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

搜索文档
国家能源集团称从未设“拓展中心”开展投资理财!曾多次打假
南方都市报· 2025-06-01 17:04
假冒国家能源集团事件 - 国家能源集团发布严正声明称有不法分子假冒该集团在全国多地设立所谓"拓展中心"涉嫌从事违法活动并通过抖音微信视频号等网络平台进行虚假宣传[1] - 假冒机构以"拓展中心"或"拓展服务中心"名义开展业务宣称提供"投资理财"或"股权认购"等服务并开发未授权的投资理财类手机App[3] - 假冒App展示虚假能源产品投资信息例如黑山露天煤矿按周分红收益率5.6%黄玉川项目周期收益率6.3%红沙泉项目周期收益率10.92%[6] 历史打假记录 - 2023年1月国家能源集团曾公告有不法分子冒用其名义发布"国家能源""国能在线"等手机应用程序进行"股权配置""股权认领"[3] - 2024年3月官方抖音账号公布假冒投资App截图并提醒公众防范[4] - 2024年另有公告指出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材料将企业注册为集团下属子企业假冒国企身份开展业务[7] 公司应对措施 - 国家能源集团明确声明从未授权任何"拓展中心"或投资理财类手机App所有相关活动均属假冒[3] - 公司已就假冒事件向相关部门举报并呼吁社会各界提高警惕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案[7] - 通过官网抖音等多渠道持续发布打假公告和警示信息[1][3][4][7]
中信集团,严正声明!
证券时报· 2025-05-28 15:56
中信集团发布假冒企业声明 - 中信集团监测到多家公司通过伪造公章、签字等方式虚假登记其下属公司为股东,包括香港中国中信集团发展有限公司、中信控股国际集团有限公司等 [1] - 公布的假冒企业名单显示共有17家公司涉及虚假登记,其中香港地区5家,大陆地区12家 [2][3] - 假冒企业类型主要为私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时间集中在2024年4月至2025年5月 [2][3] 假冒企业登记情况 - 香港地区假冒企业均以"中信宁波集团公司"为虚假股东,最早成立于2024年4月16日(中国中信集团发展有限公司) [2] - 大陆地区假冒企业涉及多个省份,包括深圳(4家)、江西(3家)、广东(4家),最早成立于2018年5月23日(华融资本运营(深圳)有限公司) [2][3] - 企业类型细分显示:7家为自然人投资/控股的法人独资,4家为非自然人投资/控股的法人独资,1家为其他有限责任公司 [2][3] 中信集团应对措施 - 指出香港公司注册处不对申报文件进行实质审核,股东信息存在被虚假登记的可能性 [3] - 提供官方查询渠道:官网"多元中信—平台公司"查询子公司名单,或通过公告/声明查询授权使用主体名录 [3] - 建议公众通过官网邮箱、微博或微信公众号进行核实确认 [3] 行业背景与监管动态 - 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已公布三批次共计823家假冒中央企业名单 [4] - 2023年8月国务院国资委上线"假冒国企"举报平台,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防范和查处假冒企业登记违法行为的规定》 [5] - 2023年多家央企如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华能集团等均发布过打假声明,涉及非法金融活动或假冒招商引资 [4] 中信集团业务概况 - 作为中央金融企业,业务覆盖综合金融、先进智造、先进材料、新消费和新型城镇化五大板块 [4] - 2024年连续第16年上榜《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71位 [4]
焦点访谈|请客吃饭、免费讲座、送货上门……这些化肥“忽悠团”为何能屡屡得手?
央视网· 2025-05-20 21:40
化肥"忽悠团"的作案手法 - 通过免费讲解课、提供午餐等方式吸引农民参加"讲座" [3] - 利用车接车送、请客吃饭等手段增进感情 [5] - 采用"厂家直销""送货下乡"等幌子进行虚假宣传 [5] - 通过买10袋送5袋等促销政策诱导农民大批量购买 [5] - 假扮专家推荐伪劣农资产品 [13] 伪劣化肥的特点 - 外包装标注为微生物菌剂"氨基酸碳肥",但实际为假冒伪劣产品 [8] - 宣称有效活菌数每克大于等于2.0亿,但检验结果显示不合格 [8] - 标注的肥料登记证号在农业农村部官网查询不到 [8] - 霉菌杂菌数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 [8] - 每吨成本仅300多元,但售价高达3000多元,利润惊人 [13]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 伪劣化肥导致农作物生长不良,需要追施含氮量高的肥料 [5] - 严重影响农作物产量,甚至导致绝收 [7] - 扰乱农资市场正常经营秩序 [13] - 严重侵害农民权益,危害农业生产 [13] 犯罪团伙的特征 - 具有流动性、跨地域性,选择产粮区作案 [11] - 作案时间集中在春季早稻播种之前 [11] - 目标对象多为村里的种粮大户 [11] - 团伙成员8人,流窜江西、浙江、福建等多地作案 [10] 执法部门的应对措施 - 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部署农资打假工作 [13] - 湖北襄阳采取"检查+普法"模式,传授农资真伪鉴别技巧 [15] - 山东德州重点检查进货查验制度,集中销毁假冒伪劣商品 [15] - 安徽阜阳举办"绿剑护粮安"执法行动,为农民答疑解惑 [15]
6888元带你“打假赚钱” 一年投诉3000次,职业打假人“吹哨”还是“碰瓷”
36氪· 2025-05-15 19:40
职业打假人现状 - 职业打假人数量大幅增长,30年来随着中国法律完善和惩罚性赔偿金额提高,群体规模扩大[3] - 部分职业打假人从"吹哨人"异化为"职业索赔人",打假范围延伸至标签瑕疵等非实质性问题[3] - 职业打假呈现年轻化趋势,00后加入该行业,目标转向农村小商店[16] 职业打假手法 - 采用批量打假方式,同一投诉抄送全国多地监管部门,日均投诉近10次[3][4] - 针对代购化妆品中文标签和备案问题,四年投诉超12000次[3] - 针对散装食品标签问题,以"三无产品"为由索赔,金额从数百到上万元不等[7][8] - 利用商家对法规不熟悉,以整个店铺商品作为投诉案值,迫使商家和解[18] 行业影响 - 美妆代购行业受冲击,多家店铺因无法解决标签问题被迫关店[4][7] - 散装食品行业成为重点目标,茶叶、蜂蜜等农产品商家频繁遭遇索赔[7][8][14] - 2023年监测到73万件索赔投诉,其中食品类"恶意投诉"达22万件[15] - 职业打假人数量达2.4万人,投诉案例近两年快速上升[16] 产业链发展 - 职业打假呈现链条化、团队化趋势,有人专门售卖打假课程[16] - 课程价格从1.22元到6888元不等,包含找货方式、投诉话术等全套教程[17] - 部分"师父"带徒弟实战打假,索赔成功后五五分成[17] - 形成投诉举报模板化操作,新人易从标签问题入手[17] 监管趋势 - 多地出台规定识别职业索赔行为,建立"黑名单"制度[22][23] - 标签问题趋向免罚,符合条件可不予处罚[23] - 2024年司法解释仍支持"合理生活消费需要范围内"的惩罚性赔偿[24] - 部分地区规定对频繁投诉、格式化文本等行为不予立案[27] 争议与讨论 - 职业打假人存在是否具有正向意义存在分歧,部分认为弥补监管不足,部分认为滥用资源[21] - 区分合法维权与恶意打假的核心在于真实消费需求和行为合法性[22] - 目前缺乏全国统一的恶意打假认定标准,呈现地区差异[24] - 理想职业打假人应协助公权力监督市场,而非滥用程序谋利[26]
颜宁公开打假,为何总有人热衷于“造神”?
虎嗅· 2025-05-10 12:34
虚假简历事件 - 中国科学院院士颜宁公开辟谣网络流传的虚假简历,简历中存在对其经历的虚构和成果的拔高,甚至称其为"学神之神" [1] - 虚假简历虽然包装精致、冠以盛誉,但颜宁明确表示不愿领受这种胡乱拔高的"好意" [2][3] - 虚假简历中部分信息属实,如19岁清华本科、23岁普林斯顿博士、46岁中科院院士,但整体存在夸大和虚构 [4] 科学界的夸大现象 -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廷栋曾因被夸大培养500多名博士而公开澄清,强调事实准确性 [5] - 北大教师韦东奕也曾因被炮制拒绝美国名校、捐款上千万等虚假故事而辟谣 [5] - 夸大科学家的成就不仅对本人造成困扰,还会误导公众并助长社会浮躁风气 [5] 虚假信息的成因与影响 - 虚假信息成因包括工作作风不扎实、道听途说未核实、故意虚构故事以消费科学家 [5] - 2019年颜宁曾揭露某账号利用虚假个人信息包装学术励志故事,引流至论文代写灰色产业 [6] - 炮制传奇故事的本质是迎合"粉丝"猎奇心理,谋求"流量经济",而非真正欣赏科学家 [7] 社会层面的应对措施 - 网络平台需加强监管,相关部门应依法惩治主观以讹传讹的单位和个人 [7] - 建议建立"学术打假联合机制",防止虚假信息肆意流传并被公众信以为真 [7] - 夸大简历或经历的问题不仅限于科学界,教育、文学、艺术、经济等领域也存在类似现象 [8]
王海被全网禁言了
创业邦· 2025-03-26 11:30
王海被全网禁言事件 - 职业打假人王海在315前夕被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禁止关注和评论,具体原因未公开 [4][6][17] - 禁言可能与王海团队和"彩虹星球"之间的法律纠纷有关,彩虹星球曾向抖音申请永久关闭王海账号 [8][13][16] - 王海团队此前多次成功打假知名主播,包括辛巴(赔付2400万元)、罗永浩、小杨哥等 [20] 职业打假人行业现状 - 职业打假人行业存在争议,既被视为市场监管补充,也被质疑为"敲竹杠"行为 [6][21] - 行业存在乱象,包括收钱打假竞争对手、伪造证据敲诈等行为 [31][33] - 打假行业高危,2003年曾发生打假人员被围殴致死案件 [26][29] 打假行为对电商行业影响 - 67%消费者表示会因平台打假行为增加消费频率 [38] - 34%电商创业者认为严打政策增加了运营成本,部分中小商家因"虚假打假"退出市场 [38] - 主流电商平台态度:拼多多反对"一刀切"处罚,京东每年投入数亿元技术打假,阿里联合5000品牌建立假货溯源系统 [38][39] 行业未来发展趋势 - 职业打假人已成为商业生态重要一环,只要假货存在其就有存在价值 [39][43] - 需要规范打假行为,避免恶意索赔和"屠龙少年变恶龙"现象 [39][43] - 行业最终目标是营造更好的经营环境,平衡各方利益 [40][43]
王海被全网禁言了
商业洞察· 2025-03-21 17:24
以下文章来源于派代 ,作者江上酒 派代 . 派代深耕电商行业18年,是一家关注电商和消费增长的自媒体,为创业者提供有增长的渠道、新玩法等 信息。商务合作加v:18027262980 作者: 江上酒 来源: 派代 (ID: paidaiwang ) 王海被全网禁言,打假踢到"钢板"? 从网上公开信息来看,王海被禁言的最大可能性,应该是与"彩虹星球"之间的一起法律纠纷。 王海 的微博和抖音 至于具体原因,截止发文前各大平台尚未公开。王海被封这件事绝对算得上"平地一声雷",尤其 还在315前这个重要关口。 而比起他为什么被封,网上讨论的更多的是,我们究竟还需不需要"王海"。 自打1995年王海出道以来,"职业打假人"这个身份一直有着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他们是"赛 博罗宾汉",是市场监管体制的一种补充;也有不少人认为,他们只是假借行侠仗义之名,本质上 做的其实还是"敲竹杠"的龌龊勾当。 而作为其中的"打假急先锋",自直播电商兴起以后,王海也没少在电商圈掀起波澜,几乎每个主 流平台的"带货一哥"都被他盯上过。 在"后电商时代",我们究竟还需不需要"王海"们?他们的存在对于整个电商生态而言,究竟是一 件好事还是坏事? ...
去年央视315曝光的企业,集体上演“凉凉”大戏?
凤凰网财经· 2025-03-15 23:42
315曝光企业后续追踪 彻底凉凉组 - **主板机黑产**:深圳云承未来科技被曝光后改名换址并于2024年2月注销跑路 云机侠科技被处罚后失联成为经营异常企业[1][2] - **假防火玻璃行业**:廊坊龙盾玻璃因伪造认证标志被吊销营业执照 没收违法所得3.51万元并处罚金13.53万元 天津顺玻玻璃高管集体退出且注册资本缩水90% 三河市瑞达丰玻璃及天津保建节能玻璃已注销或被列为被执行人[3] 垂死挣扎组 - **梅菜扣肉淋巴肉事件**:安徽厨先生食品被罚420万 东辉食品被罚573万 两家均被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春天食品因偷税被罚3552万 关联主播疯狂小杨哥停播至今[4] - **听花酒**:因虚假宣传被市场监管总局罚款430万 母公司青海春天遭ST退市警告 但2024年通过密集广告投放重启线下门店 包括成都旗舰店及北京上海等地门店[4][6] 积极整改组 - **宝马传动轴问题**:针对异响问题实施免费维修及多次召回措施 投诉量显著下降[6] - **婚恋平台乱象**:珍爱网被罚170万 世纪佳缘被罚32万 但平台仍存在随意扣款、虚假宣传等投诉 消费者维权困难[7] 行业动态与消费者反应 - **听花酒营销策略**:持续投入高端广告但消费者对其功效质疑加剧 形成"广告霸屏与市场冷遇"反差[6] - **婚恋平台运营模式**:被曝光诱导高额会员消费后整改效果有限 投诉平台相关案例持续涌现[7] 注:所有数据及处罚金额均引用自原文披露内容 未涉及风险提示等非核心信息
突发!他被禁止关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14 19:05
职业打假人王海账号被封禁 - 王海多个社交账号被禁止关注 微博账号因违反法律法规或《微博社区公约》被禁 抖音账号也被禁止关注 [1] - 微博更新停留在2月12日 抖音最近更新为1月18日 内容涉及与辉同行带货羊奶粉检出牛源性成分 [1] 王海打假与辉同行产品事件 - 2024年10月22日质疑董宇辉带货的土豆宣传为有机土豆 售价4.58元/斤是普通超市价格4倍 经调查直播间未宣传有机 商家已下架更正未立案 [3][6] - 10月28日质疑与辉同行带货的"万邦艾草贴"涉嫌虚假宣传 标注的"香港中科中药研究院"未在香港注册 该产品也被东方甄选等多家机构推广 [4] - 11月5日检测与辉同行带货的富硒鸡蛋 宣传硒含量0.368mg/kg 实测仅0.15mg/kg 不到宣传一半 该产品已售26.7万单 涉案金额878万元以上 [7][9] - 2024年底多次打假董宇辉及与辉同行产品 相关话题多次登上微博热搜 [5] 王海公司及业务情况 - 在8家企业担任法人 包括王海法律咨询(北京)有限公司等 注册资本从10万到500万人民币不等 [11][12] - 团队规模五六十人 业务分为法律、检测和调查三大板块 主要做打假和维权 [12] 职业打假行业争议 - 职业打假争议颇多 存在"翻车"现象 其存续必要性和监管问题成为讨论热点 [13] - 法律专家指出职业打假人与职业索赔人不同 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延伸 但一旦形成舆情可能对企业造成过大损失 [13] - 有评论认为需建立全盘治理体系 斩断职业打假不当得利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