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
搜索文档
来河南邂逅一场深秋特制浪漫
河南日报· 2025-10-20 07:35
开封菊花文化节盛况 - 开封菊花文化节于10月18日举办,景区内130万盆菊花绽放,全城共使用280万盆菊花进行装饰[1] - 菊花栽培史可追溯至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每年秋季赏菊已成为延续千年的民俗传统[1] - 菊花风骨与开封古城坚韧品格高度契合,使其成为"中国菊花名城"[1] 文旅融合与创新体验 - 河南博物院展示莲鹤方壶与贾湖骨笛等文物,展现春秋时期审美与九千年前先民智慧[2] - 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运用AR技术复原商代祭祀场景,让游客体验穿越时空之感[2] -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拥有21座剧场、56个方格院落,328米长的夯土墙化身动态画卷,打破观演界限[2] 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 "十四五"以来河南推进文旅强省建设,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2] - 老君山景区连续多年推出"一元午餐",国庆中秋假期多家景区免费为游客发放雨衣鞋套[3] - 洛邑古城身着汉服已成为年轻人的日常选择,致力于打造"情感连接"与推动"日常活化"[3] 品牌形象与市场邀约 - 河南文旅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为宣传语,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和产业高质量[2] - 通过菊花文化节等文旅盛宴,向世界展示厚重历史文化和传统与当代对话的智慧[1][3] - 在深秋与初冬交替之际,以"老家河南"品牌向市场发出邀请,奉上融汇古今的盛宴[3]
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丨一脉文渊百年传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2025-10-17 08:12
展览概况与核心意义 - 为纪念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举办“百年守护——从紫禁城到故宫博物院”大展,展出文物200件(套)[8] - 展览核心观点为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将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8] - 故宫博物院从馆藏195万余件文物中遴选出展品,时间跨度从商周时期延续至清代[10] 文物传承与历史价值 - 展览开篇之作为一对掐丝珐琅太平有象,原为清代宫廷陈设品,其“天”字编号标志着文物从宫廷走向民间[10] - 展厅中轴线核心位置陈列青铜莲鹤方壶,出土于1923年,结构复杂、纹饰精美,被誉为“青铜时代的绝唱”[11] - 展出的《五牛图》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曾遭劫掠,后经修复专家数十道工序修复后重焕光彩[13] 文物保护与迁徙历程 - 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组织文物分批南迁、西迁,辗转迁徙数万里,历时二十余载,绝大部分文物最终北归,创造了保护文化遗产的奇迹[12] - 近代收藏家张伯驹以保存文物不外流为己任,将购得的《上阳台帖》《诸上座帖》等重要文物捐献给国家[13] - 故宫博物院已建立起科学完整的文物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及传播体系,并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3] 文化创新与数字化发展 - 故宫博物院秉持“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发展理念,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14] - “数字故宫”项目已对超过100万件(套)的文物和古建筑进行数字化采集,数字文物库对外发布10万余件文物高清数字影像[17] - 通过“遇见你的故宫色”裸眼3D数字展项等创新形式,立体展示文物形貌,精准还原文物色彩与细节肌理,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17]
鲁迅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学院加快推进特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
经济日报· 2025-10-13 16:17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学院系统挖掘盛京旗袍文化的历史纹样、传统技法、地域审美,并进行活态保护与创造性转化[1][2] - 通过访问满族聚居区老手工艺人记录盘金绣等传统技艺,并建立数字化档案系统将纹样色彩数据转化为可视化模型[2] - 设立专项设计工作室指导学生将传统工艺元素融入当代时装设计,开发“新中式旗袍”系列作品并举办主题展览[2] 教学体系与人才培养 - 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设“传统旗袍结构与工艺”、“满族纹样研究与应用”等专题课程,直接对接创新项目[3] - 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设工作坊,实现活态传承[3] - 根据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开设订单式培养,为企业输送懂设计、懂市场、了解本地文化的复合型人才[5] 产业赋能与集群发展 - 打造“鲁艺”设计品牌,整合师生与校友资源孵化高端定制、文创产品等本土服装品牌[4] - 与本地企业合作建立设计服务工作站,提供花型设计、产品开发、品牌策划等一站式服务以提升产品竞争力[4] - 与政府、产业园区、龙头企业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聚焦功能性服装、智能穿戴等前沿领域[4] 智库支持与生态构建 - 学院承担辽宁省特色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课题,为政府决策和企业战略提供智库支持[5] - 文化IP产业化通过市场反馈优化设计,产业收益专项用于支持非遗工坊数字化保护项目,形成以文促产、以产养文的生态闭环[6] - 为本地企业注入盛京旗袍文化基因,提供品牌故事和设计差异化,推动从加工制造到品牌创造的转型升级[7]
高炉音乐会生动展现京西蝶变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2 06:11
2025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开幕 - 2025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在首钢园三高炉启幕,高炉音乐会作为开幕活动上演 [2] - 高炉音乐会以“山河永定·家国长安”为主题,分为“红色追忆”与“多彩未来”上下两篇 [2] - 音乐会利用三高炉钢铁结构打造沉浸式舞台,运用灯光投影和环绕音响系统营造声光电效果 [2] 首钢园转型发展与新消费场景 - 首钢园经历从山到海、从火到冰、从厂到园的三次转变,成为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3] - 三高炉焕新为首发首秀首展平台,一高炉变身SoReal科幻乐园,四高炉成为首钢国际会展中心 [3] - 永定河集等新消费场景在WTT赛事期间客流量累计近4万人次 [3]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发展 - 模式口历史文化街区自2021年9月开街,已集聚15景、30院、百余铺 [3] - 2024年模式口游客接待量超过600万人次,并获评成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3] 文化节期间系列活动 - 文化节期间将推出“山河寻脉之旅”系列直播活动,探访云居寺、法海寺、承恩寺等文化遗产地 [4] - 文化带沿线8个区将同步开展多项主题系列活动,包括石景山书院开院、大兴区全民文化季、海淀区展览展演等 [5]
【省文化和旅游厅】陕西6个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立项
陕西日报· 2025-09-30 06:56
项目立项概况 - 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荐的6个项目获得2025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年度项目立项 [1] - 立项项目涵盖多个艺术领域,研究方向新颖且具深度 [1] 项目研究方向 - 重点项目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油画主体性及其时代话语体系研究》 [1] - 一般项目包括西安工程大学《散遗日本唐代传世丝织精品考辨与数智修护研究》和陕西师范大学《数智时代中国故事的跨媒介符号传播研究》 [1] - 青年项目为陕西科技大学《文明互鉴视阈下中国与波斯传统手工艺交流研究》 [1] - 西部项目包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花鼓戏源流与湘陕花鼓戏比较研究》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黄河文化遗产价值评价及文旅品牌构建研究》 [1] 后续支持与合作 - 省文化和旅游厅将为项目开展提供全方位保障,确保研究成果尽快落地见效,服务于文化强省建设 [1] - 将进一步密切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结合陕西文旅工作实际,鼓励产出更多前瞻性成果 [1]
主打减糖、地方口味牌 月饼市场持续破圈
北京商报· 2025-09-28 23:23
月饼市场健康化趋势 - 健康成为月饼产品核心趋势,96.7%的受访用户将健康作为选购首要标准 [3] - 低糖月饼近期环比增幅超40%,低糖、低GI、药食同源类产品更受欢迎 [1][3] - 企业通过工艺创新实现健康化,例如推出饼皮用大米制作的米月饼以减油,采用低温烘烤工艺 [3] 地方特色与口味创新 - 地方特色月饼持续破圈,例如云贵地区的鲜花饼、云腿月饼以及贵州风味的酸汤牛肉月饼 [1][2] - 鲜肉月饼在华南、华中地区成为热销品,今年销量同比增长超100% [2] - 创新口味层出不穷,如鲁式青稞豆橛子月饼、京式自来红月饼等,满足消费者尝新需求 [2] 老字号品牌年轻化转型 - 老字号通过造型创新与文化植入寻求年轻化,例如推出萌趣新品月亮饼、福兔饼吸引年轻消费者 [4] - 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如北京稻香村推出京韵中轴礼盒,勾勒永定门等中轴线地标建筑 [4][5] - 通过现烤月饼的即时性、联名IP、推出小份装等方式贴近年轻消费者,重构传统 [5] 市场规模与消费者需求 - 中国月饼市场销售规模呈上升趋势,2023年达271.3亿元,预计2025年达332.8亿元 [6] - 口味成为43.2%的消费者购买月饼时最关注的因素,市场需求日趋多样化 [6] - 叮咚买菜平台预计长假期间月饼销量同比增幅将超30% [3] 行业竞争与差异化策略 - 企业需在口味创新、场景延伸与文化表达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同质化竞争 [1][7] - 通过开发功能性月饼、拓展日常消费场景、优化销售渠道等方式进行差异化布局 [7] - 月饼企业需平衡传统与创新,避免过度猎奇损害品牌调性,以品质和文化内核巩固竞争力 [7]
敬天爱人承古韵 守正立新启新程
第一财经· 2025-09-28 15:34
核心观点 - 公司举办2025汾酒封藏大典 以敬天 爱人 传承 立新为核心主题 深度挖掘六千年酿酒文化根脉 展现品牌复兴新愿景和使命担当[1] - 大典以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甲等金质大奖110周年为特殊节点 发布品牌复兴新愿景 彰显公司坚守匠心 拥抱未来的决心[1][12] - 封藏大典已成为极具行业影响力的文化IP 是公司酿好酒 储老酒 售美酒初心的见证 也是对中国白酒行业以文化赋能品质的典范[7][9] 活动规格 - 山西省政协党组成员 副主席王立伟 中国酒业协会执行理事长王琦 汾阳市委书记李正奎等政府及行业领导出席大典仪式[3] -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 《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徐则臣等文学名家应邀出席活动[3] - 公司党委书记 董事长袁清茂及管理层 全国媒体记者 核心经销商代表 战略合作伙伴与生产一线员工代表参加大典[4] 文化内涵 - 大典通过沉浸式艺术表演 庄重传统仪式和温情故事叙事 还原中华民族敬天重德 天人共酿的古老智慧[1] - 现场设置汾酒文化长廊 陈列杏花村遗址仰韶文明时期小口尖底瓮复制品 1915年巴拿马获奖纪念展品及现代酿造技艺展板[9] - 原创交响礼乐《汾韵·千载回响》以晋地民间旋律为基底 融合现代交响乐 展现跨越千年的承古开新氛围[10] 仪式环节 - 敬天环节通过30名舞者以播种 生长 丰收 敬天的肢体叙事 再现古人酿酒与自然共生的智慧[11] - 爱人环节通过老酿酒师 青年职工 公益志愿者的真实故事演绎 诠释公司爱人温度[11] - 传承环节由中国鼓王团队带来鼓舞 十九坛头锅原浆酒由嘉宾分三轮封口签名后抬入藏酒库[11] - 立新环节通过情景京剧《清香流韵》实现京剧与现代舞蹈跨界融合 彰显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11] 品牌愿景 - 公司秉持承古不泥古 创新不离宗的姿态 推动产业升级 以全球视野拓展发展版图[7][14] - 通过110盏金色酒樽依次点亮 象征巴拿马金奖110周年 寓意在传承中创新 在坚守中突破的精神内核[12] - 公司以实事求是 少说多做 大局为重 以果为本的务实作风 书写白酒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新篇章[14]
江城迎来“大河对话” 武汉交出“绿色答卷”
人民日报· 2025-09-26 06:03
江城武汉,伴水而生,因江而兴。近年来,不少市民漫步长江畔,惊喜地捕捉到"长江江豚与黄鹤楼同 框"的美妙画面。"微笑天使"长江江豚的归来,是武汉以生态修复推动城市发展的生动缩影。 9月25日至27日,武汉市举办2025"大河对话"活动,邀请全球政界、学界、智库、企业及国际组织代 表,围绕大河流域文明的传承发展、水资源安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播等议题,深入开展对话、推动务 实合作。 含"绿"量带来含"金"量 武汉,一座被水滋润的城市,境内长度5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65条,列入保护目录的湖泊166个,自古便 是诗人笔下的山水之城。 近年来,在这幅碧色画卷中,出现了一个虽久违但依然熟悉的身影——长江江豚。它们成群游弋,时而 跃出江面,时而潜入江中。长江江豚性情活泼,亲近人类,嘴部弧线天然上扬呈微笑状,被誉为"微笑 天使"。如今,武汉的金口、天兴洲、双柳等水域,已成为它们稳定栖息的家园。 得益于长江十年禁渔的坚定实施,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回升,也让中国长江江豚保护工作被誉 为"全球小型鲸类保护的典范"。今年6月,来自柬埔寨、缅甸、泰国等5个东南亚国家的专家专程造访武 汉交流学习,希望为濒危的伊洛瓦底江豚寻得一剂"保护 ...
多元文化碰撞 世界读懂中国
中国青年报· 2025-09-25 16:06
文化传承与创新 - 北京中轴线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世界遗产名录 体现中国文明的世界意义[1] - 传统文化被视为各国文明发展的核心 中国核心理念为和而不同与和合共生[1] - 京剧通过融合唱腔、杂技、武术等艺术形式形成独特表演体系 吸引国际艺术家参与[5] 跨国文化交流与合作 - 中法合拍电影《风筝》于1958年上映 为新中国首部中外合拍电影 讲述两国儿童通过孙悟空形象建立友谊的故事[5] - 法国前总理指出中法民族特质高度相似 文化在两国交往中占据核心地位[2] - 英国动画设计师格伐1993年接触京剧后转型为职业京剧演员 1996年起专演孙悟空角色30余年[5][6] 文化科技融合与产业化 - 数码修复技术使1958年电影《风筝》重现银幕 吸引中国大学生群体观看[5] - 游戏《黑神话:悟空》基于传统文化获得全球成功 尤其在年轻观众中产生国际影响力[8] - 京剧通过游戏、电影等媒介实现全球化传播 创造文化与商业双重回报[8] 国际平台与遗产保护 - 2025北京文化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 搭建跨国知识共享平台[9]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世界遗产作为国家间桥梁的作用 支持文化成为可持续发展基石[9] - 论坛聚焦传统戏剧全球叙事与创新实践 在清康熙年间古戏楼举办专业沙龙[6][8]
重要文化成果集中发布
经济日报· 2025-09-25 07:00
核心观点 - 2025北京文化论坛发布重要文化成果,包括《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旨在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 [1] - 报告认为2024年中外文化交流迸发新活力,形成多维立体发展新格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持久文化动力 [1] - 发布的成果具有科研分量重、行业价值高、辐射效应大的特点,呈现创新性、突破性和引领性 [2] 重要成果发布 - 发布《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该报告分为思想引领、实践拓展、未来启示三个部分,聚焦科学指引、政策机制、文化活动、文化遗产等领域 [1] - 发布“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涵盖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中心建设、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240小时过境免签”等关键事件 [1] - 论坛促成一批重要项目签约,以更好促进文化交流 [1] 成果特点:创新性 - 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等项目运用数智化技术革新历史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方式 [2] - 这些项目形成了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性实践 [2] 成果特点:突破性 - 《人工智能服务未成年人伦理规范共识》直面发展瓶颈问题 [2] -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视频通讯社与12个国家主流媒体达成新闻服务合作,通过机制和模式创新助推行业发展 [2] 成果特点:引领性 - 第四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科学家精神和科学文化主题文库”出版工程等项目从技术落地和理论创新维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 [2] - 中国科学院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吸收谱技术助力原子级解析宋代青白瓷呈色机理,提供了文化创新创造的鲜活样本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