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

搜索文档
“何以中国”?今天,我们与它们共同回答→
经济日报· 2025-06-15 16:19
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经济价值转化 - 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在抖音平台新增超2亿条 同比增长31% 非遗商品年销量超65亿单 [2] - 博物馆行业2024年接待观众14.91亿人次 同比增长15.5% 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 同比增长63.7% [2] - 文旅产业通过数字技术实现遗产活化 形成沉浸式演绎空间 非遗教学等新消费场景 [3] 科技赋能遗产保护与开发 - 大数据和机器人技术提升自然遗产保护效能 数字孪生技术实现文物永久保存 [4] - 手机应用和虚拟现实技术突破空间限制 使遗产体验触达率提升300% [4] -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实现考古 保护 展览三位一体运营模式 [4] 国际化发展机遇 - 免签政策推动"China Travel"热潮 文化遗产成为国际旅游核心吸引力 [5] - 文化IP国际化传播体系升级 带动遗产体验项目海外营收增长45% [5] - 非遗皮影 铜马凤冠等传统元素通过国潮文创实现出口额翻倍 [2][5] 产业融合创新 - 影视游戏行业深度挖掘遗产IP 相关衍生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28% [2] - 数字文旅将名山大川转化为虚拟景点 带动周边产业规模突破80亿元 [2] - 餐饮行业结合非遗技艺 推出限定产品线贡献12%营收增量 [2]
且看文物绽新彩
人民日报· 2025-06-14 06:01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 - 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让文物焕发新活力 绽放新光彩" [2] - 主场城市长沙举办"不尽长江滚滚来——长江与中华文明展"主题展览 展出包括凌家滩玉齿璜 十六国乐俑 青花松竹梅纹梅瓶等文物 [2]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新趋势 -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聚焦新发现 新视野 展现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新表达 新变化 新技艺 [3] - 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 包括利用AI技术解读甲骨文 还原英雄姓名等 [3] - 创新表现形式如90后演员演绎敦煌文化 "Z世代"创新糖画玩法 龙舟制作技艺传承与创新 [3] 重点展出文物 - 展出代表性文物包括:故宫建筑彩画纹样 凌家滩玉齿璜 王子午鼎 三星堆金面具 十六国乐俑 青花松竹梅纹梅瓶 [2]
楚雄彝绣年产值破11亿元 “指尖技艺”变身“指尖经济”
中国新闻网· 2025-06-12 23:21
2024年1月5日,在楚雄大剧院举行的首届楚雄时装周盛典。中新社记者李嘉娴摄 中新网昆明6月12日电 (陆希成)记者12日从在昆明举行的"楚雄彝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 ——丝路云裳·南博时装周专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4年楚雄彝绣产业产值突破11.3亿元,带动当地6 万名绣娘就业增收,这门"指尖艺术"正成为促进当地乡村振兴的"指尖经济"。 有近1800年历史的楚雄彝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2014年楚雄彝族服饰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其代表性活动——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已延续1350余年,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乡村T台"。 近年来,楚雄州通过"绣品变商品、绣片变名片、秀场变市场"的创新实践,推动这一千年技艺焕发新 生。 "从'乡村T台'到'国际舞台',彝绣实现了华丽转身。"中共楚雄州委副书记、州人民政府州长张文旺介 绍,楚雄州以永仁直苴彝族赛装节为根基,打造"楚雄时装周"品牌,推动彝绣走出国门。楚雄彝绣先后 登上纽约、米兰、巴黎等国际时装周,2024年第二届楚雄时装周还实现楚雄、昆明、北京、巴黎四地联 动,获160多个国家媒体关注,全网点击量达19.2亿次。 记者还从新闻发布会上获 ...
河南着力推动 文化繁荣兴盛丨文化的根,深植中原大地
河南日报· 2025-06-12 07:41
文化资源禀赋 - 河南拥有中国八大古都中的4座(郑州、开封、洛阳、安阳),世界文化遗产5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0处,不可移动文物65000余处 [8] - 作为现代考古学诞生地,河南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选定的中原地区6座中心性城邑中独占5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入选项目总数达55个,数量居全国第一 [10]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5个,通过数字技术活化展示(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复活"3800年前宫城) [4][6] 文旅产业潜力 - 2024年全省旅游接待量超10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万亿元 [9] -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打造殷墟甲骨文等世界级文化地标,创建世界级旅游景区及5A级景区 [16] - 郑州记忆1952油化厂旅游休闲街区转型为文化创意产业新地标,文旅消费场景持续完善 [6][16] 文化产业创新 - 微短剧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计划打造郑州微短剧创作之都,推动精品化发展 [11][14] - 运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开辟文化遗产活化新场景(如殷墟博物馆沉浸式体验甲骨文刻写) [5][6] - 布局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支持省管国有文化企业打造行业旗舰,促进"文化+科技""文化+制造"多元融合 [16] 文艺创作与公共文化 - 豫籍作家10部作品获茅盾文学奖(全国第一),11部获鲁迅文学奖(全国前列),豫剧成为最大地方剧种 [11] - 建成1200余座城市书房、1.2万家基层职工书屋、4.6万个基层阅读服务点,连续三年举办书香河南全民阅读大会 [12] - 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黄河之声"音乐会等活动,豫剧《朝阳沟》传唱60年经久不衰 [7][15] 精神文明建设 - 16个城市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数量全国第一),23个往届城市全部通过复查 [13] - 建成15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河南好人文化形成示范效应 [3][13] - 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 [16]
王安石变法的现代政治学解读
经济观察报· 2025-06-09 17:00
(原标题:王安石变法的现代政治学解读) 宋史是中国近现代一百多年来史学界的显学。宋史之所以成为显学,一个主要原因是,国祚319年的宋 代在长达2132年的中国皇朝历史中非常特别,它既有中国所有皇朝的一些共性,又呈现出其他皇朝没有 的"个性"——其中包含一些即使站在现代人眼光去看也令人着迷的个性。 中外史家对宋代有个性几乎没有异议,大家的分歧主要在宋代的个性到底是什么?这些个性对中国历史 而言又意味着什么?钱穆认为"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 以后,乃为后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莫不有变。"宋代带来的"变"是指什么?以最简化方式 概括,宋代中国散发出前所未有的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气息,这些气息在宋代之后大大地式微 了。 为什么宋代会出现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文化气息?一千个历史学家可能会有一千个说法。2025年 出版的《熙丰残照:北宋中期的改革》(以下简称《熙丰残照》)一书提供了一种包含制度经济学思维 的"政-法视角"。 个性之谜 本文所说的"政-法视角"中"政""法"指通过对政治与法律两方面进行考察去解释宋代的个性,这种研究视 角是一个形式化的概念,不同于当代中 ...
让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
人民日报· 2025-05-30 06:21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创新 -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保护有形村落、民居和特色建筑风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推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 - 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见证和精神的载体,需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系统保护、研究和传承,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2] - 通过科技手段全景展示壮族天琴艺术、传唱刘三姐歌谣、录制蒙古族呼麦艺术等,破解文化密码,焕发新活力[2] 创造性转化路径 - 少数民族文化需找到传统与现代契合点,将艺术、工艺、音乐、舞蹈等元素转化为具有时代感的文化产品[3] - 数字化技术使侗族大歌融入现代音乐创作,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片头曲的创新运用[3] - 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创造性对话可激活文化生命力[3] 创新性发展目标 - 创新需科技赋能,如高清数字采集技术让敦煌莫高窟壁画"飞天"走出洞窟并在"云端"展示[4] - 创新需产业支撑,通过"非遗+旅游""非遗+商业""非遗+场馆"等模式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4] - 创新需开放视野,如少数民族非遗宣传片登上美国纽约时报广场大屏,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魅力[4]
【宇伟观察】产业升级靠企业家精神|刘长征博士《临界点》一书给我们的启示
经济观察报· 2025-05-25 14:15
核心观点 - 现代化国家的必要充分条件是人的现代化,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三方面的现代化 [1] - 中国已进入产业转型升级的"临界点",有效市场、有为政府与持续发挥企业家精神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 - 工业革命是现代化国家的分水岭,工业革命后人均GDP增速显著提升,翻番时间从1400年缩短至35年 [12][13] - 产业升级的关键是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 [21][22]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框架 - 新结构经济学主张经济体需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出发,按照比较优势建立最优产业结构 [14] - "产业钻石模型"从内因分析产业转型升级,强调企业自生能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融合 [17] - EIGP分析框架将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特征、发展战略选择、产业政策和企业自生能力纳入统一体系 [18] 汽车产业转移历程 - 第一次转移:德国发明四轮汽油汽车,美国通过标准化生产实现汽车大众化 [15] - 第二次转移:二战后欧洲学习美国模式,形成最大汽车制造集群 [15] - 第三次转移:日本通过差异化竞争和精益生产模式,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 [15] - 第四次转移:中国加入WTO后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带来换道超车机遇 [16] 企业家精神与案例 - 企业家精神体现为前瞻性、决断力和冒险精神,是"创造性破坏"的推动者 [21] - 比亚迪、福耀集团、三星集团案例展示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发展逻辑 [18] - 中国企业家群体推动民营企业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铸就产业转型升级 [20] 工业化进程数据 - 工业革命前西欧国家人均GDP年增长仅0 05%,1400年翻一番 [12] - 18世纪后增速提升至1%,翻番时间缩短至70年 [13] - 19世纪中叶至今增速达2%,翻番时间进一步降至35年 [13]
用笔墨为城市立传
人民日报· 2025-05-25 05:52
(作者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 当然,"城市山水"并非一个新话题,此次重提城市山水,时代背景已然不同。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中国画"这三个字不再意味着保守和局限,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内核。这 也是我们依然坚守"笔墨"与"山水"的原因。 与传统山水不同,城市以表现人造建筑为主。以我多年的经验,城市山水创作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底蕴 的开掘与建筑本身精神属性的塑造。城市的介入为山水画注入了强烈的人文属性,也使其变得更为积 极、更具现实的深刻性,这正是当代城市山水区别于传统山水的重要特征。 城市入画,当然不是传统笔墨与当代题材的简单叠加,也不可能用传统的语言程式生套全新的内容,其 必然提出创造性转化的问题——在总体拓展的同时,如何凸显和把握中国画的艺术标准与核心价值。面 对生活的城市,当代的中国画家应该作出什么样的回应?当代中国画应该改变什么、坚持什么?这关乎 文化的发展,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当代的中国画创作实践在美术史上的位置。 在当代中国画创作中,城市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命题。我们生活在城市,城市入画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早在20多年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今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中国画 ...
长大后,我感受到我的灵气正在慢慢消失
虎嗅· 2025-05-23 09:15
为什么越长大,越感觉自己的灵气正在慢慢消失?小孩子随意说出口的话都是那么富有哲理,我们却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小时候我分明也总被夸赞很有 创造力啊? 那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看这个世界的方式正逐渐发生改变。 偶遇风景先摸手机而非驻足观赏,刷短视频时喜欢收藏一大堆"干货",甚至读一本书也要焦虑到底能用在哪里......我们好像越来越习惯了带着功利视角去 看这个世界,习惯用研究代替感受,习惯将世界与自我割裂开来。于是,我们那些最宝贵的感受正在慢慢失去,也错过了许多无法复刻的风景。 那我们究竟该如何摆脱社会规训,用更纯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呢?也许在里克·鲁宾《创意行为》一书中,我们能找到答案。 觉察 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我们针对事项,制定实现手头目标的策略。这相当于我们创造了一个程序。 觉察的运作方式不同。程序正在我们周围发生。是世界在行动, 我们只是在见证。我们对内容几乎没有控制力。 觉察是我们的天赋,使我们能够在此时此刻观察外界和自己内心正在进行的活动。而且我们可以在不干涉观察对象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注意到 自己的身体感觉、生生灭灭的思绪和感受、声音或图像、气味和味道。 通过抽离式的留意,觉察允许一朵花 ...
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发全省文旅系统干部群众热烈反响
河南日报· 2025-05-23 07:5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 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并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 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全省文化旅游战线的干部群众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真正 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 承、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故 事"。 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近年来,河南持续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文艺人才 队伍根基不断夯实,文艺创作佳作力作不断推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2024年,五年一届的全国大展第14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花落河南。展览接待观众约16万人次,网 络点击量突破2.2亿次,一幅幅匠心之作引发观众深深共鸣。 这是河南文化繁荣的生动注脚。河南文艺界不断出精品、出人才,戏剧、美术、书法、摄影、曲艺等艺术门 类在全国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