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禁带半导体
搜索文档
天岳先进股价微跌0.91% 港股上市首日表现亮眼
金融界· 2025-08-20 23:07
股价表现 - 2025年8月20日收盘价66.26元 较前日下跌0.61元[1] - 当日开盘价66.88元 最高价66.88元 最低价63.55元[1] - 成交量122756手 成交额8亿元[1] 港股上市表现 - 8月20日港交所挂牌上市 发行价42.80港元[1] - 港股收盘价45.54港元 较发行价上涨6.4%[1] 财务数据 - 2024年营收17.68亿元 净利润1.79亿元[1] - 海外收入占比57.03%[1] 资金流向 - 8月20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0597.78万元 占流通市值0.37%[1] - 近五日主力资金累计净流出16927.95万元 占流通市值0.59%[1] 公司业务 - 专注于宽禁带半导体碳化硅衬底材料研发生产[1] - 全球碳化硅衬底制造商排名前三 市场份额16.7%[1] - 产品应用于电动汽车 AI数据中心 光伏系统等领域[1] 公司背景 - 成立于2010年[1] - 所属半导体板块[1]
IPF2025 议程更新!英诺赛科/ST意法/天科/天岳/中车/蔚来/东风/小鹏等齐聚无锡,共研功率器件制造测试与应用发展路径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17 11:40
大会概况 - 第三届功率器件制造测试与应用大会(IPF 2025)将于2025年8月21-22日在江苏无锡梁鸿湿地丽笙度假酒店举办,主办方为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多家行业协会及企业承办[2][7] - 会议规模预计800-1000人,参与对象覆盖半导体全产业链,包括衬底/外延厂商、设计/制造企业、光伏/储能/汽车整机厂商、Tier 1/2供应商等[7] - 赞助企业包括意法半导体、杭州芯研科半导体材料、优尼康科技等12家产业链企业[12][13] 大会议程 产业领袖峰会 - 首日上午聚焦宽禁带半导体前沿技术: - 中国科学院院士那跃将分享宽禁带半导体功率器件研究进展[3] - 武汉大学刘胜院士探讨功率半导体多场跨尺度建模仿真与数字孪生技术[3] - 复旦大学张清纯教授分析碳化硅缺陷对器件性能影响及技术发展趋势[3] - 圆桌论坛由张清纯主持,讨论GaN与SiC在电力电子应用中的挑战,参与方包括新微半导体、晶湛半导体、富士康研究院等企业高管[3] 分论坛技术议题 - **材料与制造**:天岳先进研发中心主任朱灿将介绍液相法P型碳化硅衬底在高压领域应用,厦门福茂科技郭政煌博士探讨大尺寸碳化硅外延设备关键技术[3] - **器件与系统集成**:中车科学家刘国友分享功率半导体与集成技术,九峰山实验室袁俊研究员展示JFS新型碳化硅沟槽器件技术[3] - **测试与封装**:积塔半导体刘新杰解析助力SiC功率器件上主驱的测试技术,采埃孚徐青介绍芯片内嵌技术实现车规级可靠性[4] - **新兴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龙世兵教授发表氧化镓半导体功率电子器件研究,化合积电谢娜娜探讨超宽禁带金刚石半导体材料进展[4] 参会信息 - 门票分为三档:原价票1,398元/人、早鸟票1,298元(2025年7月15日前)、三人团购票1,230元/人,终端用户(整车厂/Tier1等)可申请免费票[16] - 协议酒店价格为380元/晚(含早餐),距离无锡硕放机场11公里,无锡东站15公里[20] - 注册方式支持银行汇款至互动芯科技公司或移动支付[17]
天岳先进(02631)8月11日-8月14日招股 拟全球发售4774.57万股H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8-11 06:40
公司招股信息 - 天岳先进于2025年8月11日-8月14日招股 拟全球发售4774 57万股H股 其中香港发售占5% 国际发售占95% [1] - 发售价不高于42 80港元 每手100股H股 预期H股将于2025年8月19日在联交所开始买卖 [1] - 基石投资者国能环保 未来资产证券等已同意认购总金额7 40亿港元发售股份 按最高发售价42 80港元计算 将认购1729 52万股 [2] 公司行业地位 - 公司专注于碳化硅衬底研发与产业化 按2024年碳化硅衬底销售收入计 公司为全球前三制造商 市场份额达16 7% [1] 公司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4 17亿元增长199 9%至2023年12 51亿元 2024年进一步增长41 4%至17 68亿元 [2]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同比减少4 2%至4 08亿元 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 净利润达1 79亿元 [2]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至850万元 [2] 募资用途 - 假设发售价42 80港元且超额配股权未行使 预计募资净额19 38亿港元 [3] - 70%募资额(13 57亿港元)用于扩张8英寸及以上碳化硅衬底产能 [3] - 20%募资额(3 88亿港元)用于加强研发能力 [3] - 10%募资额(1 94亿港元)用于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3] - 若超额配股权悉数行使 将额外募资2 96亿港元并按比例分配至上述用途 [3]
天岳先进8月11日-8月14日招股 拟全球发售4774.57万股H股
智通财经· 2025-08-11 06:40
公司招股信息 - 天岳先进拟全球发售4774.57万股H股,香港发售占5%,国际发售占95% [1] - 发售价不高于42.80港元,每手100股H股,预期2025年8月19日在联交所开始买卖 [1] - 按最高发售价42.80港元计算,基石投资者将认购1729.52万股发售股份,总金额7.40亿港元 [2] 行业地位与业务 - 公司专注于碳化硅衬底的研发与产业化,是全球排名前三的碳化硅衬底制造商 [1] - 2024年碳化硅衬底销售收入市场份额为16.7% [1] 财务表现 - 收入从2022年4.17亿元增长199.9%至2023年12.51亿元,2024年进一步增长41.4%至17.68亿元 [2] - 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4.08亿元,较2024年同期4.26亿元下降4.2% [2] - 2022年亏损1.76亿元,2023年亏损4570万元,2024年实现利润1.79亿元 [2] - 2024年第一季度利润4610万元,2025年同期利润850万元 [2] 募集资金用途 - 预计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约19.38亿港元 [3] - 70%或13.57亿港元用于扩张8英寸及更大尺寸碳化硅衬底产能 [3] - 20%或3.88亿港元用于加强研发能力 [3] - 10%或1.94亿港元用于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 [3] - 若超额配股权悉数行使,将额外获得2.96亿港元,并按比例用于上述用途 [3]
世界GaN日|GaN可能从哪些细分应用市场挑战SiC
半导体芯闻· 2025-08-06 19:22
氮化镓技术背景与材料特性 - 世界氮化镓日定为每年7月31日,源于氮(N)和镓(Ga)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排序(第7号和第31号元素),彰显其战略科技地位 [1] - 氮化镓(GaN)与碳化硅(SiC)同属化合物半导体,材料性能直接影响电子器件特性,SiC MOSFET优势在于更大功率,GaN HEMT优势在于更高频率 [2][3] - 氮化镓HEMT器件结构复杂,需在硅衬底上生长多层外延(如NL成核层、SRL超晶格层等),材料工艺比晶圆加工更关键 [6][7] 氮化镓应用市场分析 汽车领域 - 主驱动逆变器中SiC因耐高压、高温及短路保护能力(>3微秒)占据优势,GaN目前短路能力低于500ns,短期内难以替代 [10] - 车载充电器(OBC)和DC-DC转换器是GaN重点方向,已有厂商推出11kW/800V方案,650V以下电压区间具备成本和体积优势 [10] - 车规级可靠性是GaN主要障碍,异质外延工艺缺陷需通过器件设计和测试标准完善解决 [11] 消费电子与AI服务器 - GaN在消费电子快充市场快速普及,英诺赛科出货量达6.6亿颗,2024年营收8.28亿元,全球份额第一 [12][13] - AI服务器电源需求功率密度达100 W/in³,GaN高频特性显著提升效率(如纳微半导体方案峰值效率96.52%) [18] 人形机器人与光储充系统 - 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需0.1秒内完成500rpm转速切换,GaN器件开关速度优于硅基MOSFET,上海智元已在3个关键关节应用GaN芯片 [21][23] - 光伏和储能场景中GaN无需短路保护能力,英诺赛科2kW微型逆变器方案功率密度40W/in³,充电效率提升2倍 [24] 技术挑战与成本结构 - 硅基GaN外延面临晶格/热失配问题,高压器件需更厚外延层,缺陷抑制难度大 [25] - GaN成本优势在于硅衬底成本低,但需平衡衬底、晶圆制造、封装、良率等环节,与SiC竞争关键在产业链协同 [25] 行业动态与IPF 2025大会 - IPF 2025为国内宽禁带半导体最高规格会议,聚焦GaN与SiC产业链交锋,郝跃院士将报告宽禁带器件进展,英诺赛科董事长骆薇薇等重磅嘉宾出席 [34][35] - 大会议程涵盖材料、器件设计、应用创新(如AI数据中心、车用模块等),设置GaN与SiC协同发展圆桌论坛 [36][38][40][42]
全球β-氧化镓单晶片总体规模及主要厂商占有率和排名
QYResearch· 2025-07-01 16:48
β-氧化镓单晶片行业分析 行业概述 - β-氧化镓单晶片是一种基于β-Ga2O3材料制成的半导体单晶片,具有4.9 eV的禁带宽度、8 MV/cm的高击穿电场强度和高紫外透过率等优异电气性能 [1] - 与传统材料如Si、SiC和GaN相比,β-氧化镓在制造超高功率元器件时表现出更低的损耗和更强的耐压性能 [1] - 预计2031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达到4.3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为27.6% [1] 市场格局 - 2023年全球前三大厂商占有约94.0%的市场份额,主要生产商包括Novel Crystal Technology、杭州镓仁、北京铭镓等 [6] - 按产品类型细分,4英寸产品占据主导地位,市场份额约为54.8% [8] - 按应用细分,教育科研是最大下游市场,占据约53.2%的份额 [9] 技术特性 - 宽禁带性质:禁带宽度约4.8 eV,具有优异的高温、高电场耐受性和高击穿电压 [14] - 高击穿场强:达8-10 MV/cm,优于传统硅和氮化镓材料 [14] - 较好的电子迁移率和可调电导性,为高效电子器件提供基础 [15] - 在开关、整流、紫外探测等领域具有节能和高效亮点 [16] 驱动因素 - 在紫外光发射、紫外探测、功率电子器件、激光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 [17] - 单晶生长技术逐渐成熟,如CZ法等,支持高质量单晶片的规模生产 [17] - 生产工艺优化和规模化使成本逐步降低 [18] - 国家和地区对新型宽禁带半导体材料的政策支持 [18] 发展障碍 - 晶体缺陷控制难度高,影响器件性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9] - 高品质晶体生长技术仍在发展中,限制大规模生产能力 [19] - p型掺杂技术尚未成熟,限制器件设计的灵活性 [19] - 缺乏专门针对β-Ga2O3的产业链配套设备 [19] - 界面质量和缺陷控制仍是技术难题 [20] - 导热能力较差导致散热设计困难 [20] - 高品质单晶制造成本较高 [21] - 产业链尚未完全成熟 [21] - 面临硅和氮化镓等成熟材料的市场竞争压力 [22] 发展机遇 - 高功率与高电压器件市场需求增长,如电源管理、变频器和电动车驱动系统 [23][24] - 紫外光电子与传感器应用,如紫外传感和紫外LED等高端应用领域 [25] - 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电网发展带动高效能半导体器件需求 [26] - 太空科技、军事防务、激光器件等新兴应用场景 [27] - 产业链逐步完善和成本降低将加快应用普及 [28] - 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为产业化提供良好环境 [29] - 全球能源转型推动高效电力电子器件需求 [30] 研究机构 - QYResearch成立于2007年,是全球知名的细分行业调研服务咨询机构 [38] - 业务遍及160多个国家,在全球30多个国家有固定营销合作伙伴 [38] - 服务领域涵盖电子半导体、化工原料、先进材料、机械设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光伏等多个产业链 [38]
海外龙头破产!中国化合物半导体的低调崛起
Wind万得· 2025-05-30 06:40
Wolfspeed的困境与破产原因 - Wolfspeed面临65亿美元债务压力,现金储备仅13亿美元,偿债压力巨大导致股价暴跌超50% [3] - 公司激进扩张策略导致财务危机,包括投资数十亿美元建设8英寸晶圆厂和30亿美元德国碳化硅工厂 [9] - 大客户特斯拉减少碳化硅芯片使用,终端市场复苏不及预期,莫霍克谷工厂产能利用率仅25% [9] - 8英寸晶圆良率长期低于30%,远低于行业70%的基准水平 [9] - 中国厂商崛起导致市占率从60%以上降至30%,2024年天岳先进和天科合达合计市占率达34.4% [10] 碳化硅与氮化镓技术特性 - 碳化硅禁带宽度3.26 eV(硅1.12 eV),击穿场强是硅的10倍,可降低导通损耗 [5] - 碳化硅可使新能源汽车续航提升10%,光伏逆变器效率从96%提升至99% [8] - 氮化镓电子迁移率1800 cm²/V·s,开关频率达MHz级,适用于高频场景 [5][8] - 氮化镓快充可使消费电子电源体积缩小75%,5G基站射频效率提升30% [8] - 第三代半导体与硅基半导体将长期共存,分别适用于高压高频和传统场景 [6] 中国化合物半导体行业发展 - 2024年中国占全球化合物半导体市场36%,增速最快 [12] - 天岳先进和天科合达8英寸衬底价格仅为国际水平的30%,交货周期缩短30% [10][15] - 比亚迪新建碳化硅工厂产能规模全球第一,是第二名十倍 [10] - 英诺赛科是全球最大8英寸氮化镓晶圆制造商,苏州晶湛实现12英寸氮化镓外延片量产 [16] - 国内企业在衬底、外延、器件等环节加速突破,整体份额已超40% [16] 行业政策与市场前景 - 十四五规划将碳化硅、氮化镓列为重点发展方向 [13] - 2024年全球化合物半导体市场规模230.5亿美元,2024-2030年CAGR超10% [12] - 新能源汽车(35%)、通信(28%)、消费电子(18%)为前三大应用领域 [18] - 2030年第三代半导体预计占功率器件市场40%,SiC/GaN协同互补 [8] - 6G商用将催生数百亿美元氮化镓市场,太赫兹频段依赖化合物半导体 [17] 行业投融资趋势 - 2025年化合物半导体领域出现多起十亿元以上融资,如瞻芯电子近10亿人民币C轮融资 [23] - 融资多分布于A轮以后,显示资本对赛道的长期布局 [22] - 大基金二期参与投资江苏神州半导体和昂坤视觉等企业 [23] - 行业呈现"低端过剩、高端紧缺"格局,6英寸衬底价格跌破500美元/片 [21] - 2025年全球化合物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达250亿美元,电力电子领域CAGR超13% [21]
突发,1000亿明星公司破产,股价暴跌92%
36氪· 2025-05-27 13:11
公司背景与历史 - Wolfspeed前身为Cree,成立于1987年,创始团队为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研究人员,专注于碳化硅半导体技术商业化[2] - 1989年推出全球首款商业化蓝色LED,奠定全彩显示屏技术基础,并掌握碳化硅晶体制造工艺[4] - 1993年在纳斯达克上市,2015年成立Wolfspeed部门转型碳化硅功率器件,2016年英飞凌8.5亿美元收购计划因美国国家安全审查失败[5] - 2018年剥离照明业务,更名为Wolfspeed Inc,专注碳化硅半导体[6] 业务转型与战略布局 - 前CEO Gregg Lowe主导押注电动车用碳化硅芯片,建设纽约州8英寸晶圆厂(全球最大之一)和北卡50亿美元超级材料厂[9] - 与通用、奔驰等签署长期供货协议,市值2021年达138亿美元峰值[9] - 采用垂直整合战略(材料-晶圆-芯片-模块),目标成为"碳化硅界的台积电"[9] 经营危机与财务困境 - 纽约晶圆厂2022年启用后良率低、设备延迟,2024年产能利用率仅25%,远低于盈亏平衡点[10] - 电动车销量放缓叠加高利率环境,客户转向低价IGBT方案(碳化硅器件价格贵2-5倍),订单推迟[10] - 2022-2024年连续下调业绩指引,股价从140美元暴跌92%至11美元,市值从130亿美元缩水至不足3亿美元[10] - 负债达65亿美元(含15亿美元优先担保贷款),账上现金仅13亿美元,政府7.5亿美元补助未获批[1][11]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厂商天科合达(市占率17.3%)、天岳先进(17.1%)崛起,6英寸衬底价格仅为国际水平30%[11] - 碳化硅在电动车、太阳能等领域优势显著,效率比传统硅基半导体高10%-15%[4][2] - 美国视Wolfspeed为唯一可量产6英寸以上碳化硅晶圆企业,试图打造"碳化硅护城河"[11]
心智观察所:轻视中国市场,这家全球头部碳化硅大厂“死不足惜”
观察者网· 2025-05-25 09:15
公司破产与市场策略 - 全球碳化硅行业领先企业Wolfspeed因巨额债务问题寻求申请美国破产法第11章破产保护,股价盘后下跌逾57% [1] - 公司曾获拜登《芯片法案》近8亿美元拨款但仍未能扭转颓势 [1] - 未能紧抱中国大陆市场被视作其破产的根本原因,半导体行业高度全球化背景下忽视中国市场导致方向迷失 [1] 公司历史与业务转型 - Wolfspeed前身为成立于1987年的Cree Research,1989年推出首款碳化硅基蓝色LED,1993年登陆美股 [2] - 2017年LED业务仍占公司总营收三分之二,但因市场过饱和及毛利下降决定剥离LED业务,全面转向碳化硅衬底+外延制造 [4] - 2021年公司更名为Wolfspeed并启动碳化硅"大跃进运动",押注8英寸衬底技术路线 [8] 行业竞争与中国市场崛起 - 2013年中国LED芯片国产化率突破50%,三安光电等企业技术突破替代进口 [5] - 201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LED产销市场,占据70%以上产能,三安光电跻身全球前三 [5] - 中国LED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协同降本,2015年专利申请量全球占比超40%,突破国际专利壁垒 [5] 技术路线与产能风险 - Wolfspeed选择8英寸衬底路线因美国本土6英寸产线大幅淘汰,但碳化硅专用设备良率和产能存在高风险 [9] - 中国6英寸碳化硅产线虽技术代差落后但成熟可靠,可复制LED行业"走量降价"模式,成本优势将长期存在 [9] 碳化硅行业驱动因素 - 特斯拉Model 3首次大规模应用碳化硅功率器件,提升逆变器效率及车辆续航,推动碳化硅成为新能源汽车核心赛道 [6] - 车企竞相研发碳化硅解决方案叠加资本密集布局,促进行业从细分技术向主流赛道跃升 [6][8]
突发!美国碳化硅芯片巨头破产!
国芯网· 2025-05-21 16:46
Wolfspeed公司概况 - 公司是全球领先的碳化硅(SiC)功率器件和宽禁带半导体技术企业,成立于1987年,原为Cree旗下部门,2021年独立更名[2] - 专注于SiC和氮化镓(GaN)材料及器件的垂直整合制造,2017年起剥离LED业务转型第三代半导体[2] - 拥有30年研发经验,1991年推出全球首款商用SiC晶圆,2011年首发SiC MOSFET[3] 业务与市场表现 - 产品涵盖SiC功率模块、MOSFET、二极管等,应用于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工业电源等领域[3] - 2026年收入预测下调至8.5亿美元,较市场预期9.587亿美元低11.3%[3] - 因需求疲软,2023年11月裁员20%并关闭工厂,2025年初转移生产线至200mm晶圆厂[3] 破产危机核心原因 - 总债务达65亿美元,包括阿波罗全球管理的15亿美元优先担保贷款[4] - 债券重组谈判失败导致财务状况恶化,美股盘前股价暴跌超6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