4] - 若交易推进,双方设想向控股公司投资股权组建合并实体 [4] - 合并可能拉入部分由日产支持的三菱汽车 [4] 分组4:合作历史 - 本田和日产今春宣布在电动汽车业务部分合作,8月三菱加入 [5]
Nissan Shares Surge 23% After Reports Of Merger Talks With Honda
Forbes· 2024-12-18 13:59
文章核心观点 - 日产汽车与本田汽车启动合并谈判,旨在帮助日产度过危机并提升与中国电动汽车对手和特斯拉的竞争力,市场对此反应不一 [1] 合并情况 - 两家汽车制造商正讨论在单一控股公司下运营,以整合资源应对新兴竞争对手 [3] - 两家公司在新控股公司的持股规模和其他财务细节尚未确定 [3] - 合并实体计划最终让三菱汽车加入,其最大股东为日产 [4] - 日产表示正在考虑与本田和三菱进行“未来合作的各种方式”,但尚未最终确定 [4] - 本田称媒体报道并非基于公司官方声明 [4] 市场反应 - 周三上午东京交易中,日产股价飙升23.70%至417.6日元(2.72美元),触及单日波动上限导致交易暂停 [6] - 三菱汽车股价在消息传出后飙升19.65%至487日元(3.17美元) [6] - 本田汽车股价起初上涨,最终跌至1233日元(8.04美元),较前一日下跌近4% [6] - 日本最大汽车制造商丰田股价上涨近2%至2725日元(17.76美元) [6]
Hang Seng Index: Beijing Stimulus Lifts Tech and Auto Stocks: Nissan Motors Jumps 17%
FX Empire· 2024-12-18 12:36
无符合要求的关于公司和行业的内容
Nissan is having a terrible time, and Trump might be about to make it a whole lot worse
Business Insider· 2024-11-28 19:41
文章核心观点 日产汽车在销量和利润暴跌后正努力扭转困境,特朗普拟对墨西哥加征关税使其复苏计划受阻,且公司还面临来自中国竞争对手的压力以及向电动汽车转型的挑战 [1][2][8] 日产现状 - 2024年经营艰难,销量和利润暴跌,已削减员工数量 [1][2] - 10月全球销量同比下降近2.7%,在中国和欧洲两位数下降,美国市场三个月来首次增长 [6] - 截至9月季度利润降至约2.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14亿美元 [7] - 本月宣布裁员9000人并削减20%制造产能 [7] - 因欧洲合作伙伴雷诺出售部分股份,正寻求额外投资者 [8] 生产情况 - 除墨西哥外,今年主要市场产量均大幅下降,全球前10个月产量同比下降7.1% [3] - 墨西哥产量较2023年增长近10%,上月全球近四分之一日产汽车在墨西哥制造 [3] - 在墨西哥有四个生产基地,生产Sentra、Versa和Kicks等车型 [5] 关税影响 - 特朗普拟上任首日对从墨西哥和加拿大进口商品征收25%关税,竞选时曾提出对墨西哥进口汽车征收200%关税 [4] - 日产高度依赖墨西哥生产,将是受关税冲击最严重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3][5] 行业竞争 - 包括日产、本田和丰田在内的日本汽车制造商受到中国汽车制造商压力,中国车企以实惠电动汽车抢占其在中国市场份额并拓展到日本车企主导的发展中市场 [8] 转型挑战 - 日产、本田和丰田在向电动汽车转型方面面临考验,优先发展混合动力汽车策略在美国促进销售,但在中国落后于比亚迪等本土竞争对手 [9][10]
日产汽车,先崩了
商业洞察· 2024-11-13 17:54
日本三大车企财报表现 - 丰田销售收入23.28万亿日元(同比+5.9%),经营利润2.46万亿日元(同比-3.7%),净利润1.9万亿日元(同比-26.4%)[4] - 本田销售净额5.39万亿日元,经营利润2579亿日元,净利润1000亿日元,均低于市场预期[5] - 日产销售净额2.99万亿日元(同比-5.08%),经营利润319.1亿日元(同比-84.67%),净亏损93.4亿日元[5][7] 日产汽车降本增效措施 - 削减20%全球产能,裁员9000人,高管自愿降薪50%[8] - 2024财年经营利润预期从6000亿日元两度下调至1500亿日元[8][9] - 4-9月全球销量同比下降4%,中国区1-10月销量55.8万台(同比-9.98%),10月单月销量57323台(同比-16.52%)[11][13][14] 轩逸车型的市场表现与风险 - 轩逸占日产中国区销量55.7%(10月31942台/总57323台),累计在华销量500万辆[16][21] - 轩逸通过降价策略维持销量(入门价从12万降至7万),但导致利润下滑[26][27] - 2023年1-9月紧凑型轿车销量榜首被比亚迪秦PLUS(362721辆)取代,轩逸退居第二(240204辆)[30][31] 日系车企在华电动化转型困境 - 日产计划2026年前在华推出8款新能源车型(含5款日产品牌)[32] - 丰田在华销量同比-13.7%,本田同比-31%,日产纯电车型ARIYA上半年销量不足1700辆[35][36][38] - 本田新能源工厂10月投产,丰田依赖铃木印度代工生产电动SUV[39][41]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50%,燃油车市场持续萎缩[29] - 日系车企在电动化转型中举棋不定,陷入"温水煮青蛙"困境[38][41]
Nissan Motor(NSANY) - 2024 Q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4-11-08 13:46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本财年上半年净营收持平于5.984万亿日元,营业利润同比下降90%至329亿日元,净利润下降94%至192亿日元[4] - 上半年全球零售销量下降1.6%至159.6万辆,全球产量下降7.9%至156万辆[6] - 上半年汽车业务净营收为5.35万亿日元,净亏损1161亿日元,自由现金流为 - 4483亿日元,净现金为1.36万亿日元[7] - 上半年与去年相比,净营收减少791亿日元,营业利润减少3038亿日元,净利润为192亿日元,第二季度净营收减少1599亿日元,营业利润减少1762亿日元,净利润为 - 93亿日元[8]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全球零售销量除中国外下降0.5%,中国下降5.4%,日本下降2.4%,北美下降1%,欧洲增长近1%,其他市场增长1.5%[6] 各个市场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中国市场合资非高端市场萎缩,中国本土品牌新能源汽车增长迅速且出口增加影响公司业务[16] - 美国市场对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需求急剧增加,公司因无相关产品而处境艰难[16]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修订全年指引,预计零售销量340万辆,营收达12.7万亿日元,营业利润修订为1500亿日元,预计资本支出5800亿日元,研发支出6500亿日元[11][12] - 采取扭亏为盈行动,包括调整组织规模、转变利润结构、提高投资效率和产品竞争力、推动与其他公司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等[21] - 稳定和优化业务的行动包括控制营销和SG&A费用、重新确定资本支出和研发费用的优先级、美国自愿离职计划、生产调整和库存控制等,还将削减全球产能20%,全球裁员9000人,削减SG&A费用[24] - 采取一系列降低制造成本的行动,目标是相比2024财年削减固定成本3000亿日元和可变成本1000亿日元[25] - 在中国加速推出新能源汽车,在美国推出插电式混合动力和e - POWER车型,提高单车型销量,增强品牌影响力,减少开发周期至30个月,提供多样化动力系统[26][27] - 最大化与雷诺和三菱汽车的联盟合作,深化与本田的合作关系,发展智能合作伙伴关系[28]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公司目前面临重大挑战,包括市场环境变化和自身特定问题,如销售计划未能达成、无法及时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等[16][17][18] - 尽管面临困难,但公司致力于重建一个精益且有弹性的业务结构,适应环境变化,提高产品竞争力,重回增长轨道[29] 其他重要信息 - 鉴于当前情况,公司决定不支付中期股息,年终股息将根据业务恢复情况确定[14] - 为体现管理责任,CEO自本月起放弃50%薪酬,其他执行委员会成员也将自愿相应减薪[15]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1:财务业绩恶化最大原因是否是美国业务,美国业务表现不佳的原因及恢复措施,如何评估包括美国在内的业绩恶化,出售三菱汽车部分股权的原因、意义及是否影响双方关系[31] - 美国业务核心车型销售未达预期,未产生预期利润,且美国混合动力市场增长迅速公司无相关产品,公司将通过增强品牌影响力等措施恢复美国业务[34][35][36][38] - 出售三菱汽车部分股权是为支持其业务战略,同时增加日产财务灵活性,双方合作关系不变且仍在讨论合适的持股比例[32] 问题2:美国新总统上台对从墨西哥出口到美国的业务有何影响及应对措施,如何评估当前业绩及恢复业绩的方法[39] - 公司将进行游说工作,中长期方向不变但会密切关注,日产NEXT业务转型计划提升了销售质量,但目前需要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份额,以应对当前挑战[40][41][42] 问题3:与本田合作的进展是否受业绩恶化影响,日产在合作中的地位和概念,任命首席绩效官和改变高层管理结构的目的及有效性,后续高层管理团队的具体改变计划[43] - 与本田合作旨在提升竞争力,目前合作进展稳定,日产业绩不佳需要实施扭亏为盈举措,高层管理结构改变是为加速决策,提升业务敏捷性[44][45][46] - 尽管日产业绩恶化,但与本田合作的目标不变,日产仍需作为独立公司达成目标[47] 问题4:是否放弃Arc销售计划中的100万辆销量增长目标,按地区的销售下降情况,出售三菱汽车股票是否与日产现金流有关,能否改善自由现金流[49] - 目前100万辆销量增长目标难以实现,具体修订情况待定,30款新车计划不变但推出时间可能调整,日产现金流目前健康,出售三菱汽车股票不是现金流问题,而是支持其战略,日产需要提高汽车业务的现金生成能力[50][51][53] 问题5:20%全球产能削减和9000人裁员计划的实施地点、最终结果、时间表[56] - 目前全球产能约500万辆,今年产量340万辆,产能目标320万辆,削减产能将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但具体实施地点暂不透露,由负责生产的Sakamoto补充[57] - 全球25条生产线将削减约20%的最大运营产能,通过降低生产线速度、改变工作班次模式等方式提高运营人员效率,在中国的调整涉及合作伙伴车辆生产,正在讨论中[58] 问题6:产能优化和裁员是否涉及日本,具体时间[59] - 地点和时间暂不披露,将根据区域战略审查和讨论生产布局[60] 问题7:美国利润因激励支出增加而恶化,与过去相比公司是否有改变[61] - 现在和过去激励支出方式不同,日产NEXT提升了销售质量,但核心车型仍未实现盈利,新车型受欢迎但未达预期利润,需要加强汽车流量管理和销售预测准确性[62][63] 问题8:原计划是否过于乐观,未考虑美国市场情况,e - POWER或PHEV何时引入美国市场及美国市场前景[65] - 回顾过去,公司在销量目标上过于激进,未预见到混合动力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流行趋势,目前内部正在讨论提前引入PHEV到美国市场,但明年实现可能极为困难,将优先重建美国市场的销售能力[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