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透明质酸过时论
icon
搜索文档
中新健康周报丨年薪制落地上海!中山、瑞金医院率先试点
中国新闻网· 2025-05-26 17:25
行业监管动态 - 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医疗领域串通投标典型案例 湖南省新宁县某医院原院长李某琼通过设定特殊设备参数串通投标 并涉及受贿800余万元和诈骗800余万元 最终被判有期徒刑13年并处罚金62万元 追缴违法所得505万元 [1] - 上海市卫健委等八部门发布医改工作要点 指导中山医院、瑞金医院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 研究公立医院党政领导班子年薪制试点方案 [2] - 上海市更新重点监控药品名单 包括利肺片、注射用二羟丙茶碱等品种 同时公布未通过价格公允性审核的保妇康凝胶、心悦胶囊等产品 [3] 医保数据与政策 - 2025年1-4月全国职工医保个人账户共济金额达177.92亿元 覆盖1.33亿人次 其中158.44亿元用于同一地市内的医疗费用支付 19.14亿元用于省内跨区域共济 [4] 上市公司动态 - 天目药业正式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摘帽") 该公司为1993年上市的全国首家中药制剂A股企业 主营铁皮石斛等产品 2024年6月因净资产转正已从"*ST目药"变更为"ST目药" [5][6] - 恒瑞医药完成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HK:01276) 成为"A+H"创新药龙头 首日开盘价较发行价上涨30% 对应市盈率55.9倍 [8] - 一品红披露股票交易异动公告 因三日累计涨幅超30%触发异常波动 公司提示创新药AR882尚未上市 且2024年亏损超5亿元 [7] 股东与市场舆情 - 皓元医药股东真金投资完成减持320万股(占总股本1.51%) 减持后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9] - 华熙生物再次回应"透明质酸过时论"争议 称该观点是"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 并点名9家券商研报 强调科技创新的长期价值 [10]
股价大跌!美妆龙头遭质疑,公司回应!多家券商研报被“声讨”
证券时报· 2025-05-26 17:05
巨子生物产品质疑事件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测不出重组胶原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含量仅0.0177%,未达到化妆品标签标识规范要求的0.1%以上[1][7][8][9] - 巨子生物股价受此影响开盘跌超8%,收盘跌幅4.04%,市值跌破800亿港元[2] - 可复美品牌回应称多批次检测结果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与网传数据严重不符,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测[12] 巨子生物公司背景 - 公司实控人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及其丈夫严建亚,通过juzi holding持股56.5%[4][13][14] - 公司是中国重组胶原蛋白领域龙头企业,产品覆盖功效性护肤品、医用敷料、医疗器械及功能性食品三大领域[14] - 核心品牌可复美主打医用敷料和术后修复,可丽金定位中高端抗衰老市场,产品已进入1700家公立医院、3000家私立医院及诊所等渠道[14] 巨子生物财务表现 - 2024年可复美创收45.4亿元同比增长62.9%,可丽金创收8.4亿元同比增长36.3%[15] - 2019-2024年营收从9亿元增长至55亿元,净利润从5.5亿元增至20.6亿元[16] - 公司毛利率高达82%,处于行业70%-90%的高毛利区间[16] 行业竞争动态 - 华熙生物发文驳斥透明质酸"过时论",将矛头指向重组胶原蛋白概念,并点名9家券商的10篇涉及巨子生物的研报[17][18][20][21] - 华熙生物认为重组胶原蛋白的兴起是"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研报中的比较性结论具有误导性[21] - 行业被称为"女人的茅台",具有高毛利率、女性创业者主导等特点[16]
股价大跌!美妆龙头遭质疑,公司回应!多家券商研报被“声讨”
券商中国· 2025-05-26 12:58
巨子生物股价下跌及产品质疑 - 巨子生物开盘跌超8%,截至上午收盘跌幅为3.52%,市值跌破800亿港元 [1]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测不出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未达到0.1%的非微量添加标准 [3] - 可复美回应称多批次检测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与网传数据严重不符,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 [6] 巨子生物公司背景 - 实控人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及其丈夫严建亚,夫妇通过juzi holding持股56.5% [7] - 公司是中国重组胶原蛋白领域龙头企业,产品矩阵覆盖功效性护肤品、医用敷料、医疗器械及功能性食品三大领域 [7] - 核心品牌可复美主打医用敷料和术后修复,可丽金定位中高端抗衰老市场 [7] - 产品已进入1700家公立医院、3000家私立医院及诊所、650家OTC以及6000家CS/KA门店 [7] 巨子生物财务表现 - 2024年可复美营收45.4亿元,同比增长62.9%;可丽金营收8.4亿元,同比增长36.3% [8] - 2019年至2024年,营收从9亿元增长至55亿元,净利润从5.5亿元增至20.6亿元 [8] - 毛利率高达82%,处于行业70%-90%的高毛利区间 [8] - 2022年IPO融资5.84亿港元,2024年配售融资16.41亿港元,2025年拟配售融资23.33亿港元 [9] 行业竞争与券商研报争议 - 华熙生物发文驳斥透明质酸"过时论",并将矛头指向重组胶原蛋白概念 [11] - 华熙生物点名9家券商的10篇研报,认为这些研报助推了"玻尿酸过时论",伤害了中国优势产业 [11][12] - 被点名的研报普遍看好重组胶原蛋白在美白、抗衰、再生、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及安全性优势 [11]
医美巨头“炮轰”一众券商 称玻尿酸“遭谎言与践踏”
南方都市报· 2025-05-23 10:21
华熙生物指责券商研究报告误导市场 - 公司指责西部证券、安信证券、信达证券等券商研究报告鼓吹透明质酸"过时论",称其结论具有误导性[1][4] - 公司列举华泰证券研报称重组胶原蛋白在美白、抗衰等领域应用场景更广,安全性优于透明质酸[4] - 公司指出西部证券研报称透明质酸修复功效弱于胶原蛋白[4] - 公司认为这些言论与虚假消费者评论形成共振,严重误导市场[5] 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对比 - 透明质酸是人体天然保湿成分,用于医美填充改善轮廓和皮肤质感[2] - 重组胶原蛋白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用于修复、抗衰、保湿[3] - 公司强调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在细胞外基质中形成三重共生关系[5] 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竞争态势 - 巨子生物是重组胶原蛋白赛道企业,产品线与华熙生物护肤板块高度重合[9][10] - 华熙生物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滑11.61%,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大跌70.59%[10]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07%,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11] - 华熙生物市值从2021年超千亿缩水至253亿元,巨子生物股价创新高市值突破920亿港元[11] 机构持仓与市场资金流向 - 巨子生物被易方达、华夏等多只基金重仓,锦波生物也受机构青睐[12] - 华熙生物仅在少数基金持仓中出现,机构关注度显著下降[13] - 公司认为2022年是题材切换关键节点,资本追逐重组胶原蛋白概念导致资源错配[12] 行业协会与行业生态 -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倡议书呼吁回归科学本质[8] - 公司表示已与行业协会沟通并获得支持,共同推动行业健康发展[8] - 公司强调反对通过歪曲科学事实进行不良竞争,维护行业生态[14]
炮轰券商、剑指巨子生物,华熙生物“左右开弓”为哪般?
新浪财经· 2025-05-22 08:43
核心观点 - 华熙生物公开驳斥9家券商研报中关于"透明质酸过时、重组胶原蛋白更优"的观点 认为这是资本炒作构建的题材幻象 [6][8][11] - 公司指责券商研报存在误导性结论 已向证监会举报并获两大行业协会支持 [6][8] - 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在应用场景上各有优势 行业将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21] 券商研报争议 - 华泰证券、国金证券等9家券商在2023-2024年研报中提出重组胶原蛋白在塑形能力、安全性、抗衰修复等方面优于透明质酸 [6][7][8] - 华熙生物反驳称这些结论缺乏药监局批准数据支持 并强调透明质酸在炎症控制、癌症干预等领域的国际科研证据 [8] - 券商研报研究对象为巨子生物 未直接点名华熙生物 但公司认为此举损害中国透明质酸产业生态 [6][9] 资本市场表现 - 华熙生物股价从2021年峰值313 1元跌至52 61元 市值蒸发超1200亿元至253亿元 [3][12] - "玻尿酸三巨头"华熙生物、昊海生科、爱美客较历史高点分别下跌83 2%、73 62%、70 4% [13] - 重组胶原蛋白企业巨子生物港股上市以来累计上涨220 92% 市值达875 5亿港元 锦波生物北交所上市后市值达511 2亿元 [14] 业绩对比 - 华熙生物2023-2024年营收连续下滑11 61%至53 71亿元 归母净利润暴跌70 59%至1 74亿元 [17] - 功能性护肤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峰值72 45%降至47 92% 成为业绩主要拖累 [17]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 39亿元 净利润20 62亿元 三年复合增长率超40% 锦波生物同期营收增速达84 92% [19][20] 公司应对措施 - 董事长赵燕直接接管品牌管理 设立竞争情报部应对市场误导信息 并开展组织反腐整顿 [18][19] - 2022年收购益而康进军胶原蛋白领域 但标的2024年亏损564万元 [20] - 公司强调将聚焦透明质酸核心技术优势 而非迎合资本概念切换 [15] 行业数据 - 华熙生物2021年全球透明质酸销量占比44% 但胶原蛋白市场预计2025年达585 7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44 93% [12] - 透明质酸面临产能过剩挑战 而胶原蛋白需突破透皮吸收技术瓶颈 [21]
炮轰券商、剑指巨子生物,华熙生物“左右开弓”为哪般?
第一财经· 2025-05-22 00:10
行业竞争与券商研报争议 - 华熙生物公开驳斥9家券商研报关于"透明质酸过时论"的观点,认为这些报告存在误导性结论,并已向证监会举报[1][3] - 被点名券商包括华泰证券、安信证券、国金证券等,其研报普遍认为重组胶原蛋白在生物活性、安全性等方面优于透明质酸[4] - 华熙生物强调透明质酸在国际研究中的科学价值,并获两大行业协会支持发布行业生态倡议书[5][9] 资本市场表现对比 - 华熙生物股价从历史高点313.1元跌至52.61元,市值蒸发超1200亿元,累计跌幅83.2%[2][10][11] - "玻尿酸三巨头"中华熙生物、昊海生科、爱美客股价较峰值分别下跌83.2%、73.62%、70.4%[10][11] - 重组胶原蛋白企业巨子生物港股上市以来累计上涨220.92%,市值达875.5亿港元;锦波生物北交所上市后股价创新高577.5元[12] 企业经营与战略调整 - 华熙生物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滑11.61%),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下滑70.59%),功能性护肤品收入占比从72.45%峰值降至47.92%[14] - 公司启动组织变革,董事长直接管理品牌部门,设立竞争情报部,并开展反腐整顿[16] - 2022年以2.33亿元收购益而康进军胶原蛋白领域,但该子公司2024年亏损564万元[17]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预计以44.93%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5年达585.7亿元[9] - 透明质酸全球市场中华熙生物2021年销量占比44%,但面临产能过剩挑战[9][18] - 专家认为两种材料将形成差异化竞争,胶原蛋白在医美领域增速领先但难以完全替代透明质酸[18]
华熙生物回应称反对不良竞争,有分析师否认为巨子生物站台
南方都市报· 2025-05-21 22:51
华熙生物指控券商研究报告误导市场 - 公司指责部分券商研究报告通过对比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成分,鼓吹透明质酸"过时论",并点名西部证券、安信证券、信达证券等券商的研究报告存在"误导性结论" [1] - 公司列举具体案例,如华泰证券分析师称重组胶原蛋白在美白、抗衰等领域具有更多应用场景,且安全性优于透明质酸 [2] - 西部证券在报告中称透明质酸修复功效弱于胶原蛋白 [2] - 安信证券研究报告称胶原蛋白在皮肤修护和抗衰老方面优于透明质酸 [4][5] 华熙生物回应市场竞争问题 - 公司表示反对通过歪曲科学事实、误导消费者等手段进行不良竞争,认为此类行为损害行业信任 [1] - 公司强调透明质酸与胶原蛋白在细胞外基质功能中的核心互动关系,形成信号共生、力学共生、病理共损的三重关系 [5] - 公司称此次行动目的是防止资本与消费市场超级势力结合,防止学术权力与资本结合,防止少数人操控信息生态 [1] 券商分析师回应指控 - 被点名券商分析师否认研报为巨子生物"站台",称内容经过合规质控审核,有公开资料支持 [5] - 分析师强调研报论述合理、数据来源公开客观 [5] 华熙生物与券商的后续沟通 - 公司称部分券商已删除错误研报并道歉,已向证监会反映相关问题 [6] - 公司表示与券商机构保持交流,但具体修订态度需由专业部门和监管机构判断 [6] 行业协会支持华熙生物 - 中国香料香精化妆品工业协会、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发布倡议书,呼吁行业回归科学本质与商业文明 [7] - 公司称发声前已与两大协会沟通并获得支持 [7] 华熙生物与巨子生物的竞争背景 - 巨子生物属重组胶原蛋白赛道,产品线与华熙生物护肤板块高度重合 [8][9] - 华熙生物董事长赵燕曾公开质疑胶原蛋白在护肤品中的功效,市场解读为针对巨子生物 [9] - 巨子生物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07%,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 [10][12] - 华熙生物2024年营收53.71亿元,同比下滑11.61%,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大跌70.59% [10] 资本市场表现对比 - 巨子生物股价创新高,市值一度突破920亿港元,华熙生物市值缩水至253亿元 [12] - 巨子生物为多只基金重仓股,华熙生物在基金持仓中较少出现 [13][14] - 公司称2022年起资本市场转向重组胶原蛋白概念,研报大量散布针对透明质酸产业的"对比研究" [13] 行业观察 - 公司认为透明质酸"过时论"是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试图绕开产业发展进阶过程 [14] - 公司称误导性言论被机构和社交媒体大量引用,影响消费者信息环境 [12]
炮轰券商、剑指巨子生物,华熙生物“左右开弓”为哪般?
第一财经· 2025-05-21 22:11
华熙生物与券商研报争议 - 华熙生物公开驳斥9家券商研报关于"透明质酸过时论"的观点,认为这些报告存在误导性结论[1][3] - 被点名券商包括华泰证券、安信证券、国金证券、西部证券等,其研报普遍认为重组胶原蛋白在生物活性、安全性等方面优于透明质酸[3][4][5] - 华熙生物已向证监会举报相关券商发布不实报告误导市场,并得到两大行业协会支持[1][5] - 公司强调透明质酸在炎症控制、癌症干预等领域有充足科学依据,反驳安全性不如胶原蛋白的说法[5] 行业格局变化 - 透明质酸企业(华熙生物、昊海生科、爱美客)股价较2021年峰值平均下跌75%以上,市值大幅缩水[2][8][9] - 重组胶原蛋白企业(巨子生物、锦波生物)成为资本新宠,股价创新高,巨子生物上市以来累计上涨220.92%[2][9] - 中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预计以44.93%年复合增长率增长,2025年达585.7亿元[7] 华熙生物经营状况 - 公司2023-2024年营收连续下滑(60.76亿→53.71亿),归母净利润暴跌70.59%[10] - 功能性护肤品业务收入占比从2022年峰值72.45%降至2024年47.92%,成为业绩拖累主因[10] - 2025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继续下滑20.77%、58.13%,公司承认存在组织管理问题[11] - 公司启动组织变革,董事长直接管理品牌部门,设立竞争情报部,严查贪腐问题[11][12] 竞争对手表现 - 巨子生物2022-2024年营收从23.75亿增至55.39亿,净利润从10.02亿增至20.62亿,保持50%左右增速[13] - 锦波生物同期营收从3.9亿增至14.43亿,归母净利润从1.09亿增至7.32亿,增速超80%[13] - 华熙生物通过收购益而康进入胶原蛋白领域,但该子公司2024年亏损564万元[13] 技术路线对比 - 行业人士认为透明质酸与重组胶原蛋白各具优势,前者在即时效果和成熟产业链占优,后者在生物活性和修复功能更强[14] - 短期内两者将形成差异化竞争,胶原蛋白难以完全替代透明质酸[14]
华熙生物点名“炮轰”9家券商,称“真正的创新从不在时间洪流中褪色”
新浪科技· 2025-05-21 14:36
华熙生物对透明质酸市场的观点 - 公司驳斥"透明质酸过时论",认为这是由"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试图引导资本转向新题材 [1] - 公司直接点名9家券商(信达证券、华泰证券、方正证券、平安证券、西部证券、安信证券、申港证券、国金证券、华福证券)的研报 [1] - 强调透明质酸在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持续加速,2010年后相关研究呈爆发式增长,其中超过60%围绕免疫、代谢、细胞分化等前沿领域展开 [1] 华熙生物的技术与产业地位 - 公司2011年突破酶切技术,显著推动透明质酸在癌症、衰老、免疫等领域的研究进程 [1] - 公司认为透明质酸是生命科学研究的核心,不应被资本市场短期概念切换所否定 [1] - 强调透明质酸产业是几代人努力的成果,公司有责任守护这一产业基础 [2]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计划依托糖生物产业基础,向生命科学深蓝领域拓展,同时坚持透明质酸作为核心起点 [2] - 表示愿意开放讨论科学和产业生态优化,但反对浮躁资本对市场主线的干扰 [2] - 重申"科技永远向前"的理念,认为历史不会因短期概念炒作而改变 [2]
华熙生物反击透明质酸“过时论”:一场由“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
财经网· 2025-05-19 11:15
资本市场对重组胶原蛋白概念的炒作 - 2022年起资本市场追求新题材,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选中,研报中大量出现与透明质酸产业的对比研究 [1] - 部分研报得出"胶原蛋白强于玻尿酸"的结论,伴随"玻尿酸过时论"在媒体和自媒体传播,形成资本市场与消费市场的舆论共振 [1] - 公司认为"透明质酸过时论"是由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试图用新概念绕开中国产业发展的进阶过程 [1] 透明质酸的科研价值与行业地位 - 透明质酸(HA)的研究数量逐年递增,2010年后科研文献发表呈爆发式增长 [2] - 2000-2024年Pubmed数据库中透明质酸相关论文约47000篇,超60%研究聚焦免疫、代谢、细胞分化、癌症研究等生命科学前沿领域 [2] - 公司强调透明质酸是演化数亿年的生命科学研究中心主角,不应被资本市场短期概念叙事否定价值 [1][2] 行业竞争与舆论影响 - 公司指出资本市场通过"新贵登场"叙事引导资源聚焦新题材,伤害中国透明质酸优势产业的市场转化基础 [1] - 反对将透明质酸简单定位为"保湿剂",指出全球实验室正进行认知革命,凸显其科研深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