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活态传承
搜索文档
潮州潮涌
经济日报· 2025-10-12 06:26
自主创新与产业升级 - 三环集团在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完成介质层膜厚从5微米到1微米的技术跃迁,实现90%规格的国产化覆盖,为国内高端电子元件产业链注入关键动力 [2][3] - 公司坚持“量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调研一代”的创新策略,打通从原料到成品的全产业链,实现95%的产线自造,产品覆盖电子、新能源、通信、半导体等多个领域 [3] - 光通信陶瓷插芯、氧化铝陶瓷基板、半导体陶瓷封装基座等产品产销量稳居全球前列,多个产品荣获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称号 [3] - 在政府支持下,三环集团牵头组建广东省唯一的先进陶瓷材料创新中心,潮州高技术陶瓷产业集群雏形初现,潮安区陶瓷产业集群列入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4][5] - 潮州市构建了规上、创新型、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目前78家“优大强”企业有效发挥龙头带动效应 [5] 非遗产业与文创发展 - 潮州婚纱礼服产业将传统潮绣与西方设计理念结合,产品90%以上用于出口,远销欧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婚纱市场的重要供给方 [6] - 年轻传承人为非遗注入潮流元素,开发轻量化文创产品如抽纱耳环等“爆款”,推动非遗“年轻态”和“文创化”成为新风尚 [7] - 潮州拥有17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跨界融合开发木雕文创摆件、潮绣装饰画、“潮绣婚纱”系列等产品,并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场景,常态化举办非遗文创集市 [8] - 借力“世界美食之都”品牌,将潮州菜烹饪技艺、工夫茶艺与旅游深度融合,拉动旅游消费 [8] 文旅融合与古城经济 - 潮州市文旅投集团打造“睛彩·府楼猴”等IP活动,深度融合“非遗+演艺+沉浸式体验”,推出“府楼猴+非遗”等系列文创,激活文旅消费 [9][10] - 潮州以古城为核心引擎,打造夜间经济等新业态,潮州古城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牌坊街获评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10] - 潮州游客接待量从2021年的406.78万人次跃升至2024年的854.8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2021年的30.10亿元攀升至74.97亿元 [11] - 在古城保护改造中,潮州实施“百家修百厝”等计划,让139处文物点和1000多处古民居重焕光彩,并保留5.8万名原居民,维持了“活着的古城”和浓郁的市井烟火气 [11] - 潮州古城于2023年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 [11]
1.58 亿!江苏非遗凭啥成国庆长假 “抢手货”?
扬子晚报网· 2025-10-09 10:06
核心观点 - 2025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江苏省通过线上线下结合、展演体验并重、传统现代交融的方式开展非遗活动实现非遗活态传承与文旅融合发展 [1] 活动规模与成果 - 双节期间全省共开展非遗活动1086场非遗场馆及活动接待人次达735.6万相关销售额突破1.58亿元 [1] 沉浸式体验模式 - 南京熙南里笪桥灯市通过夜游项目让游客租赁戏服体验妆造并参与演出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 [2] - 扬州国风华裳巡游由汉服达人领队在城市街巷与木偶演员共舞并向游客派发国风盲袋使城市成为非遗展示舞台 [2] - 常州青果巷打造园林实景喜剧《半园 珍珠塔》采用非遗IP加实景体验模式吸引年轻群体与家庭游客 [3] - 南通通州将石港西大街打造成开放式非遗乐园串联动态表演与静态市集让游客漫步触达非遗 [3] 地域特色赋能 - 无锡窑湖小镇立足陶都底蕴以窑火文化为核心打造非遗加沉浸演绎矩阵累计接待游客25.26万人次营收超3460万元 [4] - 苏州震泽古镇老字号仁昌顺的传统苏式月饼工艺与创新香青菜月饼产品获央视报道 [4] - 连云港花果山景区借力西游IP将花果山传说转化为非遗市集和互动演出等实景内容 [5][6] - 镇江西津渡街区活动汇聚舞龙舞狮宋代点茶白蛇传戏曲等16项本土非遗成为活态博物馆 [6] 科技融合与消费驱动 - 盐城淮剧小镇组合药发木偶戏与无人机花火运用淮剧机器人等现代科技演绎文化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带动消费 [7] - 徐州铜山区拔剑泉非遗烟火表演通过现代光影技术呈现35场演出每场吸引超千人次观看带动周边消费 [7] - 淮安大运河城市非遗旅游节设置四大板块75项活动让非遗产品走进大众消费场景 [8] - 泰州季市镇聚焦非遗美食打造沉浸式项目吸引游客3万余人次带动消费50多万元 [8] - 宿迁非遗嘉年华通过情景剧和沉浸式巡游实现文化传播与消费转化双赢 [8]
“新生万物”开启文明对话,丝博携非遗设计作品亮相米兰
苏州日报· 2025-10-05 08:21
展览概况 - 展览于意大利时间10月3日在米兰·塞尔贝罗尼宫开幕,由阳光媒体集团与意大利中国理事基金会联合主办,为期10天 [1] - 展览主题为“历史绵延,社交不止”,汇聚了41位中外艺术家与15家参展机构的108件/组作品 [1] - 展览采用双线叙事结构,明线聚焦“宴会”“雅集”“茶会”“戏剧”四大社交场景,暗线剖析“人-行为-空间”的交互及“相逢”“相识”“相知”“相望”情感阶段 [2] 参展内容与机构 - 苏州丝绸博物馆作为主要参展方,携非遗传承人朱剑鸣及龙泉禧礼、苏丝华裳、大师裁缝铺等品牌机构联袂亮相 [1] - 展品围绕“古织机制作技艺”“传统云肩新中式”“宋锦文化美学”等主题,将非遗底蕴与现代设计结合 [1] - 具体展品包括朱剑鸣的“中国传统织机模型”、苏丝华裳的宋锦佩饰、龙泉禧里活化云肩纹样的文创设计以及大施裁缝铺的八宝纹罗旗袍等精品 [2] 策展理念与行业意义 - 策展重点关注“非遗技艺在社交中如何发挥作用”,旨在让古老非遗在现代社交场景中重焕生机 [2] - 展览被视为中意两大文明古国之间一次跨越时空的情感碰撞和精神共鸣,旨在用当代语言重构东方审美,兼具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 [3] - 人工智能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非遗作品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为古老文明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2]
聚焦文旅商融合 “非遗+”京津对话论坛成功举办
北京商报· 2025-09-26 00:53
活动概况 - 活动于9月22日在北京王府井工美大厦启幕 主题为“秋意盎然·津彩斑斓” [1] - 活动主线为“津味非遗、消费焕新” 包含非遗特展、文旅对话论坛、沉浸式快闪市集及政企对接会四大板块 [1] 论坛核心议题与意义 - “非遗+”京津文旅对话论坛议题为“文旅商融合背景下,城市文化IP的现代化表达与商业转化” [3] - 论坛是打破京津地域壁垒、共绘文化发展蓝图的关键实践 深度践行非遗“活态传承”理念 [3] 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核心理念 - 非遗传承应关注“文化理念与艺术表达形式” 重点结合当下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人的文化诉求 [3] - 强调“传承是最好的保护” 但并非“原样保留”而是“活态化传承” 需融入生活、借力科技、文化活化、对接产业 [5] - 市场是检验非遗保护成效的关键 产品若无市场价值则保护谈不上成功 [5] 非遗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 - 未来重点关注三个方向 非遗与旅游融合 非遗与文创结合 非遗与新媒体、新科技融合 [4] - 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的具体路径包括共建非遗传承体验基地、发布非遗旅游融合项目、推动非遗进景区等 [4] 文化IP转化与市场趋势 - 城市文化资源与文化IP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转化关键在于贴合当下人的生活方式与接受心理 [4] - 需将“文化资源”与“当代生活方式”连接 才能实现从“资源”到“IP”的真正转化 [4] - 非遗与旅游文创产品结合进入新阶段 市场日益繁荣并涌现大量代表性产品 [4] - 在传承“老技艺”基础上 需重点突出产品的“情绪价值” [4]
“文化+科创”双擎赋能,服贸会顺义展区300余款产品亮相
新京报· 2025-09-10 21:48
核心观点 - 顺义文旅展区以"品质顺义国际新城"为主题 融合文化底蕴与科技创新 通过数字非遗、文创美食、音乐科技三大板块 呈现沉浸式文旅体验 并推动文化商业农业旅游体育深度融合 [1][2][3] 展会规模与参与企业 - 汇聚21家京内外特色企业及内蒙古巴林左旗对口帮扶企业 [1] - 展出创意设计、非遗展示、文化科技、互动体验、现场品鉴、特色展演六大类别300余件展品 [1] - 顺义区文化及相关领域规上企业数量达192家 创历年来新高 [3] 展览板块与内容 - 数字文创板块聚集顶流IP与国潮新品 [1] - 非遗技艺通过活态传承形式展示 包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绘葫芦技艺及体验区 [1] - 科技体验项目"创世山海经之遇见神兽"通过手势操控实现虚实结合互动 [2] - 现场活动包括内蒙古马头琴演奏、共维音乐原创艺术表演等10余场演出 [2] 产品与特色展示 - 顺义味道组团亮相 包括顺鑫农业的牵手咖啡果汁、顺义区供销社的生态山楂条、好利来的冷藏甜品、王小卤的凤爪 [2] - 内蒙古巴林左旗展销牛肉干、奶制品、乳清酒 并提供笤帚苗捆扎技艺体验 [2] 线上线下融合与推广 - 推出集章领优惠联票活动 覆盖国际鲜花港、3A冰上空间等特色商家 [2] - 多平台同步直播 以服贸会主会场为核心 4个线上分会场聚焦20余款特色产品 [2] 政策支持与产业表现 - 顺义区出台《顺义区温榆河文化产业发展带产业规划》和《顺义区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 [3] - 文化传播渠道领域收入同比增长达32.4% [3]
2025山西非遗好物发布 65件精品引领非遗消费新风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8-29 08:22
活动概况 - 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在大同市发布首批65件山西非遗好物 涵盖传统技艺 医药 美食 非遗文创等类别[1] - 活动为期一个月 以晋享非遗 美好生活为核心 汇聚全省11市近200个非遗项目和300余位传承人[1] - 活动打造周周有主题 百家共参与的沉浸式体验空间 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 累计销售额突破200万元[1] 产品特色 - 非遗好物包括太原苏氏琉璃 晋祠桂花元宵 大同九龙奔月铜工艺火锅 晋中榆社阿胶糕等代表性产品[1] - 产品通过创意设计实现功能转化 例如将传统医药定坤丹与现代养生需求结合 以结艺胸针系列赋予非遗时尚属性[1] - 实现一城一非遗 一物一山西的文化表达 使非遗从博物馆展陈转化为美食 文创 生活用品等日常消费形态[2] 创新模式 - 创新推出非遗研学课堂 由传承人现场教学剪纸 面塑等技艺[2] - 联动华为 腾讯游戏等品牌 探索非遗+科技和非遗+时尚跨界融合 通过AR互动 文创联名等形式构建逛 玩 买一站式消费场景[2] - 采用政府引导 市场运作 社会参与模式 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2] 资源基础 - 山西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82项 省级非遗项目1173项 资源丰富[2] - 活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 助力传承人增收并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消费的升级需求[2] - 为全国非遗创新发展提供山西方案 形成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 市场需求深度结合的实践案例[2]
“非遗进街区 国潮名品荟”启动
环球网· 2025-07-14 17:29
活动概况 - 2025年西安市"非遗进街区国潮名品荟暨国潮首发活动"在大唐西市启动 采用"国潮首秀+文创首发+非遗场景+跨时空艺术展演"的创新模式 [1] - 活动由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局共同主办 旨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与商业创新发展深度融合 [1] 活动意义 - 串联消费链条 跨业态联动推动商文旅融合 通过首秀首发活动创新驱动消费升级 激发市场活力 [3] - 结合非遗活态传承与商业创新发展 为商文旅融合工作注入新活力 [3] 活动内容 - 与中国丝绸艺术家范燕燕合作开展"范燕燕国潮名品走秀" 三款高定产品全国首发首秀 [7] - 非遗传承人展示盛唐古法制香技艺、长安面塑、秦绣丝路华彩等非遗文创首发首秀 [7] - 设置唐灯点亮仪式、周秦汉唐服走秀、古风快闪、民谣茶饮等场景演出 [7] - 策划集章打卡、满减优惠、消费礼包等互动促消费活动 [7] - 80家以上非遗、老字号、文创、国潮品牌企业参与"非遗市集" 现场制作展示非遗产品 [7] - 打造非遗产品墙展示长安泥塑、砖雕、马面勺、秦腔戏服等代表性非遗产品 [7] - 设置投壶、射箭、套圈、剪纸等互动体验项目 [7] 现场氛围 - 歌舞汉服秀等节目吸引众多市民到场 [10] - 市民可参与汉服提灯巡游 体验"唐朝市井"氛围 [12] - 知民乐队奉献古风、流行、摇滚、复古等风格演出 [12] 行业背景 - 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已涌现大唐西市、长安十二时辰等优质商文旅项目 [7]
“活态工坊”绘就丝路新画卷
消费日报网· 2025-07-10 11:21
新疆非遗旅游热潮 - 新疆迎来旅游热潮,游客在喀什古城、库车热斯坦老街沉浸式体验土陶拉坯、红铜锻打、葫芦雕刻等非遗技艺 [1] - 新疆现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956个,过去一年新增22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3个案例入选"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1] - 非遗通过文旅融合焕发生机,成为当地致富的重要途径 [1] 非遗技艺传承与创新 - 高台民居从传统土陶作坊转型为集"赏、学、购"一体的非遗工坊,仅存几家土陶作坊通过文旅融合重获生机 [6] - 维吾尔族模制法土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吐尔逊·肉斯塔木坚持800多年古法技艺,土陶器型灵动、纹饰精美 [6][9] - 库车红铜制作工艺传承人玉素甫·卡地将现代设计融入传统技艺,开发红铜首饰并通过直播拓展销售渠道 [11][12][15] 非遗工坊带动经济效应 - 非遗工坊从静态展示转向互动体验,游客可参与打铁、制陶、乐器演奏等活动 [17] - 柯尔克孜族刺绣非遗工坊带动600余名居民就业,库车大馕城创造200余个岗位 [18] - 全疆已建成120个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130家非遗工坊,带动近万人就业 [20] 非遗产品与市场表现 - 维吾尔族土陶制作包含选土、揉泥、拉坯、晒干、烧制五道工序,拉坯环节最考验技艺 [9] - 红铜首饰因设计新颖成为爆款,玉素甫计划开发更多款式满足市场需求 [15] - 英吉沙小刀、葫芦烙画、新疆地毯等非遗工艺品深受游客青睐 [9][19][28]
以非遗活态传承助力行业创新发展 五粮液亮相2025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
新华财经· 2025-06-18 18:56
2025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概况 - 本届酒博会以"美酒相约德扬天下"为主题,在四川德阳绵竹市开幕,采用"1+1"双会场布局,打造五大展区涵盖6大酒类品类,汇聚全球10多个国家及地区的超百家知名酒企[2][4] - 创新展陈方式包括中国白酒名酒展区、川酒集中展区、国际葡萄酒和蒸馏酒展区等,通过场景化、体验式展示推动多元酒类消费场景建设[4] 五粮液参展亮点 - 公司展出经典五粮液系列、第八代五粮液、五粮液·紫气东来等核心产品矩阵,展现品牌底蕴与品质实力[6] - "第四届五粮液和美文化节暨520五粉节"营销案例入选《2024-2025年度四川白酒品牌营销十大创新范例》[2][4] 非遗传承与技术创新 - 公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参与川酒"六朵金花"联合宣言,彰显非遗酿造技艺传承决心[6] - 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办法》等制度体系,建成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4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国家级人才89人、省级人才72人及专业技术人才1.3万余人[8] - 通过微生物研究分中心建设、窖泥复刻技术应用等科技手段推动传统技艺创新,近期发布五粮液文脉史脉谱系完整展示28代传承人谱系[8] 文化赋能战略 - 公司提出"守正创新、匠心传承"理念,开展"非遗贺新春"等活动拓展非遗表达路径[8] - 未来计划深化文化遗产与白酒品牌的消费体验链接,探索非遗文化传播新方式[9]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主场活动在百色开幕
广西日报· 2025-06-15 09:43
活动概况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西主场城市活动在百色右江河畔举办,主题为"融入现代生活——非遗正青春",通过五大板块集中展示广西非遗创造性转化成果,吸引数千市民及游客参与 [1] - 开幕式包含非遗主题表演如歌舞《欢乐壮乡》、马骨胡演奏《百色来了红七军》,并发布"记得住乡愁"文化外宣视频,美籍华人靳羽西出镜联结海内外侨胞 [1] - 同步启动线上购物节,20位达人通过直播推介非遗手工、美食及文创产品,推动"桂品出圈" [1] 非遗创新与商业化 - 主会场"活态传承市集"中,00后传承人陆伟展示壮族"报添丁"药囊并现场调配,玉林漆器传承人梁军的"三非遗转运珠"融合景泰蓝、沉香与漆艺,创新设计斩获超十万订单 [1] - 非遗节庆与美食展区呈现壮族霜降节、五色糯米饭等特色文化,体现非遗与生活的深度交融 [1] - 活动通过图文视频展示广西非遗保护成果,包括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及数字化保护 [1] 广西非遗保护体系 - 自2003年起广西将非遗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自治区级投入累计超1亿元,建成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区)级四级保护体系 [2] - 现有4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自治区级非遗项目1115个(全国前列),其中国家级项目70个,自治区级传承人936名(国家级66名) [2] - 广西推行"月月有节庆、处处有惊喜"模式,每年推出12大非遗主题节庆串联文旅资源,推动非遗现代化 [2] 活动背景与目标 - 活动由自治区文旅厅与百色市政府联合主办,持续至6月15日,旨在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新路径,为"广西旅游年"注入文化动能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