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品牌自播
icon
搜索文档
今年双十一,你还在“迷信”大主播吗?
凤凰网财经· 2025-11-07 21:29
直播电商行业起源与早期发展 - 2016年直播电商处于流量红利初期 李佳琦首场直播仅79名观众 首月日均观看不足500人[2][11] - 薇娅首场直播吸引5000人围观 一夜收获2000多名粉丝[3][12] - 快手注册用户突破3亿 抖音同期上线 移动支付规模突破 手机网民渗透率超70%为行业奠定基础[16][23] - 2018年双11成为行业破圈标志 李佳琦5分钟售空1000支口红 薇娅直播间成交额达3.3亿元[19][20] 超级渠道的崛起与挑战 - 2020年双11李佳琦直播间销售额106.53亿元 薇娅直播间82.52亿元 合计189亿元堪比中型上市公司营收[28] - 头部主播深度参与产品研发 李佳琦对花西子新品拥有一票否决权[31] - 2021年天猫双11超10万个品牌开设自播 43个品牌直播间成交额破亿[34] - 价格冲突爆发 欧莱雅安瓶面膜在品牌自播间售价较头部主播低近40%[36] 行业合规与品控危机 - 薇娅因偷逃税款被罚没13.41亿元 直播间关停[39] - 辛巴因假燕窝事件陷入信任危机 东方甄选因养殖虾冒充野生被投诉[40][43] - 2023年三只羊公司因销售劣质产品被罚没6894.91万元 旗下账号停播整改[46][47] - 泡泡玛特直播事故导致港股单日大跌5.51% 暴露行业信任脆弱性[59] 行业进入深水区发展 - 2025年李佳琦直播间预售首小时观看量同比增超45% 但主播坦言承受巨大内容创新压力[50][52] - 董宇辉双十一期间单日直播超6小时 辛巴团队因主播擅自降价造成千万元损失[54] - 行业增速从2021年超100%下降至2025年持续放缓 市场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62][65] - 消费者决策逻辑从搜索式购买转向推荐式购买 市场更注重性价比与品牌口碑[26][71]
双11大网红“割不动”消费者,竟是被“阳谋”算计了?
36氪· 2025-11-03 07:54
双十一整体氛围与核心变化 - 今年双十一氛围冷清,主流电商平台如天猫、京东、抖音仅发布品牌成交额破亿等首轮战报,不再公布总销售额 [1] - 消费者对双十一热情减退,普遍认为双十一不一定便宜,不买才是最省钱的消费策略 [1] - 双十一的商业形态被认为需要或已经发生改变 [2] 头部网红主播状态与表现 - 头部主播李佳琦在双十一期间表现出疲惫感,虽直播间访客人数和加购GMV同比增长,但本人抱怨压力大并提及退休想法 [3] - 李佳琦因平台取消补贴活动导致消费者退货,并回应传闻称“一夜之间亏损20亿”为不实信息,今年不敢再喊全网最低价 [5][6] - 另一头部主播董宇辉对双十一反应平淡,直播节奏未受大促显著影响,仍在按计划进行地方产品推广 [7][8] - 其他一线网红普遍缺乏新意,套路化内容(如杀价、砍价)令其自身感到尴尬,部分甚至转向“卖惨”路线以获取流量 [10] 平台策略转变与行业格局演变 - 平台流量增长触及天花板,过去依赖头部主播作为流量发动机的模式正在改变,平台追求更规范、更可持续的发展 [13] - 各大平台调整策略以分散流量:淘宝天猫推行“全域直播”(店播+达人+品牌自播),抖音强化“兴趣电商”标签,快手推出“川流计划”扶持中小主播 [13][14] - 品牌自播模式崛起,据报告显示其在抖音平台GMV占比已达30%-40%,平台有意减少对头部网红的依赖 [14] - 双十一促销周期显著延长,今年普遍从10月15日持续至11月11日(约28天),甚至有的平台从10月9日开始,持续35天,更利于品牌方进行细水长流的直播 [15] - 网红流量成本高昂,例如有案例显示某场带货GMV达7500万,但投流费用超过4000万,导致亏损 [16] 消费者行为与促销活动问题 - 消费者消费行为趋于理性,更多是“补货”而非“激情下单”,对复杂的满减凑单规则感到厌倦 [17][19] - 双十一优惠规则复杂,例如某品牌精华通过三重优惠计算后,实际节省金额与付出的时间成本不匹配,且可能导致非必要囤货 [18] - “双十一不便宜”成为热搜话题,消费者发现部分商品存在先涨价后降价的现象,实际优惠有限甚至没有 [21] - 平台优惠策略不一致,例如有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平台推出限时补贴使新下单价格反而更低,导致已支付定金的消费者感觉被背刺 [23] - 当双十一优惠与“国补”等政策叠加时,价格体系更为混乱,消费者经过复杂计算后发现最终价格与促销前持平,质疑大促的实际意义 [24]
“双十一”17岁 从流量狂欢转向战略节点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1 07:37
文章核心观点 - 尽管面临常态化促销和直播电商分流等挑战,“双十一”购物节依然是电商行业无可争议的核心商业化节点,但其角色正从追求GMV增长的流量狂欢,转变为品牌进行长期用户积累、提升综合运营能力的战略节点 [1][2][11] 平台表现与数据 - 天猫“双十一”开卖当晚,80个品牌成交额破亿元,3万个品牌成交翻倍 [1] - 京东促销期间(10月9日至10月20日),超5.2万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超300%,3300余个品类翻倍增长,AI相关电子产品增速近200% [1] - 抖音平台(10月9日至10月19日)超过4.1万商家直播销售额同比增长500%,店播破亿商家数同比增长900%,破亿商品数同比增长240% [1] 大促机制演变 - 各大电商平台普遍简化大促机制,采用“官方直降”、“无门槛券”、“一件立减”等直接减免模式,取代复杂的满减规则 [3][4] - 促销模式的简化是过去三四年大促GMV增速放缓后,平台为降低消费者决策门槛的延续性举措 [3] - 平台竞争焦点从促销策略转向生态布局,更加关注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LTV),例如天猫加强对88VIP的重视 [4] 品牌战略与店播崛起 - “双十一”对品牌而言是检验品牌力、产品力、营销创新力及用户运营能力的综合节点,如同美妆行业的“年度大考” [5][10] - 品牌店播迅速崛起,商家对头部主播依赖性降低,抖音店播销售额破亿商家数同比增长900% [9] - 品牌通过“明星效应×货品策略×流量运营”组合打法实现增长,例如科沃斯通过明星带货4小时销售额超5100万元 [10] - 平台积极扶持品牌自播,抖音电商2024年店播GMV占比超30%,超200万中小商家通过自播实现增长 [9] 行业格局与价值延伸 - 电商平台尝试打通更多消费场景,将餐饮、零售、本地生活纳入同一商业生态,关注用户的长期需求和价值积累 [5] - 对于线下品牌,“双十一”同样重要,成为运营核心用户的主阵地,推动会员复购率和客单价提升 [6] - 行业竞争从纯粹的GMV比拼,转向通过合理促销节奏帮助商家提高经营健康度和价值用户留存 [10][11]
预售比现货贵背刺“所有女生”,李佳琦们黄金时代落幕
36氪· 2025-10-31 08:31
李佳琦直播间价格争议事件 - 2025年双十一期间,李佳琦直播间预售商品价格被指高于现货价,部分商品差价达50-60元,例如一款面膜预售实付308元,现货价格为291元,差价17元[2] - 出现“李佳琦一晚被退货8亿元”及“双十一赔了20亿”的市场传闻[2] - 品牌方在消费者付尾款时(如10月20日)突然发放限时补贴(如薇诺娜官方旗舰店发放59元、68元等额补贴),导致使用补贴后的现货总价低于直播间预售总价[3] - 与2021年双十一欧莱雅事件形成对比,当时品牌方为李佳琦用户提供补贴以平息价格争议,而本次事件中品牌方未再为其提供“全网最低价”特权[4][5] 李佳琦直播间运营风险与争议事件 - 2023年9月,李佳琦因评论花西子眉笔价格不当(“哪里贵了”)引发公关危机,导致全网掉粉超过200万,同年双十一预售首日销售额相比2022年减少一半以上[8][9] - 直播间选品与品控出现问题:2023年11月,消费者购买雅诗兰黛面霜收到空瓶;2024年双十一,耐克运动鞋被指出售瑕疵品[10] - 供应链管理失控:2025年1月,售卖的车厘子出现批量损坏,消费者收到货物时距离生产日期长达35天[11] - 商家履约能力失控:2025年5月,消费者下单的石头科技扫地机器人被商家以“价格标注错误”为由单方面关闭订单;7月,铂爵旅拍服务无法交付[12][17] 品牌方策略转变与行业趋势 - 品牌方反思与超级主播的合作模式,李佳琦与花西子合作被传利润分成高达100%-120%,高额坑位费与ROI不佳促使品牌转向发展自播[20][21] - 花西子事件后,其直播间交易额暴跌九成,不足10万元,显示主播个人争议对品牌声誉的连带风险[21] - 直播电商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市场规模增长率从2019年的227.7%持续下降至2022年的48.21%[21] - 品牌自播成为主流趋势:抖音电商数据显示,2024年2月至2025年1月,店播动销商家占比达69%,超1000个商家靠店播销售额过亿元;2025年618大促期间,淘宝店播破千万直播间数量同比增长21%,抖音平台千万元成交额商家中店播占比达68.5%[23] - 具体案例如雅迪电动车淘宝官方旗舰店大促期间销售额同比增长2150%,毛戈平淘宝店播成交额同比增幅超三位数[23][24] - 定价权回归品牌,多个头部主播(如罗永浩、小杨哥、贾乃亮)直播间均出现价格高于品牌官方渠道的情况[24] 平台规则调整与行业格局重塑 - 抖音坚持去中心化流量分配,网红涨粉周期从2018年的1年缩短至2022年的3个月,头部网红生命周期短暂[25][26] - 抖音于2024年调整流量策略,减少对达人直播扶持,转向倾斜优质短视频内容与品牌店播,并推出“新作者出道计划”等扶持中腰部及新锐达人[27][28] - 淘宝推出激励计划与现金/流量补贴,鼓励中腰部主播与新晋达人成长,并从外部引入成熟主播(如罗永浩、刘畊宏、章小蕙、李诞),2022年新增超过50万名新主播[29][30] - 快手调整流量规则,2023年将“川流计划”流量激励提升至600亿,分配给中腰部主播和品牌自播;2025年9月启动本地生活“百万真人计划”扶持优质主播[30][35] - 小红书同样采取去中心化机制,平台明星主播经历多轮更替(从董洁、章小蕙到吴千语)[35] - 行业格局转变:品牌自播成为标配,中小主播加速崛起,超级头部主播或退场(辛巴退网、小杨哥停播)或淡出(罗永浩转型),仅剩李佳琦与董宇辉双头对垒[37]
双十一17岁,流量盛宴更拼增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1 08:13
双十一大促数据表现 - 天猫双十一开卖当晚80个品牌成交额破亿元,3万个品牌成交翻倍[1] - 京东促销截至10月20日18时超5.2万个品牌成交额同比增超300%,3300余个品类翻倍增长,AI相关电子产品增速近200%[1] - 抖音10月9日至10月19日超4.1万商家通过直播实现销售额同比增长500%,店播销售额破亿元商家数量同比增长900%[1] - 抖音销售额破亿元商品数量同比增长240%,超10万个商品直播销售额同比增长300%[1] 平台大促策略演变 - 各大电商平台大促机制从复杂满减转向“直降”模式,淘宝推出官方立减,京东提出“官方直降”折扣低至1折,抖音推出“一件立减”[3][4] - 平台竞争焦点从GMV增长转向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运营,天猫今年高度重视88VIP会员体系[4] - 淘天平台试图将餐饮、零售、本地生活纳入同一商业生态,通过积累用户资产实现生态繁荣和可持续发展[4] 品牌商战略调整 - 品牌自播比率大幅提升,商家对头部主播依赖性显著降低,抖音店播销售额破亿商家数同比增长900%[6] - 抖音电商2024年店播GMV占比超30%,在平台政策推动下超200万中小商家通过自播实现增长[7] - 品牌采用“明星效应×货品策略×流量运营”组合打法,例如科沃斯通过演员陈赫带货4小时销售额超5100万元[8] - 双十一正从追求单点销售纪录转变为驱动全年生意的“战略节点”,用于提升品牌势能和声量[6][9] 行业长期趋势 - 双十一被行业视为“全面购物心智最强的商业化节点”,是品牌力、产品力、营销创新力的综合检验[1][5] - 对于线下品牌同样重要,MUJI无印良品表示双十一期间品牌会员复购率和客单价逐年提升[5] - 电商大促定位脱离纯粹GMV衡量维度,更注重通过合理促销节奏帮助商家提高经营健康度和价值用户留存[8]
谁还在为李佳琦们买单?
创业邦· 2025-10-29 11:27
文章核心观点 - 直播电商行业正经历从增量增长向存量博弈的深刻转型,行业逻辑发生根本性重构 [8][12] - 超级主播模式面临天花板,平台规则调整和品牌自播崛起正在稀释头部主播的中间价值 [17][20] - 电商竞争焦点从流量争夺转向价值比拼,垂类运营、技术驱动和全域经营成为新方向 [23] 直播电商发展轨迹 - 2016年淘宝、快手等平台上线直播功能,2018年达人带货进入爆发期,2020年天猫将大促周期延长至20余天带动GMV指数级增长 [7] - 短短八年时间,直播电商完成了从边缘业态到主流渠道的蜕变 [7] - 2023年抖音电商达人带货总销售额同比增长43%,新增带货达人528万人,同比增长74% [15] 双十一演变历程 - 2020年天猫首次推出"双预售、双爆发"模式,将大促周期从1天拉长至20余天,当年天猫双十一总交易额同比增长85.62% [10] - 2021年天猫最后一次对外公布具体GMV数据,品牌自播开始崛起,抖音、快手等内容平台加速布局电商业务 [11] - 2023年双十一期间,平台加强价格监管,严禁"先涨后降",品牌自播GMV占比首次超过达人直播 [1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截至2023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超76%,线上用户增长空间十分有限 [15] - 平台优惠规则从早期"直接五折"演变为"预售立减+跨店满减+淘金币抵扣+主播券+平台补贴"的复杂组合 [7][11] - 2024年消费者调研显示,商品质量、售后服务成为直播间下单的首要考虑因素,价格因素重要性下降 [20] 超级主播模式分析 - 李佳琦从美妆品类切入,通过"美妆=李佳琦"的定位吸引高粘性女性消费者,2020年双十一直播间观看人次达1.6亿 [16][19] - 超级主播核心竞争力是定价能力,通过聚合消费者需求形成对品牌的议价优势 [19] - 2023年"眉笔事件"导致李佳琦掉粉近200万,2024年双十一因价差问题遭遇大规模退款 [5][8] 品牌战略转变 - 品牌开始寻求"去主播依赖",纷纷搭建自己的私域流量池 [11][15] - 东方甄选凭借"知识带货"异军突起,交个朋友深耕垂类赛道,超级主播垄断地位受到挑战 [11] - 平台从"扶持达人"转向"扶持品牌",品牌从"依赖达人"转向"自主经营" [17] 未来发展趋势 - 直播电商对供应链快速响应和柔性生产能力深度整合,李佳琦团队"透明桶"案例从发现需求到产品上市仅用一个多月 [22] - 消费者群体从"大多数人"转变为"核心粉丝、便捷需求者和品类刚需者" [23] - 行业竞争将聚焦垂类赛道精细化运营、技术驱动体验升级、全域经营生态构建 [23]
直播间的红利,终于轮到品牌方了
搜狐财经· 2025-10-15 20:58
行业趋势转变 - 直播电商行业趋势正从依赖头部KOL转向品牌官方直播间主导,近段时间直播间GMV的TOP10中品牌官方直播间占据半壁以上江山 [1] - 行业从野蛮生长的“兴趣”电商阶段,升级至追求“品质”的进阶阶段 [2] - 消费者和行业在兴趣电商领域已开始更拥护品牌 [3] 消费者行为变化 - 消费者购物路径发生转移,不再蹲守头部主播直播间或等待平台即时开售,而是转向品牌官方直播间 [1][4] - 部分消费者曾因头部主播直播间的“货不对板”、物流等问题而一度逃离直播电商 [5] - 消费者回归品牌官方直播间的主要驱动力是价格有红利、品质有保障、以及品牌背书的信任度,例如通过官方旗舰店发货并利用平台补贴,价格具有一定优势 [6][8] - 消费者选择转变的原因包括对头部主播信任度丧失(如塌房、不专业现象)以及对“黑红”网美的审美疲劳 [8] - 用户对直播购物的认知从追逐低价和明星,转向追求品质和专业服务,更关心产品的材质、工艺等专业细节而非仅关注价格 [16][17][18] 品牌官方直播间的优势与表现 - 品牌官方直播间凭借供应链和平台生态完善,凸显厚积薄发优势 [1] - 品牌官方直播间相比传统电商平台更具货源保证和价格优势,对消费者更具吸引力 [8] - 品牌官方直播间赋予品牌方内容自主权、价格控制权和用户沉淀能力,所有流量直接沉淀在品牌自己的流量池,实现可持续运营 [14] - 官方直播间已成为品牌建设的重要阵地,而不仅仅是销售渠道 [15] - 具体案例显示,探路者官方抖音直播间峰值在线人数2万+,4小时直播单店GMV达70多万,全天销售额破百万,后续几天交易额比专场前增长超50% [13] - 达芙妮品牌通过转向强化品牌自播矩阵,2024年自播占比达57.6%,单场直播最高卖出237万元,扭转了此前连续亏损40亿元的局面 [14] - 运动服饰品牌的自播团队销售额已超过与外部主播合作的总和,且利润更高 [14] 平台生态与支持 - 平台意识到依赖头部的风险,开始有意识分流资源,扶持品牌自播 [10] - 平台端推出品牌自播扶持计划,提供流量倾斜、工具支持和培训指导,例如抖音电商升级流量机制,让电商内容在“内容”和“交易”两个流量池同时分发,并启动“电商好看计划”为优质内容提供流量激励 [20][21][22] - 供应链端的直播代运营公司已日趋专业,形成标准化服务体系,使品牌能快速搭建专业直播团队 [20]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 并非所有品牌都能顺利接住直播红利,需在专业化直播间打造、培养品牌专属主播、直播内容形式创新等方面进行耕耘 [23][24] - 品牌需考虑如何通过直播构建用户资产,形成稳定的私域流量池,降低对外部流量的依赖 [24] - 复购的关键仍是商品本身,行业建立在零售逻辑和供应链基础之上 [24] - 行业期待“百花齐放”,使消费渠道升级和市场更具竞争力,但前提是博主应输出有品质的内容或商品 [24] - 品牌改变达人主播一家独大局面的举措,促进了直播生态的繁荣、合理和健康发展 [24]
辛巴第五次“退网”,网红主播为何频翻车
齐鲁晚报· 2025-08-25 05:29
公司动态 - 主播辛巴于8月18日宣布正式退出直播行业 由妻子接管辛选集团管理事务 此前曾四次(2020年4月、2021年4月、2023年11月、2024年4月)发表退网言论 [2] - 旗下品牌"棉密码"卫生巾被检出含硫脲(最高达16653.4679μg/g) 该物质被列为3类致癌物 2019-2025年累计销售额达33.3亿元 [3] - 数百名用户反馈使用后出现健康问题:30余人患甲状腺癌 数百人出现妇科炎症 10例左右出现孕期胎停或新生儿甲亢 [3] - 涉事卫生巾单片成本仅0.3元 显著低于行业主流品牌0.8-1.2元成本区间 硫脲作为廉价漂白剂用于降低生产成本 [4] - 公司未对产品质量问题作出正面回应 法律界指出退网不免除其民事及刑事责任 [4] 行业趋势 - 直播电商行业从"超级主播驱动"向"品牌自播"转型 抖音报告显示2024年近70%商家通过店播获得收入 [5] - 东方甄选在主播董宇辉退出后股价累计上涨229% 战略重心转向供应链与自营产品 实现"产品驱动"模式转型 [5] - 行业面临平台策略转型、用户审美疲劳与合规风控三重挑战 产品与供应链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 [5]
超头主播“隐身”背后:店播成主流,达人带货占比只剩三成
南方都市报· 2025-07-17 20:06
直播电商行业趋势 - 达人带货占比下降至30% 品牌自播与货架场景占比上升至70% [1] - 2024年1-11月全国直播电商销售额达4.3万亿元 其中店播贡献占比达52% [1] - 2024年电商增量中80%以上来源于直播电商 但人均直播购物支出7524元低于电商大盘的1.59万元 [2] 品牌自播驱动因素 - 直播电商庞大市场成为品牌不可忽视的阵地 [2] - 平台生态成熟降低进入壁垒 平台大力扶持品牌直播 [2] - 品牌自播掌握定价权和内容权 更利于传播品牌故事和积累私域流量 [2] 行业规范化与专业化 - 2024年直播电商客诉量增速从2023年52.49%降至19.29% 投诉量仅占网购总投诉量3.05% [2] - 监管体系完善推动平台主动合规 行业从拼价格流量转向拼专业品质服务 [2] - 分工精细化趋势明显 提供更正规货源 [2]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平台通过数据挖掘和算法优化提升人货匹配效率 [3] - AI数字人主播被用于填补真人主播空隙 提高直播稳定性 [3] - 产业链多方协同实现价值共创 优化消费体验 [3]
618 复盘:消失的“全网最低价”,隐身的“超头主播”
搜狐财经· 2025-06-20 16:31
618大促行业观察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618大促周期长达37天,被戏称为"史上最长大促",但导致商家和消费者普遍疲惫 [2] - 平台优惠策略复杂化,满减券、消费券、直播券、品类券层层叠加形成"补贴陷阱",中小商家被动承担成本 [2][4] - 消费者体验下降,取消满减改为直减后价格体系混乱,现货9折比预售更优惠导致前期功课白费 [3][5] 平台策略变化 - 淘宝取消满减改为直减,但用户反映存在先涨价再降价问题,破坏多年形成的满减心智 [5] - 京东强调"现货+分钟达"即时零售策略,淘宝将流量倾斜至品牌自播,弱化超级主播作用 [3][15] - 平台将大促作为技术试验田,推动AI选品、AR试妆、智能分拣仓等技术商业化落地 [14] 主播生态演变 - 李佳琦618首日GMV25亿元,较2023年同期50亿元下降50%,开播时长同比缩短36% [8][10] - 超头主播集体退场,辛巴实施"去本人化"策略,董宇辉保持日常直播频率未增加曝光 [10] - 品牌自播货币化率高于达人带货,76%用户会跨平台比价,40%认为直播间价格非最低 [11] 商家生存现状 - 平台强制叠加优惠券导致商家定价失控,部分商家下架商品规避八折/九折券活动 [4] - 消费券补贴仅覆盖中大商家,小商家仅能立减致订单大幅减少,形成"陪跑"现象 [4] - 国际美妆品牌主播抽成30%-40%,国产品牌可达40%以上,推动品牌转向自建直播团队 [11] 行业趋势研判 - 即时零售崛起压缩直播预售模式,京东分钟级配送分流日用品消费需求 [12] - 大促演变为行业压力测试,考验供应链弹性/系统承压/客服响应等综合能力 [14] - 竞争维度从价格战转向服务战和技术战,平台侧重履约效率与用户运营能力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