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日产汽车(NSANY)
icon
搜索文档
日产汽车9月从日本出口至北美的汽车数量同比下降62%,至6486辆。
新浪财经· 2025-10-27 14:09
公司运营表现 - 日产汽车9月从日本出口至北美的汽车数量为6486辆 [1] - 公司出口至北美的汽车数量同比大幅下降62% [1] 行业趋势 - 日本汽车制造商对北美市场的出口活动出现显著波动 [1]
「隐形冠军」神话终破灭
投资界· 2025-10-26 16:32
隐形冠军理论概述 - 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隐形冠军”概念,指那些在细分市场占据绝对优势、公众认知度低但全球市场份额领先的中小企业[4] - 隐形冠军的经典标准为全球市场份额前两位或年销售额低于10亿美元,后放宽至世界排名前三或某一大陆第一,年营业额低于50亿美元[5] - 全球隐形冠军数量为3406家(2023年),其中德国高达1573家,美国350家,日本283家,中国为97家[9] 传统隐形冠军的商业模式与作用 - 隐形冠军企业普遍聚焦于被人忽视的“窄门”行业,如按钮、添加剂、宠物牵引绳等,其“不出风头”的沉默态度甚至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10] - 德国企业Weckerle占据全球85%的口红机器制造市场,Flexi公司凭借可伸缩狗绳产品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并销往90多个国家[11] - 日本企业在精密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如JSR、东京应化、信越化学等霸占全球芯片领域7成以上份额,信越化学与胜高SUMCO两家日企拿下全球高纯度硅片一半以上市场[11] - 这些顶尖制造业企业曾造就德国20世纪50-60年代以及日本80-90年代的经济“黄金十年”,日本GDP在1987年占全球15%,超过德国与法国总和[14] 德国与日本隐形冠军的衰退 - 德国经济出现结构性危机,2023年GDP下降0.2%,连续两年萎缩,2024年第二季度经济环比又下降0.3%[16] - 自2021年以来,德国制造业企业破产数量增长80%以上,2024年德国每6家破产的大型企业中就有一家是汽车零部件商[16] - 汽车产业巨头大规模裁员,博世裁员超过2.5万人,采埃孚计划在德国削减1.1万至1.4万个岗位,大众计划到2030年前让3.5万人下岗[16] - 168年历史的汽车门锁供应商基克特宣告破产,其为全球1/3车辆提供门锁系统,其他如伟巴斯特、Moll、BBS、Recaro等知名零部件企业也进入“死亡”名单[19] - 全球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中,德国传统品牌陷入困境,2024年大众汽车集团销量903万辆,同比下滑2.3%,而比亚迪销量427万辆,同比增长41.26%[21] - 日本和德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缓慢,日本政府直到2024年7月才宣布全面淘汰软盘,德国被称为“数字化绿洲中的发展中国家”[24][26] - 日本使用AGI的人数仅有9%,而中国接近60%居世界第一,美国超过50%,反映出德日在新兴技术应用上的滞后[26] 中国企业的崛起与反超 - 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全球科技前沿行业,中美两国占据主导,德国和日本声量稀少[24] - 根据《2025全球独角兽榜》,中美两国独角兽数量超过七成,前30名中无一家德国或日本企业,估值最高的德国独角兽仅排在39名[29] - 全球独角兽估值前列企业中,中国占据多席,包括字节跳动(22000亿元)、蚂蚁集团(6350亿元)、微众银行(2400亿元)、小红书(1900亿元)等[31] - 2014-2020年间,中国企业收购了300家德国公司,典型案例包括均胜电子收购普瑞、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等[32] - 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中国已有15家企业入围全球百强榜,4家进入前50,中国企业息税前利润率5.7%为全球最高,高于欧洲的3.6%和韩国的3.4%[32] - 中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单项冠军企业1500多家,赫尔曼·西蒙识别出的中国隐形冠军数量已从约100家增至300家[33] - 具体案例如运城制版集团、义乌双童吸管(占据世界30%份额)、中集集团等,均在细分市场达到第一或唯一地位[34]
全球汽车行业大裁员,高额补偿却成了焦点
吴晓波频道· 2025-10-26 08:21
全球汽车行业裁员概况 - 全球汽车行业正经历大规模裁员,奥迪计划在2029年底前裁员7500人,沃尔沃裁员约3000人,日产计划到2027财年裁员2万人并关闭7家工厂,福特德国科隆工厂2026年初裁员1000人并在欧洲总计裁员4000人 [2] - 汽车产业链企业同步裁员,采埃孚裁员7600人,博世计划到2030年底削减约1.3万个岗位 [4] - 主要汽车公司累计裁员人数达133,100人,其中奔驰裁员30,000人,大众裁员35,000人,日产裁员20,000人 [3] 知名企业裁员补偿方案 - 奔驰推出自愿离职方案,最高补偿可达400多万元人民币,例如55岁工龄30年月薪9000欧元的团队负责人可获得50万欧元(约413万人民币)补偿 [4] - 沃尔沃为裁员计划准备15亿瑞典克朗(约11.34亿元人民币),平均每位被裁员工获得约38万元人民币补偿 [5] - 花旗在中国提供"N+6"补偿方案,其中N对应的工龄和月工资不设上限 [24] 各国裁员补偿制度对比 - 韩国规定工作满一年员工有权获得遣散费,每工作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平均工资,需提前30天通知否则支付代通知金 [8] - 法国要求工作满8个月才能获得遣散费,工作不足10年者每年获1/4月薪,超过10年部分每年获1/3月薪 [8] - 英国规定工作满2年可获得补偿,计算公式为周工资×工龄×年龄系数,最高补偿2.157万英镑(约21万人民币) [9] - 澳大利亚雇员少于15人的小型企业可免于支付遣散费 [10] - 美国实行自由雇佣原则,不强制支付补偿金,但通过失业税机制约束企业,失业金一般为原工资30%-50% [12][14][15] 日本特殊就业保障体系 - 日本法律未强制要求支付裁员补偿金,但保留非必要不裁员的文化传统 [19] - 失业保险制度注重再就业支持,提供搬迁费、交通费、职业培训等服务,提前找到工作可获再就业津贴 [19] 中国裁员补偿政策 - 中国实行"N+1"补偿制度,每工作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未提前通知需额外支付一个月工资 [21] - 补偿金设置双重上限:月薪不超过当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3倍,工龄计算不超过12年 [21] - 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支付2N赔偿,外企在华裁员需结清劳动纠纷才能汇出利润 [22][24] 企业裁员战略与管理实践 - 字节跳动为被动离职员工提供最长6个月、每月最高1.2万元的过渡性补贴,总补贴最高7.2万元,离职未满6个月员工可追溯申请 [27] - Manus公司迁往新加坡时对80名被裁员工提供"N+3"或"2N"补偿方案 [28] - 专家建议裁员应避免"一刀切",采用"斜刀切"方式优先保留基层执行力量,注重人才画像评估 [32][38] 企业裁员合规操作要点 - 裁员需充分举证生产经营困难证据,提前30天向工会说明情况并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方案 [40] - 特殊群体包括孕期女职工、医疗期员工等受法律保护,需履行优先留用义务 [40] - 经济补偿金基数应包含奖金、津贴等全部货币收入,不能仅按基本工资计算 [40]
东风日产汽车金融董事、副总经理杨曦任职资格获批
北京商报· 2025-10-24 19:57
公司人事变动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于10月24日核准杨曦东风日产汽车金融有限公司董事及副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1]
轩逸再夺冠,日产“苟着”看
钛媒体APP· 2025-10-24 19:46
日产轩逸车型表现 - 轩逸车型荣获2025年9月国内燃油车销量冠军并实现“五连冠” [1] - 2025年9月轩逸单月销量约3.33万台,占日产品牌当月总销量约5.51万台的60.47% [8] - 近一年(2024年10月-2025年9月)轩逸累计销量约32.59万台,占日产品牌同期总销量约57.93万台的56.26% [8] 日产品牌整体销量趋势 - 2025年1-9月东风日产(含日产、启辰、英菲尼迪)累计销量约41.86万台,同比下降9.4% [2] - 2024年全年销量约63.16万台,同比下降12.72%,为连续第七年销量下滑 [2][3] - 相比2018年历史峰值销量131.69万台,2024年销量63.12万台下降52.07% [3][4] 日系品牌对比 - 2024年本田年销量约89.88万台,较2020年峰值下降44.76% [4] - 2024年丰田年销量约177.60万台,较2021年峰值下降8.64% [4] - 日产是三大日系品牌中最早进入下行周期的,拐点出现在2018年 [4] 销售策略与价格 - 轩逸车型以大幅降价换取销量,在武汉地区最大降价幅度达41% [11] - 2026款1.6L省心版上市价11.39万元,直降4.53万元,降幅39.77% [11] - 2024款经典1.6L舒适版裸车价降至5.98万元,进入五万级市场 [11][12] 非核心车型困境 - 骐达车型在2025年4-9月月均销量不足300台,远低于2024年月均千余台 [10] - 劲客车型近半年累计销量仅108台,不及上年同期4122台的零头 [10] - 艾睿雅车型9月仅售出1台,近一年累计销量126台 [10] 新能源车型N7表现 - 日产首款纯电车型N7于2025年4月上市,8月销量达10148台,为当月合资纯电销量冠军 [14] - 上市半年累计销量达3.29万台 [14] - 9月销量回落至6410台,环比8月下降36.83% [14][15] 产能与未来展望 - 武汉云峰工厂因产能严重过剩已转让给岚图 [15] - N7车型目前交付周期缩短至“半个月可提车”,显示订单后劲不足 [15] - 日产计划推出N7同平台插混车型N6及搭载华为鸿蒙座舱的天籁车型 [15]
2025日本移动出行展前瞻:电动化终于迈向日本市场
观察者网· 2025-10-24 18:27
展会概况与行业背景 - 2025日本移动出行展将于10月29日至11月9日在东京举办,代表日本车市需求变化及日系车企战略方向变革 [1] - 在比亚迪、特斯拉等新能源车企竞争下,日系车企开始加速转型 [1] - 2023年纯内燃机车型占日本乘用车总注册量份额首次跌破50%,2024年降至42.3%,2025年上半年小幅回升至44.7%,市场主体已被电动化动力总成占据 [11] - 混动车型销量渗透率在2025年上半年稳定在33.8%,而纯电动汽车市场渗透率同期仅为1.3% [12] - 日本纯电车型增量多集中在轻型车市场,中高端电动车市场增量依赖比亚迪、特斯拉、宝马等车企,今年上半年日本进口电动车注册量上涨45.7% [15] 丰田汽车参展计划 - 丰田将展示其电动化产品构想,并发布包括雷克萨斯、世极、Gazoo Racing和大发等所有品牌的全新车型 [1] - 丰田品牌将发布卡罗拉替代车型,拥有纯电和混动两种动力形式 [3] - 雷克萨斯将展出全新ES轿车以及一款或为电动化的六轮LS厢式概念车 [3] - 雷克萨斯或将在车展上带来LFA跑车的继任者,显示公司并未放弃内燃机和豪华品牌构建之路 [4] - 丰田正在剥离其顶级车型“世极”系列,打造全新独立超豪华品牌,旨在与劳斯莱斯和宾利竞争,本届展会将推出全新轿跑概念车 [4] 本田汽车参展计划 - 本田将展示两款全新电动概念车,其中一款是新一代0系电动汽车的第三款车型 [6] - 本田还将展出一款紧凑型电动车原型车,展现对小型、易于操控的电动汽车愿景 [6] 日产汽车参展计划 - 日产将在“Re:Nissan”战略指导下,全面诠释其对智能化、可持续未来的战略愿景 [6] - 日产将推出全新Elgrand(搭载第三代e-POWER技术),并带来升级版Ariya纯电跨界车型的首发 [9] - 公司将展示在电驱化的坚定承诺,包括展出第三代聆风、欧洲市场专属的Micra以及来自中国市场合作打造的N6/N7等全球电动车型 [9] 其他日本车企参展计划 - 马自达将展示两款代表未来设计方向及下一代动力与传统系统技术的概念车,并重点介绍基于藻类的碳中性燃料及开发中的碳捕获系统 [11] - 三菱、斯巴鲁、铃木等日本汽车制造商也将带来全新电动化车型或概念车产品 [11] - 雅马哈带来的16款摩托、踏板车等产品中,纯电、混动、氢能悉数覆盖 [11] 海外车企参展计划 - 比亚迪计划在展会上推出一款专用微型电动汽车,预示其或将专为日本独特的微型汽车市场开发全新平台,新车或将与日产Sakura、三菱eK X EV和本田N-One e竞争 [17] - 现代汽车旗下的现代与起亚品牌将带来全新电动化车型,其中现代将推出Nexo氢燃料电池跨界车,起亚则将推出一系列基于“超越车辆平台”战略打造的电动商用厢式货车 [19]
日产在华40年:中国市场升维 以本土化创新开启全新征程
新浪财经· 2025-10-23 13:31
战略转型与定位 - 公司以在华四十周年为契机,全面开启新一轮本土化转型,核心是重塑以用户洞察、产品迭代和本土融合为基础的竞争力 [1] - 公司将中国市场定位从重要的销售市场升级为新的战略高地,并视其为“Re:Nissan”商业计划全球转型的关键 [1] - 公司启动深刻的战略与组织变革,中国团队在产品定义、开发节奏、供应链整合、价格策略上获得比以往更大的主动权 [4] - 公司通过组织革新落实“以客户为中心”,全球决策层将最高会议频率提升至每周一次以确保响应速度 [4] 产品策略与规划 - 公司推出两款全新车型: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N6瞄准主流家庭用户,全球首款搭载华为鸿蒙系统的燃油车天籁·鸿蒙座舱吸引都市科技消费者 [6] - 公司计划于明年引进Z Nismo高性能车型,以强化对性能车迷和年轻群体的吸引力 [6] - 公司采取“燃油与新能源双线并举”策略,计划至2027年夏季在中国市场推出1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9款归属日产品牌 [8] - 公司N7系列的“玫瑰摩卡”内饰配色在当月订单中选装用户占比高达40%,显示其对多元审美需求的精准把握 [7] 品牌焕新与用户触达 - 公司发布“尽兴由NI”全新品牌主张,通过高管走近用户、任用年轻人才、深度聆听需求等举措系统化推进品牌年轻化 [11] - 公司沟通策略强化“陪伴”“温暖”“治愈”等情感共鸣点,与传统偏重性能参数的发布会风格形成对比 [6] - 公司产品如N7、N6、天籁·鸿蒙座舱等均出自中国年轻设计师团队,以更精准把握Z世代需求 [11] - 公司合资方东风日产作为合资品牌中首个全面推行“订、交、服分离”模式,已在240多座城市建立超100家交付中心与500余家零售中心 [12] 核心优势构建 - 公司将“舒适”基因与智能科技深度融合,基于服务1900万中国家庭的经验,打造AI零压云毯座椅、全域智能防晕车技术等 [8] - 公司坚守全球统一高标准品控体系,从研发阶段上百万公里可靠性测试到下线精密检测,构建全生命周期安全保障 [8] - 公司合资方东风日产建立覆盖研发到量产的全链条质量关卡,累计设立技术标准逾12000项,完成评价测试7400余项 [8] - 公司线上平台东风日产超级APP整合试驾、购车与服务功能,并构建高活跃度车主社区,形成共生共长的共创生态 [12]
锚定中国市场 日产汽车开启电驱智能新征程
中国青年报· 2025-10-23 10:55
核心观点 - 日产汽车在入华40周年品牌之夜活动上,明确了以中国市场为核心的“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战略,并通过发布两款新车型及宣布引入性能车计划,展示其在电驱化与智能化领域的全新产品布局 [2][4][6] 战略方向与全球定位 - 中国市场被定位为日产全球“Re:Nissan”商业计划实现重塑品牌核心价值的关键,中国市场在技术迭代、消费需求与创新节奏方面正引领全球汽车行业变革 [4] - 公司战略核心是“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旨在将中国市场的发展动能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使中国市场的创新成果反哺全球业务 [2][6] - 日产汽车是最早布局中国市场的外资汽车企业之一,1973年在北京设立办事处,与东风汽车的合作是当时中国汽车行业规模最大、覆盖领域最广的合资项目 [3][4] 本土化运营与组织调整 - 合资体系实现了产品本土化与创新提速,使公司能深入理解中国用户需求,日产在华团队正成为推动其全球电驱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5] - 日产中国团队在产品定义、开发节奏、供应链整合、定价与市场策略等方面被总部赋予了更高自主权,这一调整已通过推出多款受市场认可的产品初见成效 [5] - 公司未来发展信心基于三大优势:“技术日产”的可靠性认可、本土与全球人才协作的创新、以及“Glocal”模式实现“为中国造车,从中国走向全球” [6] 新产品布局与技术路径 - 发布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N6,基于全新新能源技术架构开发,专注于为家庭用户提供高效、平顺的出行体验 [7] - 推出全球首款搭载鸿蒙座舱的燃油车天籁·鸿蒙座舱,开辟燃油车智能化的新路径,两款车型均将于近期正式推向市场 [7] - 宣布正积极推进性能车型Z NISMO于2026年引入中国市场的计划,该车型承载日产赛道基因,践行将赛道技术应用于公路驾驶的理念 [2][7] 品牌形象重塑 - 公司自2024年提出“尽兴由NI”品牌主张,正朝着“年轻、创新、充满激情”的方向革新,通过高管与用户直接互动、启用年轻人才等举措推进品牌年轻化转型 [7] - 品牌之夜活动为品牌注入了“年轻、创新、充满激情”的新内涵,旨在逐步淡化“传统”标签 [3][7]
日产中国四十载:以中国为关键,跨国车企转型样本观察
中国经营报· 2025-10-22 14:34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提出“在中国,为中国,向全球”的新战略姿态,将中国市场定位为对其未来至关重要 [3][4] - 公司推动“Glocal”模式深化,赋予中国团队在产品定义、开发节奏、供应链整合和价格策略上更大自主权,目标是将车型开发周期压缩至24个月以内 [5][7][8] - 公司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务实主义,采取纯电、插混、燃油车智能化三线并行的策略 [8] 产品与市场举措 - 公司计划于今年四季度推出全球首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轿车N6及全球首款搭载鸿蒙座舱的燃油车天籁,并筹备在明年将传奇性能车型Z NISMO引入中国市场 [3][8] - 公司通过启用中国年轻设计师主导新车型设计、与华为等本土科技企业合作搭载鸿蒙座舱等方式,加速品牌向“年轻、创新、充满激情”的形象进化 [9][13] -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9月销售129.6万辆,同比增长15.5%,市场渗透率达57.8%,标志着新能源汽车已成为主流市场 [4] 品牌重塑与用户连接 - 公司品牌主张转向“尽兴由NI”,旨在从“可靠伙伴”演变为用户的“情感陪伴者”与“激情赋能者”,以建立与Z世代的精神共鸣 [10][13] - 公司通过明星代言、用户共创等方式构建年轻化语境,并借助引入Z NISMO等高性能车型为品牌注入激情与辨识度 [10][14] - 公司入华四十载积累的制造体系、供应链网络、用户口碑及与东风汽车的深度合资体系,构成其应对市场竞争的基石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