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文斯悖论

搜索文档
比996还狠,让面试者8小时复刻出自家Devin,创始人直言:受不了高强度就别来
36氪· 2025-08-28 16:04
公司文化与招聘策略 - 面试流程要求候选人在6-8小时内从零构建端到端AI代理产品 需完成数据库连接 依赖修复和测试验证[2] - 团队文化强调高强度工作模式 每周工作6天且工时超过80小时 明确不接受工作生活平衡理念[2] - 核心团队具有显著创业者背景 初期35名成员中有21人曾创办公司 招聘标准侧重高层次决策能力 技术理解深度和产品直觉[3][46][51] - 工程团队保持精干规模 收购Windsurf前核心工程团队仅19人 收购后扩展至30-35人范围[45] 产品与技术定位 - 核心产品Devin定位为AI软件工程师 采用异步任务处理模式 通过Slack等平台接收指令并独立完成项目级任务[18][21][22] - 当前主要应用场景包括修复bug 执行简单功能请求 以及处理重复性任务如代码迁移 现代化改造和依赖管理[24] - 在企业级迁移场景中实测实现8-15倍效率提升 通过自动化处理周边琐碎环节大幅减少人工参与[29] - 产品采用混合体验设计 同步操作保留人类决策环节 异步处理交由AI代理执行 重点优化高影响力决策点互动[27] 业务指标与市场表现 - Devin已部署于全球数千家企业 客户范围从高盛 花旗等大型银行至2-3人规模初创公司[25] - 核心衡量指标为合并pull request占比 在成功部署团队中Devin完成30%-40%的合并请求[26] - 内部设立"初级开发benchmark"评估系统 涵盖真实工程任务如Grafana仪表盘修复和依赖调整 最新模型Claude 4.1和GPT-5在该基准表现超越前期所有模型[35][36] 行业认知与发展观点 - 认为AI编码工具发展存在十年产品进步空间 即使模型能力冻结仍可通过产品创新持续提升价值[6][55] - 提出领域成熟度理论 指出行业早期依赖直觉推理 成熟后转向数学化解决方案 类比扑克 国际象棋和游戏领域的演变过程[15][16] - 预测AI产业链各层均存在发展机会 价值将沉淀于具有显著差异化的层级 硬件 模型训练和应用层需不同专业能力[37][39] - 强调按使用量计费将成为AI经济主流模式 区别于传统SaaS按席位收费 反映GPU算力消耗的本质特征[40][41] 收购与整合策略 - 快速收购Windsurf仅用时3天完成 从周五发现机会到周一签署协议 包含不间断周末工作流程[58][59][60] - 收购动机包括获取企业工程 基础设施和市场拓展等互补职能团队 以及同步/异步产品体验的自然结合[64][65] - 收购后迅速发布Wave 11版本 实现IDE内直接访问DeepWiki 代码表示搜索和代理调用等功能集成[65] - 保持双产品哲学独立运营 同时加强Devin与Windsurf之间的体验整合 为客户提供灵活选择[67] 技术演进与未来展望 - 预测未来2-4年将出现临界点 代码不再作为主要交互界面 软件工程师角色转向架构决策和计算机模型指导[52] - 提出杰文斯悖论在软件领域具象化 认为AI工具将推动软件工程师数量增长而非减少 因存在无限软件需求[53] - 指出AI技术扩散独特性 无需硬件分发和网络效应即可实现单人模式价值交付 导致产品创新滞后于技术能力[55] - 认为AGI已以特定形式存在 但否定近期会出现断点式技术跃迁 强调现实世界问题解决需要持续迭代[56][57]
谷歌Gemini一次提示能耗≈看9秒电视,专家:别太信,有误导性
机器之心· 2025-08-22 12:58
谷歌Gemini AI模型能源消耗研究 - 谷歌发布AI模型Gemini能源消耗研究报告 处理单个中位数文本提示消耗约0.26毫升水(约五滴) 0.24瓦时电力(相当于观看电视不到九秒) 产生0.03克二氧化碳排放[1][4] - 采用综合测算方法(Comprehensive Approach) 相比传统方法(Existing Approach)能耗从0.10 Wh/提示增至0.24 Wh/提示 碳排放从0.02 gCO2e/提示增至0.03 gCO2e/提示 水耗从0.12 mL/提示增至0.26 mL/提示[5] - 2024年5月至2025年5月期间 单个文本提示能耗降低33倍 碳足迹减少44倍[5] 全栈式效率优化措施 - 模型架构基于Transformer 效率较此前最先进语言建模架构提升10至100倍 采用MoE和混合推理模式等优化方案[7] - 算法层面采用AQT(Accurate Quantized Training)方法 通过推测性解码和蒸馏技术打造轻量高效服务模型(Gemini Flash与Flash-Lite)[9] - 硬件层面自研TPU实现每瓦性能最大化 最新一代Ironwood TPU较最早公开TPU能效提升30倍 推理任务能效远超通用CPU[9] - 软件层面通过XLA机器学习编译器 Pallas内核及Pathways系统确保模型高效运行于TPU推理硬件[9] 数据中心能效管理 - 谷歌数据中心属行业最高效类别 平台平均PUE(电源使用效率)达1.09[10] - 冷却系统持续优化 在能耗 水耗与碳排间实现本地化平衡 在水资源紧张地区限制用水量[10] 专家质疑与争议点 - 专家指出报告未计算间接用水量 发电厂冷却和驱动涡轮机消耗的水资源远超数据中心直接用水量[13][14] - 碳排放核算仅采用基于市场方法(通过购买可再生能源证书抵消) 未反映对当地电网的实际影响 应同时纳入基于地理位置的碳排放数据[15] - 数据比较被指误导 谷歌仅计算直接用水量却与包含总用水量的研究对比 称结果"低了几个数量级"[15] - 使用中位数而非平均值 且未提供计算中位数的具体数据(如提示词数或token数量) 导致外部难以验证结果代表性[16] 效率提升与总体消耗矛盾 - 存在"杰文斯悖论"风险 效率提升可能刺激更多使用 导致总体资源消耗和污染不降反增[17] - 谷歌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 自2019年以来基于雄心的碳排放量增长51% 仅去年一年就增长11%[17]
联想集团在港股走出英伟达式上升走势:AI标杆公司迎来价值再认可
IPO早知道· 2025-08-16 10:26
美股科技巨头市值表现 - 英伟达市值从2022年秋季的3300亿美元飙升至4.47万亿美元,成为首个市值超4万亿美元的上市公司,并继续向5万亿美元迈进 [3][8] - 自年初以来,英伟达股价上涨32.68%,Meta和微软完全收复此前两次市场调整带来的下跌,股价创年内新高,而特斯拉股价较年初下跌超10% [6][7] - 英伟达2025财年净收入达738.8亿美元,较2023财年的44亿美元大幅增长,Blackwell芯片投产及大厂Capex高投入预期支撑未来业绩 [7][8] 中国科技核心资产市值修复 - 自美国"解放日"关税政策引发市场动荡后,港股中国科技公司股价显著修复,联想集团股价涨幅超60%,中芯国际涨幅超30% [4][9] - 华泰证券将小米、联想、比亚迪、中芯国际、阿里、腾讯、美团列为"中国科技七巨头",带动整体科技资产上行 [9] - 4月9日至8月13日期间,联想集团涨幅超60%,小米涨36.89%,腾讯涨34.43%,中芯国际涨32.95%,阿里涨16.49%,比亚迪微跌0.94%,美团跌超10% [10][12] AI生态与基础设施驱动逻辑 - AI生态分为能源、算力/芯片、Infra/云、模型、终端、应用等层级,上半年电力、AI数据平台、半导体板块表现最佳,受益于数据中心用电需求、AI Agent渗透及Token调用增长 [13][16] - 联想集团以31%市场份额稳居全球Windows AI PC第一,AI PC占其总出货量30%以上,中国区AI PC占笔记本出货量27% [4][19] - "杰文斯悖论"显示AI软件效率提升降低资源调用成本,反而增加对算力、服务器等基础设施需求,联想、中芯国际、富士康等基础设施提供商直接受益 [16][17] 联想集团业绩与战略 - 2025/26财年Q1营收136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非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净利润28.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 [4][17] - IDG业务营收973亿元,同比增长17.8%,PC业务创15个季度最快增速;ISG业务营收增35.8%;SSG业务收入增19.8%,运营利润率22.2% [19] - "天禧"智能体WAU平均值达40%,公司坚持混合式人工智能战略,投资AI基础设施创新,把握AI普惠机遇 [19][20] 全球AI超级周期与资本趋势 - 2022年开启AI超级周期,规模和潜力远超此前科技创新引发的资本周期,投资者对AI技术潜力极度乐观 [8] - 资本市场快速修复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股价下挫,源于企业真金白银投入和持续交付的业绩 [8] - Deep Seek在模型层建立全球竞争力,中国企业在算力层、终端层、应用层有潜力出现"下一个Deep Seek时刻" [9]
为发展AI,微软豪掷17亿美元“圈地买屎”
36氪· 2025-08-12 19:48
微软碳减排投资 - 微软与Vaulted Deep签署协议 投资17亿美元用于碳去除项目 目标在2038年前实现超400万吨碳去除 [2][3][6] - Vaulted Deep通过将人类及动物粪便与造纸污泥等有机废物混合制成生物泥浆 注入地下1524米岩层永久封存 替代传统垃圾处理方式以避免二氧化碳排放和地下水污染 [3][7] - 该项目单吨二氧化碳处理成本为350美元 总交易价值超17亿美元(约122.05亿元人民币) 实际金额可能随技术成本波动调整 [6][7] 微软碳排放背景与动因 - 微软2024财年碳排放量较2020年增长23.4% 主要因云计算和AI业务推动数据中心用电量持续攀升 [8] - 公司需在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负排放 2050年清除历史全部碳排放 此次投资系履行减排承诺的举措之一 [8][11] - 除维护企业ESG评分与社会形象外 该项目可使微软通过美国45Q税收碳信用机制获得税务减免 [12] AI行业资源消耗现状 - AI数据中心存在巨大散热需求 ChatGPT每生成10-50次回复需消耗500ml水 其月访问量超52亿次 [14] - 传统大型数据中心单日耗水量达500万加仑 相当于2-5万人口城镇日用水总量 [14] - 亚马逊、谷歌等企业已投资雨水收集与再生水冷却系统以应对资源消耗问题 [16] 杰文斯悖论与行业影响 - AI行业陷入"军备竞赛" 免费模型与低价Tokens策略刺激用户需求增长 导致资源消耗总量持续扩大 [16] - 技术效率提升可能因成本下降反致需求增加 类似煤炭石油开采技术演进带来的总消耗量上升现象 [16] - 微软"圈地买粪"模式可能成为行业样本 其他厂商或将跟进类似碳权获取方案 [16]
一个“蠢问题”改写模型规则!Anthropic联创亲曝:瞄准Claude 5开发爆款应用,最强模型的价值会让人忽略成本负担
AI前线· 2025-07-30 17:09
核心观点 - Scaling Law是大模型持续进步的核心动力 通过增加计算资源投入可系统性提升模型性能[10][17] - AI发展目前处于不平衡状态 能力快速提升但成本仍高 未来可能达到发展速度变慢且成本极低的平衡状态[50] - AI大部分价值可能来自最强模型 而非低配版[51] - 建议在AI能力边界上构建产品 用AI集成AI 并快速找到大规模应用突破口[29][30][31] Scaling Law发现与应用 - 源于物理学思维 通过问基础问题发现预训练和强化学习阶段都存在精确的Scaling规律[13] - 预训练阶段 扩大规模与模型性能提升呈线性关系 该规律在5个数量级内成立[11][13] - 强化学习阶段 计算资源投入与模型能力提升同样存在线性关系 最初通过六子棋实验发现[14][17] - Scaling Law可作为训练诊断工具 若失效更可能是训练方法出现问题而非规律本身问题[48] AI能力发展趋势 - 用两个维度衡量AI能力:Y轴为适应性(处理多模态能力) X轴为任务时长跨度[18][19] - 任务时长处理能力约每7个月翻一倍 从几分钟逐步扩展到几天、几周甚至几年[20][23] - 未来可能出现成千上万AI模型协作 完成人类组织或科学界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工作[25] - Claude 4重点优化了记忆功能 使AI能保存和调用信息 处理更长跨度任务[35][36] AI发展建议与方向 - 需突破三个关键点:组织知识整合、长期记忆能力、细致监督信号[27][28] - "广度型"AI在整合跨领域知识方面潜力巨大 如生物医学研究[40] - 技术门槛高且依赖电脑/数据的领域(金融、法律等)是AI应用空白地带[41] - 人机协作是重要方向 初期需人类管理 长期将更多任务完全自动化[39] 物理思维对AI研究的价值 - 物理学方法强调寻找宏观趋势并精确量化 如质疑"指数增长"说法并要求精确函数形式[43] - 将神经网络视为无限大系统研究 借鉴物理学中大矩阵近似方法[44] - 坚持问基础问题 因AI领域仍有许多基本原理未解 如可解释性问题[44][46]
微软为了AI,买了17亿美金的屎。
数字生命卡兹克· 2025-07-28 01:26
微软投资碳减排项目 - 微软与Vaulted Deep公司签订12年协议,以17亿美元购买490万公吨有机废物进行地下封存 [3][7] - 有机废物包括牲畜粪肥、人类排泄物等,通过高压注入地下1.5公里深的盐穴实现碳封存 [7][9] - 该项目符合美国45Q税收抵免政策,每吨碳封存可获得最高85美元补贴,微软可能通过税收优惠实现部分成本回收 [20][22] AI业务与碳排放矛盾 - 微软2023财年碳排放量较2020年增长23.4%,主要因AI和云计算业务能源消耗飙升168% [14] - GPT-4单次请求耗电0.43瓦时,比谷歌搜索高40%,全球日均7亿次查询年耗电达46万兆瓦时 [28][30][34] - AI模型训练碳排放显著,GPT-4训练排放1.2-1.5万吨CO₂,相当于3200辆汽车年排放量 [26] 碳减排的商业驱动因素 - ESG评分体系促使科技巨头投资环保项目,高评分企业更易获得资本青睐和低融资成本 [16] - 微软计划2030年实现碳负排放,2050年消除历史碳排放,但AI扩张导致减排压力加剧 [12][14] - 碳封存技术通过阻止有机废物分解产生甲烷和CO₂,每吨处理成本约350美元 [7][9] 行业现象与经济规律 - AI效率提升引发"杰文斯悖论",需求激增导致总能耗不降反升 [39][40][42] - 科技公司采取"碳抵消"策略平衡业务扩张与环保承诺,形成新型商业模式 [24][44] - 碳减排项目兼具政策合规与资本回报双重属性,形成产业链联动效应 [22][23]
创金合信基金魏凤春:周期与科技的博弈
新浪基金· 2025-07-22 09:30
市场回顾与资产表现 - 上周科技类资产领先周期类资产 恒生科技和创业板指数涨幅靠前 而布油、白银和黄金跌幅靠前 [2] - A股行业指数中通信、医药生物和汽车涨幅领先 传媒、房地产、银行与非银金融跌幅居前 [2] -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房地产不再作为经济增长领头羊 新基建需求成为周期股新催化剂 [2] 周期股行情驱动因素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开工 总投资达1.2万亿元 将催化局部周期股行情 [2][7] - 周期行情先后经历"反内卷"供给收缩交易和房地产需求定位调整 近期因新基建需求重现活力 [7] - 该水电工程涉及传统钢铁、水泥、挖掘机需求 同时包含人工智能盾构机和特高压输电等科技装备需求 [8] 科技股面临挑战 - Wind微盘股呈现高收益与高拥挤度特征 引发投资者对科技股走势分歧 [1][2] - 英伟达H20芯片在中国销售可能导致"自主可控"交易逻辑弱化 国内生产者采购行为可能改变市场预期 [2][8] - 科技股拥挤度持续提升 投资者面临"五穷六绝七翻身"历史规律与现实困境的两难选择 [2] 宏观分析框架演变 - 市场出现"宏观无用论"观点 认为2025年行情由增量资金驱动 传统宏观因子影响力下降 [3] - 产业结构变革导致总量分析框架与经济结构裂变出现错配 GDP增速等全局性指标难以捕捉结构性机会 [4] - 在供给侧改革时期 工业增加值数据曾掩盖消费升级与高端制造的增长机遇 [5] 周期与科技的内在联系 - 科技与周期并非对立关系 存在"算力的尽头是电力"的杰文斯悖论现象 [8] - 技术进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反而激增资源消耗 如高效蒸汽机推动煤炭需求飙升 [8] - 雅鲁藏布江工程同时涵盖传统周期品和科技装备需求 体现周期与科技投资机会的统一性 [8][9] 市场风格轮动预期 - 在三季度政治局会议和美联储降息前 投资者可能更倾向于参与周期复辟行情 [8] - 科技是战略配置而周期是战术选择 两者将出现阶段性风格轮动 [7] - 周期与科技的博弈将贯穿下半年行情 投资优先级正在发生动态变化 [1]
AI算力需求继续井喷式扩张:英伟达供应持续告急 谷歌TPU引领ASIC后来居上
智通财经网· 2025-06-30 20:46
AI投资趋势 - 未来三年68%的受访CIO计划将超过5%的IT预算投入AI领域 当前占比约25% [1] - AI相关计算支出占IT预算比例预计从当前5 9%增至15 9% 年复合增长率41% 优于XPU半导体收入增长预期的30-35% [4] - 云支出占IT预算比例预计从当前25%提升至38% 年复合增长率9-13% [5] 半导体行业机遇 - AI算力需求推动AI GPU与AI ASIC双路线共同受益 英伟达 AMD 博通 ARM等企业将持续强劲增长 [6] - 谷歌TPU获OpenAI背书 强化ASIC生态领导地位 有望吸引苹果 Cohere等客户迁移 [8] - AI ASIC市场份额有望大幅扩张 与AI GPU趋于对等 当前AI GPU占据90%份额 美国四大科技巨头2026年AI算力支出或达3300亿美元 [9] 算力需求前景 - 推理端AI算力需求呈现"星辰大海"式增长 英伟达Blackwell系列预计创销售纪录 [9][10] - DeepSeek R1及NSA机制推动AI大模型效率提升 驱动AI应用加速渗透 芯片需求或呈指数级增长 [10] - "杰文斯悖论"预示AI大模型应用规模激增将带来史无前例的推理算力需求 [10] 英伟达估值预期 - Loop Capital预测英伟达市值或达6万亿美元 目标股价上调至250美元 [11] - 预计到2028年全球在英伟达AI GPU上的累计支出约2万亿美元 [11]
2025年下半年宏观、政策及资产配置展望:拨云见日
德邦证券· 2025-06-06 21:52
报告核心观点 - 展望下半年,特朗普关税 2.0 摩擦或已达峰,美国通胀隐忧高于衰退,欧洲经济在“夹缝中求生存”,日本经济韧性复苏但有风险点,中国经济可实现 2025 年 5%增长目标,宏观政策关注存量和增量 [2][12][13] - 资产配置应“攻守兼备、以逸待劳”,关注“低通胀”红利、科技产业、政策变量、新消费、债市、商品供需和黄金价格等逻辑 [3][14] 各部分总结 拨云见日,以逸待劳 - 2024 年“制造立国”和“见龙在田”观点获多方位验证,下半年大类资产配置受外部变化、内部趋势和政策变动影响,应把握确定性趋势和应对不确定性 [8] - 中美进入政治新周期,特朗普政府有“重塑全球分配体系”意图,外部对中国存在“误读误解”和“刻板印象”,“拨云见日”需“以我为主、励精图治” [2][9] - “以我为主”可打破“修昔底德陷阱”等叙事,促使“做多中国”力量涌现;“励精图治”以高质量发展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办好自己的事、改革破局、重视宏观政策多方面作用 [10][11] 拨云见日,励精图治 “修昔底德陷阱”并非必然 - “修昔底德陷阱”隐喻中美关系,被视为国际关系“铁律”,特朗普和拜登时期均有对华封锁、限制和打压政策,“中美对抗论”叙事造成误读 [16][17] - 破除“修昔底德陷阱”可从三方面看:中国无意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以备战止战”才是核心逻辑,“必有一战”观点过于粗暴;“中国威胁论”不是“铁板一块”,未来可能从美国内部党争中瓦解 [17][22][24] 大国框架与中心叙事 - “大国框架”以大国视角分析问题,不考虑经济运行真实规律;“中心叙事”忽视“边缘”视角和现象,导致“全球南方”概念兴起 [25][26] - 应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兼顾各方合理关切,维护国际规则和秩序 [27] 破除“后发劣势” - “后发劣势”观点认为后发国家模仿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模式,滞后的社会制度将带来负面影响,中国经济面临挑战时该观点甚嚣尘上 [28] - 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培育创新动能破解“后发劣势”;“Deepseek”时刻会越来越多,推动国内科技发展,吸引海外投资者关注 [29][32] “经济福利最大论”需纠偏 - “经济福利最大论”认为国民收入总量和分配均等化影响社会经济福利,当前有加大政策刺激力度甚至给居民“撒钱”的声音 [35] - 应关注与人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关系紧密的变量,如生理需求与安全需求、购买力平价的经济增长 [36][44] 走出“唯地产论” - “唯地产论”形成的原因包括房地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决定经济周期、影响行业景气度、是地方财政重要来源、有正财富效应、吸纳就业和是金融体系核心底层资产等 [46] - 2022 年以来中国进入“去地产化”进程,应从经济、财政、居民财富和就业以及金融风险四个角度打破“固有思维” [47] - 经济增长层面,制造业投资和基建投资对冲地产下行,制造业成为稳增长重要力量,关注产业基础再造等四方面逻辑 [49][51][52] - 土地财政转型,房地产依赖度下降,“土地财政”收入体系涵盖显性和隐性收入,2022 年以来收入规模收缩,占比下降 [53][54]
史诗级合并,AI巨头要来了!
格隆汇APP· 2025-06-04 18:43
市场表现 - A股三大指数集体上涨,上证指数涨0.42%,深证成指涨0.87%,创业板指涨1.11% [1] - 硬科技赛道ETF表现强势,云计算沪港深ETF涨1.4%,计算机ETF涨1.17%,芯片ETF天弘近两日涨超1% [1] - 算力产业链集体反弹,光模块、铜连接方向领涨,太辰光涨14.88%,德科立涨11.56%,新易盛涨7.17% [4][5] - 可控核聚变题材活跃,融发核电涨5.23%,港股中广核矿业大涨超20% [6][7] 行业驱动因素 - 英伟达股价上涨近3%,超越微软成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博通涨超3%创历史新高,带动A股算力基建股反弹 [4] - AI超算中心电力需求激增,单个中心功率达500兆瓦,能源巨头Constellation Energy与Meta签署20年核电供电协议 [8] - 国内核电投资1-4月完成额362.56亿,同比增长36.64%,远超电源投资1.6%的增速 [9] - 英伟达一季度数据中心营收同比增73%,AI推理市场需求高增长,token生成量一年激增10倍 [9] 公司动态 - 海光信息与中科曙光战略重组,中科曙光持股27.96%并入海光信息,预计6月9日复牌,实现"芯-端-云-算"全产业链布局 [11][12] - 计算机ETF(159998)近13日连续资金净流入,累计吸金1.47亿,规模28.48亿为同标的最大 [27][29] - 云计算沪港深ETF(517390)覆盖阿里、腾讯等港股互联网龙头及中科曙光等A股AI硬件公司,连续两日资金净流入 [27][29] - 芯片ETF天弘(159310)规模9.35亿,为深市同标的最大产品 [30] 产业趋势 - 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用,大模型训练催生巨大算力需求,推动硬件、云服务和软件生态升级 [31] - 国产AI算力崛起,华为昇腾、海光、寒武纪等性能与成本综合优势显现,各地智算中心落地加速 [13][14] - 云计算作为AI基础设施,国产规模有望2025年突破万亿,计算机板块迎AI赋能价值重估 [23][25] - "杰文斯悖论"显现,AI效率提升反推芯片总需求增长,英伟达市值修复至3.5万亿美元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