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现实主义
icon
搜索文档
看到中美达成了共识,德国率先变脸,转向幅度之大,各方错愕
搜狐财经· 2025-11-02 15:46
中美之间的这轮会谈结果,令很多人感到意外。两国原本剑拔弩张,但在谈判结束后,不仅没有翻脸,反而互相给了对方台阶。更为戏剧化的是,谈判刚结 束,最先"变脸"的并不是日韩,也不是欧盟的官员,而是德国。它的转变如此迅速,连欧洲内部都反应不过来。有些人认为德国终于"醒了",而另一些人则 认为它是"急了"。 从表面上看,这次中美的谈判结果似乎是双赢的,但其中却隐藏着精心的算计。中国方面取得了几项关键成果:关税延期、部分减免,还有一些制裁放宽。 而美国方面,虽然看似做出了让步,但实际上也获得了中国在稀土出口上的一些松动。两国各自取得了一些利益,表面上和气,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明白,谁 也不希望彻底撕破脸。 尽管气氛得到了缓和,但背后却是一场激烈的博弈。中国在这几年的全球加税压力下,坚持住了,顶住了企业外流的压力,且成功控制了谈判节奏。全球普 遍在加税,唯独中国能够保持稳定,并且凭借实力将这股加压风潮压了下去。 a - ra. 8-1 k e e o of the b 000 美国方面,虽然看起来是做了让步,但这让步实际上为其争取了更多的议价空间。稀土对于美国来说至关重要,若中国稍微放宽出口限制,华盛顿就能松一 口气。两国目前 ...
贸易战2.5:市场太乐观了?
虎嗅· 2025-10-13 16:41
美国政府停摆到连就业数据都发不出来,中国的十一假期人均消费再降一层,双方都有要忧虑的事情。大国不止有科技,还有民生,民生占99%,但此时 都被那战略性的1%牵制住了精力。 我们其实也想把重心转移回国内的。 有一条消息其实很多人忽略了。BB社多篇报道称,中国在与美国的上一轮谈判中提出过以大规模增加对美直接投资,作为交换,希望美方放宽对中国投 资及企业交易的限制措施。据称这一提议发生在9月的马德里会谈中,中方曾提出大规模的投资额度,并在谈判中还要求美方降低中国企业在美建厂所需 进口原材料的关税,以及希望美国在敏感问题上调整政策立场。 关于这次升级,如果一定要阅读,读培风客的《贸易战升级》和tuzhuxi的《中美贸易战推演》两篇基本足够了(包括我这篇啰嗦也不重要),我也赞同 他们整体乐观的倾向和分析判断。只不过想补充一个可能的低概率暧昧情形,即摩擦时间比预期长,且截至月底的APEC会议也没有定论,而非速战速决 快速TACO。 这次摩擦市场在经验上有准备,但心理上不太有准备。一方面,市场有了4月V型走势的经验,对TACO的预期更强,对后续走势有了参照物。目前几乎所 有研究预测的基调都是会缓和,逢低买的声音比较强。但没 ...
格蕾塔救不了加沙,也救不了欧洲人的良心
虎嗅· 2025-10-12 13:50
国际人道主义船队事件 - 欧洲多国组织国际船队向加沙提供援助,但遭以色列拦截并扣留人员,以军被指控殴打人道主义人士 [1] - 本次船队规模大于上次,获得欧洲政界支持,并有西班牙海军在国际水域护航,但海军在接近以色列时撤离 [3] - 事件引发欧洲多国大规模罢工与游行,但对现实局势未产生实质性影响 [5] 巴以停火协议的政治动态 - 特朗普宣布巴以双方达成停火,但该协议被外界视为哈马斯被迫接受,以色列内部则认为丧权辱国,可能仅是短暂停火 [5] - 内塔尼亚胡面临国内政治压力,有动机延续战争以维持政治生命,军事行动规划不严谨,更多服务于政治目的而非彻底接管加沙 [8] 以色列国内的社会共识与政治困境 - 对巴勒斯坦人的仇恨是以色列社会共识,而非仅限右翼政客,这使得内塔尼亚胡能利用战争转移矛盾 [9] - 以色列反战游行主要关注人质安全,纯粹反对战争的呼声较少,导致左翼在冲突中处境尴尬 [9] - 以色列自诩为中东文明国家、西方世界看门人,但其对巴勒斯坦的行动揭示了文明制度未必产生文明结果,可能引发更大灾难 [10] 国际秩序与思想体系的局限性 - 当前国际秩序表面追求永久和平,实则内含殖民主义糟粕和低效官僚主义,其背后的理念正在失效 [14] - 联合国推崇的“两国方案”在巴以深层次矛盾(文化、宗教、资源、地缘)下沦为政治空想,无法落实 [16][17] - 战争是复杂现实问题的产物,并非纯粹之恶,仅靠体系束缚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联合国体系对殖民现状的默认及其在俄乌与巴以问题上的双重标准凸显其内在矛盾 [18][19] 欧美左翼的立场与行动效能 - 欧美左翼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可分为温和派(认为哈马斯有错但以色列过错更大)和激进派(认为哈马斯抵抗有理),多数属于温和派 [20] - 左翼通过游行、人道行动(如格蕾塔参与船队)持续发声,但行动未能改变加沙现状,其依赖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体系存在底层缺陷,难以有效制约美国支持下的以色列军事力量 [20] - 左翼的思想斗争受限于对现有世界体系的依赖,文化批判的胜利并未带来现实改变,而激进替代方案往往忽视现实复杂性,未必优于现状 [21][22]
对于当前社会的理解,网文是面最好的镜子
虎嗅APP· 2025-09-11 21:41
网文类别与特征 - 网文主要类别包括武侠、穿越、修仙和女频四大类 [8] - 武侠小说基于农业社会的行会制度,注重集体主义、公平正义和古典浪漫主义价值观 [8][10][12] - 穿越文体现大工业时代对古代农业社会的生产力降维打击,精神内核是救赎 [8][16][17] - 修仙文反映当代社会精神状态,特点包括摈弃集体主义、模仿现代MD职级制度、重视因果论和遵循现实主义生存法则 [8][23][24][25][29][30] - 女频文主题是对规则的驯服和被爱的渴望,底色是人性,最具商业价值 [8][33] 网文演变与社会生产力关系 - 网文变化反映了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后现代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 [5][6][41] - 武侠小说是农业社会学徒制度价值观的体现 [10][11] - 穿越文的式微源于中国工业化快速发展并迅速迈入信息化时代,导致历史题材套路化且读者认知改变 [19][20] - 修仙文的流行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当代人宅化、职级化和对因果规律重视的精神状态 [22][24][30] - 理解社会变化的关键在于研究生产力变革,生产力决定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 [41] 网文未来发展趋势 - 网文未来方向是重工业科幻,伴随中国登月计划将掀起古典浪漫主义科幻复兴 [36][38][39] - 通俗文学的竞争力体现在形式上,网文需要宏大的世界观和充满想象力的脑洞 [37] - 中国作为14亿人口的工业大国拥有几千万工程师,有能力引领新一轮科幻作品爆发 [38] 投资启示 - 投资要尊重因果,种下什么因就得到什么果,投资风格需与自身匹配 [46][48][51] - 底层资产决定收益率,中国上市公司中位数ROE约8%,决定了股市长期收益率基准 [51] - 投资应避免挑战因果,价值投资者不应钻研主题投资,主题投资者不应分析财务指标 [51]
“因为我也是‘无名之辈’”
人民日报· 2025-07-18 06:02
电影创作与导演风格 - 导演饶晓志时隔7年再次推出"无名之辈"系列新作《无名之辈:否极泰来》,延续对普通人命运的关注,故事外壳更荒诞但精神内核更紧密 [1] - 新片主角为外贸小老板陈三金,通过真人秀式骗局展现困境与选择,旨在引发观众思考而非仅追求视听刺激 [1] - 创作团队受全球变化和普通人逆境选择启发决定延续该系列,原班人马包括任素汐、章宇等多次讨论续作 [1] 作品题材与艺术手法 - 导演擅长用荒诞形式包装现实命题,黑色幽默反衬现实坚守,如《万里归途》以撤侨事件展现外交人员复杂内心而非口号化叙事 [4] - 戏剧舞台经验滋养电影创作,常从契诃夫作品获取灵感,坚持现实主义但突破表达形式 [4] - "无名之辈"系列新作《意义非凡》将小人物命运置于国际背景,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地球村隐喻 [4] 导演背景与行业影响 - 导演拥有戏剧与电影双领域成就,话剧《你好疯子》获金狮奖最佳导演,电影《万里归途》获华表奖优秀故事片 [2] - 从县城青年到导演的成长经历使其持续关注无名小人物,新作《长夜将尽》首次担任男主角并获上海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4] - 创作理念强调独立思考价值,反对网络时代将判断外包给评论区的现象 [2]
第三十届上海电视节评出白玉兰奖 真实自有千钧之力
人民日报· 2025-07-01 05:58
获奖作品分析 - 宋佳凭借在电视剧《山花烂漫时》中对张桂梅的演绎获得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奖,评委会评价其"真诚地完成了从演员到角色的跨越"[1] - 《山花烂漫时》主创团队多次深入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实地采风,宋佳为贴近角色与张桂梅同吃同住,确保细节真实可感[1] - 《我的阿勒泰》获最佳中国电视剧奖和国际传播奖,展现影视文旅融合趋势[2] - 《西北岁月》《我是刑警》获评委会大奖,前者全景式呈现西北革命史,后者聚焦刑警题材[2] 行业竞争与创作趋势 - 本届白玉兰奖竞争激烈,《我是刑警》《小巷人家》《玫瑰的故事》均获7项提名,《我的阿勒泰》《山花烂漫时》以6项提名紧随其后[2] - 评委陈宝国指出新一代创作者在传承以往风格基础上有所突破[2] - 行业认为优秀电视长剧在人物塑造、情节铺陈和主题挖掘上具有不可替代优势,短剧是补充而非替代[4] - 尹鸿强调未来竞争是优劣之争,短剧与长剧将各归其位[4] 创作理念与行业标准 - 清华大学教授尹鸿提出现实主义需触及社会真实,获奖作品现实质感普遍增强[3] - 编剧高璇认为时代感是创作第一要务,需与当代观众审美需求和情感体验共鸣[5] - 王丽萍指出好故事与好立意是核心,《我的阿勒泰》以情感见长,《山花烂漫时》《小巷人家》源于真实人物[4] - 白玉兰奖秉持严格标准与专业艺术追求,侯鸿亮称其为"行业的专业标准和艺术追求"[5]
从莫奈到梵高,巴黎奥赛博物馆多幅镇馆之宝来到上海
第一财经· 2025-06-20 17:48
展览概况 - 展览名称"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是奥赛博物馆在华规模最大的展览,展期为6月19日至10月12日[1] - 展出奥赛博物馆镇馆之宝包括梵高《阿尔勒的卧室》《自画像》、米勒《拾穗者》、高更《塔希提的女人》、莫奈《夏末的干草垛》等教科书级经典名作[1][3] - 展览涵盖1848-1914年法国艺术流派,包括学院派、现实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等,呈现社会政治背景下的艺术发展[1][3] 艺术流派与作品 - 现实主义代表米勒《拾穗者》融合古代大师技法与乡间风情,被梵高多次推崇[3][4] - 印象派代表马奈与德加作品同厅展出,展现艺术家社交生活与时代风俗[6] - 莫奈作品《维特伊的教堂》《贝勒岛荒野海岸的岩石》体现其对自然光影的探索[6] - 后印象派梵高与高更作品反映非科班艺术家的生命体验,梵高《自画像》展现其精神抗争[9][11] 展陈设计与配套活动 - 法国设计师塞西尔·德戈以奥赛博物馆建筑为灵感打造沉浸式观展空间[12] - 同步推出45分钟沉浸式体验"巴黎1874·印象派之夜",还原印象派诞生场景[14] - 首次设置"少儿展签"以趣味互动形式推进儿童美育[14] - 与罗丹艺术中心联动,持票观众可免费参观《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展览[15] 商业合作与文旅融合 - 与MANNER咖啡、浦东丽思卡尔顿酒店等品牌推出联名合作[17] - 联合东方明珠塔与携程推出"上海之星·浦美奥赛号"游船项目[17] - 展览由奥赛博物馆与浦东美术馆主办,兰蔻作为独家品牌合作伙伴[17]
好剧正在找回“活人感”
36氪· 2025-06-13 16:07
行业趋势 - 数字化时代观众渴望真实、有温度、不完美的"活人感"剧集,以对抗情感疏离 [1] - 观众厌倦套路化剧情、工具化人物和伪精致感,追求带有烟火气和人性温度的生命力呈现 [1] - 近期新剧通过创新题材和内在"温度"成功塑造"活人感",让角色和故事更鲜活 [1] 剧集创新 - 《在人间》打破常规叙事,采用意识流和实验性手法,聚焦精神分裂患者的意识迷宫 [3] - 该剧通过心理现象与社会现实交织,用情绪流动主导叙事,展现现代人主体性缺失困境 [5] - 剧中"水仙之恋"设定(主人格与副人格相爱)突破传统情感线,吸引小众受众 [6] - 《在人间》为国产剧开辟虚实交错的意识流探索之路,虽偏离主流偏好但具有先锋价值 [9] 人物塑造 - 《长安的荔枝》通过李善德和郑平安等"小人物"形象展现职场困局和市井智慧 [10] - 郑平安角色矛盾且自洽,兼具圆滑市井与真诚善良,被观众奉为"职场生存教科书" [11] - 李善德以"轴"劲儿完成不可能任务,其黑色幽默引发打工人共鸣 [14][16] - 《藏海传》刻画草根逆袭,配角如殉葬工匠、吞炭小枝等均有闪光点,增强真实感 [19] 情感表达 - 《临江仙》通过"白九思不懂爱众生,花如月不懂爱一人"的矛盾核心展现情感张力 [21] - 该剧情感冲突根植现实逻辑,突破仙侠剧"工业糖精"套路,更具感染力 [23][24] - 《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对女儿的保护欲叠加职场困境,拉满"活人感" [26] 创作方向 - 成功剧集需反抗流水线套路,接纳不完美现实,塑造复杂有厚度的角色 [27] - 长剧创作应避免单纯追求爽感或大数据驱动,需构建多维立体的真实故事 [27]
李在明反日吗?
日经中文网· 2025-06-04 10:19
李在明的对日政策立场 - 李在明认为日本尚未消除对韩国的军事敌意 并基于日韩合并历史提出应被分割占领的是日本而非朝鲜半岛 [1] - 他要求日本全面重新审视慰安妇问题的日韩协议 并反对日韩《军事情报保护协定》(GSOMIA) [1] - 李在明谴责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处理水问题 [1] - 他同时表示韩国和日本是"如同夫妻一般彼此非常重要的存在" 否认自己是反日主义者 [1][2] 李在明的政治风格 - 李在明自称为"现实主义者" 并曾被比作"韩国的特朗普" [1] - 他主张在历史及领土问题上坚持斗争 但在经济和社会文化层面无需斗争 [1] - 李在明引用"木鸡"典故来塑造自身形象 强调面对攻击时保持沉稳 [2] 日韩关系前景 - 李在明的言论与普通韩国人的对日观点基本相近 但可能让习惯尹锡悦政府对日政策的日本国民感到反日 [2] - 在整个选举过程中 李在明未发表"即便导致日韩关系恶化也要解决历史和领土问题"的强硬言论 [2] - 他试图维持当前日韩、日美韩关系 [2]
《拾穗者》:田野上的现实主义史诗
经济观察报· 2025-06-03 14:43
艺术创作手法 - 米勒采用贴近地面的平视构图,将三位农妇融入大地的肌理,通过动态构成展现劳动韵律感 [1] - 背景中传统收割场景与教堂尖顶形成空间对照,象征乡村精神信仰与劳动者现实处境的对比 [1] - 前景人物与远景劳作场景的比例夸张处理,凸显劳动者作为画面主体的叙事意义 [1] - 色彩以赭石与土黄为主调,红蓝头巾形成补色对比,暗喻劳动者在单调生活中的生命活力 [2] - 笔触上前景粗粝线条勾勒轮廓,远景概括色块处理,体现社会对不同阶层的认知差异 [2] 社会批判内涵 - 通过土地贫瘠感和麦茬疏密分布,暗示土地私有化下农民生存空间压缩 [2] - 对拾穗场景的写实描绘是对19世纪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隐性批判 [2] - 画作直接呈现社会现实,打破学院派对历史神话题材的沉迷,冲击既有艺术秩序 [3] - 麦垛堆积与农妇弯腰构成财富分配不均的视觉隐喻,揭示资本积累初期的阶级矛盾 [3] 跨时代影响力 - 启发了19世纪末社会现实主义绘画和20世纪街头艺术对贫困问题的回应 [4] - 数字时代算法生成的《数字拾穗者》重构经典母题,探讨技术时代的劳动异化 [4] - 女权主义视角指出画中女性劳动者的身体语言蕴含坚韧生命力,成为性别研究切入点 [4] - 21世纪语境中,"当代拾穗者"概念延伸至数据洪流中的个体和城市拾荒者 [5] 核心艺术价值 - 以现实主义手法将劳动尊严与生存艰辛定格,迫使观众直面社会财富分配问题 [5] - 通过朴素现实描绘蕴含深刻时代精神,成为人类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永恒叩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