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体制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勇当尖兵为科技强国贡献上海力量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隆重表彰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解放日报· 2025-08-27 09:53
上海市科技政策与战略方向 -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激活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1] - 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 培育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 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 - 深化落实集成电路 创新药械 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上海方案"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3] - 探索保税研发 离岸孵化 跨境技术交易等开放创新功能 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 [3]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加大引才力度 创新育才模式 优化用才导向 [4] -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科技计划管理 发展全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4] 科技奖项与人才表彰 - 授予吕西林院士 马大为院士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1] - 2024年度上海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06项(人) [5] - 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 56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 30项成果获技术发明奖 [5] - 97项成果获科技进步奖 8项成果获科学技术普及奖 3位外籍专家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5] 产业与技术发展重点 - 全力推进集成电路产业突围 系统推进创新药械发展突破 加速推进人工智能迭代升级 [3] - 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攻关模式 推动国有企业发挥原创技术策源地作用 [3] - 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创新 引导外资研发中心提升能级 支持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 [3] - 动态推进技术探索 技术收敛 技术迭代 加快概念验证平台和中试熟化平台建设 [2][4] 国际合作与生态建设 - 用好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浦江创新论坛等平台 加强规则探索和治理合作 [3] - 推动技术 规则 标准走出去 鼓励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3] - 实施"全球科技伙伴计划" 布局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深化国际创新协同 [3] - 强化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 形成区域创新共同体 [4]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丨释放创新潜能!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新华网· 2025-08-27 08:09
科技体制改革进展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 [1] - "十四五"期间基本确立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1] 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强化 - 青岛市通过"云端研发"模式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创新资源要素解决中小企业创新难题 [2] - 企业牵头和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量占比约80% [2] -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 [2] - 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达16.9万家 [2] - 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占比近四分之一 [2] - 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 [3]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建设概念验证和中试验证平台 打通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孵化加速全链路 [4] - 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等3项改革试点 向40家单位科研人员赋权超4000项成果 [4] - 科技金融体制加快构建 580余家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直接融资规模达9000多亿元 [4]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2.8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6.8万亿元 提前完成5万亿元目标 [5] 人才创新创业活力激发 - 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6] - 实施"揭榜挂帅"和"赛马制"支持科学家探索 [6] - 开展三轮减负行动优化科研生态 [6] - 加快青年人才经费资助选拔任用待遇支持等方面改革 [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首次为40岁以下青年科研团队单设赛道 [6]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5岁及以下科研人员获资助项目数占比约80% [7]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80% [7] - 重大战略科技任务项目团队平均年龄30多岁 [7]
决胜“十四五” 打好收官战|释放创新潜能!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新华社· 2025-08-26 23:20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 青岛市打造云端研发新模式 通过大数据平台和工业互联网整合政产学研金服用等创新资源要素 解决中小企业不想创新 不会创新 不敢创新问题 [2] - 企业牵头和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量占比约80%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 并建立一批企业牵头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平台 [2] - 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达16.9万家 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占比近四分之一 [2] - 科技部将进一步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 支持企业与高校 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 [3]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概念验证中心启动 打通概念验证 中试放大 孵化加速全链路接力环 助推科创成果转化落地 [4] - 开展职务科技成果赋权 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 科技成果评价3项改革试点 向40家单位的科研人员赋权超4000项成果 [4] - 科技金融体制加快构建 更多金融资本投早 投小 投长期 投硬科技 截至2024年底580余家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直接融资规模达9000多亿元 [4]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2.8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6.8万亿元 提前完成十四五5万亿元目标 [5] 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 建立以创新能力 质量 实效 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通过揭榜挂帅 赛马制支持科学家探索 实施三轮减负行动松绑减负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首次为40岁以下青年科研团队单设赛道 45岁及以下科研人员获资助项目数占比约80% [7][8]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80% 北斗导航 探月探火等重大战略科技任务项目团队平均年龄30多岁 [8]
释放创新潜能!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上海证券报· 2025-08-26 19:43
科技体制改革进展 - 科技创新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确立 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 [1] - "十四五"期间持续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藩篱 [1]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 - 高新技术企业超46万家 规上工业高新技术企业达16.9万家 [2] - 企业牵头和参与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数量占比约80% [2] - 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至100% [2] - 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占比近四分之一 [2] - 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 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 [3]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从2020年2.8万亿元提升至2024年6.8万亿元 [5]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试点期间向40家单位科研人员赋权超4000项成果 [4] - 580余家科技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直接融资规模达9000多亿元 [4] - 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加快布局建设 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 [4] 人才创新活力激发 - 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7]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5岁及以下科研人员获资助项目数占比约80% [7]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科研人员占比超80% [7] - 青年科研团队单设赛道支持40岁以下科研人员 [7] - 三轮减负行动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 学风作风建设持续优化 [7]
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举行,陈吉宁为吕西林、马大为颁发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第一财经· 2025-08-26 19:22
科技创新战略方向 -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激活创新体系整体效能[1][3] - 深化集成电路产业突围 系统推进创新药械发展突破 加速人工智能迭代升级和应用拓展[9] - 探索保税研发 离岸孵化 跨境技术交易等开放创新功能 促进创新要素跨境流动[9] 科技攻关与产业培育 - 动态推进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技术探索 技术收敛 技术迭代[8] - 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攻关模式 推广攻关成果验证和产品应用[9] - 加快打造概念验证中心 高质量孵化器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8] 科技人才发展 -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广揽世界顶尖科技人才和青年科学家[10] - 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 引导青年学子增强国之能[10] - 开展科学家创业者投资人联合培训 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考核机制[10] 科技体制改革 - 完善以项目经理人为主责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10] - 发展全周期多元化接力式科技金融服务体系[10] - 深化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提升中试熟化平台服务能级[10] 科技奖励成果 - 2024年度授奖206项(人) 含10人获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11] - 56项成果获自然科学奖 30项获技术发明奖 97项获科技进步奖[11] - 3位外籍专家获国际科技合作奖[11]
中国经济圆桌会丨架设科创与产业融合的向“新”桥梁——专访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
新华网· 2025-08-12 14:10
核心观点 -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创新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探索研发产业化模式 解决企业技术需求 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1][2][3][4][6] 机构定位与创新模式 - 机构定位为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承担连接全球创新资源与长三角产业的桥梁功能 [2] - 首创"团队控股"模式:研发团队持运营公司控股股权 地方政府和江苏产研院提供重资产支持 [3] - 在全球构建创新网络 设立9家海外创新孵化平台 与20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 [3] - 采用"众筹科研"模式引导行业上下游企业集资定方向 组织研究所定向攻关共性技术 [5] 技术转化与企业合作 - 以企业"真需求"配置创新资源 定义为企业不能自主解决且愿意出资的技术问题 [4] - 累计同500多家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 梳理出企业愿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3000余项 [4] - 通过全球"揭榜挂帅"促成企业合作意向超1200项 合同金额超过35亿元 [4] - 案例:江苏科森医疗器械技术攻关后加工时间压缩至10分钟 成本降低90% [4] 人才培养机制 - 调研发现13个高校工科学院中2000多名教师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不足10% [6] - 推动机制改革增加教师企业经历 打通工程专家到高校任教通道 [6] - 成立集萃教育基金会推动大学生带薪实习教育 于2024年10月启动 [6] - 目标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融合生态 唤醒青年内驱力与创造力 [6] 成果与影响 - 攻克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卡脖子技术 孕育估值几十亿元的半导体独角兽企业 [3] - 培养约7000名活跃在产业一线的研究生 [3] - 持续提升技术研发与供给能力 建立全链条技术孵化机制 [3]
十年冲锋:朝着科技强国目标
科技日报· 2025-06-24 08:54
科技创新战略 - 创新驱动成为国家发展核心战略,科技强国成为现代化强国建设核心关键词 [2] - 提出到2035年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 [2] -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 [3] - 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4] 科技发展成就 - 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13] - "墨子"传信,"北斗"组网,"嫦娥"探月,"天眼"巡空,"天和"驻空等战略高技术领域实现跨越 [13] - 国产大飞机实现商飞,高铁技术树起国际标杆,人工智能突飞猛进 [13] - 新能源汽车为全球汽车产业增添动力,鸿蒙原生应用和元服务加速更新 [13] - 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6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33] - 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8%,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33] - 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发明专利申请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蝉联世界第一 [33] 核心技术攻关 -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自主创新 [7] - 聚焦脑机接口、6G、合成生物学等领域部署战略性重大科技项目 [9] - 健全新型举国体制,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 [24] - 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支持企业牵头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11] 科技体制改革 -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 [18] - 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18] - 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20]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表格大幅精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无纸化"申请 [22] - "破四唯""立新标"并举,加快形成以创新价值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22] 国际合作与开放 - 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中外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 [27] - 建设7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参与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 [27] - 北斗系统服务输出到140余个国家和地区 [28] - 嫦娥七号将搭载埃及、巴林、泰国等国载荷飞往月球 [28] - 中国杂交水稻在20多个非洲国家推广种植 [29] - 菌草技术惠及全球100多个国家 [29] 新兴产业发展 -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成为推动全球绿色转型的强劲引擎 [29] - 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成为国际合作新增长点 [30] - 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制定《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普惠计划》 [30]
扎实推进科技强国建设
经济日报· 2025-06-20 09:12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和关键举措,核心要素包括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3] - 需聚焦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等瓶颈领域加大技术研发,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4] - 加快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推动人形机器人、6G等应用推广[4] - 强化5G、AI等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推动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4]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的主力军,需强化其主体地位,鼓励加大研发投入和核心技术攻关[5] - 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参与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攻关,完善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5] - 80%全社会研发投入和人员来自企业,注册制改革后超半数创业板公司获私募基金支持[10] 科技成果转化 - 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加快概念验证、中试平台建设,推动样品到产品的转化[6] - 发挥科技金融作用,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培育耐心资本加速产业链应用[6] 基础研究与开放合作 -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仍低于发达国家,需提高组织化程度并鼓励自由探索[11] - 已与160多个国家建立科技合作,签署118个政府间协定,参与近60个国际大科学工程[15] - 发起"深时数字地球"等国际计划,推动"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至70余家[15] 科技体制改革 -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11位,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数字经济占比达10%[18] - 需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支配权,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21]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6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大学文化人口超2.18亿[23] - 职业教育为现代制造业输送70%一线从业人员,需加强交叉学科和拔尖人才培养[25]
锚定“四个面向”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经济日报· 2025-06-20 08:07
科技创新与现代化 -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支撑现代化的核心 [1] - 中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上升至第11位 是前30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1] - 2024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 9% 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 7% [1] -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左右 [1]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破除障碍 解放科技第一生产力潜能的关键 [2] - 改革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 建设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2] - 改革需加快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模式 统筹推进教育 科技 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 改革需促进科技 产业 金融良性循环 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 [2] 前沿科技与产业变革 - 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 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加速突破 学科交叉融合重构产业格局 [2] - 人工智能 生物制造等前沿技术已催生出万亿级产业 [2] - 需加快培育原创性 颠覆性技术成果 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 [2] 战略竞争优势构建 -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是应对百年变局 构筑战略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 [3] - 需锚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标 以新型举国体制为依托 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3] - 需破解原始创新能力不足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等问题 筑牢战略科技力量根基 [3] 改革实施路径 - 需加强创新资源统筹 坚持"四个面向"战略导向 推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协同推进 [3] - 需破除壁垒 整合力量 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3] - 需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3] - 需培育全国一体化技术和数据市场 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领军企业 [3] - 需赋予项目负责人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 经费支配权 营造鼓励探索 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3]
广东:全面梳理深圳科技创新发展需求,进一步授权松绑支持改革创新
快讯· 2025-06-12 11:24
深圳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 广东省全面梳理深圳科技创新发展需求,进一步授权松绑支持改革创新 [1] - 广东省正在研究制定"十五五"期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目标 [1] - 支持深圳建立专业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 [1] - 建立健全信贷保险支持科技创新机制,破除束缚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机制障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