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产业

搜索文档
聚焦一体化高质量发展,10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实践案例出炉
第一财经· 2025-06-07 11:34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最佳实践案例发布 - 首次发布10项最佳实践案例 涵盖公共服务 科创攻关 生态治理 物流运输等多个领域 [1] - 案例评选标准包括创新性 实效性 协同性 示范性 由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通过专家评审选出 [1] - 具体案例包括财政电子票据一体化 跨省高效办事 统一大市场建设 城市结对共建 科技创新联合攻关等 [1] 案例实施效果与创新模式 - 财政电子票据一体化改革实现商保跨省理赔时间从7个工作日缩短到1个工作日 医保跨省报销从10-20个工作日缩短到1个工作日 [3] - "一箱制"海铁联运模式实现"一次装箱 中途不换箱 全程不开箱" 新能源汽车运输时间从5-6天缩短为2-3天 [3] - "一单制"水水中转新模式实现港航贸易数据互联互通 物流运输成本降低15% [3] 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 - 科技创新联合攻关聚焦集成电路 人工智能 生物医药和未来产业 构建企业出题 政府选题 联合答题的协同路径 [2] - 引导龙头企业联动产业链上下游创新主体及优势力量 多元化 多渠道参与科技创新 [2] - 三省一市共同布局联合攻关计划 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2]
南京:“六边形”创新城市为什么行
新华日报· 2025-06-07 05:52
南京机器人产业布局 - 南京提出打造"1+N+1"人形机器人整机体系,第一个"1"代表创新策源高峰,培育紫金山实验室、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龙头机构 [2] - 中间的"N"构建融合共生高原,已形成"一区多园"创新矩阵和多个超千亿产业集群,形成科研—孵化—产业闭环生态 [2] - 后一个"1"布局未来赛道灯塔,前瞻部署低空经济、基因与细胞技术、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 [2] 创新生态系统优势 - 南京依托高校云集优势形成"半小时创新圈",鼓楼高校集聚区半小时车程可达芯片工厂、智能电网产业园等产业高地 [3] - 构建"天时地利人和"创新生态:天时指国家战略叠加政策红利,地利指科教资源密度与产业转化效率,人和指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3] - 韩冰博士等技术转化专家成为企业座上客,产学研协同效率显著 [3] 产业升级路径 - 需集成政策力量培育标志性企业,做强产业园区主阵地并提供要素供给强支撑 [4] - 关键破局点包括打造示范应用大场景、建设高端人才蓄水池,破除高校成果与企业需求脱节僵局 [4] - 推动技术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双向流动,形成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生态 [4][5] 长期发展逻辑 - 科产融合需系统解决"造得出、用得好、卖得动"闭环问题,将创新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 [5] - 建设"机器人之城"的核心是培育全球竞争力产业地标,形成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底层逻辑 [5]
500亿超级母基金招GP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06 17:28
母基金行业动态 - 本周母基金管理规模达2300亿元,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投资领域包括生物医药、未来新兴产业、半导体等 [2] - 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规模500亿元,以公司制形式运作,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 [4][5] - 北京中关村科学城母基金计划出资5支子基金,对应管理机构包括国科投资、美团龙珠、启明创投等,基金三期总规模200亿元 [11] - 北京设立300亿元央企创投母基金,首期规模100亿元,由中国诚通牵头联合中国石化等共同出资 [12] - 上海太保战新并购私募基金目标规模300亿元,首期100亿元,其中一半资金将作为母基金配置到子基金 [13][15] 基金架构与运作模式 - 江苏省母基金设立未来产业天使基金、设区市产业专项母基金、省属企业产业专项基金三类产业专项基金 [7] - 未来产业天使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支持初创型科技企业 [8] - 设区市产业专项母基金支持地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优化产业体系布局 [8] - 省属企业产业专项基金围绕主业相关领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股权直投、并购等方式投资 [8] -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期限15年,出资额合计890.03亿元,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产业 [21] 地方基金发展 - 南京市浦口区高质量发展母基金重点聚焦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新兴产业 [22][23] - 杭州上城区高质量发展产业基金总规模不少于100亿元,分为创业投资类基金(不低于30亿元)和产业投资类基金(不低于70亿元) [29][30] - 广东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明确政府出资设立基金报同级政府批准,地级以上市设立基金需报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32] - 厦门市政府投资基金聚焦新能源、新材料、半导体、消费健康等领域,政府出资比例最高可达50% [34][38] 投资支持政策 - 厦门市提供"投、补、贷、保"全周期支持体系,包括投贷联动、投保联动等 [39] - 技术创新基金可按不低于政府投资基金参投金额1:1给予融资额度支持,融资成本最高2%/年 [39] - 对项目推送质效高的基金后续政府出资比例上浮高达30%(上浮后不超过70%) [39] - 管理机构与参股基金可获得超额收益奖励,综合投资收益6-8%给予奖励 [43]
“两园一河”地区打造京西山水活力带
环球网· 2025-06-06 14:10
方案提出"两园一河"地区形成"一轴望山筑门户、一带织链融两园"的空间结构,总体设计范围内打造四 段图景,包括山水田园画卷、工业振兴秀场、生态文化聚核、历史焕新门户。 "我们构建通山连水骨架,串联公园绿地空间,形成多层级绿化廊道。完善地区与城市交通的快达与融 合,加强园博园和首钢园的联系,同时建立立体慢行系统。以河串联民俗、工博、艺术与红色四大文化 簇群,实现文化资源汇聚。发挥数字元宇宙等产业优势,打造自然山水与未来科技融合的、独一无二的 体验性应用场景,引导周边布局未来产业。"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还将通过引入市 场化运营和主理人模式,营造多元消费体验场景,提升地区活力。 此次"两园一河"地区城市设计,立足京西山水城交织的自然地理特征,推动永定河滨水空间全面跃升,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河湖、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核心载体、水与城市活力共融的水岸客厅。 "两园一河"地区设计遵循四大改造原则,即水安全优先、让自然做工、低干预设计、高灵活舞台,拒绝 大拆大建和大尺度硬化,注重实用和节俭。 设计方案创新提出"水岸区"建设模式,将河道、绿道、建设区空间资源进行整合,一体设计、整体利 用,实现从水城分离到 ...
江苏产研院:科改试验田孕育新动能
中国化工报· 2025-06-06 10:52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概况 - 江苏产研院被赋予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使命,以十年时间在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领域取得显著成果,包括攻克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卡脖子"技术、孕育估值超50亿元的半导体独角兽等[1] - 截至2024年底,该院已打造81家研发载体,衍生孵化1400余家科技企业,撬动地方投入近200亿元[2] - 首创"团队控股"改革模式,培养近7000名集萃研究生,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1][3] 科技体制改革创新 - 2013年成立时即肩负破除科技创新制度藩篱、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使命[3] - 创新推出"团队控股、轻资产运行"研究所建设模式、"拨投结合"项目支持方式、"企业出题、全球揭榜"需求对接机制[3] - 2025年1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促进条例》实施,成为全国首部专门针对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地方性法规[3] 全球创新网络构建 - 在硅谷、休斯敦、哥本哈根等地设立9家海外创新孵化平台[4] - 与200余家顶尖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聘请外籍项目经理超100名[4] - 与400余家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凝练技术需求2600余项,促成技术合作1000余项、合同额超26亿元[4] 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 芯三代半导体公司新一代8英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完成迭代,估值超23亿元并启动IPO辅导[5] - "拨投结合"机制已实施项目110项,多个项目估值超10亿元[5] - 钛铝合金低压涡轮叶片技术为国产大飞机发动机减重60千克,高密度电子封装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5] 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 - 首创集萃研究生培养模式,累计培养近7000名产业一线人才[1][5] - 2024年拓展"行本教育"模式,与省属高校联合培养58名带薪实习本科生[5] - 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获批教育部首家全国高校先进材料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6] 区域协同与未来布局 - 2021年参与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推动"抗超级细菌创新"等跨区域项目落地[6] - 2025年将重点布局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合成生物学等未来产业[7] - 计划新建国际领先专业研究所,完善"概念验证—中试放大—商业推广"全链条孵化模式[7]
"稳、强、新" 江西南昌高新区经济底气十足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05 08:43
南昌高新区经济表现 - 一季度GDP总量246.9亿元,同比增长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总额等经济指标全面增长 [1]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分别高于江西省、南昌市平均增幅3.4个和3.8个百分点 [2] - 28个行业大类中有1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累计同比增长37.5% [2] 工业经济 - 电子信息、新材料两个"千亿级"产业,航空制造、医药健康两个"百亿级"产业 [2]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7.9%,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35.1%,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1.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4.6% [2] - 1-4月新签约项目2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6个 [2] 外贸表现 - 一季度进出口总额111.9亿元,同比增长54.4%,其中出口76.7亿元增长63.3%,进口35.2亿元增长38.1% [3] - 实际利用外资2975.6万美元,同比增长75% [3] - 南昌华勤系进出口同比增长114.3%,南昌菱光进出口同比增长70.4%,南昌航诺进出口同比增长27.8% [3] 未来产业布局 - 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4.8%,光电子器件制造业、半导体照明器件制造业、通信终端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564.4%、356.6%和85.4% [4] - 江铜铜箔公司研发3.5微米超薄铜箔,产品进入比亚迪、瑞浦兰钧、欣旺达、蜂巢等头部企业供应链 [5] - 低空经济、未来显示、未来材料等方向为突破口,构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裂变"发展格局 [4]
央企练好“内功”精准布局战新产业
中国证券报· 2025-06-03 04:48
央企战新产业发展提速 - 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6%,2025年目标收入占比达35% [2] - 国家电投、中广核、国家能源集团等央企在新能源项目并网发电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如100兆瓦风电、400兆瓦海上光伏项目全容量并网 [2] - 下半年央企有望进一步加大战新产业投资,新能源等领域或迎更多项目落地和资金投入 [2]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布局 - 中国诚通管理基金71%投向战新产业,新设100亿元科创投资基金重点布局新材料 [3] - 中国国新战新产业投资占比近80%,覆盖九大领域,已制定专项基金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3] - 国投系基金累计投资1175个项目,助力296家企业上市(科创板143家),将继续加大战新产业投资力度 [3][4] 政策导向与行业建议 - 国务院国资委强调有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央企从"铺摊子"转向"练内功" [5] - 专家建议精准划分战新产业边界,推动错位发展以减少无序投资,并通过专业化整合集中资源 [6] - 2025年央企战新产业进入1到10发展阶段,需在国资和国企规划层面推动资源集中 [5][6]
国家级经开区GDP近17万亿,外贸总额占全国比重近1/4|数读中国
第一财经· 2025-05-29 20:09
国家级经开区发展概况 - 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6.9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12.5% [1][2] - 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开区GDP为6.65万亿元,工业生产总值3.73万亿元,分别达东部地区的67%和74% [1][7] - 2024年实际使用外资272亿美元,进出口10.7万亿元,分别占全国23.4%和24.5% [1] 历史增长数据 - 2016-2024年国家级经开区GDP从8.3万亿元增至16.9万亿元,增幅超一倍,占全国GDP比重从11.2%升至12.5% [2][3] - 同期进出口总额从4.8万亿元增至10.7万亿元,占比从19.6%提升至24.5% [2] - 数量从2016年219家增至2024年232家,期间动态调整 [1][3] 区域分布与排名 - 2023年综合排名30强中长三角占17家,江苏独占9家(苏州5家),浙江4家 [6] - 10强省份分布:江苏2家、浙江3家,广东/北京/天津/安徽/山东各1家 [7] - 浙江萧山经开区从2020年第48名跃升至2023年第6名,宁波经开区新晋10强 [6][7] - 昆山经开区2024年进出口规模达5700亿元 [7] 产业布局与政策方向 - 北京经开区培育机器人龙头企业,杭州经开区布局元宇宙/合成生物,江宁经开区发展未来网络 [8] - 商务部将支持创建未来产业孵化器,加强计量体系建设,加快前瞻性布局 [8] - 《工作方案》提出16项政策举措,推动国家级经开区在开放创新、结构优化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8]
徐冠巨:民营经济将迎来更稳定发展期
经济网· 2025-05-29 16:14
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制度支撑 - 民营经济促进法从市场准入、科技创新、投融资支持、规范经营、服务保障等方面完善相关制度,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系统性法律制度支撑 [3] - 该法设专章强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增强制度刚性及权威性,为保护民营企业权益提供全面法律基础 [4] - 针对不同所有制企业制定专门法律法规,如企业国有资产法、外商投资法,现民营经济也有对应法律 [3] 对民营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政企合力,规范民营企业经营 [4] - 支持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投资创业,鼓励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 [4] - 支持引导民营企业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在海外依法合规开展投资经营活动 [4] 企业实践案例 - 传化集团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化学化工、智能物流产业优势,推进新材料、人工智能、生物制造创新发展 [5] - 传化集团从"市场出海"向"战略出海"升级,推动市场、供应链、管理体系的国内外一体化布局 [5] - 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规范企业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健康发展 [5]
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证券日报网· 2025-05-28 19:51
公司战略与主业发展 - 通用技术集团聚焦先进制造与技术服务、医药医疗健康、贸易与工程服务三大主业深化改革[1] - 公司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实业化转型 加大研发投入力度 科技创新能力、价值创造能力、主业盈利能力持续提升[1] - 国务院国资委将支持公司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1] 机床产业发展方向 - 要抓住机床更换升级的上升周期 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互利合作[2] -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智改数转 加快突破核心技术 优化产品结构 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2] 医药医疗健康领域布局 - 立足自身禀赋加强专业化运营、精益化管理 塑造中央企业办医新优势[2] - 培育医药医械发展新动能 探索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 提供更优质安全可靠的健康产品和服务[2] 经营与改革措施 - 持续加大拓市增收、降本增效力度 严格成本管理和质量管控[2] - 高质量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 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 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优势[2] 党建工作要求 - 扎实开展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2] -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企业高质量发展[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