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搜索文档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沪开幕 陈吉宁出席并致辞
新浪财经· 2025-10-25 18:32
论坛活动概况 - 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开幕式暨颁奖典礼在上海临港中心举行[1] -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出席活动并发表致辞[1] 宏观战略方向 -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十五五”时期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行系统擘画[1] - 战略部署强调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催生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动能[1] - 旨在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1] 上海科技创新举措 - 上海将聚焦基础科学、开放创新、人才成长深化探索[1] - 举措包括持续深耕基础研究、深化国际合作、厚植人才沃土[1] -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1] - 加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布局培育,以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1] 人才发展策略 -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1] - 支持青年科学家在重大科技任务中担当重任[1] - 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创新环境[1] - 激励科技工作者善抓“好问题”、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1] 国际合作与期望 - 与世界各国科学家携手推动知识、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1] - 共同破解全球性重大科学问题[1] - 期望科学家传播真知,提携后学,为上海及世界科学进步贡献智慧[1]
刘元春:“十五五”要为科创企业向创新链前端进发创造良好的政策和金融环境
搜狐财经· 2025-10-25 17:48
研发投入结构 - 中国研发强度为2.68% 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 但基础研究投入仅占总研发经费的6.91% 远低于美国的17% [1] - 中国在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阶段的投入比例较高 分别达到20%和约80% [1] - 基础研发投入不足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短板 企业对基础研发的投入不足是重要原因 [1] 研发主体与市场结构 - 民营企业是基础研发投入的重要力量 国有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正逐步加强 [2] - 预计未来将形成国企与民企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并行的格局 [2] - 基础研发的有效推进需要匹配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 而非过度竞争 存在市场结构与竞争间的"倒U"关系 [2] 政策与未来方向 - 在"十五五"期间 应聚焦于推动科创企业向创新链前端进发 创造更良好的政策与金融环境 [1] - 国家的政策、布局以及所有制结构的分布是"十五五"需要重点进行研究与布局的事项 [2] - 目标是使科创生态进一步升级 推动科技自立自强进入新阶段 [1]
阴和俊: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加快部署推进重大科技创新任务
证券时报网· 2025-10-24 12:38
科技创新战略核心 - 科技创新被定位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 [1] - “十五五”时期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1] 高质量科技供给部署 - 加快布局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基础研究 [1] - 强化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协同联动 [1]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无缝对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1] - 在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并运用数智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转型 [1] 科技体制改革深化 - 促进科技与财税、金融、产业、教育、人才高效协同,健全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机制 [2]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 [2] 区域创新发展策略 - 引导地方立足资源禀赋实现差异化发展,加强跨区域创新协同以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2] - 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行探索,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2]
“中国科技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人民网)
人民网· 2025-10-24 11:21
高技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增长 - 2025年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明显快于全部工业 [1]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 7%,比上年同期加快1 7个百分点 [1] - 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产品及绿色设备、绿色材料产量持续较快增长 [1]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与产业应用 - “十四五”期间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如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万米海试 [1]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1]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2] - 中国坚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带动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加速壮大 [2] 创新生态系统与国际认可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跃升至全球第十位,为新兴经济体首次进入前十 [3] - 国际人士认为中国市场主导、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充满活力,经济规模与庞大消费市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作用重要 [3] 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集聚 - 深圳市在“高校+研究院+企业”体系赋能下聚集7 4万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人民币 [4] - 数智技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升级,如拥有20余种语言实时翻译功能的智能玻璃屏 [4] 数智技术赋能社会与民生 - 自动导引运输机器人、自动化立体仓库等科技创新深度融入民众日常生活 [5] - 中国公共服务实现“一网通办”、“一网通享”,基层治理更加智慧高效 [5] 国际科技合作与成果共享 - 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9个政府间科技协议,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7] - 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牵头组织“深时数字地球”等计划 [7] - 中国国家电网光明电力大模型助力巴西电网智能化运维,华为为南非铁路部署智能系统,医疗AI技术在新加坡应用 [7] 参与全球创新治理 - 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牵头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 [8] - 共建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球开放共享 [8]
国有企业第三届“星火”创新创意大赛启动
辽宁日报· 2025-10-24 09:01
大赛概况 - 第三届辽宁省国有企业“星火”创新创意大赛于10月23日启动,主题为“星火无限·创新无界”,活动包括启动大会和科技创新成果展览推介 [1] - 大赛由辽宁省国资委联合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及锦州市政府共同主办 [1] 历史成果与品牌影响 - 2023年及2024年已举办的两届大赛累计吸引326家国企、1200余个团队参赛,诞生152项优秀成果 [1] - 历史项目中75个累计获得投资10.09亿元,85个项目获得实际生产应用 [1] - 培育出如“智能矿山5G+无人开采系统”、“石化装备数字孪生平台”等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项目,“星火”品牌已成为激发创新活力、促进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 [1] 本届大赛创新与拓展 - 本届大赛参赛主体在原有驻辽央企、省市属企业基础上,新增邀请科研院所、高校、医疗机构参加,与国企联合发起项目的民营企业也具备参赛资格 [2] - 引入“场外”评委进行线上投票以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加速市场化进程 [2] - 特别设立“揭榜挂帅”环节,由省属企业就特定领域关键技术难题及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发布需求榜单,征集技术解决方案 [2] 同期活动与成果 - 活动期间中国石油锦州石化公司、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完成了4组科技创新项目的落地签约 [2] - 大会配套设置两场创新交流论坛活动,并同步举办全省国企科技创新成果展 [2]
科技创新主体倍增,德城区“十四五”期间科技企业增长超370%
齐鲁晚报网· 2025-10-23 20:08
创新主体增长 - 德城区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145家 预计2025年底增至170家 较2020年底增长超370% [1] -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69家 较2020年底增长102.94% 已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3] 企业培育机制 - 全区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 系统性推动企业成长 [3] - 德化化工和凯盛晶华入选山东省首批科技小巨人企业 华鲁恒升获评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 [3] 创新驱动成效 - 科技型企业数量倍增与能级提升 证明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性 [3] - 科技型企业作为最活跃市场主体 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3]
“进入‘创新爆发期’的中国重塑世界科技版图”
人民日报· 2025-10-23 17:15
高技术制造业与服务业增长 - 今年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明显快于全部工业 [1]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7%,比上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 [1] - 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产品及绿色设备材料产量持续较快增长 [1]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 “十四五”时期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如“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万米海试 [1]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1]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2] 创新生态系统与国际认可 - 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跃升至全球第十位,为新兴经济体首次进入前十 [3] - 国际人士评价中国市场主导、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充满活力 [3] - 中国经济规模及庞大消费市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重要作用,在亚洲创新生态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 [3] 产业创新与智能化应用 - 深圳市聚集7.4万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人民币,形成“高校+研究院+企业”的产业协同体系 [4] - 阿里巴巴菜鸟无锡智能仓应用自动导引运输机器人和自动化立体仓库,展示物流智能化 [4][5] - 中国数智技术推动政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提升基层治理智慧化水平 [5] 国际合作与成果共享 - 中国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署119个政府间科技协议,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7] - 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牵头组织“深时数字地球”等计划 [7] - 在拉美、非洲、东南亚等地输出电网智能化、铁路智能系统、医疗AI等技术,惠及各国民众 [7] 全球科技治理参与 - 提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国际倡议,牵头发起“开放科学国际合作倡议” [8] - 共建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球开放共享 [8] - 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开放公平的国际科技发展环境 [8]
税务数据显示:青海工业创新投入与绿色动能同步提升
中国新闻网· 2025-10-22 20:41
工业创新投入 - 工业经营主体购进技术服务发票金额同比增长70.4% [2] - 购进知识产权服务发票金额同比增长3.7倍 [2] - 数字、软件、数据相关商品和服务采购投入同比分别增长1.5%、17.5%和20.3% [2] 智能化与自动化改造 - 用于提升生产效率的自动化设备采购发票金额同比增长6.5倍 [2] - 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改造需求旺盛,受益于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和绿色算力产业发展 [2] 绿色转型与能源结构 - 工业主体购进环境治理服务发票金额同比增长24% [2] - 清洁能源发电企业开票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1%,其中风力、太阳能发电销售收入分别增长9.8%和4.4% [2] 产业结构优化 - 五个高耗能制造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合计开票销售收入同比下降8.9% [3] - 数据显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节能减排成效显现 [3]
“中国科技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
人民日报· 2025-10-22 15:06
高技术制造业与智能产品增长 - 2025年三季度中国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明显快于全部工业 [1]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7%,比上年同期加快1.7个百分点 [1] - 机器人、3D打印设备等智能产品及绿色设备、绿色材料产量持续较快增长 [1]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 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 [2] - 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电站石岛湾基地投入商业运行 [2] - "天宫"空间站转入常态化运营,"嫦娥六号"实现月背采样返回,"海斗一号"完成万米海试 [1] - 5G通信实现大规模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稳居世界首位 [1] 创新生态系统与国际评价 -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跃升至全球第十位,为新兴经济体首次进入前十 [3] - 联合国副秘书长表示中国科技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正在重塑世界科技版图 [2] - 世界经济论坛执行董事指出中国经济规模及庞大消费市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发挥重要作用 [3] 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发展 - 深圳市聚集7.4万余家机器人相关企业,总产值超2000亿元人民币 [4] - 欧洲机器人协会副主席参加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调研全球首个通用具身智能平台 [2] - 中国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展出拥有20余种语言实时翻译功能的"老外友好型玻璃屏" [4] 数智技术应用与社会治理 - 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菜鸟无锡智能仓使用自动导引运输机器人和自动化立体仓库 [5] - 中国公共服务实现"一网通办"、"一网通享"、"接诉即办",基层治理更加智慧高效 [5] - 数智赋能推动中国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融合化升级 [4] 国际科技合作与成果共享 - 中国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9个政府间科技协议,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7] - 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等60多个国际大科学计划,牵头组织"深时数字地球"等计划 [7] - "蛟龙"号接受外国科学家参与科考,"天宫"空间站宣布迎接外国航天员 [7] 科技创新惠及全球民生 - 中国国家电网光明电力大模型助力巴西电网智能化运维 [7] - 华为为南非铁路部署智能系统,降低安全事件发生率,提升巡检运维效率 [7] - 中国医疗AI技术在新加坡医疗体系应用,提升肺结节筛查效率与准确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