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和科技融合
icon
搜索文档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后,文化科技融合如何助推城市更新?
36氪· 2025-07-17 08:49
城市更新双引擎 - 文化与科技融合成为城市更新的核心驱动力 当前中国城镇化率超过65% 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提质阶段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增效 [1][2] - 国际案例显示文化科技融合是城市竞争新焦点 伦敦南岸艺术区通过数字艺术改造工业区 新加坡智慧国提升城市效率 [2] 空间载体创新 - 工业遗产活化利用三维激光扫描 虚拟现实等技术 北京首钢园将高炉筒仓改造为科幻主题乐园 数字艺术展览 实现工业遗址保护与现代体验双赢 [3] - 历史街区微改造结合物联网大数据 广州永庆坊打造智慧街区管理平台 保留岭南文化同时引入现代创意业态 [5][6] - 公共空间升级案例 上海徐汇滨江引入西岸传媒港等数字产业 工业锈带转型为文化商业科技综合体 [9] 新兴业态培育 - 数字内容产业跨越式发展 虚拟制作 AI特效降低影视成本 北京798艺术区聚集数字艺术设计企业 带动周边商业升级 [11] - 创意设计产业连接文化与科技 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举办设计周 上海虹口区建设北外滩设计产业集群 促进经济转型与空间审美提升 [13] - 文旅融合产业兴起智慧旅游 数字景区 广州永庆坊结合骑楼与数字艺术 成都夜游锦江项目融合灯光秀AR技术再现蜀文化 [15] 数字治理升级 - 智慧城市治理应用CIM平台 苏州姑苏区构建14.2平方公里数字孪生古城 实现建筑古树数字化管理 [17] - 公共服务创新案例 深圳图书馆之城平台实现全市资源共享 老旧社区改造引入人脸识别门禁 智能垃圾分类设备 [20] - 社会参与机制优化 线上公众平台通过VR展示规划方案 区块链技术记录资金使用增强透明度 [22][23] 未来发展趋势 - 从单点更新转向全域更新 从硬件更新转向软硬协同 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共治 功能需求转向体验价值 [24]
吴桂英调研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
长沙晚报· 2025-07-11 11:30
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调研 -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及湖南工作重要指示 加快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强化关键技术攻关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1] - 调研文化和科技融合展厅 要求提升展示代表性前瞻性 动态呈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果 加强互动体验 展示技术策源地与应用场景集聚地实践[3] 众笑文化传媒公司调研 - 考察企业短剧平台搭建及海外推广 指出微短剧是文化科技融合新兴形态 需坚持核心价值观导向 推出精品内容满足多样化需求 促进文化出海[6] 音视频技术发展 - 调研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 关注菁彩声家庭影音等专业测试空间 强调技术前沿突破 打造可复制应用标杆 加速成果产业化 培育文化产业新增长点[9] 参与调研人员 - 省商务厅厅长沈裕谋及市领导邹特 周志凯参与调研活动[10]
山东政商要情(6.30—7.6)
经济观察报· 2025-07-06 16:13
尼山世界文明论坛 -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将于7月9日至10日在曲阜举办,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 [1] - 论坛下设6个分议题,涵盖文明起源、儒家文化、人工智能、齐鲁文化等领域 [1] - 国际嘉宾约300人出席,来自70多个国家,包括12位副部级以上外国政要、35位驻华使领馆代表和220余位国外专家学者 [1] - 论坛已成为全球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重要平台,影响力持续提升 [1] 山东文化科技融合政策 - 山东出台《山东省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的政策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动文化强省建设 [2] - 政策措施聚焦5个方面23条措施,行动计划涉及5方面重点任务,旨在建设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新高地 [2] - 2024年数据显示,全省规模以上科技型文化企业达1135家,占全部规上文化企业的29.1%,实现营业收入4586.5亿元,占比59.9% [2] - 政策推动文化产业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 [2] 山东消费环境优化 - 山东出台44项举措优化消费环境,实施五大行动打造"放心消费在山东"升级版 [3] - 目标到2027年打造400个"山东制造·齐鲁精品"、300个"好品山东"品牌、3万家放心消费单元 [3] - 计划培育80项全国质量标杆、600项全省质量标杆,建成60条以上省级高品质步行街和特色商业街 [3] 山东医保服务创新 - 山东16市均推出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并上线一体化结算平台 [5] - 截至2024年6月底,全省通过"一站式结算"报销3466.69万笔医疗费用,累计报销20.62亿元,惠及626.50万人 [5] - 2024年度已报销1098.47万笔、5.79亿元,惠及215.50万人 [5] - 计划2025年底前全面实现商保省内异地和跨省异地免申直赔 [5] 济南名泉保护规划 - 济南发布《济南市名泉保护总体规划(2025—2035年)》,新增莱芜区、钢城区水文地质单元 [7] - 泉群数量由10个增至12个,新增吕祖泉泉群和舜泉泉群 [7] - 规划范围扩大至5789.62平方千米,涵盖9个水文地质单元 [7] 烟台葡萄酒产业 - 2025葡萄酒旅游大会在烟台开幕,主题为"全球葡萄酒旅游目的地·烟台" [8] - 大会发布中国首个葡萄酒产业综合评价体系《新华·中国(烟台)葡萄酒产业发展指数》 [8] - 烟台获得"国际负责任葡萄酒旅游目的地认证证书",在生态保护、服务标准化等方面达到全球领先 [8] - 烟台拥有200多家葡萄酒生产企业、60余座酒庄,形成三大重点子产区 [9] - 烟台葡萄酒产量占全国40%、销售额占60%,品牌价值达862.31亿元,畅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9]
23条举措答好文化与科技“融合题”
大众日报· 2025-07-05 08:22
政策支持 - 山东省推出23条政策措施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 涵盖项目建设 市场主体 人才培育 金融服务 优化生态等方面 [2] - 政策明确8个重点方向布局重大项目 包括文化科技研发 文化智能装备 文化应用场景 文化传播创新等 [2] - 对符合条件的文化科技企业给予研发费用后补助 对原创性文化技术类 应用类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2] - 对文化元宇宙"名品""名景"给予资金奖励 对达到规定条件的网络剧 网络电影 网络动画片给予资金奖励 [2] 市场主体 - 支持文化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 布局建设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平台 推动文化数据资源交易应用等5项措施 [3] - 对符合条件的文化制造业企业进行奖补 对新升级的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平台给予经费支持 [3] - 对打造国家级数字化转型标杆的文化科技平台和企业给予奖补 [3] 人才培育 - 加快引育文化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团队 强化省属文化企业和事业单位人才政策激励 [3] - 支持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 对文化科技人才提供医疗保健 交通出行等绿色通道服务保障 [3] - 支持文化科技人才申报省政府非教育系统公派出国留学项目 [3] 金融服务 - 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和政府投资基金支持力度 增加金融机构对文化科技企业的信贷投放 [4] - 对科技成果转化贷款按时还本付息的中小文化科技企业给予贴息支持 [4] - 支持文化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4] 行动计划 - 到2027年 山东将突破2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 打造10个以上标杆应用场景 [4] - 培育20家左右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企业 努力建成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高地 [4] - 行动计划确定5个重点任务 包括突破新技术 研发新装备 打造新载体 拓展新场景 发展新业态 [5]
建设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新高地,山东发布文化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齐鲁晚报网· 2025-07-04 11:26
主要目标 - 到2027年突破20项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关键技术 [1] - 打造10个以上标杆应用场景 [1] - 培育20家左右具有山东特色的文化和科技融合重点企业 [1] - 将山东建设成全国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高地 [1] 重点任务 - 聚力突破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技术":加大前沿交叉、关键共性和系统集成技术攻坚强度,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引领性技术 [2] - 聚力研发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装备":加快新一代新型交互、显示、智能等装备研发速度,推动新装备在文化领域的产业化应用 [2] - 聚力打造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载体":加快产业创新平台、数据应用平台、重大基础设施、科技产业园区等平台建设进度 [2] - 聚力拓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场景":强化在虚实融合、多维视听、数字跨界等领域融合深度,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融合应用场景 [2] - 聚力发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业态":加大文保考古、智慧文旅、影视动漫、数字创意等产业发展力度,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影响力强的产业集群 [2] 组织推进 - 形成协同工作合力 [2] - 优化创新资源统筹 [2] - 强化产业创新主体 [2] - 加大人才服务保障 [2] 政策亮点 - 突出创新基调:加快人工智能、数字安全、虚拟现实、超高清视听等技术的前沿交叉创新,培育文化科技新质生产力 [3] - 强化需求导向:聚焦文化创作、传播、体验等关键环节,围绕博物馆、剧院、历史遗址等文化空间数智化需求 [3] - 坚持融合引领:构建全链条贯通、全要素集聚、全周期服务的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 [3]
山东:培育齐鲁文化大模型等在内的首版次高端软件1659个
齐鲁晚报网· 2025-07-04 11:11
山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解读 - 山东省政府召开政策吹风会解读支持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协同创新系列政策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需要信息技术支撑 [1] 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成效 - 山东信息技术产业2024年营收达2.2万亿元 2024年1-5月营收6933.7亿元同比增长18.8% [3] - 浪潮人工智能服务器出货量全球第一 歌尔高端虚拟现实头显市场份额全球第一 海信电视机市占率全国第一 [3] - 山东电子职业技术学院等3所院校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支持产业融合 [3] 市场主体培育情况 - 山东现有规上工业企业4万余家 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企业1093家 [4] - 海尔海信进入全国电子十强 浪潮中创等8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百强 [4] - 1623家企业通过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贯标评估 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6个全国第一 [4] 数字产品创新成果 - 培育齐鲁文化大模型等首版次高端软件1659个 超高清激光电视等首件套电子产品73个 [4] - 打造元宇宙创新"名品"16个 应用"名景"18个 11个大模型通过国家生成式AI服务备案 [4] - 培育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22个 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及场景1376个 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91% [4] 未来重点工作方向 - 建强智能家电虚拟现实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支持企业参与产学研对接 [5] - 支持企业打造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数字领航企业 开展数据管理能力贯标 [5] - 深化元宇宙技术应用打造"名品""名景" 培育100+特色大模型企业和100+优秀行业模型 [6] - 实施5G深度覆盖行动 推动重点文旅景区等5G网络覆盖 智能算力占比今年超35% [6]
郭元强调研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有效机制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
长江日报· 2025-06-25 15:30
数字创意产业发展调研 -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郭元强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趋势,推动数字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1] - 武汉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科教重镇,具备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态势[3] - 需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从产业规划、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全方位推动产业发展[3] 企业调研情况 - 微派网络科技连续四次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以经典IP和互联网产品为核心[1] - 艺画开天文化传播是动漫行业专精特新企业,在3D动画引擎和虚拟制作领域有创新成果[1] - 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推出全国首个出版行业全流程AI大模型BOOKSGPT,推动纸质图书数字化转型[2] 产业发展方向 - 重点培育数字出版传媒、网络视听、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等领域[3] - 支持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合作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进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3] - 需培育生态主导型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平台载体服务功能[3] 企业建议 - 微派网络科技被鼓励以正确价值导向丰富文化内涵,推出更多原创精品并拓展国际市场[1] - 艺画开天被建议深耕数字内容产业,挖掘武汉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核心竞争力[1] - 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被希望持续提升垂直大模型性能,推动出版业数字化转型[2]
吴桂英围绕文化和科技融合开展“十五五”规划专题调研
长沙晚报· 2025-06-11 10:44
文化和科技融合政策导向 - 强调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湖南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工作落实落地[1] - 要求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推进规划编制、文化传承发展、科技研发赋能、产业培育集聚等重点工作[11] 文旅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 - 调研长沙滨江文化园演艺新空间,提出以小剧场为纽带推动文化演艺与旅游场景深度融合[3] - 要求精益求精打磨细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塑造更具长沙特色的文旅融合标杆[3] 企业创新与产业培育 - 鼓励宏瑞文博集团、湖南方实验室文化传媒等企业扎根长沙,提升技术与产品创新能力[8] - 强调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快培育文化科技领军企业,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11] - 要求深化马栏山音视频实验室建设,打造"永不落幕"的音视频装备展[11] 招商引资与政策支持 - 提出加大招引力度,用好马栏山创投基金,提升政策吸引力、竞争力和执行力[11] - 要求部门属地主动靠前服务,促进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双向对接[8]
【深圳特区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坚定走好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之路
搜狐财经· 2025-05-29 07:55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论坛 - 论坛主题为"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由中宣部主办,广东省委宣传部、深圳市委宣传部、紫荆文化集团、鹏城实验室承办 [2] - 中宣部副部长王纲指出,国家综合国力是科技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集成,建设文化强国需坚定走好科技赋能文化创新之路 [2] - 专家讨论议题包括AIGC赋能艺术创作、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传承、大模型时代文化内容生产变革等 [2] AIGC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丁文华认为AIGC将为艺术创作带来全新机遇,发展出更强烈且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3] - 腾讯研究院院长司晓提出大模型技术带来三重范式革命:创作大众化(如Suno AI工具降低音乐创作门槛)、生产智能化(AI替代重复性工作)、生态普惠化(实现"AI平权") [3] - 未来可能出现更多"超级个体"创意公司,一位创作者加AI工具即可具备专业团队生产力 [10] 多语言技术与文化传播 - 小红书通过大语言模型实现"一键翻译"功能,可翻译网络热梗和拼音缩写,解决国际用户语言障碍 [4] - 哈工大张民指出多语言技术(尤其是机器翻译)是突破文化传播障碍的关键,未来需聚焦"文化意蕴触达"而非仅翻译准确性 [5][7] - 跨语言能力被视为基础能力,技术+人文驱动可构建无国界社交平台 [11] 数字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 - 敦煌研究院的文物数字化保护技术首次国际输出,应用于缅甸蒲甘他冰瑜寺修复项目 [9] 人机交互技术创新 - 灵伴科技将AI与多模态技术结合,开发出集成光波导镜片、芯片的智能眼镜,能耗效率世界领先 [12]
深化改革推动文化繁荣 创新开放激发文化活力——2025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综述
新华社· 2025-05-28 18:44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关键 需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 [2] -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需构建全媒体人才队伍 形成高校 科研机构 媒体的生态闭环 [2] - 文物保护需落实"最小干预原则" 推进科学技术体系化发展以应对自然和人为挑战 [2] - 优化文化服务供给机制 注重文化数据筛选 高质量推进文化数字化进程 [3] 文化与科技融合 - 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快文化数字化赋能 [4] - 小红书运用多模态AI模型实现从"直接翻译"到"文化适配" 提升文化传播效果 [4] - 多语言技术重新定义文化传播可能性 成为理解中国和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基石 [4] - AI VR技术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 开发沉浸式体验产品助力文化传承 [4] - AIGC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全环节 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4] 文化出海与湾区建设 -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中华文明前沿 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平台 全球价值对话窗口三重属性 [6] - 内地院团可利用港澳"出海"便利条件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 [6] - 网文 网剧 网游成为中国文化出海"新三样" [6] - 三七互娱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游戏研发 推动传统文化全球传播 [6] - 广州永庆坊改造保留社区肌理 重塑生活美学并激发经济活力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