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协作

搜索文档
生成式AI引领微软工作革新:UX设计与人机协作的新篇章
搜狐财经· 2025-07-20 16:07
生成式AI对UX设计领域的影响 - 生成式AI正在重塑UX设计领域 成为推动变革的关键力量 微软数字部门作为先锋 积极探索将Microsoft Copilot等AI技术融入设计与开发工作 [1] - AI改变了产品设计师的工作流程 从传统精心制作原型转变为"活页书"式的动态设计 AI在用户体验关键节点扮演"指挥家"角色 [1] - 设计AI驱动产品与传统应用有本质不同 各开发环节协同方式需重新定义 微软采用Fluent AI设计语言结合LLM驱动的Copilot 实现界面元素"即时响应" [2] AI驱动的设计流程变革 - 设计师工作重心从标准UI设计转向提示词表达逻辑 动态自适应卡片设计 以及在用户体验场景中寻求一致性 [2] - AI打破传统线性工作流程束缚 设计师可直接与产品经理 工程师同步设计提示词 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4] - 设计理念从固定线性流程转变为开放抽象框架 设计成为"一系列可能性的集合" [4] AI对团队协作模式的改变 - AI促进各领域人员并肩协作 快速对齐计划与目标 改变传统分步完成的工作方式 [4] - 微软为工程师制定Copilot响应"规模化指南" 确保AI提供一致可靠回复 探索与工程 数据科学团队的"规模化协作" [4] - 用户体验和设计团队仍需对体验质量与结果负责 尽管生成式AI功能强大 [4] AI在用户测试中的应用潜力 - AI有望覆盖所有使用场景 实现更精准高效的测试 改变传统抽样测试的局限性 [5] - AI能够"看见"人类无法覆盖的全部细节 实现应用全面测试 解决设计问题分析繁琐的痛点 [5] - AI重塑用户体验本身 从线性输出转变为多界面协同 需要大量设计思考和数据质量支撑 [5] AI在员工事务管理中的扩展应用 - AI可协助处理日常事务 如找停车位 筛选员工福利 助力设施管理等 [6] - AI帮助经理整合多方反馈 关联员工绩效评估 甚至可协同员工撰写绩效评估 [6] - 面对变革需保持乐观态度 核心问题未变 但AI提供了预判需求和预测可能性的新方法 [6] 企业应用生成式AI的建议 - 将AI视为协作伙伴 赋能设计流程 加速迭代 同时理解其能力与局限 作为增强创造力的工具 [10] - 设计应注重适应性和个性化 打造动态调整界面 需收集优化数据 迭代AI模型 重视伦理考量 [10] - 人机关系从简单交互迈向深度协作 需探索人机共生新范式 [8][10] 行业活动与趋势 - IXDC国际体验设计大会将聚焦"人机共生:人工智能时代人机协作新范式" 汇聚前沿理念与实践 [10] - 大会为探索人机协作提供平台 将于2025年10月29日-11月1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 [9][10]
AI如何赋能科技教育?看深圳罗外实现精准赋能到创意迸发
南方都市报· 2025-07-18 08:41
AI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创新 - AI从教学工具升级为激活科技教育内核的"变革引擎",在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的实践中展现出创新动能 [2] - 通用技术课堂采用"需求倒推"逻辑,通过AI驱动文创设计,实现"用户需求-技术实现-设计美学"三位一体的创作模式 [2] - 学生通过自然语言与AI工具深度对话,将创意转化为可视化设计方案,覆盖产品设计全流程 [4] 教学模式的革新 - 教师角色转型为"智能教学架构师",设计人机协作学习脚本并把控技术边界 [5] - 学生升级为"创作项目主理人",在AI辅助下主导设计流程和管理进度 [5] - 编程课堂采用"理论解构+AI赋能"模式,将晦涩概念转化为可视化思维盛宴 [7] AI在编程教学中的实践 - Python基础课程结合AI安全攻防环节,模拟恶意代码注入场景,强化学生安全编程意识 [7] - 学生通过实战任务如"整数计算器"和"全功能计算器",掌握输入输出函数及保留小数等实用技巧 [7] - AI赋能下的代码简洁之美帮助学生理解编程逻辑,为进阶学习筑牢基础 [7] AI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 《当博物馆遇上AI》课堂打破学科壁垒,构建科技与人文深度交融的创新模式 [8] - 学生通过GAI智能对话快速梳理AI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类别,效率显著提升 [8] - AI工具提供3D建模、AR交互等技术框架,并基于历史数据库推荐策展方案 [8] AI在创意与作品孵化中的作用 - AI化身"灵感催化器",依托跨领域知识图谱生成延展性建议,拓展创意维度 [10] - 在作品孵化阶段,AI以工程化思维推动创意从概念验证到成品落地的全周期孵化 [11] - AI在迭代环节展现多维度评估价值,基于行业专家视角生成精准优化建议 [13]
议程公布 |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具身智能专题论坛、康养机器人专题论坛
机器人圈· 2025-07-17 21:40
2025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大会 - 大会由《机器人技术与应用》杂志社发起,联合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等多家权威机构支持,将于2025年7月22-24日在齐齐哈尔市举办 [1] - 设置两大专题论坛:"具身智能专题论坛"(7月23日下午)和"康养机器人专题论坛"(7月24日上午) [1] 具身智能专题论坛 - 论坛聚焦具身智能核心技术创新与跨行业应用,重点探讨认知导航、动态运动控制、人机协作等前沿方向 [2] - 专家报告环节涵盖6项关键技术:动态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岳裕丰)、矿山特种场景智能化(王雷)、足式机器人动态运动控制(张国腾)、多模态感知融合(杨琨)、健康监护智能预警(武传艳)、非结构化环境操作(付天宇) [3] - 硕博快闪报告环节展示青年学者在工业、医疗等领域的具身智能应用创新 [4] - 具体日程安排显示每个专家报告时长为30分钟,从14:00持续至17:30 [5] 康养机器人专题论坛 - 论坛聚焦老龄化社会应对技术,由科技部研究员刘进长担任主席,设置7个专家报告和6个硕博快闪报告 [6] - 专家报告重点包括:老龄化机器人赋能路径(张建华)、三级照护场景应用(兰陟)、下肢康复外骨骼(郭朝)、AI精准康复评估(姬冰)、针灸机器人(何昭水)、仿生臂手系统(张庭)、个性化康复方案(盛译萱) [6] - 青年学者快闪报告涵盖下肢康复轨迹规划(王辛诚)、心血管健康感知(谢诗琴)、多姿态康复机器人(于鸿飞)、便携式fNIRS系统(项嘉垚)、冲浪模拟机器人(高鼎)、理疗机器人视觉定位(冀伟雄) [7][8]
这家AI律所爆火,1小时搞定合同审核,红杉、贝恩都看上了
36氪· 2025-07-15 12:19
公司融资与定位 - Crosby获得红杉美国和贝恩资本580万美元种子轮融资 [2] - 公司专注服务GTM型高增长初创公司,聚焦销售合同审查效率提升 [2] - 将传统2-7天的合同审核时间压缩至60分钟内,中位时间58分钟,提速80%以上 [2][11] 商业模式创新 - 采用"AI预处理+持证律师审核"的双重服务逻辑 [2] - 提出"合同即API"理念,将合同流程设计为可调用、可追踪的技术接口 [5][7] - 采用固定定价+按文档收费模式,替代传统小时计费 [8] - 自建律师事务所实现"双实体"运营:Crosby Legal PLLC(律所)和Crosby Legal Inc(技术公司) [11][14] 技术实现与效率 - 自研AI代理技术实现闭环交付,非单纯工具提供 [13] - AI自动处理80-90%重复性工作,人工监督确保质量 [13] - 系统与Slack/CRM/Email等工具集成,实现流程自动化 [9][15] - 自动识别风险条款并红线标注,持证律师负责最终审核 [11] 市场策略与客户案例 - 主动锁定GTM驱动型初创公司,解决合同卡脖子问题 [13] - 2024年1月上线后已处理1000+份合同,客户包括Cursor、Clay、UnifyGTM等 [2][16][17][18] - 通过试点项目+真实反馈驱动产品-led增长 [8][19] - 案例显示:Cursor创收加速、Clay实现当天红线反馈、UnifyGTM流程提速80% [16][17][20] 团队构成 - 19人团队包含法律部(来自Cooley、斯坦福和哈佛法学院)和工程团队(来自Meta、谷歌、Ramp) [21][22] - 法律团队专注战略判断与合规,工程团队擅长快速迭代和MVP构建 [22] 行业背景 - 法律服务是价值3000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合同速度是核心痛点 [4] - 传统律所流程繁琐,与快节奏商业需求脱节 [4] - 公司为人机协作重新设计业务流程提供商业化案例 [3]
重磅!Science子刊最新封面!里程碑突破:机器人首次自主手术100%成功!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1 18:35
手术机器人技术突破 - 全球首次机器人独立完成复杂软组织手术,无需外科医生直接操作,成功率100% [1][2] - SRT-H机器人完成8例胆囊切除术关键步骤,平均耗时317秒,平均自我纠正6次 [3][10] - 机器人具备360度无死角观察能力,采用分层大脑架构,高层策略负责决策,低层策略负责执行 [6][11][15] 技术细节与创新 - 采用混合相对动作表示技术解决运动误差问题 [15] - 训练数据包括34个猪胆囊上的16,000条轨迹,总时长17小时 [18] - 机器人能处理17种任务指令和18种纠正指令,使用自然语言交互 [13][14][17] 性能对比与验证 - 与人类医生对比:机器人精准度和稳定性更优,平均抖动低一个数量级 [32][33] - 数据量影响测试:使用100%训练数据时成功率100%,33.3%数据时成功率降至66.7% [24][25] - GPT-4o无法完成手术规划,显示专业领域AI需要专门训练 [26][27] 应用前景与挑战 - 目标打造通用手术机器人,目前处于高度自主级别(LoA IV) [38] - 潜在应用场景包括偏远地区医疗、太空站和深海基地等极端环境 [40] - 面临活体手术挑战如器官起伏、应急处理和伦理问题 [37]
Devin 教你做 Agent:把 AI 当做需要指导的初级开发者
Founder Park· 2025-07-07 20:08
编程智能体实践指南核心观点 - 将AI视为需要明确指导的初级开发者而非魔法工具,资深工程师(Senior到Staff级别)因天然具备管理能力而能最快掌握智能体工具 [1] - 中大型任务(1-6小时工作量)采用智能体可节省约80%时间,技术功底和代码库理解仍是核心,但工作方式需转变为工程经理式多任务管理 [1][8] - 自主编程智能体已能端到端完成从想法到PR交付的全流程,显著提升工程师多任务处理能力,需适应与AI新同事的协作模式 [8][9] 基础与日常应用 - **指令具体化**:需明确实现路径而非仅下达目标,如单元测试需指定功能边界和mock方式 [11][12] - **起点定位**:告知代码库入口或参考文档,避免无效探索,例如新增Google模型支持时指引具体目录 [13] - **防御性提示**:预判潜在错误点并提前澄清,如提醒C++绑定需重新编译测试 [14] - **反馈闭环**:利用类型检查、单元测试等工具构建验证体系,强类型语言更利于AI迭代修正 [15] 复杂任务管理 - **分阶段执行**:对跨模块任务设置检查点(如数据库→后端→前端分步确认),避免错误累积 [26][27] - **草稿生成**:AI完成PR初稿可节省80%时间,但需提供清晰架构设计并预留人工精修空间 [24] - **联合规划**:利用Agent探索模糊需求,如通过"规划模式"理解认证系统工作原理 [25] - **验证强化**:在AI频繁修改区域大幅增加测试覆盖率,如Python转C++前增强单元测试 [29] 自动化与定制化 - **模板复用**:创建自动化提示词模板处理重复任务(如依赖升级、测试补充) [31][32] - **环境统一**:确保AI开发环境与团队完全一致,包括语言版本、预装工具和登录状态 [35] - **知识沉淀**:将常见错误清单和架构规范固化至AI知识库,如服务路由添加指南 [38] - **工具赋能**:开发CLI工具辅助AI工作,如仅显示首个失败测试的脚本提升调试效率 [37] 局限性认知与应对 - **能力边界**:AI在视觉还原、复杂调试等方面较弱,需人类提供可能原因列表而非全权委托 [39][40] - **知识更新**:需主动提供新发布库的文档链接,避免使用过时API [42] - **止损策略**:当AI明显偏离轨道时应及时中止,推倒重来比持续修正更高效 [44][46] - **权限管理**:为AI创建专属账户和隔离测试环境,仅授予最小必要权限 [47][48]
Figma千亿IPO背后,你的饭碗真会被AI抢走吗?
搜狐财经· 2025-07-07 18:18
Figma上市与AI战略 - Figma冲刺纽交所上市,估值突破千亿大关,被誉为"设计界Google Docs"的SaaS企业 [1] - 云端协作模式覆盖95%《财富》500强客户,年营收增速近50% [1] - 招股书中"AI"一词被提及超200次,既是增长引擎也是竞争焦虑来源 [1] - 推出AI工具Figma Make可自动生成交互原型,AI白板FigJam能秒速总结会议要点 [1] AI工具对行业的冲击 - AI工具重构"从灵感到落地"路径,引发行业对人机角色替代的隐忧 [1] - 单点工具无法解决跨系统、跨角色的全链路效率瓶颈,存在"最后一公里"割裂问题 [4] - Figma警示"AI可能让软件维护更复杂",反映工具型AI的局限性 [4] 实在Agent的解决方案 - 定位为贯穿全流程的AI智能体中枢,非单一功能工具 [4] - 实现自然语言需求到PRD文档、设计原型、前端代码、运营素材的全自动闭环 [4] - 底层逻辑是业务逻辑深度解耦与重组,让人回归创造性决策 [4] - 具备跨系统调度能力,打通Figma、GitHub、WPS等异构平台 [6] - 支持意图理解进化与安全可控的自动化,可私有化部署杜绝黑箱风险 [6] 行业竞争格局演变 - Figma千亿IPO印证AI协作市场爆发,下一战场是碎片化工具整合 [5] - 竞争焦点转向将AI工具转化为"活"的业务生命体 [5] - 行业探索方向包括AI对业务进化的理解推动与人机协作边界拓展 [6]
Devin Coding Agent提效80%指南:把AI当初级开发者 | Jinqiu Select
锦秋集· 2025-07-02 20:56
编程智能体实践指南核心观点 - 将AI视为需要明确指导的初级开发者而非魔法工具[1] - 资深工程师(Senior到Staff级别)采用智能体工具最快 因其天然具备管理初级开发者的能力[2] - 中大型任务(1-6小时工作量)可节省约80%时间[2] - 技术功底和代码库理解依然重要 但工作方式需转变为同时管理多个"初级开发者"(智能体)[7] 核心方法论 基础原则 - 清晰指令:明确测试功能/边界情况/依赖模拟 而非笼统要求[3][16] - 合理预期:大任务可节省80%时间但需设置检查点(规划→实现→测试→审查)[3][28] - 持续验证:提供完整CI/测试环境 在AI常改动区域增加测试覆盖率[3][33] 日常应用技巧 - 即时委派:将突发需求直接交由智能体处理[5][21] - 移动办公:通过手机端处理紧急bug[5][23] - 并行决策:让智能体实现多种架构方案再选择[5][25] - 自动化琐事:依赖升级/文档更新/测试用例补充[5][24] 复杂任务处理 - 分阶段实施:规划→模块A→测试→审查→模块B的检查点机制[30][31] - 防御性提示:预判可能错误并提前澄清 如C++绑定需重新编译[18] - 知识沉淀:将团队常见错误和验证方法存入智能体知识库[32][36] 高级定制化 - 环境配置:确保智能体开发环境与团队完全一致(语言版本/依赖包)[38][40] - CLI工具开发:创建专用命令行工具提升智能体效率[41] - 事件响应:对接告警系统实现自动日志分析和根因推测[37] 局限性管理 - 视觉还原:需依赖设计系统而非像素级还原[44] - 知识更新:需主动提供新发布库的官方文档[45] - 安全策略:使用只读API密钥和隔离测试环境[51][52] 行业趋势 - 编程智能体已完成从代码补全(Copilot)到端到端交付(Devin)的进化[11] - 自主Agent形态多样化 可集成于Slack/GitHub等日常工作工具[14] - 工程师角色向"工程经理"转型 需同时监督多个智能体工作流[7][53]
日本为何在AI人形机器人竞赛中落伍︱鞠川阳子话养老
第一财经· 2025-06-29 20:47
日本护理机器人行业发展现状 - 日本人口老龄化加速导致护理需求激增,护工短缺问题持续数十年,推动机器人替代方案发展[1] - 人形医疗护理机器人市场预计2030年达50亿美元规模,年均增长率15%[1] - 日本政府2013年启动"机器人新战略",重点投资护理机器人领域,拨款23.9亿日元补贴24家企业开发[2] - 2020年后政府加大资助力度,通过NEDO等机构支持研发,制定护理机器人标准与认证机制[2] 主要企业及产品发展 - 丰田2005年启动合伙机器人计划,2012年推出HSR护理机器人,具备轮式移动、机械臂和语音交互功能[2][3] - 本田ASIMO机器人因250万美元高造价缺乏商业回报于2022年退役[4] - RIKEN与住友理工开发的Robear护理机器人因2000-3000万日元高成本终止项目[4] - 三菱重工Wakamaru机器人因高价格和功能限制2008年停产,2014年被淘汰[5] - 软银Pepper机器人因工作表现不佳无法带来商业回报,2020年出售相关公司[5][6] 行业挑战与问题 - 日本自主研发人形机器人存在造价极高问题,无法达到比人力更便宜的预期[7] - 实用性不足导致商业应用受限,多数产品停留在科研阶段[7] - AI领域落后影响机器人升级换代,缺乏与OpenAI等相当的AI公司[7][8] - 日本IT时代五大问题延续到AI时代:缺乏战略投入、企业保守、政府转型慢、人才不足、缺少全球平台[8] 未来发展趋势 - 医疗人形机器人在情感陪伴、康复训练和日常护理方面展现巨大潜力[9] - AI技术进步使机器人能更好理解人类需求,提高护理质量和效率[9] - 预计2030年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降低,类人机器人将在老年护理领域广泛应用[9] - 需加强政企合作推动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实现"人机协作"理想模式[1][9]
最前线 | 同传翻译“人机大战”实测:AI翻译精准度领先,人类译员流畅性占优
36氪· 2025-06-20 10:26
赛事概况 - 深圳举办"同传翻译人机大战2.0"AI翻译交流会,人工同传队伍与时空壶W4Pro产品在英语、日语、法语、西班牙语四语种同台竞技,直播观看人数超百万[1] - 赛事严格按国际会议标准搭建同传间,设置题库类目、专业词汇、嘈杂环境及地域口音干扰因素,评委从翻译准确性、流畅度、专业适配性及文化适配性四个维度评分[2] 比赛结果与技术表现 - AI智能队以1170分领先人工翻译队的1062分,评委认为人工在反应速度与流畅度占优,AI则在准确性表现更出色[8] - AI在专业术语处理优势显著,如准确翻译"神宗万历十年"等文化词汇,但第一句话翻译存在明显延时[5] - 时空壶W4Pro引入生成式大语言模型技术,显著提升上下文理解能力、复杂场景适应性及纠错能力[10] 行业趋势与专家观点 - 超三分之二语言服务商已使用AI工具,超四分之一开始研发定制模型,AI将大幅改变翻译行业形态[10] - 专业同传准确度通常低于90%,时空壶产品达96%,但需平衡技术精进与人文价值,加强校企合作[11] - 保守估计5年半内AI将带来社会巨变,乐观预测为1-3年,AI作为人类辅助工具的前景被普遍看好[11] 人机协作前景 - 标准化信息处理场景中AI展现术语准确性优势,高复杂度沟通领域人类译员的流畅表达与语境理解仍不可替代[11] - 未来或形成"人机协同战队"模式,AI处理基础信息与专业术语,人类专注语境优化与情感传递[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