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

搜索文档
用好消费贷贴息应打好“组合拳”
经济观察报· 2025-08-19 18:31
消费贷贴息政策分析 政策背景与核心观点 - 居民部门当前处于去杠杆阶段,提振消费面临挑战,消费贷贴息政策被视为"组合拳"中的一项工具[1][5] - 8月12日财政部等三部委推出《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首次由中央财政对消费贷款定向补贴,体现政策向"民生支持"倾斜[2] - 2022年以来样本银行消费贷平均利率从6%降至3%,但同期住户消费贷款同比增速显著下行,显示利率下行未有效刺激贷款增长[3] 政策机制与限制 - 贴息规则:年息贴息比例1个百分点且不超过合同利率50%,当前3%的消费贷利率可降至2%[4] - 贴息流程:财政部门预拨资金,经办机构直接扣减贴息部分,实际仍按3%利率获得回报[4] - 政策覆盖范围限于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地方性银行及其他机构面临不对等竞争[4] 政策效果评估 - 消费贷贴息无法替代以旧换新政策,因前者补贴信贷工具(限额/期限受限),后者直接补贴消费品[2][3] - 消费增速变化主导贷款增长,而非反之,3000元贴息对大额消费(如汽车)决策影响有限[3] - 2023年配套政策包括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3000亿元以旧换新特别国债及1000亿元育儿补贴预算[4] 行业影响 - 贴息政策显著利好覆盖范围内的国有大行、股份行及头部消费金融公司,激励其扩大信贷投放[4] - 未被覆盖的地方性银行和中小消费金融公司可能面临市场份额挤压,需关注未来政策扩围可能[4]
前7个月财政收入由负转正,卖地收入降幅收窄
搜狐财经· 2025-08-19 16:49
全国财政收支情况 - 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5839亿元 同比增长0.1% 较上半年下降0.3%转为正增长 [1] -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538亿元 同比下降2% 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8个百分点 [1] -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收入77301亿元 同比增长1.8% 涨幅较上半年上升0.2个百分点 [1] 税收与非税收入 - 1-7月全国税收收入110933亿元 同比下降0.3% 降幅较上半年收窄0.9个百分点 [2] - 非税收入24906亿元 同比增长2% 增速较上半年回落1.7个百分点 [2] 财政支出结构 - 1-7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60737亿元 同比增长3.4% 涨幅与上半年持平 [2] - 中央本级支出23327亿元 同比增长8.8% 地方支出137410亿元 同比增长2.5% [2]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同比上涨9.8% 教育支出涨5.7% 卫生和健康支出涨5.3% [3] 政府性基金预算 - 1-7月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3124亿元 同比下降0.7% 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7个百分点 [5] -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2596亿元 同比增长8.8% 地方政府本级收入20528亿元 同比下降1.8% [5] -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16950亿元 同比下降4.6% 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9个百分点 [5] 财政政策展望 - 中诚信国际建议加快地方债发行节奏 前置债务置换 考虑增发特别国债及房地产收储专项基金 [5] - 中银国际预测财政将重点支持居民转移性收入 消费品以旧换新 以及高技术产业和基建投资 [6]
7月金融数据点评:提振内需的重要性上升
中银国际· 2025-08-19 13:39
社融数据表现 - 7月新增社融1.16万亿元,同比多增3893亿元,但环比少增3.04万亿元,低于预期的1.41万亿元[2] - 社融存量同比增长9.0%,较6月上升0.09个百分点,略低于预期的9.08%[2] - 政府债券融资同比多增5559亿元至12440亿元,成为支撑社融的主要因素[2][3] 信贷与存款变动 - 7月新增人民币贷款-4263亿元,同比少增3455亿元,环比少增2.79万亿元[2] - 居民存款同比少增7800亿元至-11100亿元,显示存款搬家现象[2][8] - 非银存款同比多增1.39万亿元至2.14万亿元,反映资本市场资金流入[2][8] 货币供应与政策 - M2同比增长8.8%,较6月上升0.5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5.6%,上升1.0个百分点[2][4] - 央行7月公开市场净投放资金2680亿元[2] - 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3900亿元,显示生产端可能受外部关税影响[2][8] 结构变化与趋势 - 社融存量中政府债券占比上升0.24个百分点,人民币贷款占比下降0.25个百分点[2][6] - 直接融资(企业债+股票)同比多增1029亿元,表现相对较好[2][3] - 居民中长期贷款结束连续四个月同比多增,转为少增1200亿元[2][8]
长江期货市场交易指引-20250818
长江期货· 2025-08-18 11:31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对各期货品种给出投资策略与行情展望,涉及宏观金融、黑色建材、有色金属、能源化工、棉纺产业链、农业畜牧等领域,综合分析各品种的基本面、宏观因素及市场动态,为投资提供参考[1][6][8]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宏观金融 - 股指建议逢低做多,中期趋势向上未改,短线或借高点震荡洗盘,有仓位可持有或回调锁仓,无仓位可回调做多[1][6] - 国债震荡运行,需关注居民资金流向及资金面摩擦风险,短期内暂避调整,波动放大后需更强交易技术和经验[6] 黑色建材 - 螺纹钢区间交易,价格探底回升,现货价格下跌,基本面供需矛盾不突出,短期涨跌空间有限[1][8] - 铁矿石震荡偏强,盘面先涨后跌,供给发运有变化,需求端铁水产量高位,阅兵预期利好[8][9] - 双焦震荡运行,焦煤供需矛盾不突出,价格下方空间受限但有短期调整可能;焦炭供需偏紧,需关注政策、产量及成本影响[9][10] 有色金属 - 铜区间交易或观望,价格先涨后跌再回稳,宏观利好,基本面低库存有支撑,消费淡季上涨驱动力不足,后期旺季需求或提振[1][11][12] - 铝建议待回落后逢低布局多单,铝土矿价格有支撑,产能有变化,需求处于淡旺季转换,周末事件或使周一低开,结合经验和季节可布局多单[1][12] - 镍建议观望或逢高做空,镍矿价格下跌放缓,精炼镍过剩,镍铁价格持稳,不锈钢价格震荡,中长期供给过剩[1][16] - 锡区间交易,产量有变化,供需缺口改善,需求淡季,库存中等,预计价格有支撑,关注供应复产和需求回暖[1][17] - 黄金和白银区间交易,PPI数据、首脑会晤等使避险情绪降温,价格回调,但市场对美国财政和地缘局势有担忧,预计下方有支撑,可回调后逢低买入[1][17][18] 能源化工 - PVC震荡,成本利润低位,供应高且投产压力大,需求地产弱势,出口有风险,供需偏弱势,关注宏观、出口、库存等因素[1][20][21] - 烧碱震荡偏强,宏观影响待关注,供应充裕,需求有刚性支撑但增速放缓,关注下游备货节奏[21][22][23] - 苯乙烯震荡,成本受油价等影响,供应有复产和投产预期,需求有走弱风险,宏观偏好,关注多方面因素[24] - 橡胶偏强震荡,产区多雨影响新胶释放,成本支撑强,抛储未达预期,下游控产或压制反弹,关注库存和开工情况[25][26] - 尿素中性,供应环比减少,农业需求零散,复合肥开工提升,价格下有支撑上有压力,区间操作[27] - 甲醇中性,供应环比下降,下游需求分化,库存港口累库,盘面震荡偏弱[29] - 聚烯烃偏弱震荡,成本有不确定性,下游处于淡旺季交替,开工回升慢,关注多方面因素[30] - 纯碱空09多05套利,受政策影响期碱上涨,实际影响有限,供需上中游累库,产业端利空,09仓单压力大,维持09空头[32] 棉纺产业链 - 棉花棉纱震荡偏强,全球棉花供需好转,宏观环境变好,旺季预期和现货紧张使价格预期偏强[34] - 苹果震荡偏强,库存富士行情稳淡,早熟果质量有差异,销区需求不佳,低库存和生长影响有望维持高位震荡[34][35] - 红枣震荡偏强,枣树进入膨果期,坐果情况较好,关注降雨对质量影响,市场成交有差异,价格预期震荡上行[35] 农业畜牧 - 生猪整体承压,短期09多空博弈观望,11、01有旺季预期但反弹承压,03淡季承压,05受政策支撑,关注多05空03套利[36][38] - 鸡蛋逢高偏空,现货可能小幅反弹,市场情绪悲观,淘鸡是关键,盘面近弱远强,可空近多远持有,关注多方面因素[39][40] - 玉米区间震荡,现货窄幅波动,09基差平均,区间运行,关注政策和替代品情况,中长期新季玉米有供应压力和成本下移问题[40][41][42] - 豆粕上涨有限,美豆供需收紧但上涨有限,国内8 - 9月到港充裕,M2511、M2601多单滚动持有,现货企业建多头寸[43] - 油脂震荡偏强,短期回调有限,建议回调多思路,关注菜油11 - 01反套,各油脂品种受不同因素影响[44][46][47]
秒懂财政:从财政四本账到大财政的经济意义
2025-08-18 09:00
中国财政体系与政策分析 财政体系构成 - 中国财政体系由四本账构成:一般公共预算占比约60% 政府性基金占比约20%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占比较小 社保基金占比逐步攀升[1][3] - 一般公共预算以税收为主 税收收入占比85% 其中增值税 消费税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四大税种贡献约70%税收收入[1][4] - 政府性基金主要依赖土地出让收入 占比达80% 支出用于地产和基建[1][9][10] - 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来自国央企利润上缴 量级约6000多亿元 上缴比例近年提高至50%[1][11] - 社保基金支出规模大 2023年支出约9.9万亿元 保险费收入仅8.3万亿元 存在约2万亿元缺口依赖财政补贴[1][13] 税收结构与特点 - 税收以间接税为主导 增值税和消费税属于间接税 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属于直接税[4] - 选择间接税原因包括征收方便 减少偷漏税 鼓励地方政府扩大生产以增加财力[5] - 非税收入包括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及国有资本经营收益 对地方政府具有重要意义[6] - 国央企利润上缴差别取决于股东身份 财政部股东企业计入第一本账 国资委监管企业计入第三本账[7] 支出结构与刚性 - 第一本账支出主要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约4万亿元 教育 卫生健康三项合计接近40% 属于刚性支出[8] - 基建相关支出占比约20%多 曾经最高达30% 近年占比下降[8][15] - 债务付息支出占比4% 低于美国的13%-15%[8] - 第一本账收入约21-22万亿元 支出约27万亿元 存在赤字[8] 赤字与债务情况 - 2025年狭义赤字率提升至4% 为历史最高水平[16] - 广义赤字率约8%到10% 与日本过去30年情况类似[1][16][18] - 政府发债类型包括普通国债 一般债 特别国债和专项债 后两者有项目对应和审批限制[17] - 广义赤字率未来几年难以迅速下降 需要经济结构调整和通胀回升[1][18] 财政政策与宏观经济 - 2025年上半年政府债券发行同比增加4万亿元 显著影响社融 M1 M2等指标[21] - 下半年发行量预计同比减少2万亿元 可能导致指标回落[21] - Q3关注政策性金融工具落地 规模约3000至5000亿元[21] - Q4期待增量财政措施出台 如新批政府债额度或调用明年额度[21] 杠杆率与改革空间 - 中央政府杠杆率约20% 地方政府含隐性债务杠杆率约80% 总计100%[19] - 整体杠杆率低于美国和日本 存在加杠杆空间[19] - 加杠杆需要结构性改革 产业结构转型 投资与消费模式转变[19] - 去杠杆过程困难 需要科技革命 生产效率提升和良好环境配合[20] 其他重要内容 - 四本账之间可相互划转资金 但第四本账资金只能用于当年社保支出[13][14] - 民生和科技支出比例增加 基建支出占比整体下降[15] - 人口老龄化加剧社保基金缺口 增加财政压力[1][13] - 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 财政政策更受关注[2]
中央财政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四季度政策或迎新一轮布局
华夏时报· 2025-08-16 22:49
宏观经济表现 - 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 [2] - 7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6.7%,1至7月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同比增长5.5% [2] - 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商品零售额增长4%,1至7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2% [2] -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二季度增速加快至5.4% [3] 行业亮点 - 新能源汽车、节能家电、智能家电消费保持较快增长 [3] - 1至7月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15.2%,上半年设备工器具投资同比增长17.3% [3] - "两重"政策带动一季度基建投资增速达11.5%,高于2024年全年增速9.2% [3] 政策动向 - 中央财经委会议强调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地方政府和行业协会积极响应 [6] - 发改委安排超3000亿元支持2025年第三批"两重"建设项目,涵盖城市更新等领域 [7] - 预计将优化以旧换新政策,补贴范围扩大到必需品及出口转内销商品 [7] - 建议加快专项债和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节奏,适时新设政策性金融工具 [9] 投资趋势 - 地方政府主导的城市更新和中央政府"两重"项目投资将扩张 [6] - 老旧小区、厂房、城中村改造及市政基础设施更新投资或迎来扩容 [7] - 预期四季度可能提升赤字率和增发超长期特别国债 [9] 消费促进措施 - 已公布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和免费学前教育政策 [6] - 建议减少购车购房限制,发展数字消费、情绪消费等新业态 [7] - 鼓励布局下沉市场,激活县域经济活力 [7]
华泰证券:财政政策持续有效发力是稳内需、稳信心的关键
证券时报网· 2025-08-16 09:36
外需与关税政策 - 美国关税政策扰动下降 外需不确定性边际下降但需观察全球"抢出口"热潮退却后贸易活动减速的影响 [1] - 8月上旬美国"对等关税"逐步落地 可能明显推升美国加权平均进口关税水平 外需走势面临不确定性 [1] 财政政策与内需 - 财政政策持续有效发力是稳内需、稳信心的关键 [1] - 1—6月广义财政支出(含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同比增长8.9% 较去年同期-2.8%显著提升 对上半年经济增长贡献较大 [1] - 国内财政在前置发力后或需适时加力 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对投资的有效提振效果值得关注 [1]
华夏时评:多样化提振消费,财政发力空间大
华夏时报· 2025-08-15 21:10
财政贴息政策 - 财政部联合多部门发布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首次对个人消费贷款进行贴息,涵盖家用汽车、养老生育、教育培训等多个领域,贴息比例为1个百分点,政策实施期为1年 [2] - 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聚焦餐饮住宿、健康、养老等8类主要消费服务领域,贴息比例同样为1个百分点,可贴息1年 [2] - 政策旨在助力居民消费和提升经营主体服务水平,被媒体称为消费贷款领域的"国补",与现有政策形成"组合拳" [3] 育儿补贴政策 - 育儿补贴制度从2025年1月1日起实施,补贴对象为3周岁以下婴幼儿,补贴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不分城乡、民族和区域 [4] - 政策实现三孩生育政策下家庭支持的全覆盖,按年发放至婴幼儿年满3周岁 [4] 免费学前教育政策 - 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 [4] - 政策强化普及普惠,稳妥有序推进,加大政府投入,补助资金由中央与地方共同分担,中央财政承担主要部分 [4] 养老金调整政策 - 从2025年1月1日起提高2024年底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幅度为2024年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2% [5] - 部分退休人员已开始领取新增养老金收入 [5] 财政政策趋势 - 财政政策力度持续加大,范围更加精准,成为提振消费和保障民生的重要工具 [6] - 财政支出聚焦最需要领域,通过杠杆作用撬动消费增长的空间仍然很大 [6]
用好消费贷贴息应打好“组合拳”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20:35
财政贴息政策核心内容 - 财政部等三部委印发《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通过定向降息降低消费领域融资成本 [1] - 政策体现财政思路转向"投资于人"和"民生支持",首次以中央财政对消费贷款进行定向补贴 [1] - 贴息政策与以旧换新政策存在差异:前者补贴信贷工具(年息1个百分点,利率从3%降至2%),后者直接补贴消费品 [1][3] 政策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 国有大行、股份行和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受益显著,经办机构可获3%利息回报但仅按2%销售产品 [3] - 地方性银行和其他消费金融公司面临不对等竞争,政策覆盖范围需扩围以平衡市场 [3] - 金融机构消费贷投放力度可能提升,但当前政策覆盖范围狭窄或限制实际效果 [2][3] 消费贷与消费市场关系 - 消费贷款增速与社零增速无明确因果关系,消费市场活跃带动贷款增长而非反之 [2] - 消费贷利率从6%降至3%但同期贷款增速显著下行,显示融资成本下降对边际消费倾向改善有限 [2] - 汽车等大额消费决策受3000元贴息影响较小,政策撬动万亿增量消费的预期可能过高 [1][2] 财政政策组合措施 - 除消费贷贴息外,今年已推出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3000亿元以旧换新特别国债及1000亿元育儿补贴 [3] - 财政收支紧平衡下政策以审慎扩支为基调,需多管齐下发挥"组合拳"效应 [3][4]
保民生、促消费,财政政策持续加码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15 18:52
作者 |第一财经 陈益刊 近期一揽子财政政策出台,将更多财政资金"投资于人"保民生,并加力促消费稳经济。 7月底,《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对外公开。自2025年1月1日起,对3岁以下的婴幼儿每个月发放 300元育儿补贴,超过2800万婴幼儿直接受益,一个新生儿3年累计最高可以获得10800元财政补贴资 金。按照工作计划,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8月31日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申领。 2025.08.15 本文字数:1589,阅读时长大约3分钟 8月12日财政部等发布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政策实 施方案》,分别对符合条件的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贴息一个百分点,分别最高贴息3000 元和10000元,降低居民和经营主体的信贷成本,从而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同时,通过撬动更多信贷资 金精准投向消费领域,提振消费畅通经济循环。 财政部副部长廖岷近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对居民个人消费贷款和消费领域的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 实施贴息政策,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实施,所以也被媒体称为消费贷款领域的又一次"国补",这可以说是 非常形象的,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扩大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