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作
icon
搜索文档
纪事|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举办前后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3 12:16
延安文艺座谈会背景 - 1942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延安杨家岭召开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和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1] - 抗战时期延安成为革命中心和文艺圣地,汇聚约4万知识分子群体,形成抗战文艺事实上的中心[1] - 座谈会邀请80余位文艺工作者参加,旨在解决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1] 文艺工作者赴延安历程 - 1936-1938年形成奔赴延安热潮,仅1937-1938年通过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输送青年达2万人[15] - 知识分子突破国民党九处关卡封锁,1943年底统计显示抗战后到延安知识分子总数超4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7600人[16] - 典型个案包括:丁玲1936年秘密抵达受毛泽东作词欢迎[9][10][11],艾青1941年突破74次盘查抵达[17][18],冼星海等文艺名家享受特别优待[20][21] 延安文艺界生态 - 形成30多所学校20多个艺术团体的文化生态,包括鲁艺、抗大等机构[20] - 供给制保障基本生活,知名作家如徐懋庸月津贴达15元(毛泽东仅5元),物价低廉(猪肉0.2元/斤,鸡蛋0.1元/10个)[21] - 包容个性鲜明的"延安四大怪人":冼星海、塞克、萧军、马达,体现开放氛围[22][23][24] 文艺创作与争论 - 初期存在脱离群众倾向,如1941年鲁艺两年上演30部大型话剧,多数为城市洋戏[29] - 产生"鲁艺"与"文抗"派系之争,延续上海左联时期"两个口号"论战遗留问题[31][33][34] - 1941-1942年出现"歌颂与暴露"争论,王实味《野百合花》、丁玲《三八节有感》等引发争议[38] 座谈会成果与影响 - 毛泽东提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解决文艺与政治关系等重大问题[58] - 推动《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经典作品诞生,形成创作高峰[60] - 《讲话》成为指导文艺工作的重要文献,80年后仍被视为新时期文艺根基[61]
中国戏剧梅花奖、曹禺戏剧文学奖得主济济一堂探讨文艺创作 “重视一剧之本,突出表演中心”
解放日报· 2025-05-23 09:41
行业现状 - 舞剧行业经历长期低迷后呈现井喷式爆发[1] - 部分地方政府为追求政绩快速制作舞剧,违背艺术创作规律[1] - 传统经典剧目在评奖中命中率显著高于新编戏[1] 艺术创作 - 优质舞剧需要长期打磨,《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代表作验证十年磨一剑的价值[1] - 新编戏剧本存在主题先行问题,压缩演员表演空间[1] - 过度使用声光电和舞美道具会淹没角色本质[1] 表演艺术 - 演员需具备传统程式解构力、当代审美表达力和观众共情力[1] - 一流演员应达到自然表演境界,二流依赖嗓音条件,三流仅靠高音调[1] - 转台等舞台设计不当会导致表演艺术退化[1] 演员发展 - 从舞蹈演员到真正演员需要漫长职业历程[1] - 演员需深入理解剧本创作意图而非机械表演[1] - 获奖演员应保持进取心态,将批评转化为动力[1]
中外人士在戛纳热议中国影片出海前景与路径
新华网· 2025-05-22 17:58
中国电影海外市场发展 - 第78届戛纳电影节期间举办多场关于中国电影的论坛活动 探讨中国影片在海外市场的发展前景和路径 [1] - 中国电影联合展台携60余家中国电影企业和机构的180部优秀电影作品向国际市场推介 [1] - 法国汉学家评价中国电影产业在类型差异化和质量技术层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成为最值得关注和最具吸引力的产业之一 [1] 功夫片国际化 - "武传四海"功夫片出海论坛探讨中国功夫片的国际表达与全球机遇 [1] - 法国影评人认为李小龙功夫片的东方精神内核曾向西方展现新电影语言 在AI时代更显珍贵 [1] - 甄子丹强调功夫元素需与人物塑造、本土叙事结合 以人类共通情感突破海外刻板印象 [2] 中外合拍片合作 - 西班牙希望加强与中国电影联合制作以进入庞大中国市场 视中国为文化领域下一个战略目标 [2] - 资深制片人认为中国将成为下一个文化崛起主角 观察到掌握国际电影语言的中国青年正回国发展 [2] - 合拍片面临文化融合和市场接受度挑战 但中国丰富题材等待以新方式带入世界视野 [2] 科幻片与AI技术应用 - 国产科幻艺术电影《狂野时代》角逐戛纳金棕榈奖 中国科幻片出海受关注 [3] - 中国科幻作家借助AI技术独立制作完整科幻短片 跨越语言和媒介界限传递中国声音 [3] - 国际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真正拥抱AI技术 科技力量使中国故事逐渐与世界产生共鸣 [3]
当算法触碰灵魂:AI 时代的艺术拷问
经济观察报· 2025-05-22 14:26
(原标题:当算法触碰灵魂:AI 时代的艺术拷问) 这场风波也折射出当代艺术市场的荒诞。当资本盲目追逐 "新技术" 的噱头,当藏家不再关注作品背后 的精神内核,艺术便异化为投机的工具。AI 画作的高价成交,与其说是对技术的认可,不如说是商业 逻辑对艺术价值的扭曲。真正的艺术鉴赏,应当回归到贡布里希所说的 "观看之道"—— 在色彩与线条 中触摸创作者的心跳,在构图与留白处聆听时代的回响。 或许,AI 之于艺术,更应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人类对创造力的焦虑,也映照出艺术本质的永恒命题: 技术可以革新创作手段,却无法替代生命的温度;算法能够解构美学规律,却永远无法复制灵魂的震 颤。在这场技术与人性的对话中,我们终将明白:艺术的圣殿里,机器永远只能站在门外,唯有带着体 温的灵魂,才能奏响永恒的乐章。 艺术界的争论背后,是人类对自身创造力的珍视与捍卫。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而 AI 的 "创作" 不过是对模仿的再模仿,陷入了虚无的递归循环。从梵高在麦田里癫狂的笔触,到毕加索用 几何撕裂现实的勇气,艺术史的每一次突破都源于人类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验。机器可以无限复制美的形 式,却永远无法拥有孕育美的灵魂。就像法国作家安 ...
Veo3和FLOW一手实测:谷歌这次成了,这次视频创作可能彻底变天
歸藏的AI工具箱· 2025-05-21 15:18
谷歌视频模型Veo3和FLOW产品测评 核心观点 - 谷歌Veo3视频模型整合音效生成、语音同步及唇形同步技术,显著提升视频生成可用性,对剪辑软件、数字人产品形成降维打击[1][2][3] - FLOW作为配套AI视频创作工具,支持文生视频、图生视频及素材编排,填补谷歌在AI视频创作领域的空白[15][18][20] - 模型在复杂运动、多分镜一致性、长视频延长等场景表现优异,可生成游戏画面、ASMR内容及历史人物教学视频[5][6][7][8][9] Veo3技术特性 - **多模态生成**:同步生成环境音、语音并实现精准唇形同步,支持跨分镜人物一致性[2][7][11] - **复杂场景处理**:篮球运动音效(球鞋摩擦、篮筐碰撞声)准确率100%,游戏UI与人物动作符合提示词要求[5][6] - **长视频能力**:支持视频延长至16秒以上,保持内容连贯性,可生成完整ASMR视频[8][9][28] FLOW产品功能 - **创作模式**:支持文生视频(英文提示词)、图生视频(首尾帧控制)及三图素材风格迁移[18][20][21] - **剪辑编排**:Scenebuilder模块可调整分镜顺序,通过进度条定位插入点,导出1080P超清视频[23][25][26] - **延长技巧**:需切换至首尾帧模式并定位最后一帧,避免退回素材库中断生成[28] 行业应用场景 - **数字人领域**:实现多人唇形同步,播客对谈场景中语音与表情情绪100%匹配[11][12][13] - **教育内容**:生成牛顿讲解万有引力等历史人物教学视频,分镜切换时间可压缩至2秒内[7] - **UGC创作**:一键生成带环境音的ASMR视频,大幅降低专业级视频制作门槛[8][9][10]
火山引擎发布豆包·语音播客模型,秒级生成“真人对话”播客
财富在线· 2025-05-21 13:08
产品发布 - 火山引擎正式推出豆包·语音播客模型 作为豆包大模型语音语言技术的重大场景化升级成果 [1] - 该模型基于流式模型构建 实现从文本创作到双人对话式播客的秒级转化 [1] - 提供"低成本 高时效 强互动"的全新创作体验 无需复杂剪辑即可将热点内容转化为生动播客 [1] 技术优势 - 双人对话自然流畅 高度拟人的语音效果结合真人专业播客口语习惯 达到专业播客录制水准 [1] - 播客创作高效快捷 构建端到端的便捷链路 一气呵成完成整个创作过程 [1] - 具备深度搜索功能 用户输入热点话题后5秒即可生成利用最新信息的播客音频 [1] 功能特点 - 支持用户灵感创作 将主题转化为深度播客观点 为创作者提供丰富思路和内容 [2] - 支持超长文本转播客 用户输入文档或URL网页地址即可创作媲美真人的播客作品 [2] 产品规划 - 豆包·语音播客模型即将在豆包APP及PC端 扣子等产品中陆续上线 [3] - 更多播客创作玩法将在6月11日「2025火山引擎Force原动力大会」揭晓 [3]
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开班
科技日报· 2025-05-21 08:50
国家艺术基金培训项目 - 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艺术乡建与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人才培训"在江苏理工学院开班 为期60天 目标为乡村公共环境艺术美化 文化艺术活动组织 文化创意产品策划孵化培养创新型人才 [1] - 项目2024年6月申报 2025年1月立项 2月28日启动全国报名 最终从135名报名者中录取50名学员 [1] 培训内容与师资 - 江苏理工学院聘请乡村振兴 公共艺术行业权威专家及高校学者 通过专题授课 交流参访 讲座研讨等形式授课 [1] - 课程涵盖艺术乡建 乡村公共艺术创作价值探讨 旨在提升学员历史责任感 专业能力 综合素质及文化视野 [1] 区域战略定位 - 常州作为长三角中轴城市 在江南文化传承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领先江苏 培训围绕"艺术乡建""公共艺术创作"两大主题 契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2] - 项目探索艺术赋能美丽乡村建设的创新路径 被视作响应国家战略需求的实践案例 [2]
“特厨隋卞”的MCN锤了半天,结果把自己锤爆了
虎嗅APP· 2025-05-20 22:00
核心观点 - 百万粉丝博主"特厨隋卞"与MCN公司合约纠纷凸显自媒体行业个人IP与机构合作的深层矛盾 [9][11][15] - 真人出镜类账号权属争议成为行业焦点,法律层面倾向于认定IP与个人强绑定 [15][18] - MCN商业模式面临转型压力,需从控制型转向服务型以匹配创作者价值 [17][45][58] 账号运营与商业表现 - 原账号"特厨隋卞"在B站/抖音拥有百万粉丝,单条视频播放量中位数达80万 [3][8] - MCN对外商单报价为4.8万-8.5万/条,但创作者实际分成仅500元/条 [4][16][33] - 合约要求每月拍摄16-30条视频,被质疑为"压榨式运营" [16][35] 法律争议焦点 - 账号所有权争议:MCN主张投入数百万元孵化账号,但司法判例倾向真人出镜账号归属个人 [15] - 竞业协议有效性存疑:民事协议中三年竞业限制条款可能因限制职业自由被认定无效 [15] - 商标权规避策略:创作者使用本名"隋坡"开设新号形成法律规避空间 [16] 行业运作模式分析 - 典型分成结构:初期MCN拿大头(九一/八二分),后期可能反转至二八分 [46] - MCN核心价值应体现在商业资源拓展与内容战略升级,而非单纯流量控制 [49][51] - 优质MCN应提供汽车品牌联动、非遗文化嫁接等跨领域商业化方案 [51] 市场反应与影响 - 原账号掉粉35万,新号"特厨隋坡"首条视频即突破百万粉丝 [17][9] - 舆论一边倒支持创作者,MCN被批"资本压榨"导致形象受损 [17][36] - 事件加速行业对《网络内容创作者权益保护条例》中"账号人格权"概念的关注 [18] 商业模式冲突 - 专业内容创作者追求内容公允性,与MCN规模化变现需求存在根本矛盾 [41][50] - 探店类账号更适合1-3人轻量化运作,难以承载MCN重投入高回报预期 [41] - MCN商业资源不足体现在仅能获取妙界、美团等普投型广告主 [50] 行业发展趋势 - 参考李子柒、野球帝等案例,显示控制型MCN模式可持续性存疑 [17][43][44] - 未来合作需明确账号控制权、姓名使用权等关键条款 [17] - 行业将向理性评估转型,依靠硬实力而非流量红利获取收益 [58][59]
《歌手2025》能否「爆」下去?
36氪· 2025-05-20 08:05
节目热度与社交媒体表现 - 《歌手2025》首播当晚屠榜微博娱乐热搜榜,抖音热榜、小红书热点榜等平台均出现节目相关话题[1] - 节目引发全网讨论,乐评人、博主与大众观点交织,形成社交媒体狂欢[1] - 首场直播后歌手排名、我被资本做局了等话题迅速登上微博前列[4] - 节目采用"8进7"淘汰赛制刻意制造争议,成为最大话题源泉[4] 选手表现与排名数据 - 首场竞演排名:单依纯22.7%、陈楚生17.34%、Mickey Guyton 12.11%、GAI周延11.98%、白举纲10.58%、Grace Kinstler 10.13%、林志炫8.01%、BENI 7.11%[5] - 单依纯凭借《珠玉》表现获得首场第一,相关话题单依纯太牛了登上热搜高位[20] - 陈楚生《将进酒》成为文旅宣传热门BGM,显示节目影响力延续[3] - 林志炫改编《悟空》引发两极评价,成为网友提及频率最高的"难听"选项[6] 节目制作策略分析 - 节目组采用透明投票机制,所有大众评委投票结果线上可查[11] - 首发阵容选择自带粉丝基础的歌手(单依纯、陈楚生、GAI等)确保话题度[12] - 第二期引入饭圈属性明显的马嘉祺作为揭榜歌手,预埋圈层battle话题[15] - 节目组重点打造单依纯"新人上位"故事线,开场即给予"大女主剧本"[20] 行业比较与创新尝试 - 与《歌手2024》直接引爆全民情绪不同,本季注重多元圈层共振[12] - 采用与《我是歌手第二季》相似的"捧新人"策略,但悬念设置不足[22] - 相比前季,本季在"钩子"设置、人选惊喜度等方面表现粗糙[25][27] - 节目尝试通过直播不确定性创造看点,但需更精细的内容把控[23] 音乐性与赛制设计 - 首期音乐性提升明显,八位歌手表现稳定性相对一致[8] - 多元音乐元素(古风、嘻哈、京剧等)融入歌曲改编引发不同评价[8] - 淘汰赛制虽制造话题但可能束缚歌手表达,需更多赛制缓冲[32] - 三位男歌手首期均选择中国风改编,被网友调侃创作趋同[32]
“名场面”不能“有句无篇”(艺海观澜)
人民日报· 2025-05-20 06:01
行业趋势分析 - "名场面"已成为互联网传播语境下大众文艺的普遍现象,通过精心打造经典片段赢取关注 [1] - 短视频、短剧等创作领域积极总结"名场面"打造公式,试图复制经典成功经验 [1] -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注意力稀缺,"名场面"承担着传播突破口和引爆点的角色 [2] 创作模式转变 - 文艺创作从"如何讲好故事"转向平衡故事性与注意力吸引 [3] - 微短剧以弱化情节、强化情绪见长,"名场面"体现类似的叙事自觉 [2] - 部分作品基于大数据分析反向设计"名场面",导致脱离剧情的错置感 [3] 市场反馈与问题 - 观众因《只此青绿》中"青绿腰"片段进入剧场观剧,显示"名场面"的引流效果 [2] - 存在"有句无篇"现象,部分作品精华仅集中在几分钟的"名场面" [3] - 跟风模仿导致场景同质化,采用夸张煽情手法引发观众尴尬 [3] 创作价值导向 - "名场面"应建立在饱满的情节逻辑、情感逻辑和表演逻辑基础上 [4] - 创作者需平衡市场回应与艺术自觉,避免被流量迷惑 [4] - 优秀作品需通过扎实内容托举"名场面",串联时代文艺长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