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
搜索文档
钱塘区金沙湖西侧新增9宗纯住宅用地,合计超41万㎡
搜狐财经· 2025-11-04 23:15
规划调整概述 - 杭州市钱塘区下沙单元下沙西重点区块进行详规调整 公示时间为2025年11月4日至11月13日[1] - 本次规划调整涉及两个区块 区块1和区块2[1] 区块1规划调整(金沙湖西侧) - 区块1位于金沙湖板块下沙西单元 北至下沙大道南至海通街 西至运河二通道-月雅河 东至聚首路[2] - 区块1距离轨道交通1号线下沙西站约1公里 东侧不远处是金沙湖公园[2] - 调整后区块1新增9宗二类城镇住宅用地 总用地面积271.2亩 预计增加住宅建筑面积约41.397万平方米[2] - 区块1同时新增商业用地2宗 公园绿地3宗 社区服务设施用地1宗 幼儿园用地1宗和中小学兼容社会停车场用地1宗[2] - 调整原因为落实做强金沙湖"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 区块整体以居住生活 公共配套 公园绿地功能为主[7] 区块1住宅地块具体指标 - 9宗宅地总用地面积18.08公顷 容积率介于1.8至2.6之间 建筑高度介于36米至80米之间[6] - 例如地块OT010106-56用地面积2.06公顷 容积率2.6 建筑高度70米 地块QT010106-60用地面积2.6公顷 容积率1.8 建筑高度36米[6] 区块2规划调整(港口码头) - 区块2北至银海街 东至规划绿地 西至聚首路 南至绕城高速附近及运河二通道西侧地块[8] - 区块2不涉及住宅用地 主要将工业兼容物流仓储用地等调整为港口码头用地和消防用地[8] - 调整原因为落实杭州港港口码头用地规划 提升下沙港能级 发挥临港优势[8]
马鞍山阳湖板块再推优质低密宅地!城市“南大门”崛起正当时!
搜狐财经· 2025-10-23 17:26
地块基本信息 - 地块编号为马政储出2025-10号,位于雨山区阳湖单元,土地面积约57.1亩(38065.35平方米),规划用途为城镇住宅兼城镇社区服务设施,容积率1.0至1.6,起始价5860万元 [1][3] - 地块东至规划二路,南至西塘路,西临规划水系,北接城市主干道九华路,需代建约9704平方米公共绿地 [1][4] 地块规划与定位 - 1.6的容积率上限指向低密度、高舒适度社区开发,产品以多层、小高层为主,契合改善型住房需求 [3] - 西侧规划水系提供天然景观资源,为营造亲水宜居社区奠定基础,绿化率要求不低于35% [3][4] 城市发展战略背景 - 地块推出符合《马鞍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城市向南发展方向,是2025年度经营性用地供应计划的精准落地 [1][4] - 阳湖片区被定位为"三心"之一的阳湖次中心,规划强调产城融合及商业商务、休闲娱乐等多元功能融合 [6] 区域发展利好 - 扬马巢城际等交通设施推进强化马鞍山与南京、合肥的"同城化"效应,提升城市在长三角一体化中的价值 [6] - 马鞍山"1+3+N"产业融合集群及钢铁产业转型升级为经济和人口增长提供支撑,夯实房地产市场基础 [9] 市场与投资价值 - 地块低容积率和景观资源精准匹配当前市场对改善型产品的需求,具备打造区域标杆项目的潜质 [3][8] - 阳湖片区作为重点发展板块处于价值提升通道,城市产业基础及配套完善为投资提供抗风险能力 [8][9]
超越90%城市规划师,清华、MIT等提出人机协作新范式
36氪· 2025-09-12 08:57
核心观点 - 清华大学与MIT等机构提出大语言模型驱动的城市规划新框架 实现人机协同设计 提升城市规划效率与科学性 [1][3] - AI在概念设计 方案生成和效果评估三阶段提供全流程辅助 已能超越90%人类规划师的专业考试表现 [1][13] - 该技术通过虚拟居民模拟预演方案效果 在纽约和芝加哥的实验中模拟结果与真实数据高度吻合 [13] 技术框架 - 框架包含概念设计 方案生成和效果评估三阶段闭环流程 由LLM VLM和LLM Agent协同驱动 [5] - 概念设计阶段LLM整合地理 社会 经济多领域知识 生成规划描述文本与空间构想草图 [7] - 方案生成阶段VLM将文本指令转化为土地利用布局 建筑轮廓及三维城市场景 [9] - 效果评估阶段LLM智能体模拟居民出行与设施使用行为 输出交通距离 碳排放等量化指标 [11] 实验验证 - 最大规模LLM在规划师资格考试中表现超过前10%人类专家 [13] - LLM智能体在纽约和芝加哥的设施访问模拟与真实居民流动数据高度吻合 [13] - 研究团队已发布CityGPT CityBench等系列跨模态城市大模型及仿真平台 [13] 应用前景 - 构建人机协同新工作流 人类规划师专注创新与伦理考量 AI处理数据整合与模拟评估 [14] - 需解决高质量城市数据稀缺 计算资源需求及模型地理社会偏见等挑战 [14] - 技术将推动设计高效宜居 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释放人类创造力 [14]
一财社论:城市规划应注重集约高效、安全、全周期管理
第一财经· 2025-09-01 13:08
城市规划理念转变 - 城市规划需要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核心理念需实现系统性突破以适应高质量发展新阶段[2] - 现行规划政策法规和标准形成于快速扩张时期 已不适应存量发展需要 需构建新制度体系[2] 集约高效发展 - 2002至2022年间全国主要城市建成区面积普遍实现倍数级扩张 部分省会城市最近一年仍扩张近26平方公里[4] - 存在基础设施不健全问题 如内涝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需全面摸清资产资源底数并盘活存量低效用地[4] 安全与便民导向 - 增强安全韧性需加强房屋市政设施安全管理 强化重点行业安全生产 提高公共卫生防控和防灾减灾能力[5] - 便民利民需围绕教育医疗交通住房养老等民生关切进行科学布局 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环境[5] 全周期管理创新 - 城市建设进入"三分建七分治"时期 需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从源头防范问题[7] - 需从规划建设运营治理全生命周期统筹考虑 鼓励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公众参与规划全过程[8]
(成都世运会)多国驻华使节盼世运会传递友谊与欢乐
中国新闻网· 2025-08-08 13:35
成都世运会外交活动 - 多国数十位驻华使节和领馆官员在成都世运会开幕前夕参观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及成都规划馆 [1][3] - 外交官员高度评价大熊猫作为赛事吉祥物及情感纽带的作用 爱沙尼亚公使称其将为赛事留下独特记忆 [3] - 荷兰公使认可大熊猫故乡与世运会结合的巧妙搭配 并肯定中国科研人员对大熊猫种群繁衍的保护努力 [3] 城市发展规划 - 外交官通过全息投影技术了解成都从古蜀文明到中国新一线城市的发展历程 [3] - 阿根廷驻华大使称赞成都城市规划为全球典范 兼具发展活力与历史遗产保护 [3] - 菲律宾公使提出可在城市规划领域与中国合作 强调成都自然空间占比高且平衡现代化与生活节奏 [5] 国际体育合作 - 丹麦派出51名运动员参赛 大使称此规模对人口约600万人的国家相当不错 [5] - 丹麦大使强调国际体育赛事凝聚全球人群在和平友好氛围中享受运动乐趣 [5] - 爱沙尼亚公使期待运动员在友好公平氛围中展现风采并增进友谊 [5]
生物多样性不是自然保护区的“特产”,城市也要融入自然
中国环境报· 2025-08-08 11:11
城市发展目标与主题 - 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 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 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 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 [1] - 大力推动城市结构优化 动能转换 品质提升 绿色转型 文脉赓续 治理增效 [1] 当前城市发展问题 - 部分城市过度追求规模扩张与经济增长 忽略自然生态保护与融合 [1] - 生产和生活空间扩大挤压生态空间 导致热岛效应 空气污染 内涝频发等城市病 [1] 空间规划策略 - 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形成三类空间合理结构 [2] - 将生态保护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纳入城市规划刚性约束 采用先划生态底线再落城市布局的逆向规划方法 [2] - 推进留白增绿 适度保留生态空间 倡导组团式发展而非摊大饼式扩张 [2] 生态融合措施 - 通过生态廊道 通风廊道 城市绿道 景观廊道 蓝绿网络将城市空间嵌入自然基底 [2] - 将城市周边绿水青山引入城市 打造推窗望绿 行路见荫 街角遇绿的宜居空间 [2] - 为重要物种和特殊生境实施精细化保护管理 为动物预留栖息空间 [3] 生态保护目标 - 恢复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使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 [3] - 提升城市宜居品质与生态美感 减少对自然干扰 实现城市与自然美美与共 [1][3]
美媒:美国变成“家里蹲”大国?
环球时报· 2025-08-07 06:51
核心观点 - 美国民众居家时间显著增加,社交参与度下降,城市规划问题和电子商务发展是主要驱动因素,这种趋势加剧了社会分层 [1][2] 居家行为趋势 - 相比2003年,美国民众平均每天在家中多待99分钟,15至24岁年轻人比20年前多124分钟,额外增加的居家时长总计超过3周 [1] - 当下只有30%的美国人愿意花时间参与社交,比2014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 [1] - 2025年,预计只有54%的美国人会定期光顾家与公司之外的“第三场所”,如酒吧和咖啡馆,比2019年下降了13% [2] 电子商务影响 - 自2019年以来,美国食品杂货的网购月均销售额已经翻了3倍,超过80亿美元 [2] - 电子商务取代线下购物,让人们足不出户,即便在疫情结束后,定期外出群体也只减不增 [2] 城市规划与社区环境 - 在美国大都市圈,只有不到2%的地区被认为是“可以轻松活动身体、建立或维系社交关系”的生活空间 [1] - 散步环境良好的社区居民日活动量达标的概率比其他人高1.5倍,也更乐于进行社交互动,但这类社区的房价高昂 [1] - 城市规划问题是美国民众偏好“宅家”的因素之一,良好的公共设施被视为对所有人的投资 [1][2] 社会分层影响 - “全民居家”趋势将美国社会分化成三个阶层:最上层负担得起环境良好的住房与社区,中层在“孤立式生活”与“高成本社交”间权衡,最下层民众更加被边缘化 [2] - 人际交往成为一项“特权”,需要为私营部门创造条件,让商业活动振兴社会生活 [2]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一周年,亲历者讲述从历史轴线到世界遗产的跨越
北京青年报· 2025-07-29 08:36
北京中轴线概念与历史演进 - 北京中轴线概念由梁思成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系统研究提出 1932年首次提及"南北中线" 1943年明确"正中之南北中轴线"概念 [2] - 中轴线全长7.8公里 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 包含15个核心遗产要素 分为皇家宫院 祭祀建筑 城市管理设施等五大类 [4] - 始建于13世纪 形成于16世纪 延续至今 是世界上最长且持续使用的城市轴线 体现"居中为尊"的空间理念 [4][14] 申遗工作历程 - 申遗启动于2008年奥运会后 2011年正式提出申报 2012年列入中国预备名单 2017年成立专项工作组 [6] - 2022年出台《三年行动计划》 推进六大板块48项任务 包括文本编制 法规制定 风貌整治等 [7] - 2023年完成材料报送 2024年7月27日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表决通过 获得17个委员国联署支持 [8][16] 核心保护措施 - 实施文物修缮与考古发掘 包括正阳门 钟鼓楼等建筑修复 发现明代镇水兽 天桥遗址等关键遗存 [10] - 开展跨区域协调整治 如万宁桥污水管改迁 地外百货降层改造 钟鼓楼区域"申请式腾退" [10][11][12] - 建立遗产监测中心覆盖15个要素 开发VR体验 "云上中轴"等数字技术应用 [13] 社会参与与创新 - 连续4年举办"北京中轴线文创大赛" 吸引全年龄段参与 通过行走 绘画等活动提升公众认知 [12] - 首创"数字打更人"公众监测模式 制定《保护条例》专章明确利益相关方责任与权益 [12][13] - 形成"部市合作机制" 平衡保护与发展矛盾 为全球超大历史城市保护提供中国方案 [15] 遗产价值与影响 - 体现中国传统都城营建思想 是世界城市规划史独特样本 梁思成评价其空间概念无与伦比 [14][15] - 破解"活态遗产"保护难题 实现文物与现代城市共生 21个委员国中14个在审议环节发言支持 [15][16] - 强化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定位 未来将作为文化功能核心区引领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 [17][18]
守好生态保护红线为城市发展留下山水空间∣学习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①
中国环境报· 2025-07-23 07:11
城市发展规划 - 我国城镇化率从2014年的55%提升至2024年的67%,城市发展能级和宜居水平显著提升,但交通拥堵、资源紧缺等问题凸显 [1] - 城市病根源在于规划不合理,包括功能分区、环境容量评估和发展预见性不足等问题 [1] - 科学规划涉及空间布局、土地利用、生态保护等多方面,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 城市发展转型 - 城镇化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工作重心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 [2] - 城市规划需调整方向,着力优化城市功能和质量,强调存量提质增效 [2] - 未来城市目标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 [2] 生态保护与规划 - 城市规划需守牢生态保护红线,避免粗放扩张,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 [2] - 城市生态空间是城市生命体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化城市需兼顾繁华与自然 [2] - 各地需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规划全过程,优化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 [2] 差异化发展路径 - 城市规划需与资源环境禀赋相适应,制定差异化发展方案 [3] - 人口密集型城市应控制规模,加大治理投入;生态敏感区城市需坚持生态优先;资源型城市需推动转型发展 [3] - 需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实现绿色与发展一体规划 [3] 典型案例与实践 - 雄安新区在规划阶段同步推进新区建设与生态保护,实现生态与生活空间集约共享 [3] - 上海通过城市更新行动建设口袋公园和15分钟生活圈,提升城市品质 [3] - 科学规划可促进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实力双提升 [3] 未来城市建设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十五五"规划下的城市建设打开新局面 [4] - 需将创新、宜居等目标融入全国690多座城市的规划设计中 [4] - 高标准的城市规划需转化为高质量的城市发展现实 [4]
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城市工作纪实
新华社· 2025-07-13 18:11
城市发展成就与现状 - 中国拥有690多座城市,城镇人口达9.4亿,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1] -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升至2024年的67%,2013-2024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5亿人[10] - 2024年全国27座城市GDP超过1万亿元,形成创新之城、开放之城、振兴之城等多类型城市发展格局[10] 城市规划与建设 - 雄安新区作为"未来之城"标杆,启动区、容东片区、高新区等区域同步推进建设,实现站城、产城、绿城融合发展[2][4] - 北京通过划定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城六区常住人口比2014年下降15%[8] - 成都采用多中心组团式布局,建立66个产业园区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避免同质化竞争[8] 城市治理创新 - 数字化治理取得突破,重庆"城市大脑"整合水电气讯等城市体征数据,实现多领域精准管控[25] - 青岛将50多个市级部门、600多个作业单位纳入智慧化指挥调度体系,河南登封通过"网格治理+数字赋能"提升文旅服务[25] - 全国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8万个(2019-2024年),惠及1.2亿人,建设社区服务设施7.8万个[35] 区域协调发展 -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要求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样板[16] - 京津冀协同发展强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贯通,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澳门整合优质资源[16][18] - 建立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120个县城开展补短板强弱项建设示范[15] 产业与就业支撑 -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基本建立,90%以上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学校就读[14] - 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养老保险比例提升,超1.5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14] - 上海闵行区建设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保障基层劳动者住房需求[11][12] 生态与文脉保护 - 全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91平方米[30] - 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认定历史建筑6.8万处,143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实现系统性保护[33] - 福州三坊七巷等历史街区保护修复,北京玉河、山西平遥等实施"在保护中发展"模式[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