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胶原蛋白

搜索文档
“可复美”一年卖出45亿元,重组胶原蛋白巨头巨子生物发长文释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6 23:29
核心争议 - 香港大学化学博士郝宇通过自媒体发布检测报告,指控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涉嫌成分造假,检测显示重组胶原蛋白实际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标注下限0.1%,且关键成分甘氨酸未检出[2][3][4] - 郝宇团队采用高精度HPLC法并添加18个氨基酸内标校准,进行盲测和复测,结果一致显示胶原蛋白含量严重不足,质疑巨子生物使用的内部检测方法[5] - 巨子生物迅速回应称产品合规,已参考药典及行业标准检测多批次产品,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大于0.1%,与网传数据不符,并质疑郝宇检测方法未被行业标准收录[6] 产品技术质疑 - 可复美"胶原棒"中聚谷氨酸钠(0.1004%)和精氨酸(0.1579%)含量符合非微量标准但被排在重组胶原蛋白之后,涉嫌违反《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含量降序排列规则[3] - 巨子生物宣称的"Mini小分子型重组胶原蛋白"分子量仅217道尔顿,从生物化学角度看最多由两个氨基酸组成,无法形成稳定的胶原蛋白三股螺旋结构,与宣传的"功能性蛋白"存在本质差异[3] - 郝宇检测未检出甘氨酸,直接挑战巨子生物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真实性,因甘氨酸是胶原蛋白关键结构成分,占比高达三分之一[3] 公司回应与后续 - 巨子生物表示已委托多家权威第三方机构采用多种方法检测产品,承诺结果出炉后第一时间披露,同时透露已收集固定证据将追究造谣者法律责任[6][7] - 郝宇称巨子生物声明未完全回应其提出的三个问题,仅就检测结果做简单澄清,将准备更具体声明进一步探讨产品检测、技术及方法细节[7] - 公司方姓负责人表示已官方发声,目前不接受任何媒体采访[7] 行业背景与影响 - 可复美品牌2011年推出,号称国内首款获批二类械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2023年、2024年分别实现销售收入27.88亿元、45.42亿元,占公司总营收79%、82%[8] - 国内尚无统一的重组胶原蛋白检测方法和标准,不同机构采用ELISA法、LC-MS法、HPLC法等结果差异显著,标准缺失加剧品牌与消费者矛盾[9] - 此次争议暴露出重组胶原蛋白检测的行业性问题,本质是一场技术标准与商业利益的博弈[9]
测不到胶原?医美龙头被质疑造假风波发酵,今日股价一度重挫10%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22:31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被质疑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不达标,引发品牌信誉和技术真实性危机 [1][7][9] - 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导致争议持续发酵,可能冲击公司业绩和行业透明度 [12][15][17] -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处于高速增长期,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布局但面临技术和商业化挑战 [19][20][22] 胶原蛋白检测争议 - 第三方检测显示可复美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0.1%的法规备案下限,且未检出标志性氨基酸甘氨酸 [9] - 巨子生物回应称多批次检测含量均超0.1%,质疑检测方法不符合行业标准 [11] - 争议核心在于国内缺乏统一的成品检测标准,不同方法结果差异显著 [12] 市场影响 - 巨子生物股价5月26日下跌4.04%,市值788.19亿港元,相关企业股价均受波及 [4] - 可复美1.0版本产品已从主要电商平台下架,2.0版本上线后销售超10万单 [16] - 争议可能影响"618"大促销售,引发退货潮和渠道商观望情绪 [15] 公司业绩 - 2022-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从23.75亿元增至55.39亿元,净利润从10亿元增至20.62亿元 [16] - 可复美2023-2024年销售收入分别为27.88亿元和45.42亿元,占总营收79%和82% [16] - 被质疑的"胶原棒"产品3年销售超5.15亿支,服务111.25万消费者 [16] 行业现状 - 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192.4亿元,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2030年2193.8亿元 [20] - 锦波生物2024年营收14.43亿元(同比+84.92%),净利润7.32亿元(同比+144.27%),毛利率92.02% [20] - 丸美生物2024年营收29.7亿元(同比+33.44%),净利润3.42亿元(同比+31.69%),胶原蛋白产品GMV增长96% [21][22] 技术发展 - 巨子生物2006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吨级生产突破,目前拥有IV型胶原蛋白专利 [19][17] - 锦波生物实现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覆盖4000家医疗机构 [20] - 丸美生物进入重组胶原蛋白2.0时代,实现纤维结构和羧基化程度与人体相同 [21]
巨子生物因可复美配方起争议,两大核心问题待解
新浪财经· 2025-05-26 21:56
核心观点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因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争议陷入舆论风波 博主质疑其核心产品胶原棒中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仅为0.0177% 远低于宣传的0.1%以上 [1][4] - 巨子生物回应称指控不实 公布自检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高于0.1% 并质疑对方检测方法未经完整验证 [1][5] - 争议背后是化妆品行业缺乏重组胶原蛋白的法定检测标准 导致各方对检测方法和成分定义存在分歧 [3][6] 重组胶原蛋白含量争议 - 博主通过HPLC检测发现胶原棒氨基酸总含量仅0.0177% 推算重组胶原蛋白含量远低于0.1% 与成分标注不符 [4] - 巨子生物依据医药行业标准YY/T 1947-2025检测 结果显示含量高于0.1% 并指出产品中可溶性胶原排序第七位 添加量大于0.1% [5][6] - 专家指出争议源于化妆品行业尚未建立重组胶原蛋白法定检测标准 不同检测方法需进行方法学验证 [6][7] 重组胶原蛋白定义争议 - 博主质疑产品中未检出胶原蛋白核心氨基酸甘氨酸 认为不能称为重组胶原蛋白 [9][10] - 巨子生物回应称检测方法需验证 并称产品中含有217道尔顿的胶原三肽及其他胶原肽 [9][11] - 博主反驳称217道尔顿更符合二肽特征 且未检出甘氨酸排除了三肽可能性 核心仍是含量极低问题 [11][12] 行业标准缺失问题 - 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尚无行业及国家标准 导致检测方法、成分定义和标签合规性存在争议空间 [3][6] - 国家药监局已启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巨子生物表示参与其中 [9] - 专家指出原料形态与标注方式理解落差可能导致混淆 如溶液添加量与干重含量差异 [7]
“测不到胶原”风波发酵:巨子生物陷信任危机,重组胶原蛋白市场震荡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20:09
巨子生物舆论风波 - 巨子生物旗下明星产品可复美被检测报告质疑"重组胶原蛋白测不到胶原",引发品牌信誉和技术真实性争议 [1] - 检测报告指出可复美产品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低于0.1%法规下限,且未检出标志性氨基酸甘氨酸 [3] - 公司声明产品通过药监备案,胶原蛋白含量超0.1%,质疑自媒体检测方法未纳入行业标准 [3][4] - 争议焦点在于行业缺乏统一检测标准,不同机构结果差异大,国家药监局已启动相关行业标准制定 [5] 市场反应与业绩影响 - 舆论风波导致巨子生物股价下跌4.04%,总市值788.19亿港元,同行企业股价也普遍下跌 [2] - 可复美1.0版本产品已从主要电商平台下架,2.0版本上线后销售超10万单 [7] - 可复美产品3年销售超5.15亿支,2024年销售收入45.42亿元占总营收82% [6][7] - 2022-2024年公司营收从23.75亿元增至55.39亿元,净利润从10亿元增至20.62亿元 [7] 重组胶原蛋白行业现状 - 2022年中国重组胶原蛋白市场规模192.4亿元,预计2025年达585.7亿元,2030年达2193.8亿元 [10] - 行业头部企业包括巨子生物、锦波生物等,锦波生物2024年营收14.43亿元同比增长84.92% [10][11] - 多家企业布局重组胶原蛋白:锦波生物获批三类医疗器械,丸美生物进入2.0时代,福瑞达聚焦医美赛道 [10][11][12] - 行业面临技术争议、标准缺失和商业竞争等挑战,亟待建立科学检测体系和透明监管框架 [8][12] 企业技术布局 - 巨子生物2006年实现重组胶原蛋白吨级突破,可复美2.0版本新增专利重组IV型胶原蛋白 [9][7] - 锦波生物实现重组III型人源化胶原蛋白规模化生产,覆盖4000家医疗机构 [10][11] - 丸美生物开发出具备纤维结构和羧基化程度相同的2.0版重组胶原蛋白 [11] - 福瑞达通过技术创新和医美合作推动胶原蛋白产品增长,双11销售突破2000万元 [12]
化学博士质疑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成分造假,医美新贵巨子生物急回应
国际金融报· 2025-05-26 19:55
股价表现 - 巨子生物5月26日股价一度跌超8%至70.1港元,收盘报73.6港元,跌幅4.04%,市值788亿港元 [1] - 5月23日股价已收跌5.72%,市值从900亿港元蒸发至788亿港元 [1][7] 产品质疑事件 - 化学博士郝宇通过自媒体发布检测报告,指出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未达0.1%的"非微量添加"标准 [3] - 报告质疑产品宣称的"217道尔顿Mini小分子胶原蛋白"实为二肽结构,可能夸大宣传 [3] - 公司回应称产品经三重验证体系,不存在造假,并出示内部检测报告显示胶原蛋白含量为0.27%-0.28% [4] - 公司承诺将委托第三方机构复检并公布结果 [4] 行业竞争格局 - 华熙生物5月17日发文暗指巨子生物遭券商研报过度追捧,涉及9家券商的10篇研报 [6][7] - 医美行业竞争从产品销售升级至资本估值和技术路线之争 [7] - 华熙生物正从B2B原料商转型B2C品牌,推出"润百颜"作为第二增长曲线 [7] 公司财务数据 - 2024年巨子生物营收56.78亿元(+56.53%),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42.06%) [8] - 同期华熙生物营收53.71亿元(-11.61%),净利润1.74亿元(-70.59%) [8] - 巨子生物研发费用1.07亿元,占营收比不足2% [8] 市场地位对比 - 截至5月26日,巨子生物市值788亿元,高于华熙生物(242亿元)和锦波生物(433亿元) [7] - 巨子生物通过DTC模式绑定头部主播实现业绩高增长 [8]
股价大跌!美妆龙头遭质疑,公司回应!多家券商研报被“声讨”
证券时报· 2025-05-26 17:05
巨子生物产品质疑事件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测不出重组胶原蛋白,检测结果显示含量仅0.0177%,未达到化妆品标签标识规范要求的0.1%以上[1][7][8][9] - 巨子生物股价受此影响开盘跌超8%,收盘跌幅4.04%,市值跌破800亿港元[2] - 可复美品牌回应称多批次检测结果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与网传数据严重不符,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测[12] 巨子生物公司背景 - 公司实控人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及其丈夫严建亚,通过juzi holding持股56.5%[4][13][14] - 公司是中国重组胶原蛋白领域龙头企业,产品覆盖功效性护肤品、医用敷料、医疗器械及功能性食品三大领域[14] - 核心品牌可复美主打医用敷料和术后修复,可丽金定位中高端抗衰老市场,产品已进入1700家公立医院、3000家私立医院及诊所等渠道[14] 巨子生物财务表现 - 2024年可复美创收45.4亿元同比增长62.9%,可丽金创收8.4亿元同比增长36.3%[15] - 2019-2024年营收从9亿元增长至55亿元,净利润从5.5亿元增至20.6亿元[16] - 公司毛利率高达82%,处于行业70%-90%的高毛利区间[16] 行业竞争动态 - 华熙生物发文驳斥透明质酸"过时论",将矛头指向重组胶原蛋白概念,并点名9家券商的10篇涉及巨子生物的研报[17][18][20][21] - 华熙生物认为重组胶原蛋白的兴起是"浮躁资本"构建的题材幻象,研报中的比较性结论具有误导性[21] - 行业被称为"女人的茅台",具有高毛利率、女性创业者主导等特点[16]
股价大跌!美妆龙头遭质疑,公司回应!多家券商研报被“声讨”
券商中国· 2025-05-26 12:58
巨子生物股价下跌及产品质疑 - 巨子生物开盘跌超8%,截至上午收盘跌幅为3.52%,市值跌破800亿港元 [1] - 美妆博主"大嘴博士"质疑巨子生物旗下可复美重组胶原蛋白精华测不出胶原蛋白,含量仅0.0177%,未达到0.1%的非微量添加标准 [3] - 可复美回应称多批次检测结果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与网传数据严重不符,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检测 [6] 巨子生物公司背景 - 实控人为西北大学副校长范代娣及其丈夫严建亚,夫妇通过juzi holding持股56.5% [7] - 公司是中国重组胶原蛋白领域龙头企业,产品矩阵覆盖功效性护肤品、医用敷料、医疗器械及功能性食品三大领域 [7] - 核心品牌可复美主打医用敷料和术后修复,可丽金定位中高端抗衰老市场 [7] - 产品已进入1700家公立医院、3000家私立医院及诊所、650家OTC以及6000家CS/KA门店 [7] 巨子生物财务表现 - 2024年可复美营收45.4亿元,同比增长62.9%;可丽金营收8.4亿元,同比增长36.3% [8] - 2019年至2024年,营收从9亿元增长至55亿元,净利润从5.5亿元增至20.6亿元 [8] - 毛利率高达82%,处于行业70%-90%的高毛利区间 [8] - 2022年IPO融资5.84亿港元,2024年配售融资16.41亿港元,2025年拟配售融资23.33亿港元 [9] 行业竞争与券商研报争议 - 华熙生物发文驳斥透明质酸"过时论",并将矛头指向重组胶原蛋白概念 [11] - 华熙生物点名9家券商的10篇研报,认为这些研报助推了"玻尿酸过时论",伤害了中国优势产业 [11][12] - 被点名的研报普遍看好重组胶原蛋白在美白、抗衰、再生、修复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及安全性优势 [11]
440亿医美新贵范代娣陷争议风暴 巨子生物依赖单品研发费率仅1.9%
长江商报· 2025-05-26 09:08
公司概况 - 巨子生物核心产品为可复美和可丽金,主打重组胶原蛋白技术,2024年营收55.39亿元,同比增长57.17%,归母净利润20.62亿元,同比增长42.06% [7] - 公司2022年登陆港交所,截至2025年5月23日市值821亿港元(约753亿元人民币),创始人范代娣通过家族信托持股56.10%,合计持股财富约440亿元 [4] - 可复美品牌营收占比从2019年30.3%升至2024年82%,可丽金品牌营收占比萎缩至15.2% [7] 技术研发 - 2000年范代娣团队突破基因工程技术,研发出全球首个"重组类人胶原蛋白",获得中国第一项重组胶原蛋白发明专利 [1][3] - 2024年研发投入仅1.07亿元,占营收1.9%,远低于同行华熙生物(7.13%)和锦波生物(4.92%) [7][8] - 核心专利多集中于2005-2013年,新品迭代缓慢,而同行锦波生物已推出重组Ⅲ型胶原蛋白注射剂"薇旖美" [8] 市场争议 - 2025年5月美妆博主质疑可复美产品测不出重组胶原蛋白成分,公司发文严正驳斥 [1][5] - 此前可复美被曝涉嫌添加违禁成分表皮生长因子(EGF),虽经检测澄清但暴露供应链管理问题 [7] - 华熙生物2025年5月发文暗指"重组胶原蛋白概念被资本市场过度炒作",矛头疑似指向巨子生物 [5] 创始人背景 - 范代娣1966年生于陕西,1984年就读西北大学无机化工专业,1994年获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化工博士学位 [2] - 放弃上海工作和出国机会,在西北大学40平方米实验室开始医用大分子研究,2001年与丈夫创立巨子生物 [2][3] - 2025年4月履新西北大学副校长,2023年7月辞去公司执行董事职务由女儿严钰博接任 [5][6]
市值超800亿的巨子生物陷质量“罗生门” 重组胶原蛋白热潮遇“逆流”
新浪财经· 2025-05-25 23:58
公司动态 - 巨子生物旗下品牌可复美被美妆行业大V"大嘴博士"质疑其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含量仅0.0177%,未达到我国化妆品标签标识规范要求的0.1%以上 [1][4] - 可复美回应称公司多批次检测结果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与网传数据严重不符,并已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进一步检测 [6] - 行业人士指出类似"有效成分检测不出来"的情况在业内常见,可能原因包括成分添加问题、检测方法不当或配方导致降解 [6] 行业争议 - "大嘴博士"和华熙生物均认为市面上重组胶原蛋白产品本质是一种肽,与人体内胶原蛋白不同,质疑其有效性 [7][9] - 重组胶原蛋白技术目前只能部分仿制人体胶原蛋白,导致市场出现各种标签的胶原蛋白类产品 [9] - 华熙生物此前曾抨击投资圈"追捧重组胶原蛋白,贬低透明质酸",为此次争议预热 [7] 市场发展 - 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已涌现巨子生物和锦波生物两家头部企业,市值分别突破800亿港元和逼近500亿元 [10] - 多家上市公司如丸美生物、福瑞达、敷尔佳等均已推出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华熙生物将其视为第二增长曲线 [10] -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到2027年我国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市场规模将增至1083亿元,功效性护肤品市场规模将达64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55% [10]
800亿市值巨头被质疑造假,创始人刚成陕西新首富
凤凰网财经· 2025-05-25 21:30
博主的质疑 - 博主通过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检测可复美"胶原棒"产品,结果显示重组胶原蛋白总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行业规定的0.1%最低标准 [1][2] - 检测未发现重组胶原蛋白核心成分甘氨酸,而根据公司创始人著作,胶原肽链中甘氨酸应占氨基酸残基的1/3 [2] - 博主质疑公司涉嫌配方表造假,因产品标注"可溶性胶原"为第一大非微量添加成分,但实际含量不符 [2] 公司的回应 - 可复美声明称内部多批次检测显示胶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并公布检测数据为0.27%、0.27%、0.28% [7] - 公司质疑博主检测方法未列入行业标准且未经方法学验证,同时未使用公司提供的原料进行检测 [9] - 公司已委托多家第三方机构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复检,承诺将公布结果 [8] 历史争议事件 - 2024年4月有消费者投诉使用产品后出现面部肿胀,自行送检称检出违禁成分EGF [10] - 公司声明称第三方检测未发现EGF,陕西省药监局两次检查也未发现违规添加行为 [10] - 药监局最终作出不予立案决定 [10] 公司基本面 - 巨子生物为"重组胶原蛋白第一股",旗下拥有可复美、可丽金等品牌,市值达821亿港元 [11] - 2024年公司收入55.39亿元(+57.17%),净利润20.62亿元(+42.06%) [14] - 创始人夫妇持股市值超450亿元,成为陕西新首富 [13] - 创始人范代娣近期出任西北大学副校长,已清退在上市公司的主要职务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