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财政宏观调控
icon
搜索文档
蓝佛安详解“十五五”积极财政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23:02
作者丨周潇枭 编辑丨张星 尤值一提的是,11月3日,财政部债务管理司官宣上线,该司职责涵盖中央和地方债务管理、政府债券 发行和兑付、防范化解隐性债务等方面,有助于对政府债务进行统筹管理。 (《辅导读本》及《学习辅导百问》封面图) 科学把握财政宏观调控边界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 用,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中,财政 部部长蓝佛安发表题为《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署名文章,对"十五五"时期财政面临的形势任务和 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举措进行介绍。 蓝佛安表示,"十五五"时期要坚持财政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民生。坚持科 学把握财政宏观调控边界,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将畅通国内大循环放在突出位置, 聚焦卡点堵点精准施策。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财政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 动。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不断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 蓝佛安指出,"十五五"时期要全力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举措。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支持 ...
蓝佛安详解“十五五”积极财政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22:39
作者丨周潇枭 编辑丨张星 近日出版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 中,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发表题为《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署名文章,对"十五五"时期财政 面临的形势任务和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举措进行介绍。 蓝佛安表示,"十五五"时期要坚持财政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 务民生。坚持科学把握财政宏观调控边界,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坚持将 畅通国内大循环放在突出位置,聚焦卡点堵点精准施策。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财政 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不断 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 蓝佛安指出,"十五五"时期要全力落实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举措。全方位扩大国内需 求,支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 高质量发展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 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以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推进财政科学管理,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 能。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 尤值一提的是,11月3日,财政部债务管理司官宣上线,该司职 ...
蓝佛安详解“十五五”积极财政政策,构建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20:00
“十五五”时期积极财政政策的总体导向 - 坚持财政政策民生导向,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民生[1] - 坚持科学把握财政宏观调控边界,促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1] - 坚持将畅通国内大循环放在突出位置,聚焦卡点堵点精准施策[1] -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财政高效能治理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1] - 坚持“小钱小气、大钱大方”,不断提升财政政策效能和资金使用效益[1] 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举措 -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支持建设强大国内市场[2] - 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2] - 在高质量发展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2] - 扎实推进城乡区域融合发展,拓展现代化发展空间[2] - 以深化改革、加强监管推进财政科学管理,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2] - 切实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推动财政可持续发展[2] 财政宏观调控的边界与作用 - 财政政策通过预算、税收、政府债券、转移支付等工具组合,发挥扩大总需求和定向调结构的双重优势[3] -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统筹实施存量和增量政策,及时出台一揽子化债方案[3] - 必须以财政宏观调控“有度”保障市场机制“有效”,进而让微观主体“有活力”[4] - 财政资金向公共领域聚焦,向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的方面倾斜,弥补市场失灵[4] - 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4] 财政可持续性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 财政收入增长面临较多约束,传统重点税源行业增长放缓,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数字经济等对税收贡献相对较小[5] - 财政支出需求持续增长,促消费、扩投资、稳就业、促民生等重点领域刚性支出不减,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加大[5] - 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需综合施策,多管齐下,推动建设稳固平衡强大的国家财政[5] - 统筹考虑经济与财政收支之间的关系,加强财政宏观调控,不断做大经济财政“蛋糕”[6] - 充分调动和保护各级地方政府、各类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持续打造优良的营商环境[6] 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 - 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持续用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7] - 进一步落实好一揽子化债方案,做好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置换工作[7] - 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推动建立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长效监管制度[7] - 加快推进地方融资平台改革转型,严禁新设或异化产生各类融资平台[7] - 优化债务结构,加快构建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长效机制[7] 债务管理司的设立与职能 - 财政部新设债务管理司,职责涵盖中央和地方债务管理、政府债券发行和兑付、防范化解隐性债务等方面[2][7] - 债务管理司整合了原分散在多个司局的债务管理职能,通过统一制定政策、加强监测监管,可有效避免多头管理[8] - 该司可直接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进行穿透式监管,构建覆盖中央与地方、显性与隐性债务的“全口径、集中化”治理中枢[8] 隐性债务化解与未来债务趋势 - 按照目前进度,2028年实现隐性债务清零的目标具备可行性,2026年、2027年是地方债务风险化解的关键年份[10] - 伴随“6+4+2”大规模化债组合拳的实施落地,地方债务综合成本持续下降,结构改善,风险压降[10] - 融资平台有望在2027年6月末前全部退出名单[10] - 未来政府债务规模或呈现“法定债务延续扩容、隐性债务持续压降、全口径债务管理强化”的趋势[10] - 全口径债务管理进一步强化,涵盖法定债务、隐性债务、城投企业经营性金融债务、产业类国企债务等[10]
地方政府债与城投行业监测周报2025年第34期: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甘肃出台全国首个省级 PPP 存量项目方案-20250918
中诚信国际· 2025-09-18 17:1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财政“十四五”在增财力、稳调控、惠民生、防风险等方面取得突破,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十五五”将化债和发展并行推动良性循环,甘肃出台省级PPP存量项目方案,本周地方政府债和城投债发行、交易有不同表现,多家城投企业发布公告 [5][6]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要闻点评 - 财政“十四五”成绩单:财政宏观调控实现新突破,支出结构优化,地方债务风险收敛,财税改革管理推进 [6][8] - 甘肃发布PPP存量项目方案:9月8日印发方案解决相关难题,明确三阶段目标并提出多项措施 [15][16] - 29家城投企业提前兑付本息:涉及29只债券,规模50.67亿元,以东部地区和AA级主体为主 [17][18] - 4只城投债取消发行:计划发行总规模21.0亿元,今年79只城投债推迟或取消发行,规模502.64亿元 [19] 地方政府债券及城投企业债券发行情况 - 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净融资额上升,发行利率上升,利差收窄,深圳、海南发行离岸债,第二批置换仅剩400余亿待发 [20][21] - 城投债:发行规模、净融资额上升,发行利率上升,利差收窄,境外债发行3只,规模28.40亿元 [25][27] 地方政府债券及城投企业债券交易情况 - 资金情况:央行净投放1961亿元,短端资金利率上行 [31] - 城投相关:无级别调整和信用风险事件,地方债交易规模上升,收益率多数上行,城投债交易规模上升,收益率均上行,AA+城投债利差走阔,10家城投主体10只债券异常交易 [31][33] 城投企业重要公告一览 - 56家城投企业公告:涉及高管、法人等变更,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变更,股权/资产划转等 [36]
国务院部署七大财政重点工作
第一财经· 2025-09-16 21:11
财政政策基调 - 实施更加积极财政政策 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 较上年增加2.9万亿元 [3] - 财政宏观调控灵活主动 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3] - 继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落实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4] 就业与外贸支持 - 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 支持公共就业服务与职业技能培训 [5] - 前7个月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21亿元 同比增长9.8% 规模和增速均居支出科目首位 [5] - 支持企业稳订单转内销拓市场保运营 [5] 新兴产业培育 - 强化产业创新科技供给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5] -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5] 民生保障措施 - 强化一老一小服务 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 [5] - 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 3岁以下孩子每月补贴300元 最高可领10800元 [6] - 学前教育免费政策为家长一学期减负200亿元 [6] 债务风险防控 - 实施一揽子化债政策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降至10.5万亿元(2024年末) [6] - 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 隐性债务清零 [6] - 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严肃查处违法违规举债行为 [6] 财税制度改革 - 推动零基预算改革打破财政支出固化格局 [7][8] - 取消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8] -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与消费税改革 [7] 财政资金优化 - 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控制重大项目与财力水平匹配度 [8] - 有限财政资金优先用于发展所需和民生所盼领域 [8]
国务院部署七大财政重点工作
第一财经· 2025-09-16 19:43
财政政策基调 - 实施更加积极财政政策 政策力度较大 今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 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 [1] - 财政宏观调控更加灵活主动 将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未来财政政策发力空间依然充足 [1] 消费刺激措施 - 实施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激发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潜力 [2] - 继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 落实落细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 [2] 就业与外贸支持 - 加大稳就业政策支持力度 支持公共就业服务 职业技能培训 稳岗扩岗等工作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 [2] - 支持企业稳订单 转内销 拓市场 保运营 前7个月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21亿元 同比增长9.8% [2] 产业创新与升级 - 强化产业创新科技供给 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2] 民生保障投入 - 强化一老一小服务 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 实施育儿补贴 学前教育免费政策 [3] - 安排1000亿元发放育儿补贴 3岁以下孩子每月补贴300元 最高可领10800元 幼儿园大班免保教费 一学期减负200亿元 [3] 风险防控措施 - 持续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包括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兜牢三保底线 严禁新增隐性债务 [3] - 实施总额12万亿元一揽子化债政策 截至2024年末地方政府隐性债务10.5万亿元 [4] - 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 60%以上平台隐性债务清零 财政部年内两次披露隐性债务问责案例 [4] 财税制度改革 - 推动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 零基预算改革 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消费税改革 清理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4] - 地方推动零基预算改革 取消国债等债券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优惠政策 [4] 财政支出管理 - 严格落实过紧日子要求 推动政策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财力水平相适应 力戒大手大脚寅吃卯粮 [4]
全国财政科技支出增长34%(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3 17:33
财政支出与收入增长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106万亿元 比"十三五"时期增长19% [2]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超136万亿元 比"十三五"时期增长24% [2] - 地方财政收入显著增长 16个省份比2020年增长20%以上 7个省份超5000亿元 其中2个省份超1万亿元 [2] 民生保障投入 - 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 [2] - 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580元增加到700元 [2] - 城乡低保标准均提高20%左右 [2] - 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从2021年1.9万亿元增长到2025年2.7万亿元 年均增长9.6% [3] 公共服务建设 - 全国50多万个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 快递服务覆盖率超95% 自来水普及率达94% 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比例超90% [3] - 安排资金超800亿元支持临床重点专科和区域医疗能力建设 [3]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减少群众垫付资金5900亿元 [3] 财政政策工具 - 赤字率从2.7%提高到3.8% 今年进一步提高到4% [4] -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9.4万亿元 [4][5] - 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0万亿元 [4] - 一次性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4] 扩大内需战略 - 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 比"十三五"增长29%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5000万人 [5] - 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9.4万亿元 支持建设项目15万个 [5] - 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万亿元支持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5] - 国家财政支持4200亿元用于消费品以旧换新 带动商品销售额超2.9万亿元 [6] 科技创新投入 - 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达5.5万亿元 比"十三五"增长34% [6] - 基础研究累计投入7300亿元 年均增长12.3% [6] -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41%提高到2.68% 研发投入规模稳居世界第二 [6] 债务风险管理 - 中央财政5年安排对地方转移支付近50万亿元 [7] - 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92.6万亿元 其中国债34.6万亿元 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 隐性债务10.5万亿元 [7] - 政府负债率为68.7% 处于合理区间 [7] - 超六成融资平台实现退出 60%以上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已清零 [8] 财政政策成效 - 债务置换后平均利息成本降低超2.5个百分点 节约利息支出超4500亿元 [7] - 今年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 其中8000亿元用于补充政府性基金财力支持化债 [7] -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5万亿元推进"两重"建设 [6]
锐财经丨国家财政实力持续增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9-13 14:38
财政实力增强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106万亿元 较"十三五"时期增长19% [2] - 地方财政收入显著提升 16个省份较2020年增长超20% 7个省份超5000亿元 其中2个省份超1万亿元 [2]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136万亿元 较"十三五"时期增长24% [2] 财政支出结构 - 教育支出20.5万亿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 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 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 [4] - 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比超70% [4] - 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从2021年1.9万亿元增至2025年2.7万亿元 年均增长9.6% [4] 民生保障措施 - 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580元/年提升至700元/年 [4] - 全国农村和城市低保标准均提高约20% [4] -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超10.7亿人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13.27亿人 [4] - 免除城乡义务教育学杂费和教科书费用 约2000万困难学生获生活补助 [5] - 幼儿园大班保育教育费免除政策惠及1200万儿童 [5] - 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减少群众垫付5900亿元 [5] 基础设施建设 - 全国50多万个建制村实现硬化路全覆盖 [4] - 快递服务覆盖率超95% 自来水普及率达94% 生活垃圾处理比例超90% [4] - 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19.4万亿元 支持15万个建设项目 [7] - 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万亿元用于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 [7] 扩大内需政策 - 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 较"十三五"增长29% [6] - 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5000万人 [6] - 财政投入42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带动商品销售2.9万亿元 [6] -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4% [6] - 支持3万多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190种创新材料产品应用 [6] -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1.5万亿元推进"两重"建设 [7] 经济增长贡献 - 过去4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5.5%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保持30%左右 [3] - 财政政策强化逆周期与跨周期调节 推动经济企稳回升 [2][3]
国家财政账本里,分量最重的始终是民生
中国青年报· 2025-09-13 14:38
财政支出结构 - "十四五"期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20.5万亿元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6万亿元 卫生健康支出10.6万亿元 住房保障支出4万亿元 民生领域总投入近100万亿元[1] - 中央财政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 较"十三五"增长29% 城镇新增就业超5000万人[1] - 2024年安排1000亿元育儿补贴和200亿元免费学前教育资金[1] 财政收支规模 - "十四五"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106万亿元 较"十三五"增加17万亿元[2] - 同期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超136万亿元 较"十三五"增加26万亿元 增幅24%[2] - 财政政策呈现"更加积极"特征 战略主动性与战术精准度提升[2] 财税改革进展 - 深化预算制度改革 加强资金资源资产统筹 实施"小钱小气 大钱大方"绩效管理[3] - 优化税制结构 规范税收优惠政策 建立高质量发展转移支付激励约束机制[3] - 厘清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3] 政府债务状况 - 截至2024年末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92.6万亿元 其中国债34.6万亿元 地方政府法定债务47.5万亿元 隐性债务10.5万亿元[3] - 政府负债率为68.7% 对应大量优质资产 风险处于合理区间[3] - 2024年四季度推出一揽子化债举措 措施持续显效[3] 政策展望 - "十五五"期间将加强财政宏观调控效能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推进财政科学管理[4] - 财政政策统筹防风险与促发展 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 增强灵活性预见性[4] - 做好政策储备并主动靠前发力 为高质量发展预留充足政策空间[4]
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全国财政科技支出增长34%
人民日报· 2025-09-13 11:45
财政实力与收支规模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计达106万亿元 较"十三五"时期增长19% [2] - 地方财政收入显著提升 16个省份2024年较2020年增长超20% 7个省份超5000亿元(含2个超万亿元省份) [2] -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计超136万亿元 较"十三五"时期增长24% [2] 民生保障投入 - 民生领域财政投入占比超70% 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0.7亿人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27亿人 [2] - 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580元/年提升至700元/年 城乡低保标准提高约20% [2] - 安排就业补助资金3186亿元 较"十三五"增长29% 城镇新增就业超5000万人 [5] 区域均衡与公共服务 - 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从1.9万亿元增至2.7万亿元 年均增长9.6% [3] - 全国建制村硬化路全覆盖 快递服务覆盖率超95% 自来水普及率达94% [3] - 安排超800亿元支持医疗能力建设 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 减少垫资5900亿元 [3] 财政政策工具与效能 - 赤字率从2.7%升至4% 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9.4万亿元 [4] - 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10万亿元 安排6万亿元债务限额置换隐性债务 [4] - 中央预算内投资3.33万亿元支持基础设施建设 超长期特别国债安排1.5万亿元 [5][6] 科技创新与产业支持 - 全国财政科技支出预计5.5万亿元 较"十三五"增长34% 基础研究投入7300亿元(年均增12.3%) [6] - 研发投入强度从2.41%提升至2.68% 支持3万余台重大技术装备及190类创新材料应用 [5][6] - 安排42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带动商品销售额2.9万亿元 [6] 债务管理与风险控制 - 政府全口径债务总额92.6万亿元(国债34.6万亿/地方法定债务47.5万亿/隐性债务10.5万亿) 负债率68.7% [7] - 超60%融资平台实现隐性债务清零 专项债务置换降低利息成本超2.5个百分点 节约利息支出4500亿元 [7][8] - 2024年发行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2.78万亿元 其中8000亿元用于化债支持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