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东北振兴
icon
搜索文档
【人民日报】一座城对四位英雄的深情纪念
人民日报· 2025-08-18 14:08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 - 哈尔滨以东北抗联英烈命名靖宇街、尚志大街、兆麟街和一曼街四条街道 通过街道命名和景观建设强化红色文化标识 [1][2] - 建设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一曼公园、尚志纪念馆等红色场馆 形成街道周边的红色记忆集群 [2] - 创新打造大型实景演出《遇见·哈尔滨》 通过光影艺术和戏剧表演活化红色故事 [3] 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2024年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1.79亿人次 实现旅游总花费2314.2亿元 两项指标同比增长均超30% [3] - 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通过"老建筑+新消费"模式更新 道外区以文旅作为经济转型抓手推动老城复兴 [3] - 政府提供5年免租金政策支持文创产业 靖宇街口文创中心吸引20多位年轻人创业 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 [3] 城市品牌战略升级 - 官方明确将哈尔滨定位为"红色旅游名城" 通过文物活化利用推动革命文物资源"活起来" [3] - 红色文化成为城市精神内核 既为创业者提供精神动力 也作为文创产品的设计灵感来源 [3] - 文旅热潮显现城市发展潜力 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实现双向提升 [3]
铁龙物流上周获融资净买入1676.46万元,居两市第478位
金融界· 2025-08-18 08:31
融资交易数据 - 上周累计融资净买入额1676.46万元 居两市第478位 [1] - 上周融资买入额8974.37万元 偿还额7297.91万元 [1] 资金流向表现 - 近5日主力资金净流入1555.44万元 区间涨幅3.42% [1] - 近10日主力资金净流入760.19万元 区间涨幅0.98% [1]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全称为中铁铁龙集装箱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3年 总部位于大连市 [1] - 注册资本130552.1874万人民币 实缴资本39174万人民币 [1] - 法定代表人李丰岩 主营业务为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 [1] 概念板块归属 - 所属概念包括物流行业 辽宁板块 标准普尔 富时罗素 养老金 沪股通 融资融券 [1] - 涉及主题包括中俄贸易概念 碳交易 冷链物流 东北振兴 快递概念 一带一路 央国企改革 铁路基建 [1] 企业经营生态 - 对外投资企业33家 参与招投标项目62次 [1] - 拥有商标信息33条 专利信息49条 行政许可15个 [1]
一座城对四位英雄的深情纪念
人民日报· 2025-08-18 06:20
红色文化传承与文旅发展 - 哈尔滨市通过4条以东北抗联英烈命名的街道(靖宇街、尚志大街、兆麟街、一曼街)传承红色记忆,每条街道背后均有具体英雄事迹和历史事件支撑 [1][2] - 城市内分布多处红色地标,包括东北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博物馆、一曼公园、杨靖宇红军小学等,形成系统性红色文化载体 [2] 文旅产业创新与实景演出 - 哈尔滨马迭尔文旅投资集团推出大型实景演出《遇见·哈尔滨》,以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故事为核心内容,强化红色旅游吸引力 [3] - 演出通过光影技术和沉浸式表演(如赵一曼绝笔信独白片段)增强感染力,推动红色文化传播与文旅融合 [3] 政策支持与街区活化 - 道外区以中华巴洛克历史文化街区为试点,提供5年免租金等政策支持文创产业,吸引20余位年轻人创业,开发"东北振兴"主题产品 [3] - 政府推动"老建筑+新消费"模式,将文旅作为经济转型抓手,2024年哈尔滨接待游客1.79亿人次,旅游总花费2314.2亿元,同比增长超30% [3] 红色资源挖掘与城市定位 - 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强调持续挖掘红色文化,活化利用文物资源(如革命文物、红色馆藏),保持英雄精神传承 [3] - 城市定位为"英雄之城",通过红色旅游名城建设与历史街区复兴(如靖宇街中华巴洛克街区)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收益双提升 [3]
全国台联两岸媒体人辽宁行活动启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8-15 08:40
活动概况 - 全国台联2025年两岸媒体人辽宁行活动于8月14日在辽宁沈阳启动 参与人员包括来自海峡两岸和香港的20余名媒体人 活动时长7天 主题涵盖纪念抗战胜利和台湾光复80周年 东北振兴 两岸融合发展 [1] - 活动行程覆盖沈阳 大连 丹东 盘锦等地 包括参访九·一八历史博物馆 抗美援朝纪念馆 万忠墓 旅顺日俄监狱旧址等历史纪念场所 并走访大型国企及当地台商台青 [1][2] 活动意义 - 两岸媒体人被赋予记录时代变迁 传递两岸声音 守护家园情怀 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重要使命 需努力展现真实大陆形象 反映两岸一家亲情感 [1] - 活动旨在通过媒体传播打破信息茧房 纠正岛内民众对大陆认知偏差 当前台海形势严峻复杂 民进党当局持续阻挠两岸交流 [1] 历史背景与地域联系 - 2025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及台湾光复80周年 辽宁与台湾存在共同抗战记忆和历史血脉联系 [2] - 历史上大量台胞北上辽宁参与新中国建设 使辽宁成为北方台胞聚居最多的省份之一 本次活动通过媒体笔触再现历史与现实共鸣 [2] 主办方与活动历史 - 活动由全国台联主办 辽宁省台联承办 自2016年起已连续举办9届 覆盖海南 陕西 青海 内蒙古 云南等10余个省份 [2]
松发股份重大重组完成 40亿元配套融资落地
证券日报网· 2025-08-12 18:43
重大资产重组及融资完成 - 公司成功完成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项目 近40亿元配套融资圆满落地 [1] - 发行吸引22家优质投资者报价 报价区间36.44元/股至41.90元/股 申购总规模43.95亿元 最终发行价36.67元/股 [1] - 西南证券发行团队开拓资产管理公司、产业投资者等全新渠道 历经两个多月获投资者认可 [1] 业务转型与战略布局 - 公司置入恒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船舶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务 实现船用发动机自主可控生产 [2] - 恒力重工2024年新接订单全球第五、中国第四 作为全球领先的民营船舶制造企业 [2] - 配套资金近40亿元投向绿色高端装备制造项目和国际化船舶研发设计中心项目 [2] 技术升级与行业影响 - 募投项目建成后部分车间将实现自动化、无人化生产 [2] - 公司将建造超大型油轮、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船舶 增强能源运输和海洋资源开发保障能力 [2] - 重组体现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 助力中国船舶行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更主动地位 [2]
全球连线丨世界首条高寒高铁安全运送旅客超10亿人次
新华网· 2025-08-12 13:50
核心观点 - 哈大高铁累计运送旅客突破10亿人次 显示其作为关键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营规模和市场渗透力 [1] 运营与技术成就 - 哈大高铁是世界首条高寒高铁 2012年12月开通运营 沿线冬夏温差超70摄氏度 [3] - 公司自主掌握高寒高铁运营维护技术 实现全列车厢恒温 攻克路基冻胀控制问题 [3] - 实行"冬夏一张运行图" 全年按300公里时速运行 提升运营效率 [3] - 建立气象灾害预警系统和冰雪处置措施 填补世界高寒高铁技术空白 [5] 经济与社会影响 - 形成纵贯黑吉辽的高铁主轴 构建以沈阳、长春、大连为中心的2小时经济圈 [6] - 激活东北地区短途游、周末游等旅游项目 促进区域消费活力 [5] - 四通八达的高铁网络持续为东北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 [6]
在东北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时代的注脚
虎嗅· 2025-07-25 20:16
工业摄影艺术 - 王玉文用40多年时间记录中国工业发展历程 作品兼具宏大叙事与人文关怀 [3][13] - 工业摄影通过"灵光"概念连接时空 与东方"意境"理念相通 [1] 煤炭工业发展 - 抚顺西露煤矿开采118年 累计产量达3亿吨 占全国煤炭总量30% [4][5] - 该矿曾为亚洲第一大露天矿 日产量数万吨 年产能2000万吨 配套建设完整工人社区 [4][9] - 辽宁煤炭资源丰富 抚顺煤矿直接创造数千岗位 带动完整产业链 [5][9] 钢铁产业变迁 - 鞍钢厂区占鞍山市三分之一面积 计划经济时代GDP达32.78亿(1978年) [14][15] - 1998年国企改革中鞍钢大规模裁员 下岗工人面临生计困难 [16][18] - 当前鞍钢整合本钢、攀钢形成超级钢铁集团 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4] 东北工业转型 - 资源枯竭城市通过生态修复(绿化矿坑/湿地过滤甲烷)实现转型 [10] - 工业自动化与信息化融合催生新一代技术工人 如大连造船厂技术骨干白英豪 [27][28] - 东北形成高端制造集群 涵盖船舶、航空、机器人等领域 [24] 工业文化传承 - 工业遗址改造为博物馆、生态公园等文化设施 [10] - 王玉文摄影作品系统记录东北工业发展历程 成为重要文化载体 [3][13][25] - "振兴东北"战略推动产业与文化双重复兴 [28][30]
老工业基地的传奇与复兴 齐齐哈尔转型发展纪实
金融时报· 2025-07-03 10:08
齐齐哈尔工业发展概况 - 齐齐哈尔是共和国工业版图上的功勋之城,承载苏联援建"156项重点工程"重任,孕育无数"新中国第一"的工业摇篮 [1][2]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东北并召开座谈会,强调要肩负历史重任、加强改革创新、调动人才积极性 [2] - 2024年齐齐哈尔技术革新成果显著: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5户,新建科创平台24个,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4% [14] 中国一重集团转型案例 - 2016年亏损57亿元,机构臃肿(职工11000人,管理人员占1/3),通过干部人事改革(8名干部仅2人竞聘上岗)和技术革新实现扭亏 [3][4] - 2018年营收跃升至139.3亿元,剥离非核心业务并向新能源领域拓展 [5] - 突破核电锻件等关键技术垄断,2024年9月获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产业工人 [6][7] 中车齐车集团智能化转型 - 2014年因铁路货车订单锐减出现亿元亏损,2018年通过货车业务重组成立子集团 [7] - 实施14条智能产线改造:人员减少82%,劳动生产率提升5倍,上心盘生产线效率提高34%并年省人工成本300万元 [9][10] - 海外业务占比达30%,包括坦桑尼亚1430辆货车订单及全球首发碳纤维轻量化货车 [10] 北满特钢重组案例 - 作为"156项重点工程"中唯一的特殊钢企业,曾濒临破产后被建龙集团收购 [4] - 通过整合东北钢铁资源、注入资金升级环保、对接资本市场等措施实现重生 [4] 金融支持作用 - 进出口银行2014年至今累计提供33.8亿元政策性贷款,为中车齐车节省财务费用1.3亿元 [11] - 中国银行协助处理坦桑尼亚项目跨境结算风险,提供信用证业务专业支持 [12] 产业升级成效 - 装备制造和食品加工两大产业链企业突破200户,集群规模增长5% [14] - 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普惠金融贷款发放规模达200亿元 [14]
在这里,看见一个时代
金融时报· 2025-07-03 09:43
东北工业历史与转型 - 齐齐哈尔作为东北工业重镇,在"一五计划"期间承接苏联援建的三大重点项目(重型机械厂、特殊钢钢厂、热电厂),奠定工业基础并创造多项"国家第一"[1] - 中国一重等企业曾形成完整产业生态,厂区配套学校医院,体现"共和国工业长子"地位[1] - 90年代后东北工业陷入困境,面临设备老化、管理滞后、市场竞争加剧等问题,导致大规模下岗潮[2] 企业改革案例 - 中国一重通过从"制造"转向"创造"实现营收跃升,但当前面临传统市场弱化、核心技术突破困难等新挑战[2][3] - 北满特钢通过建龙集团重整实现复苏,成为整合东北钢铁资源的关键支点[2] - 齐车集团通过机构精简和智能化转型突破市场寒冬,拓展国内外市场[2][4] 转型核心策略 - 中国一重推动研产供销服一体化运营模式重构,以数字化和绿色转型重塑竞争力[4] - 改革聚焦人力解放、制度革新、技术突破三大方向,金融支持起到关键润滑作用[2] - 齐车集团通过"壮士断腕"式机构改革结合智能化技术升级实现转型[4] 当前挑战与应对 - 装备制造业竞争加剧导致中国一重陷入"低端内卷、高端缺失"困境,客户需求升级倒逼运营模式变革[3] - 企业内部存在因循守旧、本位主义等问题,需通过文化重塑激发创新活力[3] - 转型过程伴随机构精简阵痛和技术研发投入等"粗粝细节",体现改革实质性推进[4] 行业象征意义 - 万吨水压机等传统工业设备象征东北工业历史,当前转型反映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进程[5] - 企业改革案例形成"多声部交响曲",体现东北振兴与全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联动性[5]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
经济日报· 2025-06-27 05:56
东北振兴战略与国企改革 - 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取得显著成效,辽宁省属企业2024年利润同比增长7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1%,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50.7% [2][6] - 国有企业体制机制改革突破明显,辽宁省经理层任期制契约化管理覆盖率100%,新进员工公开招聘比例100%,经理层成员内部收入差距倍数达2.2 [3] - 国有经济布局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辽宁省形成230亿元规模的"辽宁国资基金系",新组建数智集团、科创集团等,吉林省推动资本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集中 [4] 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升级 - 东北新兴产业规模扩大,拥有1201家高技术制造业企业、2973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占比达17.35% [9] - 半导体装备产业成为亮点,沈阳芯源微是国内唯一能量产前道涂胶显影设备的厂商,富创精密可量产7纳米工艺零部件,2024年沈阳半导体装备产业总产值超100亿元 [8] - 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加速,辽宁省建立90个工业互联网平台、222个数字化车间,鞍钢55条生产线完成智能升级,关键工序数控应用率超80% [10] 特色文旅产业发展 - 东北冰雪旅游带动效应显著,2025年春节假期三省旅游总收入达1211亿元,2024年全年旅游收入占GDP比重约25.8% [16] - 文旅资源优势突出,拥有森林、冰雪等自然景观及多元文化资源,2024年三省一区通过旅游业协同发展决定,打造国际旅游品牌 [14][15] - 冰雪产业形成完整链条,从运动装备到文化IP全面布局,哈尔滨亚冬会显著拉动消费和投资 [13][16] 中俄东北-远东经贸合作 - 中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23年东北与远东贸易额270亿美元占中俄贸易11.2%,预计2030年占比将升至20% [19] - 产业合作深入多个领域,黑龙江在远东开发耕地750万亩,"中俄新陆路粮食走廊"运输谷物700万吨,沈阳装备制造园供应俄70%矿山设备 [20] - 未来合作重点包括建立总部基地、自贸试验区对接、资源能源开发及探索边境自由贸易区,东北三省对俄贸易额2024年达784亿美元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