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日产汽车(NSANY)
icon
搜索文档
又一汽车巨头宣布建设LFP电池工厂
起点锂电· 2025-01-24 14:24
日产汽车战略调整与电池工厂建设 - 公司宣布在日本北九州市投资1533亿日元建设下一代电动汽车电池工厂 年产能5吉瓦时 计划2028年应用于轻型电动汽车[2] - 公司全球产能削减20%并裁员9000人 主要因美国和中国市场销售不佳[2] - 采取降低销售及行政开支、优化资产组合等措施以扭转业绩 社长内田诚因业绩恶化自愿减薪50%[2] 日产与本田合并计划 - 公司与本田汽车启动合并 框架已敲定 预计6个月内完成细节对接[2] - 合并后成立控股公司 双方作为子公司运营 目标年销售额超30万亿日元 年营业利润超3万亿日元[2] - 控股公司董事会超半数成员由本田提名 本田持股过半 计划2026年8月上市 合并后两家公司退市[2] 电池行业动态 - 行业首届圆柱电池技术论坛定于2025年2月28日在深圳举办[4] - 多家电池相关企业被提及 包括国轩高科、利维能、诺达智慧、中泽科技等[3]
How Nissan's profits dropped 90% in one year
CNBC· 2025-01-16 00:00
文章核心观点 公司与竞争对手本田的合并可能是其生存的最佳或唯一机会,虽面临诸多挑战但也有一定优势 [1] 公司现状 - 公司在中国、新兴市场和美国市场面临挑战,2024财年上半年营业利润下降90%,净收入下降94% [1] - 公司面临来自中国汽车制造商的激烈竞争、在全球电气化竞赛中失去领先地位以及在美国市场的失误 [1] - 有报道称公司只有12到14个月的生存时间,公司称此为“猜测”,表示保持着较强的流动性并在新产品和技术上进行投资 [2] 应对措施 - 公司进行高管调整,削减9000个工作岗位,削减约20%的产量 [3] - 首席执行官每月薪酬降低约50%,其他执行委员会成员也将减薪 [3] 公司优势 - 公司有六款在美国售价低于3万美元的车型,此时美国汽车平均交易价格接近5万美元 [4] - 公司若能为首次购车者或新家庭打造价格实惠且可靠的汽车细分市场,该策略有望在市场中获胜 [5] - 公司旗下英菲尼迪和日产的实力足以支撑其度过难关,尤其在能找到合作伙伴的情况下 [5]
加州大火,豪车成灰,王思聪的布加迪逃过一劫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1-14 22:56
火灾影响 - 加州洛杉矶大火已持续7天,造成至少24人死亡,13000栋建筑被毁,18万人被强制撤离,20万人需准备撤离 [5] - 火灾覆盖面积超过31平方英里,预计财务损失从500亿美元上调至2500-2750亿美元 [5] - 火灾对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打击,约5000种动植物失去栖息地 [5] 豪车损失 - 大量豪车被弃街头,包括奔驰、宝马、保时捷、雪佛兰、福特、特斯拉等品牌,消防部门需用铲车开路 [7] - 多辆二战前经典汽车和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典车型被烧毁,包括雪佛兰、MINI Cooper、林肯大陆、克莱斯勒DeSoto等 [11] - 王思聪的布加迪Chiron因半年前转移至日本而幸免于难 [11][13][14] 经销商应对 - 洛杉矶地区部分汽车经销商暂停运营,包括LAcarGUY关闭7家圣莫尼卡门店和1家好莱坞门店 [16] - Group 1 Automotive关闭比弗利山庄梅赛德斯奔驰专卖店 [18] - AutoNation Inc.洛杉矶经销商未受直接影响,但持续关注事态发展 [18] 车企援助 - 通用汽车、本田、现代、马自达、日产、丰田等公司提供捐款和支付援助 [20] - 本田向美国红十字会捐赠50万美元,现代和捷尼赛思捐赠20万美元 [22] - 多家车企提供付款延期、租赁延期服务,以及购车补助等支持措施 [22]
日产车告急
投资界· 2024-12-25 16:24
本田与日产合并谈判 - 本田与日产宣布正式开启合并谈判 若成功将成为斯特兰蒂斯成立以来汽车行业最大合并案例 新集团将包含本田、讴歌、日产、英菲尼迪及三菱品牌 [4] - 合并后年销量将超800万辆 有望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集团 但整合面临领导权分配和运营差异等挑战 [17] 日产财务危机 - 2024年4-9月净利润192亿日元(约9亿人民币)同比下滑94% 第三季度单季亏损93亿日元 汽车业务自由现金流-1456亿日元 [6] - 全球裁员10% 削减产能20% 出售三菱10%股份获686亿日元 现金流仅能维持12-14个月 面临破产风险 [8] 日产市场表现恶化 - 2024年前11月中国销量74万辆同比跌30% 日系车在华份额跌破20% 美国市场因停售混动车型导致份额流失 东南亚市场份额从50%降至35% [9][11] - 全球销量从2019年500万辆降至2024年300万辆 2024年目标从365万辆下调至340万辆 前6个月仅售160万辆 [9][14] 产品战略失误 - 研发投入190亿人民币开发三缸奇骏引发市场抵触 停产蓝鸟、GT-R等经典车型 过度依赖VC-Turbo发动机技术 [12] - 首款电动车聆风早期领先但后续乏力 纯电战略在美国市场遇挫 2024年一季度美国混动市场增长43%而纯电仅增2.7% [9][17] 行业格局变化 - 中国新能源车以"极致性价比"抢占市场 纯电车型进入10-15万元区间 智驾系统加速下放 开发周期仅为国际同行一半 [15][17] - 全球电动车销量前20无日系车型 丰田首款纯电bZ4x因技术缺陷暂停销售 传统配置宣传与智能驾驶趋势脱节 [17][18] 管理层问题 - 现任CEO内田诚与印度裔高管团队长期不睦 前CEO戈恩通过激进改革挽救日产但2019年因权力斗争逃亡 [14] - 雷诺减持日产股份从40%降至15% 原雷诺-日产-三菱联盟面临解体 [14] 本田现状 - 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暴跌61% 全球产量降至去年同期90% 中国区产量仅剩60% 关闭两家中国工厂 [14] - 在美国混动市场与丰田合计占据75%份额 但市值是日产的4倍 合并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 [9][17]
大众汽车说服工会,将裁员3.5万人;始祖鸟母公司再融资10亿美元,主要用来还债;苹果自己做门铃丨百亿美元公司动向
晚点LatePost· 2024-12-24 20:53
OpenAI动态 - 新推理模型o3在CodeForces编程竞赛中得分进入前200名,达到顶级程序员水平,在AGI基准测试中得分从o1的不足50%提升至87.5% [1] - o3在高性能计算模式下完成单个任务成本高达数千美元,目前仍处于期货阶段 [1] - GPT-5训练已持续18个月,两次从头训练每次耗资5亿美元,但性能提升未达预期,主要受限于优质数据获取困难 [1] - 前Google搜索广告业务高管Shivakumar Venkataraman在OpenAI任职7个月后离职,曾负责开发企业版搜索功能 [1] 汽车行业 - 大众汽车计划2030年前在德国裁员超3.5万人,通过提前退休或买断工龄方式实施,预计年节省成本超150亿欧元 [2] - 本田和日产签署合并框架协议,计划2026年完成合并,若三菱参与合并后总市值达580亿美元,否则为540亿美元 [4] - 大陆集团报告显示69%中国用户认为汽车是身份象征,73%期待汽车成为多功能空间,而欧美日用户更关注基础功能 [3] 科技与互联网 - 京东年终奖计划中绩效A+员工可获8倍月薪奖励,采销部门平均年薪达23薪 [6] - 阿里巴巴进驻摩洛哥,与当地企业Clementia合作帮助摩洛哥公司建立线上门店拓展北美市场 [7] - 微信视频号新增表情包评论功能,支持使用默认表情或收藏表情包进行互动 [8] 消费与零售 - 11月北京上海社零总额同比分别下滑14.1%和13.5%,全国增长3%,主因双十一大促提前释放消费需求 [10] - 亚玛芬体育增发4080万股募资10.79亿美元,创2017年来美股消费公司最大规模股本增发,用于偿还债务 [11] - 绿茶餐厅第五次冲刺上市,前三季度营收29.2亿元同比增长7%,但均价和翻台率下滑 [12] 新兴技术 - 美国放宽无人车监管,允许销售无踏板/方向盘车辆,Waymo周订单量5个月内从5万单增至17万单 [13] - 苹果开发人脸识别门铃,计划2025年底发布,采用HomeKit协议供应商的门锁方案 [14]
Nissan could face cost-cutting 'carnage' in Honda merger, Carlos Ghosn says
CNBC· 2024-12-24 19:43
文章核心观点 - 日产与本田合并,日产或成成本削减牺牲品,合并计划细节待完善且存在不确定性 [1][5] 合并情况 - 日产与本田本月初开始有合并传闻,周一官宣启动业务整合谈判,拟成立控股公司作母公司并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上市,本田市值约为日产四倍,将提名新实体多数董事会成员,日产战略伙伴三菱也参与加入集团的谈判 [11] - 合并后 540 亿美元的日产 - 本田集团将超越现代,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代表汽车行业整合里程碑 [2] 各方观点 卡洛斯·戈恩 - 日产与本田业务几乎无互补性,若要实现协同效应可能通过削减成本、整合工厂和技术,日产作为小股东将为此付出代价 [1] - 日产与雷诺的互补性更强 [10] - 合并计划表明日产处于恐慌状态,无法自行解决问题 [4] 本田 CEO 三田浩史 - 承认部分股东认为本田在支持陷入困境的日产,但强调若两家车企无法自立,业务整合谈判将无果 [13] - 对日产的业务转型能否成功表示高度怀疑 [14] 奥村圭 - 投资者关注 3 - 5 年盈利前景,周一宣布的是近期时间表和长期愿景,合并实体如何实现目标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5] - 合并后整合至关重要,若公司无法在人员、资产和文化上充分整合,交易可能失败,若日产转型计划不成功,交易可能无法达成 [16] 日产现状 - 日产在宣布与本田合并的同时,还在推进 11 月宣布的深度重组计划,将削减五分之一的全球产能并裁员 9000 人 [3] 公司回应 - 日产除周一声明外未作更多评论,本田未立即回应 CNBC 置评请求 [6]
Nissan, Honda announce plans to consider merger
Fox Business· 2024-12-23 18:30
核心观点 - 日产和本田同意考虑合并,并设立一家联合控股公司,这将创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8] 合并目标 - 公司希望通过潜在的合并实现1910亿美元的合并销售额和超过19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1] - 合并后的公司将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集团,仅次于丰田和大众[3] 合并背景 - 两家汽车制造商在竞争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如特斯拉和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方面面临挑战[2] - 公司希望通过合并结合双方的优势,为客户提供无与伦比的价值,并创造出单个公司无法实现的独特方式[4] 合并计划 - 公司希望在2025年6月左右完成谈判,并在2026年8月设立控股公司,届时两家公司的股票将退市[9] - 控股公司的大部分董事会成员将由本田任命[12] 合并意义 - 本田是日本第二大汽车制造商,市值超过400亿美元,而日产的市值约为100亿美元[10] - 合并旨在通过结合本田和日产的资源(包括知识、人才和技术)来创造新的移动价值,以应对汽车行业面临的环境变化[11] 合作扩展 - 公司还同意扩大与三菱汽车的合作[13] 前期合作 - 公司一直在探索加强合作的方式,包括在3月考虑在电气化和车辆智能方面合作,并在8月宣布就下一代软件定义车辆平台的基本技术进行联合研究[6]
Nissan and Honda officially enter merger talks to take on Tesla and create the world's 3rd largest car company
Business Insider· 2024-12-23 17:12
文章核心观点 日本汽车公司日产和本田宣布开始合并谈判,三菱也将参与讨论,公司希望合并能帮助其对抗特斯拉和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若合并完成将成为日本汽车史上最大国内合并案及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 [1][7][5] 合并相关情况 - 日产和本田同意就建立“专注于智能和电气化的战略伙伴关系”进行讨论 [2] - 已与三菱签署谅解备忘录,标志其参与合并谈判 [3] - 日产和本田希望在2025年1月底前达成谈判结论 [4] 合并目的 - 公司希望合并能帮助它们更好地与特斯拉和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竞争 [7] 行业及公司业绩情况 - 日本三大顶级汽车公司丰田、日产和本田最新财报利润下降,在中国市场销售低迷是常见问题 [8] 股价表现 - 消息传出后,本田在纽约上市的股票周一盘前交易上涨13% [9] - 上周合并消息报道后,日产股价飙升近24% [10]
Nissan, Honda expected to announce plans to merge, creating world's No. 3 automaker
New York Post· 2024-12-23 16:47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汽车制造商本田和日产宣布合作计划,三菱也将加入业务整合谈判,合并后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制造商,以应对行业变革和竞争 [6][1][15] 合作背景 - 日本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领域落后于竞争对手,正试图削减成本并弥补失去的时间 [2] - 汽车行业正从化石燃料向新能源转型,行业竞争激烈,整合成为趋势 [2][15] 合作情况 - 本田和日产于周一签署谅解备忘录,三菱也同意加入业务整合谈判 [1][8] - 今年3月日产和本田达成初步协议,8月三家公司宣布将共享电动汽车组件并联合研究自动驾驶软件 [8] 合作影响 - 合并后公司市值可能超500亿美元,三家公司联合将获得规模优势,与丰田和大众竞争 [7][3] - 若合并成功,三家公司年产量约800万辆,但丰田仍将是日本领先汽车制造商 [4] 各公司情况 日产 - 2023年生产340万辆汽车,有电池、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系统研发经验,可帮助本田发展相关业务 [12][20] - 因财务困境进行管理层改组,首席执行官降薪50%,公司有94亿美元现金储备 [13][14] - 11月宣布裁员9000人(约占全球员工6%),削减20%全球产能,季度亏损6100万美元 [24] - 惠誉将其信用展望下调至“负面”,股价此前下跌,本周一东京股价上涨1.6%,上周消息传出后涨幅超20% [24][26] 本田 - 2023年生产400万辆汽车,是日本第二大汽车制造商,被视为可能拯救日产的合作伙伴 [20][21] - 本财年上半年净利润下滑近20%,因中国市场销售不佳,本周一股价飙升3.8% [26] - 可从日产获得本田没有的大型SUV车型 [23] 三菱 - 2023年产量略超100万辆,作为日产联盟成员加入业务整合谈判 [20][15] 各方态度 - 日产首席执行官表示若整合成功,将为更多客户提供更大价值 [17] - 内阁官房长官称不评论细节,但日本公司需在快速变化的市场保持竞争力 [27] - 卡洛斯·戈恩嘲笑合并计划是“绝望之举” [11]
Former Nissan CEO Carlos Ghosn calls the Nissan-Honda merger plan a 'desperate move'
Business Insider· 2024-12-23 11:41
文章核心观点 日产和本田正考虑合并,前日产首席执行官卡洛斯·戈恩称此举是“绝望之举”,表明日产处于“恐慌模式”,且两家公司几乎没有互补性 [4][7][12] 合并相关情况 - 日产和本田表示正在“考虑未来合作的各种可能性”,但尚未做出决定 [1] - 日本报纸《日经新闻》称两家公司正在进行合并谈判 [5] - 若合并,将成为全球按销量计算的第三大汽车公司 [6] - 合并可使两家公司集中资源,更好地与特斯拉和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等竞争对手在电动汽车领域竞争 [13] 日产现状 - 日产今年一直在努力应对利润下降和销量减少的问题,上个月在全球裁员9000人以降低成本,其股价今年下跌20.7% [21] - 日产面临来自比亚迪等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竞争,中国汽车制造商在泰国和巴西的电动汽车市场占据较大份额 [19] - 日产的电动汽车战略陷入困境,是美国少数几家没有混合动力或插电式汽车产品的汽车制造商之一 [20] 卡洛斯·戈恩观点 - 日产与本田的潜在合并是“绝望之举”,追求与本田的合并表明日产处于“恐慌模式” [4][7] - 两家公司几乎没有互补性,处于相同市场,拥有相同产品,品牌非常相似 [7] - 这不是一个务实的交易,两家公司之间很难找到协同效应 [15] 卡洛斯·戈恩经历 - 2018年11月,戈恩在日本被捕并被控金融犯罪 [16] - 戈恩在日本监狱被拘留100多天后,于2019年12月藏在乐器箱中逃往黎巴嫩 [17] - 去年,戈恩在黎巴嫩对日产提起十亿美元诉讼,称其损害了自己的财务和声誉 [9] 行业地位 - 本田和日产分别是日本第二和第三大汽车制造商,其本土竞争对手丰田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商 [14] 日产电动汽车历史 - 2010年,日产推出全球首款大规模量产电动汽车聆风,率先在电动汽车领域展开竞争 [22] 他人观点 - 前日产首席运营官安迪·帕尔默称,日产目前产品阵容不佳,在电动汽车领域缺乏明显领导力,这是管理不善的直接结果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