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icon
搜索文档
华安鑫创:核心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化、低空经济及下一代新能源技术展开
搜狐财经· 2025-11-25 11:43
华安鑫创回复:尊敬的投资者,您好。公司产业与技术储备紧密贴合"十五五"规划重点,核心围绕新能 源汽车智能化、低空经济及下一代新能源技术展开。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汽车电子与智能座舱相关 领域,强化国产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低空经济领域,切入相关航空电子赛道,储备适航级技术能力 以适配低空经济装备发展需求;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前瞻性布局下一代动力电池相关方向,契合新型动 力电池产业化发展导向,整体与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要求高度契合。感谢您的关注。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 投资建议。 证券之星消息,华安鑫创(300928)11月24日在投资者关系平台上答复投资者关心的问题。 投资者提问:您好!"十五五"规划: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发展!公司目前在进行的产业和技术储备有哪些方面比较贴进"十五五"规划布局? ...
刘宁到洛阳市新安县宜阳县调研时强调: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着力打造县域特色现代化产业集群
河南日报· 2025-11-17 18:54
产业发展与创新 - 新安县通过创新引领打造轴承装备等主导产业集群 [3] - 洛阳新强联回转支承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风力发电和海工装备领域 [3] - 洛阳北玻公司生产玻璃深加工高端装备并远销海内外 [3] 产业园区与航空装备 - 宜阳县洛阳航空装备智创产业园聚焦航空装备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 [4] - 园区发展以重点产业链群培育为抓手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4] - 洛阳航辉新材料公司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事高端钛合金材料研究 [4] 战略部署与政策导向 - 贯彻落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重大部署走自主创新之路 [3] - 强化关键技术攻关和行业标准制定以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水平 [3] - 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4] 企业引领与集群发展 - 鼓励企业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 [3] - 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做强县域特色主导产业 [5] - 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提质升级全面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 [5]
“十五五”建议加快新材料领域集群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7 09:55
市场表现 - 新材料50ETF(516710)于2025年11月17日上涨0.29% [1] - 成分股天华新能当日涨幅超过10% [1] - 成分股南大光电当日涨幅超过6% [1] - 成分股金发科技当日涨幅超过5% [1] 政策驱动因素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 [1] - 规划重点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1] - 相关政策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或更大规模的市场 [1] 行业前景与战略重要性 - 新材料是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 [1] - “十五五”期间在国际竞争加剧背景下,稀土磁性材料、锡钨小金属等“卡脖子”材料将迎来政策倾斜 [1] - 上述材料是航空航天核心耗材,并适配新能源电池、高端装备等产业需求 [1] - 未来市场规模预计将随下游集群发展持续扩大 [1] 指数产品概况 - 新材料50ETF(516710)紧密跟踪中证新材料主题指数 [1] - 中证新材料主题指数选取50只业务涉及先进钢铁、有色金属、化工、无机非金属等基础材料以及关键战略材料等新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1] - 指数旨在反映新材料主题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1]
刘宁到开封顺河回族区禹王台区鼓楼区调研时强调 学深谋细 走深走实 见行见效 把全会精神转化为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
河南日报· 2025-11-13 07:09
产业发展调研 - 省委书记刘宁调研开封市顺河回族区、禹王台区、鼓楼区的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旅融合工作 [1] - 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一体推进创新设施建设、技术研究开发、产品迭代升级,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2] - 强调要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科学谋划好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3] 新能源与储能行业 - 开封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全钒液流电池储能系统研发生产,已投产智能自动化生产线 [2] - 公司详细研发质子膜、碳毡、双极板等全钒液流电池核心零部件 [2] - 需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加强科研成果转化,深化产业配套协作,加快成长为行业领先企业 [2] 新材料与化工行业 - 开封市瑞泓化工有限公司从事精细化工产业链规模化发展,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并获得多项实用新型专利 [2] - 公司生产的异辛酸、树脂、苯酐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很高 [2] - 新型材料是河南省三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之一,市场前景广阔,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实施技术改造升级 [2] 文旅产业 - 需挖掘宋文化独特价值,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用好菊花文化节等文旅品牌 [3] - 强调做好文旅融合,加快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 [3]
(经济观察)“十五五”规划建议:一份面向世界的“机会清单”
中国新闻网· 2025-11-02 14:07
市场基础与规模 - 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 [2] - 市场每年产生近50万亿元人民币的消费和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的进口 [2] - 市场具有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的特点 [2] 对外开放政策 - 规划建议提出积极扩大自主开放并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 [3] - 以服务业为重点扩大市场准入和开放领域并扩大单边开放区域 [3] - 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持续缩短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已清零 [3] 产业发展方向 - 规划建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4] - 将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把握产业发展机遇需做好实业或围绕实业做好服务业 [4] - 特斯拉、西门子医疗、赛诺菲等跨国公司已在中国布局关键环节例如赛诺菲投资10亿欧元 [4] 产业链与供应链机遇 - 规划建议提出促进贸易投资一体化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 [5] - 中国产能大产业链完整成为世界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建设者 [5] - 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将催生新的贸易投资增长点 [5] 投资环境优势 - 中国具备社会环境稳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高、基础设施完善等投资优势 [5] - 对外开放政策具有稳定性对外开放已成为规划发展的出发点之一 [3] - 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
主力资金丨3股尾盘获主力资金爆买
证券时报网· 2025-10-29 18:53
市场整体表现 - 沪指站上4000点,创业板指大涨近3%,北证50指数飙升超8% [1] - 沪深两市全天主力资金净流出6.18亿元 [1] - 尾盘沪深两市主力资金净流入32.39亿元 [6] 行业资金流向 - 13个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入,电力设备行业净流入94.41亿元居首,银行和有色金属行业分别净流入15.56亿元和11.74亿元 [1] - 汽车、非银金融、计算机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入均超4亿元 [1] - 18个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出,通信行业净流出41.63亿元居首,电子、国防军工、食品饮料行业净流出均超10亿元 [1] - 尾盘有色金属行业主力资金净流入9.93亿元,电力设备和通信行业尾盘分别净流入6.97亿元和2.74亿元 [6] 个股资金流向 - 39股主力资金净流入均超2亿元,其中6股净流入均超10亿元 [2] - 山子高科主力资金净流入20.2亿元居首,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达4.37亿元,同比增长132.03% [2] - 阳光电源主力资金净流入14.65亿元,股价涨超15% [3] - 101股主力资金净流出均超1亿元,中兴通讯、新易盛等热门股净流出均超5亿元 [5] - 尾盘宁德时代、先导智能、天孚通信主力资金净流入均超2亿元 [6] - 尾盘阳光电源主力资金净流出超3亿元 [6] 政策与板块驱动 -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并系统布局全固态电池研发工作 [4] - 能源金属、光伏设备、有色金属、电池等板块涨幅居前 [1] - 能源金属、电池及固态电池板块联袂走高 [3] 相关金融产品 - A50ETF (159601) 近五日上涨2.57%,最新份额为23.2亿份,主力资金净流入943.3万元 [8]
“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中国能源报· 2025-10-24 12:18
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战略规划 - 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8% [1] - 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甚至更大规模市场 [1] -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1] 产业发展前景 - 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将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 [1]
中央发布重磅文件 明确城市高质量发展“路线图” 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
上海证券报· 2025-08-29 03:39
政策核心目标 - 到2030年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化人民城市 [1] - 围绕优化城市体系、培育新动能、营造高品质生活空间等7个方面提出重点任务 [1] 现代化城市体系优化 - 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构建布局合理的现代化城市体系 [1] - 支持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1] -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1] - 加强城市群内产业链协作,优化城市群之间产业分工和空间联系 [1] - 增强超大特大城市综合竞争力,支持其布局科技创新平台基地,提升原创性科技创新能力 [2] 城市发展新动能培育 - 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2] - 发展智能建造,培育现代化建筑产业链,加快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2] -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齐短板 [2] - 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冰雪经济、低空经济,培育消费新场景,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2] 城市存量资源潜力激活 - 全面摸清城市房屋、设施、土地等资产资源底数 [3] - 改造利用老旧厂房、低效楼宇、闲置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 [3] - 建立与建筑功能转换和混合利用需求相适应的规划调整机制 [3] - 优化产权归集、整合、置换和登记政策,盘活利用存量低效用地 [3] 城市建设运营投融资体系 - 统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和金融等资金渠道,中央财政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支持力度 [3] - 创新财政金融政策工具,吸引和规范社会资金参与,稳慎推进公用事业价格改革 [3] - 强化中长期信贷供给,发挥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融资功能,鼓励保险、信托等机构提供金融服务 [3] - 加快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3] 高品质城市生活空间营造 - 系统推进"好房子"和完整社区建设,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3] - 更好满足群众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3] - 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支持老旧住房自主更新、原拆原建,持续推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 [3]
深圳累计研制国际标准3548项
深圳商报· 2025-08-10 05:44
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进展 - 2024年深圳市新增国际国内标准化工作机构6家 参与制定国际标准414项 主导和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270项 培育先进团体标准379项 [1] - 获批建设3家国家级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新增检验检测机构95家 实施产业链质量强链项目8个 技术攻关项目20项 [1] - 国家电动汽车电池及充电系统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国家民用无人机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等重大设施落户深圳 [1] 政策与规划支持 - 深圳市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6)》 系统建设"20+8"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体系 [2] - 上线"20+8"产业集群标准化需求对接平台 建立产业标准化需求信息共享研判机制 [2] 标准化领域成果 - 全国首发超充设施地方标准6项 布局低空经济标准18项 智能网联汽车6项地方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 [2] - 立项《科研算力共享技术规范》等9项人工智能地方标准 全市累计研制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8034项 国际标准3548项 [2] 计量与检测能力提升 - 首创计量验证、计量数据核查、诚信计量"三位一体"超充设施计量规则 新增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5项 累计建立计量标准器具1792项 [2] - 聚焦低空经济、电化学储能、超充、芯片等领域拓展检测能力 [3] 服务网络扩展 - 新增25家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 覆盖人工智能、网络通信、智能网联汽车等产业 [3]
全省第一!深圳29个项目上榜广东会展百强
深圳商报· 2025-07-31 04:53
深圳会展业发展概况 - 深圳共有29个展会项目入选《2024年广东省会展项目百强名单》,数量居全省第一,涵盖传统行业展会及"20+8"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类展会 [1] - 代表性展会包括第32届中国国际礼品展、2024粤港澳大湾区车展、第25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等,体现品牌化、专业化及国际化水平 [1] - 全市办展规模从2021年106场/512万平方米增长至2024年超400场/1200万平方米,三年间场次增长277%,面积增长134% [1] - 2024年全年吸引参展商超10万家、观众1000万人次,推动产业链资源聚集 [1] 政策支持与行业数据 - 深圳出台《若干措施》及《工作方案(2025-2027年)》,提出六项任务强化展会服务及配套环境建设 [2] - 2024年上半年举办展会218场/755万平方米,面积同比增加17.3%;专业展馆举办128场/514.8万平方米,面积同比增12.9% [2] - 上半年吸引3.8万家参展企业(含境外1100家)、581万人次观众(含境外11万人次) [2] 展会类型与产业特征 - 上榜项目包含礼品家居、新能源汽车、光电技术、工业制造、家居设计等多领域展会 [1] -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类展会占比显著,与深圳"20+8"产业政策形成协同效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