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

搜索文档
锚定拔尖创新,提高卓越教师培养质效
环球网· 2025-07-08 19:17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将"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作为重要阶段性目标 [1] - 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高等师范院校需加快构建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1]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 教育部推出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等教育改革措施,构建全链条、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2] - 核心在于实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早成才",需强化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衔接 [2] - 高等师范院校应立足科技前沿、聚焦国家需求,探索优化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2] 全链条选育机制 - 构建大学和中学选才育才衔接机制,设计"闯关式"课程和科研训练,集成课程设置、科研实践、国际交流等环节 [3] - 以科技、产业前沿问题为导向,推动学校和科研院所全链条协同培养 [3] 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 - 建设"基础学科+"、"人工智能+"、生命健康、国家安全等交叉课程群 [3] - 设立双学士学位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跨校联合培养项目 [3] 卓越教师培养体系 - 高等师范院校需培养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四有"好老师,引领教师教育改革发展 [4] - 打破传统"学科知识+教学法"二维结构,构建"价值引领-实践创新-研究赋能-技术融合"四维成长空间 [4]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 - 国家出台多项政策将人工智能作为教育改革重要抓手,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学科和教师队伍建设 [5] - 高等师范院校需推进人工智能与传统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教师培养新模式 [6] - 设置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建设"通识、交叉、进阶"型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开发数字化教材和智慧课程 [6] - 探索AI助力个性化学习、教学考试评价,训练学科专业教学垂类大模型 [7]
广旭实验学校与华夏园签约,共同开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南方都市报· 2025-07-06 11:55
华夏园教育集团董事长汤卫民表示,此次合作将是优质教育理念与实践智慧的碰撞交融,合作双方将借 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与"广旭信息学奥数研究院"的有力引擎,汇聚育人合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 注入强劲动能。 江门市清华大学校友会教育基地揭牌成立。 拔尖与创新人才培养中心揭牌成立。 7月5日,广旭实验学校举办"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心""广旭信息学奥数研究院""江门市清华大学校友会 教育基地"挂牌仪式。同时,该校与国内顶级"清北生孵化团队"华夏园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构建一体化 尖子优生培育计划,为广旭学子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会上,广旭教育集团总裁、广旭实验学校董事长莫荣杰在致辞中表示,广旭教育集团一直努力为优秀学 生搭建卓越平台,此次签约与揭牌仪式标志着广旭办学模式的升级,该校将通过与国内顶级"清北生孵 化团队"华夏园的合作,引入清华大学及省内顶尖名校的全方位名师资源,其中,数学、信息学奥赛金 牌教练团队将正式进驻,在惠及学子的同时提升区域教育水平。同时,该校还将与江门市清华校友会共 建教育基地。 活动还邀请清华大学李兆陇教授、清华大学优秀学子权圣杰进行主题讲座和学习及竞赛经验分享。 知多D 鹤山市广旭实验学校由广东 ...
2025名校之约|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创新理工教育,培养国际科创人才
央视网· 2025-06-26 15:18
办学背景与定位 -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GTIIT)是我国唯一一所聚焦理工科专业的中外合作研究型大学,成立于2016年,以能源、环境与人类健康为关键领域开展教学与科研 [1] - 外方合作伙伴以色列理工学院(Technion)是全球顶尖理工科高校,由爱因斯坦倡议创立,为GTIIT提供世界一流的学术资源与师资标准 [2] - 学校依托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基因,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科技人才,构建独特的科创生态 [2] 人才培养与成果 - 学校坚持"小而精"的办学模式,生师比10:1,80%师资为外籍专家,来自33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与中国科学院院士 [3] - 开设6个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与机器人、生物技术与食品工程、化学),课程与国际顶尖高校无缝对接 [3] - 升学方面:90%海外深造学生进入世界百强大学,其中超半数入读前30名校,20%-30%进入全球前十,约半数学生后续攻读博士学位 [3] - 就业方面:毕业生多任职于高新技术企业研发岗,80%海外硕士毕业生选择回国效力 [3] 特色教育体验 - 数理先行:基础课程占比1/3,奠定扎实学术功底 [4] - 提问驱动:强调学生课堂提问,以问题导向激发主动学习 [4] - 科研导向:本科生深度参与科研课题组,融入科学前沿 [4] - 创新嵌入:专业课程结合市场化实践,培养创业思维 [4] - 国际交换:依托以色列理工全球交换网络,提供全球名校交流机会 [4] - 学科交叉:专业课程融入计算与AI,强化跨学科竞争力 [4] 学校愿景与价值 - GTIIT凭借世界一流的师资力量、国际化的培养模式以及卓越的升学就业成果,已成为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 [5] - 学校以创新为核、实践为基,为学生提供独特的科研与国际化成长平台 [5] - 对于志在理工科发展的考生而言,GTIIT代表着一条通往高端科研与产业创新的广阔道路 [5]
希望老乡们把西湖大学看成自己的大学——对话施一公
河南日报· 2025-06-22 07:20
招生政策与规模 - 西湖大学2024年首次面向河南、重庆、上海、江苏、广东5省市招收本科生,其中河南投放20个名额,数量居首[2] - 公司从2022年起在浙江试点"西湖大学创新班"本科招生,经过3年渐进式发展后决定扩大招生范围[2] - 作为全国第5批高考改革省份,河南今年实行"3+1+2"新高考模式,西湖大学首次在改革背景下进入河南招生[1] 专业设置与培养特色 - 本科生需选考物理和化学,目前开设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等8个本科专业[3] - 实行"全员专业自主选择"制度,填报志愿时仅显示人工智能专业代码,入学后可在8个专业中自由选择[3] - 为165名2025级本科生配备248名博导组成的学术导师库,每位本科生从大一即可进入导师实验室参与科研[4][5] 学费与海外交流 - 国内本科生学费为每人每学年6000元,与公办高校齐平,住宿费1800-2200元/年[7] - 已与23所海外一流高校签订协议,所有本科生大三时可选择一学期海外交流,经济困难学生可申请助学金[8] - 住宿条件为四室或五室套房,每位本科生拥有独立卧室,配备共享活动室、厨房等公共设施[7] 培养目标与招生对象 - 旨在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国际视野和扎实学科基础的拔尖创新人才,不强制要求学生立志成为科学家[9] - 本科毕业可选择就业、本校直博或海外深造,鼓励但不强制继续攻读博士学位[9] - 招生对象包括明确志于科研的学生,以及对基础科学有兴趣但未确定方向的学生[9] 地域发展与战略布局 - 河南作为校长施一公家乡和人口大省,被列为省外招生首选地,体现地域情感与生源质量的双重考量[2][10] - 公司表示希望将西湖大学建设成为"让中国人感到骄傲的大学",逐步淡化个人印记,突出集体科研成就[6]
哈尔滨工业大学:院士给本科生当导师
科技日报· 2025-06-18 08:42
人才培养创新 - 哈尔滨工业大学新设立"尖班",由院士担任导师,旨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6-7年博士毕业的新路径 [1] - "尖班"导师团由校长韩杰才领衔,包括10余位院士,将为学生量身定制研究任务以挖掘学术潜力 [1] - 学生可通过高考成绩直接进入"尖班",或在入学后通过"双选"机制加入 [2] 教育模式改革 - 学校打破传统课程架构,推行"数理基础+领域基础+交叉融合"培养体系,并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本科至博士的专业路径 [1][2] - 本科生可提前进入院士团队开展博士阶段研究,并有机会赴世界前50高校留学 [2] - 新增"自主智能系统院士特色班",聚焦人工智能算法等前沿方向,实行全学段一体化培养 [4] 国际合作与就业 - "哈工大—港大优学班"首次招生,学生三年完成本科后可赴香港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 [4] - 近五年毕业生在航天国防领域就业人数保持高位增长,40%进入央企及世界500强企业 [4] - 重点领域就业占比连续10年超80%,体现人才培养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 [4]
迈向全国一流名校的“青华路径”
齐鲁晚报· 2025-06-13 05:58
1 国际服 E F 1 李楠楠 烟台报道 卓越的学校,需要用卓越的愿景来引领,也需要用卓越的数据来支撑。 "要办成全国一流名校!"这是2020年山东埃维教育集团进驻烟台青华中学后为学校设立的目标。如何办 成全国一流名校?一个崇高的目标,只要矢志不渝地追求,就会成为壮举。五年来,青华人孜孜不倦地上下 求索,确定走"奥赛强校"之路,并在烟台率先打破初高中壁垒,实施"七年一贯制"贯通式培养的教育模式。 五年来,一场令人瞩目的蜕变正在发生:五大学科竞赛异军突起,成绩傲人,奖牌数量位居烟台第一,山东前 列;与此同时高考成绩也是捷报频传。 "对标全国一流名校,办成全国一流名校。"在迈向全国一流名校的征途上,青华人在自己探寻的路径上,昂 扬向上,坚定前行。 2022-2023学年,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山东赛区,青华学子再传捷报:1人进入省队,获全国金牌1枚,获数学 奥赛4个省一等奖、信息学奥赛3个省一等奖、生物学奥赛1个省一等奖……以52枚奖牌的成绩刷新历史 纪录。 2023-2024学年,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山东赛区,青华学子4人进入省队,共获得全国银牌3枚、全国铜牌1 枚,27人获省一等奖、39人获省二等奖、26人获省 ...
AI透视未来中小学教育的N个场景
中国青年报· 2025-06-09 08:17
AI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 - AI技术迭代升级导致基础教育面临新困惑,包括学生使用AI完成作业、教师使用AI备课等伦理问题[1] - 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专家指出AI将深度重塑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影响远超表层应用[1]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强调AI推动教育创新,需转向自主式、沉浸式、跨学科学习模式[3] 跨学科学习实践案例 - 武汉神龙小学"星屿学院"建成3000平米未来学习中心,整合STEAM项目式学习与AI技术[4] - 学生通过AI学伴完成"AI火星救援车"项目,综合运用VR、编程、音乐创作等跨学科技能[5] - 新课标(2022版)明确将"跨学科""实践性"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核心路径,但实际教学存在资源整合难题[6] AI打破教育空间限制 -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联合腾讯、华为等企业共建5G实验室等11类开放式学习空间[9] - 上海制定AI教育实验室标准,遴选校外实践基地连接高校与企业前沿场景[9] -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覆盖全国乡村学校,提供11万条资源解决课程覆盖问题[10] AI促进教育公平 - 甘肃"数字支教"项目组织1447名师范生为16个乡村振兴县提供远程教学[11] -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指出AI远程教育可激活山区学生艺术潜能[12] - 泉州"5G+专递课堂"累计开课3.9万节,实现城乡学生同步授课[12] 政策与生态建设 - 教育部发布《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指南(2025)》等文件规范AI全学段教育[7] - 基础教育司建成全球最大数字平台,上线专属AI教育板块支持教学全环节[10] - 教育部长怀进鹏提出AI时代需重构教育底层逻辑与全球合作生态[13]
从“零”到“一” 破界创新(学创天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8 06:56
深圳零一学院概况 - 创办于2021年,由深圳市委市政府推动成立,借鉴清华大学钱学森力学班模式 [2] - 定位为创新型学院,面向全国青少年,采用项目制培养方式,目标为培养科技变革型人才 [2] - 创始院长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泉水,其曾创办清华"钱班"并积累创新教育经验 [5] 培养模式与特色 - 核心活动为每年夏季举办的"X-Challenge颠覆性创新挑战营",为期10天,包含头脑风暴、实践项目及导师指导 [3][4] - 2024年挑战营规模:140名中学生+220名大学生,分少年营和大学营,聚焦信息与界面、微纳与智造、生命与健康等领域 [4] - 采用非传统教育路径:不强制听课,鼓励学科交叉,通过社会调查、企业参访(如华为、比亚迪)等实践激发创新 [6][7] - 学生可获"零一学子"资格进入长期培养计划,持续获得研究支持 [4] 学生体验与成果 - 学生背景多元,涵盖竞赛获奖者、科研经历者及跨学科探索者,形成高活力学习社区 [5][6] - 典型案例:学生吴叩天通过学院找到科研方向,慕明星在参访企业中明确产品市场化思维 [6][7] - 创新成果包括跨学科应用(如"基于超滑技术的汤圆")及社会问题解决方案(留守儿童/老人陪伴项目) [6] 教育理念创新 - 突破传统被动学习模式,强调"问题驱动":学生需自主寻找课题、导师及解决方案 [5] - 与现有学校教育互补:保留原校学籍,通过短期项目激发内驱力,再反哺常规学习 [5] - 核心理念:点燃好奇心与创新志趣,培养主动探索能力,被称为"魔法学院" [6]
缺口近3000万人!企业联合高校培养这一领域人才
第一财经· 2025-05-20 20:46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 大学需跳出单一学科封闭模式,直接与社会对话,以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需求,实践环境中能力比学历更重要 [1] - 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拥有约400万工科大学生,需加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机制以应对传统行业与新兴技术融合的人才需求 [1] 高校研究院布局与学科交叉 - 上海交通大学成立低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融合,构建"赛-研-产"三阶跃迁模式,覆盖技术研发到产业孵化的全链条发展 [2] - 北京科技大学设立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聚焦纳米科技、未来芯片材料、绿色能源等方向培养交叉学科人才 [2] - 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已建立20多个研究院,包括高端装备研究院等,依托机械工程学院成立10个研究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 [3][7] 校企深度融合与科研合作 - 西安交大创新港与227家龙头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平台,建立85个校企创新联合体,解决250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 [7] - 高校需瞄准前瞻性科研方向,确保研究课题在十年后仍具竞争力,避免被企业研发团队超越 [7] 制造业人才缺口与教育挑战 - 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至2025年人才缺口将达3000万人,工科学生比例下降且知识结构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足 [9] - 工程教育存在跨学科培养模式缺失问题,需突破学科专业分割的体制性困境 [9] 校企联合培养特色实践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华为共建通信工程实验班,实行"双师引导+产教融合"培养体系,设立双导师制与实习基地 [10] - 深圳大学与腾讯合作开设人工智能腾班,采用科产教融合模式,培养工程问题解决与应用创新能力 [10] -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强调联合行业制定培养方案,强化产教融合,如上海交大学生通过宝武集团联合培养项目参与生产实践 [12][13] 产学研协同机制创新 - 校外新型研发机构可打通高校与产业界话语体系,推动实验室成果商业化,专业学位培养是有效路径 [12] - 高校需尊重产业创新能力,产业界需认可高校知识创造价值,形成共识以促进联合人才培养 [12]
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缺口近3000万,校企“语言体系”如何打通
第一财经· 2025-05-20 20:22
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 - 大学需跳出单一学科封闭模式,直接与社会对话,以适应第四次工业革命需求[1] - 实践环境中学历不等于能力,实战能力需在真实场景中磨炼[1] - 传统行业与新兴技术融合加剧对创新人才需求,中国需加强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约400万工科学生[1] 高校研究院布局与学科交叉 - 上海交大成立低空科学技术研究院,推出"赛—研—产"三阶跃迁模式,推动全链条技术发展[2] - 北京科技大学成立前沿交叉科学技术研究院,聚焦纳米科技、未来芯片材料等四大方向[2] - 西安交大创新港已建立20多个研究院,包括高端装备、材料科学等跨学科研究机构[2][8] 校企合作与科研转化 - 西安交大创新港与227家企业共建联合研究平台,建立85个校企创新联合体,解决2500余项关键技术难题[9] - 高校需瞄准牵引性研究,如西安交大教授提出选题需保证10年不落后,以应对企业研发规模化优势[8] 制造业人才缺口与培养模式 - 中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至2025年人才缺口将达3000万,工科学生比例下降加剧结构性矛盾[10]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与华为共建通信工程实验班,实行双导师制,强化工程能力与产教融合[11] - 深圳大学与腾讯共建人工智能"腾班",培养科产教融合型人才,独立招生并聚焦AI工程能力[11]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 - 教育部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联合行业制定培养方案,强化产教融合与基地建设[13] - 上海交大学生通过宝武特冶联合培养项目,参与生产流程学习并定期返校汇报,实现校企协同育人[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