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社会保障体系
icon
搜索文档
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消费税对社会保障体系至关重要,下调消费税税率是不合适的。在关税问题上寻求美国行政命令对日本很重要。
快讯· 2025-07-29 09:09
日本财务大臣加藤胜信:消费税对社会保障体系至关重要,下调消费税税率是不合适的。 在关税问题上寻求美国行政命令对日本很重要。 ...
长护险最新覆盖面出炉,扩容保障网还有几道坎
北京商报· 2025-07-24 20:36
长护险制度发展现状 - 长护险试点地区已形成基本制度框架,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制度综合效应逐步显现 [1] - 长护险参保群众近1.9亿人,累计筹集资金过千亿元,支出超过850亿元 [1][4] - 试点范围从2016年15个城市扩展至2020年49个城市,国家医保局将持续扩大范围 [4] - 长护险已惠及超200万失能群众,减轻家庭负担超500亿元 [5] 长护险制度意义 - 有效缓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社会痛点 [3] - 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发展的"第六险" [3] - 主要目的是减轻失能人员长期护理的后顾之忧,降低家庭照料负担 [4] - 在服务老龄化大局方面具有重要民生价值 [5] 老龄化背景与需求 - 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 [6] - 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 [6] - 我国失能失智老人已超4500万人,平均每6位老年人中就有1位需要长期照护 [6] 面临挑战 - 服务供给与专业能力不足,护理人员数量和机构规模增长仍不能满足需求 [7][8] - 筹资机制不完善,下乡难,护理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7][8] - 公众认知不足,评估标准不统一 [7][8] - 试点地区政策差异可能阻碍全国统筹 [8] - 长期千亿级资金支出需建立更科学的精算模型和动态筹资机制 [8] 发展建议 - 加速培育专业护理队伍,扩大职业培训规模并完善薪酬激励 [9] - 推动数据共享与精算创新,建立全国失能数据库 [9] - 强化顶层设计,统一保障范围与评估标准 [9] - 探索财政、个人、企业责任共担的多元化筹资模式 [9] - 引导保险机构开发补充性商业护理产品,形成多层次保障体系 [9]
民生为大,获得感持续增强(年中经济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7-24 06:11
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以民生为核心,通过医保直接结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等具体措施提升民众获得感 [1] - 各地区落实民生政策,通过资金投入和改革举措转化为实际福祉 [2] 就业形势与政策支持 - 上半年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民生基础进一步夯实 [3] - 重点群体就业支持:订单式培训(如"青川护工"品牌输出120名技能人才至杭州)、青年就业17条政策、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3000万 [4] - 企业稳岗扩岗政策:安徽发放每人1000元扩岗补助,小微企业最高授信5000万元,中央就业补助资金667.4亿元 [5] - 新职业发展: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新职业被规范认定,科技发展催生就业新赛道 [6][7] 民生领域财政投入 - 2025年全国教育支出和社会保障支出预算均接近4.5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和5.9% [8] - 低收入群体保障:延边州发放救助金1.99亿元覆盖6.2万人,临时救助资金118万元惠及795人次 [8] - 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增至每人每年700元 [9] 重点民生服务优化 - 医疗: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7075.26万人次,减少垫付469.92亿元(同比增37.97%和11.44%) [11] - 养老:全国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长护险覆盖超1.8亿人 [11] - 托育:12省份实现生育津贴直发个人,国家推进普惠托育"1+N"体系建设 [11] - 住房:广西筹措34亿元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北京提供15万套优惠租房房源 [12] 公共服务提质增效 - 教育均衡:四川罗江区通过教育集团实现城乡师资共享,提升教学质量 [13] - 政务服务:吉林新生儿"一件事"联办服务覆盖1.7万人,改革提升办事效率 [14] - 城市改造:合肥滨湖公园生态修复优化功能,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15]
耿明斋:建议补贴中小微企业,以增加就业、提振消费 | 财经大V解码经济半年报
搜狐财经· 2025-07-15 21:04
宏观经济表现 -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60536亿元 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 3% 增速比2024年全年目标高出0 3个百分点 [1] - 主要经济指标好于预期 专家预计全年5%左右增长目标完成无压力 [1][2] - 经济向好主要驱动力包括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消费升级及进出口逆势增长 [1][2] 消费市场分析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 同比增长5 0% 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 4个百分点 [3] - 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表现突出 休闲消费领域增长显著 汽车普及和居民消费能力提升带动需求 [2][3] - 住户存款增加10 77万亿元 占存款增量近60% 反映居民储蓄意愿增强消费倾向保守 [3] 消费提振策略 - 需拓展文化 体育 旅游等新兴消费领域 通过政策引导激发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潜力 [3] - 建议通过财政补贴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创造就业机会提升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 [3][4] - 完善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体系 消除消费后顾之忧 [4] - 优化收入分配结构 提高劳动收入占比 降低政府和企业收入比重 [5] 产业发展亮点 - 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表现强劲 "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显著 [1] - 进出口在国际局势动荡背景下实现逆势增长 体现产业链优势 [2]
程实:协同三路径,五年可新增25万亿消费规模
第一财经· 2025-07-14 20:05
中国消费增长潜力分析 核心观点 - 中国消费增长潜力来自边际消费倾向提升、服务消费扩容和下沉市场结构性机遇三方面协同推进,未来5年理论上可新增约25.5万亿元消费规模 [1][13] 边际消费倾向提升空间 - 当前中国居民边际消费倾向为66%,显著低于美国(88%),若2025-2029年提升至70%可新增7.1万亿元消费,提升至75%可新增14.9万亿元 [2][3][7] - 美国经验显示边际消费倾向受宏观经济周期、财政政策、社会保障等因素影响,具有政策响应性 [2][3] - 社保支出占比每提高1%可使最终消费率提升0.64%,基尼系数每下降1%可使消费率提升1.69% [4] 服务消费结构扩容 - 2024年中国服务消费占比43%(美国69%),若2029年提升至53%可新增14.9万亿元消费,提升至55%可新增29.8万亿元 [8][9] - 文旅、健康、教育、养老等服务业具有高乘数效应,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8][13] 下沉市场群体潜力 - 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达86%(城镇55%),若收入增速从8%提升至10%可新增3.5万亿元消费,提升至12%可新增7.2万亿元 [9][10] - 农村消费潜力释放需通过转移支付、农业附加值提升和创业就业支持 [9][14] 政策协同路径 - 服务消费端:重点布局教育、医疗、文旅、养老等优质服务资源 [13] - 社会保障端:推进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扩大医保覆盖、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13] - 收入分配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 [14]
14亿人,为何拉不动内需?
搜狐财经· 2025-07-06 19:56
中国消费不足现状与衡量 - 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7.2%,比38国平均水平53.8%低16.6个百分点,2023年最终消费率55.64%仍显著低于发达国家80%的水平 [2][3] - 202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降至3.5%,北京上海消费增速分别下降14.1%和13.5%,远低于历史8%以上的增速水平 [2][4] - 消费倾向(消费支出/可支配收入)仅62%,较38国平均92.3%差距显著,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60%与国际平均58.2%相当 [2][6][8] 消费不足核心原因 - 居民负债压力:城市家庭房地产债务占收入比重达137.9%,房贷占家庭负债超60%,刚需家庭债务收入比高达151.3% [9] - 收入分配失衡:2021年高收入组占总收入46%而低收入户仅占4.5%,高收入群体边际消费倾向显著低于低收入群体 [10][15] - 社保体系差异:中国社保缴费率合计约40%,远超美国12.4%,医疗养老教育自付比例高强化预防性储蓄动机 [11] 消费群体差异特征 - 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30%却贡献50%消费,2030年占比预计超50%将成为核心驱动力 [13][27] - Z世代(1995-2009年出生)47%存在冲动消费,56.6%通过电商购买养生品,消费行为显著区别于传统群体 [17][24] - 城乡差距: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持续高于城镇,但消费绝对值差距仍显著,中部地区消费差异呈扩大趋势 [19] 国际比较与结构差异 - 中国服务消费占比46%明显低于美国68.5%、日本57.7%,人均GDP1.3万美元阶段服务消费将成主要增长点 [20][21][26] - 劳动报酬占GDP比重52.4%高于38国平均43.6%,但财产净收入3.2%远低于美国10.3%和全球平均6.2% [2][21] - 居民储蓄率43.4%显著高于美国17.9%和日本30.4%,周工作时间48.6小时远超美日39小时水平 [21] 数字化转型与未来趋势 - 数字消费推动新零售渗透,17.9%消费者选择线上线下融合模式,Z世代56.6%通过电商购买健康产品 [17][24] - 2030年城乡居民服务消费预计超2万元,耐用消费品进入更新周期,服务消费占比将加速提升 [25][26][27] - 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带动区域收入差距缩小,中西部消费升级三大趋势显现 [19]
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民生政策实施 - 浙江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通过"沙漠的工坊"项目吸纳20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村民月增收约3000元 [2][3] - 湖南湘潭市推行长护险试点,参保老人每月可享受16次居家护理服务,河北承德开展长期照护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 [3] - 福建三明市沙县区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下乡巡诊和大医院帮扶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肿瘤患者有效转诊和治疗 [4] 普惠服务扩展 - 宁夏吴忠市利通区金积镇中心学校建成34间互动教室,通过"互联网+教育"对接银川名校优质资源 [5] - 上海静安区江宁路街道"宝宝屋"提供普惠托育服务,财政专项运营经费支持每年12次免费服务,覆盖全区街镇 [5] - 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700元,中央财政安排学生资助补助经费809.45亿元 [5] 社区服务优化 - 辽宁沈阳市大东区长安社区"幸福长者食堂"日均服务百余人次,为9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就餐 [7] - 长沙天心区楠竹社区实施适儿化改造,新增儿童活动场所近万平方米,成为全国首批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试点 [8] - 上海一季度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2.3万套(间),扬州建成各级各类体育休闲公园310个 [8][9]
为什么中国的消费率低的离谱?
搜狐财经· 2025-05-13 08:56
消费率国际比较 - 2022年中国居民消费率37.2%,显著低于38国平均水平53.8%,差距达16.6个百分点 [1][4] - 分区域看,中国消费率低于亚洲均值53.9%、欧盟27国53.1%、中东欧55.8%,仅略高于北欧42.9% [4] - 美国居民消费率高达68%,中南美国家平均58.6%,均明显高于中国 [4] 消费倾向分析 - 中国居民消费倾向62%,即每100元可支配收入仅消费62元,远低于38国平均92.3% [3][4] - 亚洲国家平均消费倾向89.8%,中东欧达94.7%,中南美更高达96.5% [4] - 高房价挤压消费:2020-2021年中国居民20%可支配收入用于购房投资,38国平均仅8.3% [5] 收入分配结构 - 中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60%,略超38国均值58.2%,但初次分配收入占比61.4%低于国际均值63.2% [6][10] - 劳动报酬占比52.4%看似偏高,但含统计口径差异;实际劳动报酬+营业盈余合计58.2%与国际均值57%接近 [10] - 财产净收入占比仅3.2%,不足38国均值6.2%的一半,其中76.2%依赖利息收入,企业分红占比仅10.2% [10] 二次分配特征 - 中国居民转移净收入占GDP比重-1.4%,优于38国均值-5%,但社保保障不足抵消低税负优势 [11][17] - 所得税和财产税占比仅1.2%,显著低于国际均值8.1%,但非税转移支付占比-0.1%远低于国际均值3.1% [17] - 社保支出不均衡: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年人均44912元,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仅2671元,失业保险受益率14.7% [17] 消费抑制根源 - 三重制约:社会保障不完善导致预防性储蓄高企,收入分配不平衡限制消费能力,财产收入单一抑制财富效应 [18] - 房地产投资历史性挤占消费资金,文化传统强化储蓄倾向,统计口径差异掩盖真实收入水平 [5][10][18] - 破局需多管齐下:完善农村养老和失业保险,优化税收调节分配,拓宽财产收入渠道如企业分红 [18]
中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
搜狐财经· 2025-05-07 10:18
经济依赖与消费现状 - 中国14亿人口的消费规模远低于美国3亿人口,经济长期依赖外贸而非国内消费 [2][7] - 改革开放近50年居民财富显著增长,但消费潜力未充分释放 [2][7] 经济环境与收入预期 - 疫情后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显著回落,房地产、金融、互联网等高收入行业降薪失业问题突出 [9][10] - 资产价格调整(房地产和股市下行)导致居民财富缩水,抑制消费能力与信心 [10] 社会保障体系 - 医疗、教育、养老等领域自费比例高,中低收入家庭被迫储备资金以应对潜在支出,削弱消费意愿 [3][11] 收入分配与贫富差距 - 城乡、区域及行业收入差距显著,高收入群体占比低且消费倾向不足,中等及以下收入群体购买力受限 [4][12] - 房产、金融资产等财富向少数人集中,普通劳动者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5][12] 高房价对消费的挤压 - 房贷占据家庭收入主要部分,一二线城市房价收入比畸高(月薪几千元vs房价数万元/平米),严重挤压其他消费 [6][14] 政策与增长模式 - 经济增长长期依赖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政策资源倾斜投资领域,导致消费占GDP比重偏低 [15] - 个税起征点提高等减税政策覆盖面窄、力度不足,对中低收入群体刺激效果有限 [15]
中国多少人有社保?真相超乎想象了
商业洞察· 2025-03-25 17:23
中国社保体系现状与挑战 - 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社保体系,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26亿人,参保率95%[10] - 职工社保(五险一金)覆盖不均衡:完整五险仅覆盖2.46亿就业人员(占总数33.5%),住房公积金实缴职工1.74亿人[11] - 社保结构呈金字塔型:基础层(全民医保)、中间层(养老/失业等险种)、塔尖(五险一金全配套)[10] 灵活就业群体社保困境 - 2亿灵活就业者面临社保需求差异:23.5%骑手明确不愿参保,仅9%接受现行缴费比例[23] - 成本压力显著:北京骑手每月个人社保支出716元(占收入约10%),灵活就业者养老保险个人承担比例达20%[24][25] - 优先保障需求:职业伤害险和医保最受关注,00后骑手更担忧意外理赔而非长期养老[26] 社保改革实践与路径探索 - 职业伤害险试点进展:2024年覆盖1022.64万人,采用"按单缴费"新模式[33] - 平台企业两种模式:京东采用传统劳动关系(新增1万全职骑手),美团探索"不完全劳动关系+按单缴费"[34] - 改革原则:坚持"先试点后推广",避免政策一刀切冲击就业市场(平台利润率仅3%)[30][36] 社保制度结构性矛盾 - 制度设计滞后:现行社保框架基于"单雇主"模式,难以适配"无雇主"灵活就业[28] - 城乡差异显著:农民工群体面临城乡居民保险与职工社保体系转换落差[16] - 长期投资属性:养老保险需缴满15年,对流动性强的灵活就业者吸引力不足[24] 注:数据引用均来自原文,单位已统一转换为中文表述(亿/万/百分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