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育种
搜索文档
“芯”动优选 粤海良种游全国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7 19:18
文章核心观点 - 广东水产种业凭借科技创新和体系化发展,在规模、技术及产业应用上领跑全国,并正从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智慧育种转型,以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 [1][3][5] 种业规模与领先地位 - 广东海水鱼苗产量连续7年稳居全国首位,2024年产量达67.96亿尾,约占全国一半 [1] - 广东深远海养殖鱼种储备已跃居全国首位 [1] - 广东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水产品消费市场和集散地之一,年产苗种超1.3万亿尾,稳居全国首位,其中淡水鱼苗年产7717.42亿尾占全国51.83%,海水鱼苗67.7亿尾占全国50.81% [9] 育种技术创新与转型 - 科研团队在全球首次实现及达副叶鲹鱼的全程人工驯养、繁殖与苗种批量化培育 [1] - 水产育种正从“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利用分子标记等生物技术提升效率,并通过建立育种大数据平台融合AI分析,进入智慧育种新阶段 [2][3] - 例如,通过植入芯片进行基因检测和标记,金鲳鱼种苗整体成活率有望从60%提升至80% [2] - 潮州研发出全国首个花鲈40K液相育种芯片“海鲈1号”,并利用“水空调”使花鲈亲本产卵期提前一个月 [3] 深远海育种战略与品种储备 - 广东将水产育种战略目标延伸至深远海,需培育能适应剧烈晃动环境、保持正常摄食生长且抗病力强的新品种 [4][5] - 石斑鱼是主攻项目之一,计划构建多地理种群的种质资源库并开展陆海接力养殖测试 [5] - 广东已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例如凡纳滨对虾“中兴2号”和扇贝“橙黄1号” [5] 产业体系与研发机制 - 广东构建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应用一体化的种业发展体系 [1][6] - 通过搭建共享平台,吸引全国63个优秀海水育种团队,针对28个适养品种进行产业技术攻关 [6] - 推行“揭榜挂帅”和“赛马”机制,例如选聘5个团队攻关大黄鱼养殖,一年内即在种质资源鉴定、人工繁育等环节取得突破 [7] 金融支持与联农带农 - 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海洋牧场贷”,将网箱中的海鱼和海域使用权纳入抵押物范围 [7] - 2024年以来,潮州银行机构支持渔业水产相关贷款余额超11亿元,涉及养殖企业3000多家 [7] - 广东完善联农带农机制,攻关产出的苗种按30%的比例无偿优先供应给海洋牧场开发主体和典型村,2025年以来已累计赠送优质鱼苗超500万尾 [9] 区域产业链案例 - 阳江阳西已形成“亲鱼—鱼卵—鱼苗”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县海水鱼苗年产量约33.1亿尾、年产值约7亿元,占全省48.7%,是全国最大的海水种苗生产基地 [3] - 阳江市鸿运海水种苗繁育有限公司的团队已成功繁育出二十多个优质海水鱼类品种,填补了当地人工育苗空白 [2]
粤海良种崛起:育种装上“芯片” 产业“赛马”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7 07:25
近日,惠州大亚湾的海洋渔业试验基地传来捷报:科研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了及达副叶鲹鱼的全 程人工驯养、繁殖与苗种批量化培育,"粤海粮仓"再添品种储备。 从一颗鱼卵到一条成鱼,无数个这样的链条支撑起广东的海上牧场。其中,被誉为现代渔业"芯片"的海 洋种业,对保障国家"蓝色粮仓"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随着硬核海洋装备升级,海洋种业也将战略目标 延伸至深远海。 数据显示,广东2024年海水鱼苗产量已达67.96亿尾,约占全国一半;在深远海养殖鱼种储备上已跃居 全国首位;海水鱼类苗种、虾苗产量等连续7年稳居全国首位。 此外,紧随海洋牧场建设步伐,广东也将水产育种的战略目标延伸至深远海。张晋解释:"深远海环境 与近岸完全不同,风速、流速和波浪强度都大幅提升。我们必须培育出在强涌浪环境中仍能保持正常摄 食和生长,具备强抗逆能力的新品种。" 石斑鱼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彭俊耀透露,团队计划在现有基础上构建多地理种群的石斑鱼种质资源 库、选育优良新品种,并开展陆海接力与深水网箱养殖测试,为深远海场景做好品种储备。 近年来,随着凡纳滨对虾"中兴2号"、扇贝"橙黄1号"2个海水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广东已累计培育国 家审定海水新品种 ...
粤海良种崛起:育种装上“芯片”,产业“赛马”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7 07:11
行业技术突破与领先地位 - 科研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及达副叶鲹鱼的全流程人工驯养、繁殖与苗种批量化培育 [1] - 广东2024年海水鱼苗产量达67.96亿尾,约占全国一半,深远海养殖鱼种储备跃居全国首位,海水鱼类苗种、虾苗产量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 [1] - 广东已累计培育国家审定海水新品种18个,数量全国领先,例如凡纳滨对虾"中兴2号"和扇贝"橙黄1号" [4] 育种技术转型升级 - 水产育种呈现从"经验育种"到"精准育种"的重大转变,例如通过植入芯片进行基因测序和标记,使金鲳鱼种苗整体成活率有望从60%提升至80% [2] - 研发全国首个花鲈40K液相育种芯片"海鲈1号",并利用"水空调"技术使花鲈亲本产卵期提前一个月 [3] - 利用分子标记等生物育种技术提升效率,并建立融合人工智能技术的育种大数据平台,实现智慧育种 [3] 产业链与区域发展 - 阳江阳西已形成"亲鱼—鱼卵—鱼苗"的完整产业链,2024年全县海水鱼苗年产量约33.1亿尾、年产值约7亿元,海水鱼苗数量占全省48.7%,是全国最大的海水种苗生产基地 [2] - 广东搭建共享平台吸引全国63个优秀海水育种团队,针对28个适养品种进行技术攻关,并在潮州、惠州、珠海等地布局建设现代化种苗生产基地 [6] 创新机制与金融支持 - 广东推行"揭榜挂帅"和"赛马"机制激发创新潜能,例如选聘5个育种团队攻关大黄鱼养殖,一年内即在种质资源鉴定、群体驯化与人工繁育等环节取得突破 [6] - 金融机构推出创新金融产品如"海洋牧场贷",将网箱中的海鱼等生物性资产纳入抵押物范围,2024年以来潮州银行机构支持渔业水产业相关贷款余额超11亿元,涉及养殖企业3000多家 [6] 深远海养殖战略延伸 - 随着硬核海洋装备升级,海洋种业战略目标延伸至深远海,需培育能在强涌浪环境中保持正常摄食生长、具备强抗逆能力的新品种 [3] - 计划构建多地理种群的石斑鱼种质资源库、选育优良新品种,并开展陆海接力与深水网箱养殖测试,为深远海场景做好品种储备 [3]
从粮仓变化看农业现代化(编辑手记)
人民日报· 2025-08-22 06:01
粮食仓储技术升级 - 行业从简易土木粮仓发展为智慧绿色粮仓 实现储粮管理深刻变革 [1] - 云南元阳采用政府投资+农户参与模式 提供小粮仓 真空袋等工具并配套技术指导 [1] - 河北永年推出"共享仓储"服务 农户可免费存粮并享受代烘干 代销售等产后服务 [1] 农业全产业链技术应用 - 行业通过无人机植保 机械化收割 智能化烘干等技术减少粮食损耗 [1] - AI技术应用于智慧育种 种子认证 高标准农田建设等环节提升生产效率 [1] 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 - 行业从追求产量转向注重品质 满足"吃得好 吃得鲜"的消费升级需求 [1] - 科技引领与民生导向共同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1]
遭受六十四年一遇极端高温干旱“烤”验 抗旱保秋 河南够拼
河南日报· 2025-08-21 07:30
极端高温干旱对河南秋粮生产的影响 - 河南遭遇64年不遇极端高温干旱 全省平均气温30.5℃较常年偏高3.1℃ 降雨量较常年锐减51.2% [5] - 三次大范围异常高温天气过程接踵而至 给秋粮生产带来严重阻碍 [5] - 干旱导致玉米田出现秃尖和花粒现象 南阳方城部分田块出现娃娃穗和行粒数偏少问题 [14] 科技抗旱措施应用 - 使用绞盘式喷灌机进行灌溉 无人机撒肥作业效率达每小时近百亩 相当于20人一天工作量 [6] - 平原示范区部署六情预警监测站 集成土壤墒情监测 作物长势分析和病虫害预警功能 [8] - 农业物联网平台构建空天地三位一体监测网 实现叶片虫卵和土壤墒情实时监控 [8] - 高标准农田配备自动喷灌系统 手机远程控制实现省水省人工 [9] 智慧育种技术突破 - 郑单819玉米品种在高温下表现优异 雌雄穗发育未受影响 形成完美授粉效果 [10] - 秋乐368通过基因聚合改良根系结构 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干旱条件下稳健生长 [10] - 君育136导入抗锈和抗旱基因 在黄淮海区域展现强抗旱性 [10] - 康农玉8009采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 抗锈病和茎腐病 2024年锈病重灾区亩产超1000公斤 倒伏率低于5% [11] - 秋乐368具备三层霸王根和粗壮茎秆 YD8010矮秆品种株高253.3cm 穗位高100cm 抗倒伏能力强劲 [11] 抗逆品种推广效益 - MY73 现代959 秋乐368 郑单819等新品种规模化推广 推动河南玉米品种更新换代 [11] - 耐密植 抗逆性强品种逐步替代低密度传统品种 推动全省玉米单产稳步提升 [11] - 良种与良法协同效应为秋粮均衡增产注入动力 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1] 政府抗旱资金投入 - 省财政紧急下拨2000万元抗旱资金 预拨中央1亿元一喷多促资金 下达6330万元抗旱资金 [15] - 周口市安排2000万元 驻马店市安排900万元抗旱资金 支持应急打井和机井维修 [15] - 周口和驻马店通过财政补贴打应急井1.88万眼 组织水泵抽引河水补充水源 [15] 水利设施调配 - 水利部门6月下旬以来组织大中型水库引水11亿立方米 调引黄河水支援周口等地抗旱 [15] - 统筹使用115万眼机井 持续做好机井检修 便于群众浇灌 [15]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 投入51.12亿元完成11.76万公里沟渠连通整治 基本实现重点农田有沟渠能连通 [16] - 推进区域农机服务中心建设 储备应急排涝机械 [16] - 建立农业农村与气象部门定期会商机制 适时发布农田渍涝风险预警 [16] 技术指导与培训 - 省农业农村厅派出18个省级秋粮专家组和9个抗旱保秋指导组 [14] - 全省专家和农技人员累计下乡指导4.91万人次 举办培训857期 指导培训农户80.68万人次 [14] 精准灌溉成效 - 铺设滴灌水肥一体化田块玉米授粉结实性明显优于一般管理田块 [14] - 通过水肥精准调控和一喷多促技术 有效提升灌浆强度增加粒重 [14]
晚报 | 7月31日主题前瞻
选股宝· 2025-07-30 22:25
体育产业 - 湖南省将于2025年9月至12月举办湘超联赛 旨在培养青少年足球人才并促进体教融合及体旅融合发展[1] - 第12届世界运动会将于2025年8月7日在四川成都开幕[1] - 证券机构认为健康意识提升和运动习惯普及将推动功能性鞋服赛道增长 国潮运动企业具备较强竞争力[1] 优化生育 - 国务院宣布2022年1月1日后出生婴幼儿可领取育儿补贴 今年安排900亿元财政资金[2][8] - 证券机构预计生育刺激政策加速落地将带动母婴需求改善 婴幼儿奶粉板块受益[2] - 母婴童行业转向效率红利时代 头部企业通过数字化供应链和技术驱动实现突围[2] 影视行业 - 2025年暑期档票房突破55亿元 其中《南京照相馆》累计票房超7亿并进入年度前五[2] - 行业供给端恢复带动影片数量增长 政策支持推动文娱消费景气向上[3] - 电影市场转向高质量内容驱动 全产业链布局的影视龙头长期受益[3] 智慧农业 - 中国发布全球首个面向生物育种的自主科学发现系统"丰登·基因科学家" 实现分子生物学研究流程智能化[4] - 政策连续支持智慧农业与乡村振兴结合 2024年提出推进种质资源数字化和智能育种平台建设[4] - 预计2025年中国智慧育种市场规模达450-600亿元 年均增长率超25%[4] 低空物流 - 大湾区首条超长无人机物流航线开通 实现82.9公里城际飞行验证运营可行性[5] - 无人机物流市场进入规模化应用前夜 2025年支线与末端市场规模预计137亿元[5] - 2030年低空物流市场规模将增至2761亿元 复合增长率82% 2035年产值有望突破万亿元[5] 低轨卫星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06组卫星 长征八号甲火箭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等技术创新[6] - 低轨轨道和频段资源稀缺 需在7年内完成卫星部署以锁定资源[6] - 2025-2030年将迎来国内低轨卫星加速发射阶段 蓝箭鸿鹄-3星座预计2025年底组网[6] 钢铁行业 -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倡议抵制低于成本价倾销等恶性竞争 倡导基于品质和创新的良性竞争[7] - 行业从无序竞争转向高质量协作 符合国家防内卷促升级政策主线[7] - 自律控产和产业链协同有望修复行业盈利能力 减少低价倾销导致的毛利损失[7] 其他行业动态 - 全国乘用车市场7月1-27日新能源车零售78.9万辆 同比增长15%[13] - 国家医保局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报销[13]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开工 总投资约1.2万亿元[14]
AI助推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4 09:10
水稻新品种"华航香银针" - "华航香银针"水稻新品种在广东省河源、梅州、江门等地大面积种植,具有产量高、口感好、抗病性强等特点,成为当地米业企业主打品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 - 该品种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达到720公斤/亩的产量指标,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5年超级稻品种 [1] - "华航香银针"育种周期仅为4年,相比传统水稻育种8-10年的周期大幅缩短 [2] 智慧育种技术创新 - 华南农业大学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与企业合作打造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 [1] - 现代育种流程重构为精准可控的"数字环节",包括种质资源鉴定与基因定位、AI算法设计智能育种方案等,减少田间试验成本 [1] - 育种方式从"看见之后再选择"转变为"先预测再验证",使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提高效率和精准度 [2] 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平台 - 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在现代育种中发挥"数字引擎"作用,弥合传统经验育种与智慧育种间的鸿沟 [3] - 平台帮助科学家准确处理和分析海量数据,大大加速生物育种进程,提高科研工作效率 [3] - 该平台推动育种科研从"经验范式"向"数据范式"转变 [1]
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利用智慧育种方式 将育种周期压缩至3到5年 AI助推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创新故事)
人民日报· 2025-06-30 05:58
农业育种创新 - 广东省河源、梅州、江门等地大面积种植"华航香银针"水稻,该品种具有高产(720公斤/亩)、口感好、抗病性强等特点,已成为当地米业企业主打品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 - "华航香银针"由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育成,达到农业农村部2025年超级稻品种认定标准 [1] - 华南农业大学通过与企业合作打造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推动育种科研从传统"经验范式"向"数据范式"转变 [1] 现代育种技术应用 - 传统水稻育种需8-10年,而华南农业大学团队利用智慧育种技术将周期压缩至3-5年,"华航香银针"仅用4年完成育种 [2] - 现代育种通过高通量平台实现基因定位、AI算法设计等数字化环节,减少田间试验成本,使育种成为"可计算的科学" [1][2] - 高通量生物数据分析处理平台作为"数字引擎",能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弥合传统经验育种与智慧育种的鸿沟 [3] 品种研发成果 - "华航香银针"通过有目的设计优质、高产、抗病基因的育种方案,实现综合性状优良的超级稻目标 [2] - 该品种成功实现产业化推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25年超级稻品种 [1]
丰乐种业: 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说明书(修订稿)
证券之星· 2025-06-09 20:36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名称为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丰乐种业,证券代码000713 [1] - 公司成立于1997年4月16日,1997年4月22日在深交所上市,注册资本61,401.498万元人民币 [1] - 公司是以种业为主导,农化、香料产业齐头并进的综合性公司 [1] - 公司控股股东为国投种业,实际控制人为国务院国资委 [12] 本次发行方案 - 本次发行类型为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发行对象为国投种业 [9] - 发行价格为5.91元/股,不低于定价基准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交易均价的80% [3] - 发行数量不超过103,894,246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1,400万元 [3] - 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借款 [3] - 发行对象认购的股份自发行结束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 [3] 行业监管与政策 - 种子行业受农业农村部监管,主要法规包括《种子法》《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等 [16] - 农化行业受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监管,主要法规包括《农药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 [17] - 香料行业受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监管,主要法规包括《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 [18] - 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种业发展,包括《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等 [21][22] 行业发展概况 - 全球种业市场规模从2016年432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540亿美元,预计2026年达678亿美元 [28] - 中国种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玉米种子市值473.41亿元,杂交水稻种子市值183.53亿元 [28][30] - 中国农药产量2024年达367.53万吨,同比增长37.59% [33] - 中国化肥施用量自2016年起持续下降,2023年降至5,021.74万吨 [34] - 中国香料香精行业市场规模2023年约439亿元,预计2026年有望突破500亿元 [35] 行业发展趋势 - 种业行业集中度将提升,大型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增强竞争力 [36] -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程加速推进 [36] - 种子公司向全产业链方向发展,经营品种和业务范围多元化 [37] - 农化行业市场集中度提高,产业链整合趋势明显 [38] - 农药行业向高效、低毒、环保方向发展 [26]
“神农·固芯”大模型育成品种在京郊试种成功
新京报· 2025-05-16 14:37
智慧育种技术产业化应用 - 中国农业大学研发的"神农·固芯"智慧育种大模型培育的首批优质作物品种已在北京市怀柔区两个农业基地成功试种,标志着智慧育种技术进入产业化应用新阶段 [1] - "神农·固芯"整合基因型数据与农业知识图谱,收集几千万条图谱数据,结合海量生产数据优化育种流程,将育种周期缩短30%以上,新品种研发周期从常规的5-8年缩短至2-3年 [1] - 该大模型是怀柔区雁栖镇科学家工作室建成投用以来孕育孵化的系列重要科研成果之一 [1] 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 怀柔区顶秀美泉神农农场18亩智慧试验田划分为观赏游览区、挖宝体验区、科普教育区与采摘互动区,作物种植规划正在实施,未来将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农业体验 [1] - 北房镇丹辉农业生菜基地的智能温室中,"雁栖系列"生菜实现产量提升、营养优化、农药使用量减少 [1] - 智慧管理系统集成多参数监测设备,实现环境智能调控、水肥精准供给及作物生长数字化管理 [1] 智能设备应用成效 - 基于"神农大模型"开发的智能设备已在北京市昌平区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无人机等设备实现大棚无人化巡检与精准管理,人工成本降低30%,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10%-15% [3] - 海淀区应用"神农数字人"技术实现农业知识与生产指导的"人机对话",技术已应用于农场研学中心与智能温室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