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活态传承
icon
搜索文档
“活态工坊”绘就丝路新画卷
消费日报网· 2025-07-10 11:21
新疆非遗旅游热潮 - 新疆迎来旅游热潮,游客在喀什古城、库车热斯坦老街沉浸式体验土陶拉坯、红铜锻打、葫芦雕刻等非遗技艺 [1] - 新疆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956个,过去一年新增2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个案例入选"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1] - 非遗通过文旅融合焕发生机,成为当地致富的重要途径 [1] 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 高台民居从传统土陶作坊转型为集"赏、学、购"一体的非遗工坊,仅存几家土陶作坊通过文旅融合重获生机 [6] -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吐尔逊·肉斯塔木坚持800多年古法技艺,土陶器型灵动、纹饰精美 [6][9] - 库车红铜制作工艺传承人玉素甫·卡地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技艺,开发红铜首饰并通过直播拓展销售渠道 [11][12][15] 非遗工坊带动经济效应 - 非遗工坊从静态展示转向互动体验,游客可参与打铁、制陶、乐器演奏等活动 [17] - 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带动600余名居民就业,库车大馕城创造200余个岗位 [18] - 全疆已建成120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30家非遗工坊,带动近万人就业 [20] 非遗产品与市场表现 - 维吾尔族土陶制作包含选土、揉泥、拉坯、晒干、烧制五道工序,拉坯环节最考验技艺 [9] - 红铜首饰因设计新颖成为爆款,玉素甫计划开发更多款式满足市场需求 [15] - 英吉沙小刀、葫芦烙画、新疆地毯等非遗工艺品深受游客青睐 [9][19][28]
北京新规征求意见:具备条件的长城点段应辟为游览区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7-06 16:08
长城保护政策更新 - 北京将建立长城信息化监测平台并实施分类修缮工程,禁止遗址长城重建 [1] - 具备条件的长城点段将被辟为参观游览区,市民可在7月31日前对《北京市长城保护条例(草案)》提出意见 [1] 长城保护范围扩展 - 新《条例》提出5章38条举措,聚焦系统性保护、精细化管理和活化利用深度 [2] - 长城保护范围扩大,涵盖相关文物古迹、革命史迹、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历史建筑等 [2] - 北京将编制并公布长城相关文化遗产名录,建立长城生态保护制度 [2] 多部门协同保护机制 - 政府将建立文物、文旅、规划等12个部门联动责任机制,协同推进长城保护传承利用 [2] - 北京将与长城沿线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合作,开展价值研究、合作修缮、信息共享等工作 [2] 科技赋能长城保护 - 北京将推进科技应用创新,建立长城信息化管理平台,开展病害与灾情预警管理 [3] - 文物部门将分类实施保养维护、抢险加固、修缮等保护工程,禁止对遗址长城进行原址重建 [3] - 攀岩、刻划、野营等9类破坏行为被禁止,非参观游览区将采用电子围栏、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 [3] 长城文化传承与利用 - 北京将建立长城主题阐释展示体系,支持沿线博物馆、陈列馆等开展文化活动 [4] - 设立"长城保护日",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4] - 具备条件的长城点段将辟为参观游览区,整合文旅资源,培育新业态 [4] - 长城参观游览区名录实施动态管理,文物部门每5年评估开放条件 [4]
文旅融合向新求变 产业发展向新而行——“万千气象看四川”第二季度主题采访活动启示录
四川日报· 2025-06-30 08:25
文旅产业规模与增长 - 四川文旅产业规模和质量稳居西部第一、全国前列 对GDP的贡献率达11.97% [10] - 2022年至2024年国内游客接待量从6.36亿人次跃升至11.19亿人次 国内游客总花费从7059.94亿元增加到1.76万亿元 [10] - 文旅融合激发的消费活力正在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10] 传统文化活态传承 - 依托6项世界遗产、262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52项国家级非遗的厚重家底 探索传统文化从静态保护到动态传承 [12] - 绵竹年画村研学接待量去年7万余人次 今年上半年已超5万人次 [15] - 乐山苏稽古镇"古市香"跷脚牛肉店节假日单日接待约5000人次 [15] - 成都东郊记忆蜀宴赋汉文化餐秀游客中超30%是境外游客 40%是省外游客 [15] 文旅融合创新业态 - 眉山柳江古镇"影视+文旅"新业态去年接待游客量突破385万人次 [19] - 南充阆中古城推出大型实景文旅演艺剧目《阆苑传奇》 配合360度全景舞台、裸眼3D等技术 [19] - 洪雅县玉屏山推出滑翔伞、动力三角翼等低空游览项目 计划探索无人机+VR沉浸式体验 [19] - 雅安蒙顶山"重生之我在蒙顶山当镖师"实景剧本杀一天吸引近500人体验 景区1-6月入园人次近20万 同比增长23% [20] 科技赋能文旅体验 - 翠云廊古蜀道运用数字技术让千年古柏开口说话 [20] - 泸定县"飞夺泸定桥"全感互动空间通过VR、AR技术让游客"穿越时空" [20] - 三星堆博物馆利用全息投影技术高精度还原文物原貌 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近2亿元 [16][24] 网红景点持续发展 - "理小路"爆火后沿线增设停车场、充电桩等基础设施 [22] - 甘孜康定孔玉乡色龙村改种花期更长的玫瑰 联动阿坝州小金县延伸产业链 [23] - 雅安策划"看香香游雅安"系列旅游线路和文创 丰富大熊猫IP的国际旅游体验 [23] 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 阿坝州小金县玫瑰产业带动超5000万元产值 30多种产品销往国内外 [26] - 四川50个冰雪观光旅游景区抱团发展 峨眉山、西岭雪山吸引南方游客 [26] - 凉山州2024年火把月期间实现旅游收入118.39亿元 同比增长44.18% [25]
科技赋能 西安城墙保护取得新成果
中国发展网· 2025-06-23 23:20
数字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 西安城墙管委会凭借《数字赋能焕发城墙新生 智慧管理守护文化遗产》项目获评"2024年度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入围案例",从251个有效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 [1] - 西安城墙(西南区域)预防性保护项目荣膺"2025年度陕西省优秀文物保护项目"和"西安市文物保护展示示范工程" [1] - 西安城墙作为全国首批文物建筑预防性保护试点单位之一,构建了系统性、科学性、富有特色的预防性保护体系 [1] 数字化保护的具体措施 - 西安城墙信息中心配备精度达厘米级的全域数据模型,实时显示入园人数、墙体健康状况、积水情况和水质数据 [2] - 采用地质雷达、高精度面波探测等10余种技术对13.74公里长的城墙进行"全身CT扫描",发现1300多处隐蔽空洞及836处疏松体 [2] - 通过无人机摄影、激光扫描等技术完成数据采集和三维建模,实现文保无损探测领域重大突破 [2] 监测与预测系统 - 基于3000多个变形监测点位和1300多个智能传感设备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 [2] - 结合AI算法深度学习,实现结构病害趋势预测准确率超92% [2] - "数字方舱"将文物保护从"经验驱动"推向"数据驱动"的新阶段 [2] 技术合作与创新 - 联合兰州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成立联合实验室,攻克电磁探测、城砖修复等关键技术 [3] - 建成线上"文物医院",依托5G+实现专家远程会诊 [3] - 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成为可感知、可参与、可受益的公共事业 [3]
以非遗活态传承助力行业创新发展 五粮液亮相2025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
新华财经· 2025-06-18 18:56
2025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概况 - 本届酒博会以"美酒相约德扬天下"为主题,在四川德阳绵竹市开幕,采用"1+1"双会场布局,打造五大展区涵盖6大酒类品类,汇聚全球1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超百家知名酒企[2][4] - 创新展陈方式包括中国白酒名酒展区、川酒集中展区、国际葡萄酒和蒸馏酒展区等,通过场景化、体验式展示推动多元酒类消费场景建设[4] 五粮液参展亮点 - 公司展出经典五粮液系列、第八代五粮液、五粮液·紫气东来等核心产品矩阵,展现品牌底蕴与品质实力[6] - "第四届五粮液和美文化节暨520五粉节"营销案例入选《2024-2025年度四川白酒品牌营销十大创新范例》[2][4] 非遗传承与技术创新 - 公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参与川酒"六朵金花"联合宣言,彰显非遗酿造技艺传承决心[6] - 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等制度体系,建成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国家级人才89人、省级人才72人及专业技术人才1.3万余人[8] - 通过微生物研究分中心建设、窖泥复刻技术应用等科技手段推动传统技艺创新,近期发布五粮液文脉史脉谱系完整展示28代传承人谱系[8] 文化赋能战略 - 公司提出"守正创新、匠心传承"理念,开展"非遗贺新春"等活动拓展非遗表达路径[8] - 未来计划深化文化遗产与白酒品牌的消费体验链接,探索非遗文化传播新方式[9]
陕西西安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去年接待游客超三亿人次 厚重历史文化 如今这般鲜活(中国消费向新而行)
人民日报· 2025-06-16 05:49
文旅融合创新实践 - 大唐芙蓉园推出大型水舞光影秀《大唐追梦》,年均演出150余场,累计观众突破百万人次,通过游船、水幕、光影等技术实现"园林+演艺"跨界融合[1] - 演出采用"移步换景"模式,紫云楼光影变幻与300亩芙蓉湖形成天然舞台,打破传统观演边界[1] - 西安曲江新区强调文旅创新需深挖文化内核,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展示传统文化[1] 沉浸式演艺项目 - 《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在永宁门瓮城上演,包含五大唐文化主题舞蹈,通过"金甲武士""掌灯侍女"等角色营造穿越感[2] - 大唐不夜城打造"盛唐密盒"互动演艺,以房玄龄、杜如晦等历史人物IP为核心,设计"历史盲盒"知识小剧场吸引年轻游客[2] - 演员需具备知识储备与即兴互动能力,游客参与后主动学习文化知识,形成"双向奔赴"的传播模式[3] 科技赋能文化体验 - "雁塔流光"AR秀运用高精度空间计算技术,5分钟演绎大雁塔历史场景,实现室外大空间AR展示[3] - 城墙西南城角通过数字光影活化20余件文物,包括唐三彩、鎏金银竹节铜熏炉等,东南城角则用巨幅投影技术立体展陈博物馆典藏影像[4] 市场表现与行业趋势 - 2024年西安接待游客3.06亿人次(同比+10.3%),旅游总收入3760亿元(同比+12.3%)[4] - 成功案例包括"不倒翁小姐姐""李白对诗""长恨歌"等IP,验证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商业价值[5] - 行业通过提炼文化元素(如《唐朝诡事录·西行》剧场)、开发文创产品("绒馍馍""长安葫芦")实现消费场景创新[6]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主场活动在百色开幕
广西日报· 2025-06-15 09:43
活动概况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主场城市活动在百色右江河畔举办,主题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通过五大板块集中展示广西非遗创造性转化成果,吸引数千市民及游客参与 [1] - 开幕式包含非遗主题表演如歌舞《欢乐壮乡》、马骨胡演奏《百色来了红七军》,并发布"记得住乡愁"文化外宣视频,美籍华人靳羽西出镜联结海内外侨胞 [1] - 同步启动线上购物节,20位达人通过直播推介非遗手工、美食及文创产品,推动"桂品出圈" [1] 非遗创新与商业化 - 主会场"活态传承市集"中,00后传承人陆伟展示壮族"报添丁"药囊并现场调配,玉林漆器传承人梁军的"三非遗转运珠"融合景泰蓝、沉香与漆艺,创新设计斩获超十万订单 [1] - 非遗节庆与美食展区呈现壮族霜降节、五色糯米饭等特色文化,体现非遗与生活的深度交融 [1] - 活动通过图文视频展示广西非遗保护成果,包括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及数字化保护 [1] 广西非遗保护体系 - 自2003年起广西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自治区级投入累计超1亿元,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区)级四级保护体系 [2] - 现有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115个(全国前列),其中国家级项目70个,自治区级传承人936名(国家级66名) [2] - 广西推行"月月有节庆、处处有惊喜"模式,每年推出12大非遗主题节庆串联文旅资源,推动非遗现代化 [2] 活动背景与目标 - 活动由自治区文旅厅与百色市政府联合主办,持续至6月15日,旨在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为"广西旅游年"注入文化动能 [2]
看龙舟竞渡 享岭南风情
人民日报· 2025-06-11 16:18
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 - 广东全省端午假期举办430余场龙舟赛事,超6000支队伍参与,包括佛山叠滘龙船漂移大赛、东莞中堂镇龙舟赛、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等知名赛事 [1] - 广东省文旅厅将龙舟制作技艺、龙舟说唱等23项非遗项目纳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设立专项传承基金和工匠孵化基地推动活态传承 [1] - 东莞万江街道正丫湾推出龙舟趁景、民俗巡游、艺术展览等多元体验活动,汕尾品清湖举办龙舟竞渡与妈祖拜谒等沉浸式非遗活动 [2] 龙舟文化国际化 - 广东文旅推动汕头潮阳和平下宫妈祖和兴龙舟队赴英国剑桥参加"你好!中国—剑桥龙舟节",促进龙舟文化出海 [3] 文体旅融合与消费拉动 - 广东启动"跟着龙舟去旅行"活动,串联体育赛事、民俗非遗、美食休闲等主题,打造"龙舟+"文旅产品 [4] - 佛山叠滘结合龙舟赛推出水上美食节,广州猎德提供"水上观龙舟、岸上赏英歌"全场景体验并联动商户消费福利 [4] - 2025年端午假期广东接待游客2321万人次(同比+20 6%),旅游收入114 4亿元(同比+25 6%),100个乡村旅游点接待133 2万人次(同比+16 5%) [4]
用国际视角感知真实立体全面的千年古都
西安日报· 2025-06-03 11:05
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 - 碑林区环大学硬科技创新街区聚焦硬科技领域,构建集研发、孵化、加速于一体的创新生态,成为高校科技成果就近转化的"试验田" [2] - 该街区拥有众多省市区联动、校企共建共享的成果,包括仿生人形机器人、运载无人机等高技术产品 [2] - 韩国专家金峻范认为校企合作模式(如仿生机器人项目)实现了"理论+实践"无缝衔接,加速技术转化并培养复合型人才 [2] 跨境电商产业发展 - 西安碑林跨境电商产业园2024年交易额达7.5亿元,覆盖58个贸易国家(地区),入驻企业85家 [3] - 产业园以"一栋楼"承载全产业链生态,整合海外仓建设、跨境结算、多语种直播等功能,实现"买全球、卖全球"闭环 [3] - 突尼斯专家指出中国与突尼斯双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反映在两国商品互通的增长趋势 [3] 文化与科技融合 - 西安通过《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赳赳大秦》等沉浸式演出,结合数字技术活化历史文化,获得国际专家高度评价 [4] - 茯茶镇将传统茯茶制作技艺与现代体验结合,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文化实践展示"活态"传承模式 [4][5] - 社区活动中融入中医推拿、针灸等传统技艺,凸显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
“双面”慈城:千年古城的“老”与“新”
新浪财经· 2025-05-28 09:29
慈城古城保护与开发 - 慈城古县城采用六种保护方法(保护、改善、改造、保留、更新、整饬),累计修缮文保和历史建筑45处约6万平方米,协调改造风貌建筑约9万平方米,推动60万平方米明清古建筑群完整呈现 [10] - 2006年6处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包括浙江省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孔庙及明代官邸典范(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等) [7] - 2010年颁布《宁波市慈城古县城保护条例》,为全国最早古城保护地方性法规之一,并配套编制保护规划和控制性详规 [10] 文旅融合与年轻化转型 - 2024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42.48万人次,同比激增411.8%,其中年轻游客占比65%,夜间消费超50% [3][20] - 推出"青春慈城游"主题活动,融合无人机表演、机器狗、国潮巡游等,吸引数十万年轻游客 [20] - 主游线布局10余处文化空间(谈家桢教育馆、周信芳艺术馆等),活化古宅并开设中医研学、戏剧体验等互动项目 [19] 历史底蕴与文化资源 - 拥有7000年文明史、2500年建城史及1200年县城史,为江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级规制古城,2.17平方公里内保留"三纵四横"长安式格局 [6][13] - 孕育严信厚(宁波帮鼻祖)、周信芳(京剧大师)、谈家桢(遗传学之父)等名人,并创办北京同仁堂、天津达仁堂等数十家百年国药老字号 [4][6] - 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文化遗产保护奖,评委会认可其"复兴传统工艺与维护技术"的活态保护模式 [12] 运营策略与差异化定位 - 明确"千年古城、青春慈城"目标,计划打造青年就业生态、体育公园等,提升年轻消费群体过夜率 [19][22] - 拒绝"青石板+油纸伞"同质化,以慈孝、耕读、药商、建筑四大文化为核心竞争力 [17] - 东侧保留古韵风貌,西侧维持市井生活,现有1万余居民居住,形成"烟火气与文脉交织"的活态场景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