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生态
icon
搜索文档
研发中试项目落地海州 罗盖特以创新破解行业痛点
扬子晚报网· 2025-11-05 14:50
通讯员赵威娜郑娜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张凌飞 校对陶善工 自2001年收购LG集团山梨醇工厂落户海州区宋跳工业园以来,罗盖特已发展成为集团在中国的核心生产基地,累计投资超30亿元,占地80多公顷,产品 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占比达30%,合作客户包括伊利、海天味业(603288)、云南白药(000538)等知名企业,成为海州区外贸出口与税收贡献 的骨干力量。 "研发中心不仅是企业创新的'加速器',更是行业升级的'动力源'。"罗盖特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心将聚焦技术突破与成果转化,其研发的工艺优化方案将 为行业提供借鉴,推动产业整体效率与质量提升;同时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助力海州区打造国内领先的淀粉及衍生品产业高 地,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 近日,深耕连云港市海州区二十余年的法资龙头企业——罗盖特(中国)营养食品有限公司,正式启动总投资1200万元的淀粉及多元糖醇研发中心("杨梅"项 目)建设。该中心建筑面积超1000平米,整合理化分析、小试研发、中试转化全链条功能,预计2026年初投用后,将破解行业技术瓶颈、缩短产品落地周 期,为海州区高端产业升级与植物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 ...
从北京马拉松看体育经济发展新路径
证券日报· 2025-11-03 00:40
其一,构建全域感知的"数字基座",实现数据驱动。建议各地超前布局集5G-A、物联网、算力网于一 体的新型体育基础设施,推动关键赛事与场馆实现"数字孪生",建设可统筹调度全域资源的"城市体育 大脑"。这不仅限于赛事管理,还需打通全民健身、场馆预定、体卫融合等公共数据,构建统一、开 放、智能的体育服务网络,使体育资源调配迈向"数据决策"。 其二,打造虚实共生的"新体验经济",加强场景创造。各地应积极培育以"沉浸感"与"互动性"为内核的 体育消费新形态;鼓励发展基于VR/AR的沉浸式观赛、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个性化训练伴侣以及线 上线下(300959)联动的虚拟赛事平台;支持打造集运动、社交、文旅、消费于一体的"体育新场景", 让各类赛事成为创造"体验与生活方式"的价值引擎。 其三,营造前瞻的"创新生态",提供全面支撑。行业各方需加快建立适应技术迭代的体育数据资产确 权、流通与安全治理框架;推行"监管沙盒"等柔性管理机制,鼓励智能穿戴、AI教练等新产品、新模式 的快速验证与推广。同时,实施"体育科技复合人才"专项计划,并建立体育数字经济的统计核算体系, 为产业创新提供从制度、人才到评估的全方位支撑。 面向未来,各地 ...
外资缘何纷纷加码在华研发(人民时评)
人民日报· 2025-10-30 06:19
外资在华研发投资趋势 - 外资企业加大在华研发投入步伐加快 上海外资研发中心累计达631家[1] 北京外资研发中心数量达221家[1] - 德国博世集团计划未来5年投资约100亿元在苏州工业园区建设智能驾控产业创新项目[1] - 丹麦丹佛斯集团在浙江嘉兴新增投资27亿元建设在华第二园区 为过去20年间第十次增资[1] 外资加码研发的驱动因素 - 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是最具活力的市场之一 很多新趋势和新需求首先在中国出现[2] - 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丰富的应用场景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2] - 全社会对创新的包容与推动营造了良好软环境 形成技术与市场的正向循环[3] 中国市场在全球创新链中的角色 - 投资中国从本地化策略转变为面向全球的前瞻举措 "在华研发 服务全球"成为跨国公司内在需求[2] - 以德国拜耳为例 其健康消费品中中国创新产品占全球创新产品总量的15% 为单一市场最高[2] - 跨国药企阿斯利康与石药集团合作 利用中国人工智能技术进展筛选小分子药物[3] 中国创新环境的竞争优势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跃升至第十名 拥有24个全球百强创新集群[2] - 中国市场能为新技术提供从概念验证到商业化落地的完整链条[3] - 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加强涉外知识产权保护[3]
奋进的河南 决胜“十四五”·平顶山篇丨刷新煤城标签 这座城有多努力
河南日报· 2025-10-29 10:10
传播学揭示了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大量超载信息时,人们会用标签化捷径来认识事物。 资源型城市,成于资源,也受困于资源。资源依赖往往会变为资源陷阱,抑制了科技、人才等内生发展动 力。 "十四五"期间,平顶山坚决打破路径依赖,坚定走好创新路,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汇聚一流创新要素,不断 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积极培育新质生产力。 平顶山规划了白龟湖科创新城,这里汇集创新型企业、平台、人才、项目,成为平顶山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 区,推动平顶山加速向新而行。 认识一个人如此,认识一座城亦如此。 平顶山市因煤而生、因煤而兴,属于"先矿后城"的典型资源型城市——"一五"时期,我国大规模开发平顶山 煤田,此后才有平顶山城市的发展壮大。 从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煤城、老工业基地,这些标签就与平顶山相伴而行。甚至郭德纲的相声里, 也有在平顶山和大同之间倒腾煤炭的段子,可见平顶山的标签之牢、印象之深。 先入为主、挥之不去的固有印象,只有深入了解才会改变。近年来,平顶山正在加速转型,"煤城"标签已完 全不能概括这个城市的特质。 尤其"十四五"期间,平顶山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两高四着力"重大要求,认真落实省委、省 政府决策部署, ...
海淀迎商手册”亮相,打造陪伴企业成长的“科创百科全书
新京报· 2025-10-27 07:19
新京报讯(记者吴为)10月26日,在海淀区举行的第32届中国国际广告节、第34届亚洲广告大会成果发 布会上,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重点推介了《潮涌中关村·海淀迎商手册》。手册系统梳理各类办事流 程,打造陪伴企业成长的"科创百科全书"。 海淀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区长隋晓峰介绍,为期三天的第32届中国国际广告节、第34届亚洲广告大 会吸引了来自新加坡、日本、韩国、马来西亚、俄罗斯、美国、印度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20多位境 外代表齐聚海淀,举办了5场大型活动,实现"一会看全球、一展链亚洲"。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服务体系建设处处长王玉霞推介了《潮涌中关村·海淀迎商手册》。中关村科学城 管委会面向意向入区企业以及已入区企业、其他各类创新主体,全面整理产业、政策、空间、平台等资 源,系统梳理各类办事流程。手册从企业家视角和创业逻辑出发,覆盖企业从"0到1"初创筹备至"1到 100"成长壮大全流程。同时,实现企业所需"一册可查"。聚焦找谁办、怎么办,公开300多个具体对接 人联系方式,实现国高新/专精特新、专利预审等一键申报。 据悉,海淀区正在打造持续更新的"政策百宝箱",下一步将为国高新、小升规、专精特新"小巨人"、隐 ...
美国顶不住了!在美芯片巨头生产用的稀土最多能维持30天,如果还不获得稀土,生产就瘫了!
搜狐财经· 2025-10-23 16:36
供应链危机现状 - 某跨国芯片企业当地工厂的稀土储备仅够维持30天生产 [1] - 若无法及时补充关键原材料,其高端芯片制造将面临全面停滞风险 [1] - 这一局面暴露出全球高科技产业对特定资源的依赖困境 [1] 稀土供应与技术瓶颈 - 稀土是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产业的核心原材料,其供应稳定性直接影响全球科技竞争格局 [3] - 该企业虽与多国展开资源合作谈判,但提炼技术瓶颈成为主要障碍 [3] - 部分国家投入大量科研力量试图突破技术壁垒,但短期内仍难以实现规模化生产 [3] 全球稀土产业格局变化 - 全球稀土产业格局已发生显著变化,某些国家在产业升级浪潮中逐渐失去主导权 [5] - 另一些国家通过持续技术创新,实现了稀土全产业链覆盖并在高端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5] - 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正在重塑全球科技产业版图 [5] 产业竞争与创新生态 - 单纯依赖技术封锁或资源垄断难以维持长期竞争力 [7] - 真正的产业优势源于完整的创新生态与扎实的工业基础 [7] - 某些国家联合开发的计划进展缓慢,数百个科研团队难以攻克提炼技术 [8] - 当某些国家还在为技术突破挣扎时,另一些国家已通过务实创新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8]
广东南山:创新生态驱动城市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3 13:23
企业集群与产业规模 - 截至2025年10月,南山区拥有境内外上市企业21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550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累计培育310家 [1][3] - 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26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3倍 [3] - 市场自发形成了金融科技、机器人、物流三大“压舱石”产业,并孕育出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新兴赛道 [4] 创新生态系统与政策支持 - 政策支持是创新生态的基石,从2013年商事制度改革到2025年出台《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行动方案》,在资金、场地、应用场景等方面给予企业优惠扶持 [3][4] - 设立总规模为5亿元的战略直投专项种子基金和天使基金,对人工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初创企业给予支持,基金内单个项目最高允许100%亏损 [4] - 提供近100万平方米政策性产业研发用房及“工业上楼”厂房,租金低至市场价的30%~70% [6] 人才资源与服务 - 南山区人才总量达120万人,国家、省、市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均占全市50%以上 [7] - 推出《支持创新创业“六个一”行动方案》,围绕“一个人、一间房、一张桌、一笔钱、一场景、一条龙”六大维度推出15项具体举措,为应届高校毕业生提供最长15天免租住宿,对重点产业人才配套提供1年免租的保障性租赁住房 [6] - 推出政务服务“5个100%”模式,并通过“i南山企业服务综合平台”实现541项服务“一次办” [6] 产业协同与国际合作 - 企业间形成良好产业协同效应,以大疆作为“链主”企业,吸引500余家无人机上下游企业集聚 [5] - 南山科创走廊汇聚优必选等众多龙头企业和近10所高校,形成“高校+研究院+企业”的技术转化和产业协同体系,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高地 [10] - 国际化布局深入,全球服务中心已接洽服务出海企业超150家,业务覆盖欧洲、拉美、中东、东南亚等多个市场;中兴通讯业务覆盖全球110多个国家,大疆创新产品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9][10]
新凯来和诺奖的双重启示
经济观察网· 2025-10-22 18:48
中国科技企业技术突破 - 深圳市新凯来技术有限公司在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上推出超高速实时示波器等设备,展现中国科技企业在压力下的创新韧性 [1] - 部分中国企业展出的产品主要性能指标已不逊色于主流产品,被认为解决了"卡脖子"问题 [1] - 中国企业拥有极强的创造力和执行力,通过锁定关键领域并集中资源攻坚,能在既定技术路径上实现快速突破 [1] 技术突破与科学发现的差异 - 突破"卡脖子"项目是针对特定技术瓶颈的短期、目标导向的跨组织协作,更适合已成熟的技术产品 [2] - 技术的蓬勃发展并不必然带来科学发现能力的提升,缺乏坚实基础科学支撑将使技术发展面临瓶颈 [2] - 中国在技术应用领域加快脚步,但在科学发现的重大成果方面仍有所欠缺,本世纪日本已获得21个诺奖 [2] 科研生态与基础投入 - 科学重大成果的发现需要科研领域,特别是基础科研领域的持续投入,其成果显现需要时间 [2] - 中国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加,已拥有较坚实物质基础,但在科研体制搭建和科学精神培育等软环境层面仍存短板 [2] - 青年科研人员面临较严苛竞争环境,科研团队实行企业化绩效管理,长期主义提得多做得少 [2] 创新生态的培育 - 开放、自由、包容的学术氛围至关重要,能赋予科学家高度自主权,鼓励长期主义,为原创性成果提供土壤 [3] - 需要在整个社会培育支持科技和创新的生态,核心信条是容忍失败,将失败视为有价值的"此路不通"信息 [3] - 培育创新生态需改革科研体制机制为科研人员松绑,让科学家得到合理回报,并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激励好奇心和探索能力 [3]
周红波主持召开高校与专家人才座谈会就谋划“十五五”发展听取意见建议
南京日报· 2025-10-22 09:45
座谈会核心观点 - 市委书记周红波主持召开高校与专家人才座谈会 就南京市“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听取意见建议 [1] - 与会专家认为科教资源丰富是南京的核心优势 是谋划城市未来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1] - 南京将以创新能级为牵引 放大科教资源等比较优势 提升在国家创新布局中的地位作用 [2] 产业发展重点领域 - 建议聚焦人工智能 光电信息 生物医药 工业智能 现代农业等新兴产业领域 [1] - 南京将聚力打造“人工智能+”城市 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2] - 建议有序布局“从0到1”的颠覆性技术 积极搭建跨学科 跨领域协同创新平台 [1] 创新与人才发展策略 - 建议促进“政产学研金”有机融合 构建校地企“引才共同体” [1] - 将坚持教育 科技 人才一起抓 以创新机制为突破口 贯通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体系 [2] - 将更大力度投资于人才 服务于人才 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生态 以产业生态聚才 政策生态惠才 宜居生态留才 [2] - 建议完善全链条人才培育服务体系 打造吸引和承载更高层次人才的创新生态 [1]
诺奖得主看好“创新药械最友好城市”
解放日报· 2025-10-18 09:06
活动概况 - 2025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于10月13日至17日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 主题为“链动全球 赋能产业” 活动内容包括一场开幕活动 一场成果展览和15场系列专题论坛 [1] - 活动吸引千余位国内外专家参与 旨在通过交流合作寻找产业创新最优解 [1] 产业创新生态 - 上海具备支持创新药械发展的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和政策环境 能有效降低生物医药创新创业综合成本并打通研发全链条 [1] - 上海国投通过搭建全生命周期基金矩阵和多元伙伴协同的网络 聚力赋能上海生物医药的源头创新与产业集聚 [2] - 上海在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的上游芯片和电极材料领域具备科研和产业强项 并能源源不断地供给研发人才 拥有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临床转化医院以推动产品上市 [2] 前沿技术策源 - 诺贝尔奖得主格雷格·塞门扎在活动上介绍其最新科研进展 一种能同时靶向HIF-1α和HIF-2α的双重抑制剂在临床前研究中展现出癌症治疗潜力 [3] - 上海拥有复旦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等顶尖高校 高校科研团队与产业界紧密合作 有望在未来全球创新药研发中扮演重要角色并研发出从0到1的首创新药 [3] - 华东师范大学团队研发的异体通用型CAR-T细胞取得突破 相关论文于去年7月登上国际顶级期刊《细胞》 该UCART产品已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试验中取得很好疗效 [4][5] - 企业已获得来自上海张江的数千万元经费支持 正在建设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产品GMP生产与转化平台以加快产业化进程 [5] 政策支持与商业化 - 上海推出“新优药械”支持政策 要求医疗机构在国家医保药品和“新优药械”产品更新发布1个月内以“应配尽配”原则配备使用 [6] - 截至今年8月 已有196种产品纳入上海市“新优药械”产品目录 包括64种药品和132种医疗器械 [6] - 银诺医药的依苏帕格鲁肽α入选目录后 已在几个月内进入42家上海医院 预计今年销售额将超1亿元 相比过去新药进院需几年时间大幅提速 [6] - 展望“十五五” 上海计划进一步提升生物医药创新策源能力 优化创新生态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建设“创新药械最友好城市”和“全球投资首选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