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解读“十五五”海洋强国建设图景:潮起深蓝,向海而兴
银河证券· 2025-11-03 22:46
全球海洋经济战略重要性 - 全球海洋经济市场规模预计从2025年的2.08万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3.78万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8%[19] - 全球约80%的贸易货物通过海洋运输,其价值占全球贸易总额比例从2019年的8.9%提升至2025年的12.4%[13] - 人类对陆地资源开发趋近饱和,2024年海洋资源开发占全球资源探索比重达79%[10] 中国海洋经济现有优势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产值达10.5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9%[42] -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崛起,2024年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占比达35%,海洋服务业占比近60%[42] - 中国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全球领先,2024年新增装机占比达70%,累计装机占比超50%[47] - 中国海水产品产量超3700万吨(700多亿斤),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53] "十五五"海洋强国建设方向 - 政策层面将建立健全市场化投融资机制,拓展海洋产业投资基金渠道[62] - 科技领域重点突破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装备制造四大方向[66] - 产业层面聚焦海上风电、远洋捕捞、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文旅和现代航运五大核心产业[68] - 区域规划将加强海湾经济发展研究,推进沿海港口群优化整合[71]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同比增5.6%,海洋新兴产业发展加速
第一财经· 2025-11-03 16:33
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 [1] - 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局面 [1] 海洋资源供给 - 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6419亿元 [1] - 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17.7% [1] - 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增长42.1% [1] - 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8%,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 [1][3] 海洋传统产业 - 海洋船舶新承接订单量、完工量和手持订单量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1] - 海洋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5.7%、6.2% [1]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其中出口额同比增长6.5% [1]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海洋客运量和旅客周转量分别同比增长3.0%和3.8% [1] - 全国邮轮港口接待旅客205万人次,同比增长28% [1] 海洋新兴产业与科技创新 - 海洋工程装备交付和手持订单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3.6%和7.0% [2] - 海洋药物LY104注射液正式获批临床试验 [2] - 海洋信息服务业加快培育,上线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并发布"AI+海洋"应用场景 [2] - 18家涉海企业完成IPO上市,融资规模260.0亿元,占全部IPO企业融资规模的33.7% [2] - 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 [3] 企业经营与创新投入 - 55.6%的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实现同比增长 [3] - 54.2%的企业利润实现同比增长 [3] - 80.1%的企业用工人数实现同比增长 [3] - 62.9%的企业研发经费实现同比增长 [3] - 62.3%的企业研发人员数量实现同比增长 [3] - 全国已投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自动化干散货码头各30座,规模居世界前列 [3] 海洋对外贸易 - 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4] - 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船舶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3.9%和22.4% [4] - 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速较上半年有所加快 [4]
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中国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第一财经· 2025-10-31 10:20
海洋经济总体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显示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1] -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和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分别达到33.1%、37.7%和33.3% [1] 区域海洋经济发展亮点 - 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 [1]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增强海洋科技优势 [2]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来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与穿山港区共同构成全球唯一的"双千万箱级"集装箱码头群 [2]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试运行 [2] 现代海洋城市与产业突破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在港产城融合、海洋渔业、现代航运服务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领域取得突破 [2] - 秦皇岛、连云港、北海、三亚等推动特色化向海发展,打造高质量海洋旅游目的地 [2]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成果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 [3] - 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 [3] - 日照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38条 [3]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 [3] - 连云港开行中欧班列911列,增长13% [3]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 [3]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 [3] - 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 [3] 政策导向与未来发展方向 - 国家政策提出加强海洋开发利用保护,坚持陆海统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4] - 政策强调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巩固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壮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 [4] - 未来将实施海洋调查和观测监测,推进海洋能源资源和海域海岛开发利用,加强重点海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4]
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
人民日报· 2025-10-31 05:00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行业规模持续扩大[1] - 行业结构加快调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利用水平提升[1] -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和37858亿元[1] - 三大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较2020年名义增长分别为33.1%、37.7%和33.3%[1] 区域发展亮点 - 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1] - 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1] - 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1]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2]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2] - 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在广东成功试运行[2] 重点城市与领域突破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2] - 天津、大连、宁波、厦门在港产城融合、渔业、航运服务、海洋药物等领域取得突破[2]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2] - 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2] - 日照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38条[2]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2] - 连云港开行中欧班列911列,增长13%[2] - 上海崇明自主建造的全球首款1.4万立方米LNG加注运输船成功交付[2]
蓝色浪潮大会启幕,聚焦青年引领海洋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南方都市报· 2025-10-30 17:33
大会概况 - 首届蓝色浪潮大会于10月30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同步启幕,作为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 - 大会汇聚了来自全球约20个国家的百余位青年科学家与企业家 [3] 主办与核心目标 - 大会由包括中国大洋协会、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等在内的多家权威机构联合主办 [3] - 大会核心目标是构建“科学-政策-行动”闭环,为全球海洋青年搭建深度交流与务实合作平台 [3] 重要发言与战略方向 - 深圳正在加快建设由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深圳海洋博物馆构成的“三位一体”海洋新地标,旨在打造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技创新高地 [4] - 青年科学家被视为应对海洋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等全球挑战的关键力量 [4] 合作与倡议成果 - 大会正式发布《2025蓝色浪潮深圳倡议》,提出十大行动方向,并宣布建立全球海洋青年伙伴协作网络及“全球海洋青年委员会” [7] - 南方科技大学与招商局海洋装备研究院签署了“深海技术与工程协同创新研究院”战略合作协议 [8] - 南科大海高院与东亚海环境管理伙伴关系组织签署合作意向书 [8] 大会特色环节 - 大会设置了多项特色环节,包括“海洋十年青年行动快闪”、“海洋保护青年项目路演”、“科学-政策-社会”青年跨界对话以及全球海洋青年海洋艺术作品展 [8] - 会议创新采用“词云”形式征集全球青年对海洋未来的愿景 [8]
我国三大海洋经济圈持续扩能,沪深青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11:33
全国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 [2] - 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2] - 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及预警监测工作取得成效 [2] 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 - 2024年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1899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1% [2] - 2024年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3446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7.7% [2] - 2024年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3% [2] - 北部海洋经济圈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东部海洋经济圈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南部海洋经济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 [2] 重点省市与海洋城市建设 - 山东正式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 [3]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来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 [3]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 [3]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在港产城融合等领域取得突破 [3] 海洋经济示范区创新成果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 [4] - 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 [4] - 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 [4] - 上海崇明成功交付全球首款江海直达型1.4万m³LNG加注运输船 [4]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 [4]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 [4]
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
搜狐财经· 2025-10-30 07:21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1] - 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1] - 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及预警监测工作取得成效 [1] 区域发展格局 -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持续扩能 [1] - 2024年北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1899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1% [1] - 2024年东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3446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7.7% [1] - 2024年南部海洋经济圈生产总值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3% [1] 产业集群与城市建设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 [1] - “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在广州建成入列 [1] - 上海、深圳、青岛等现代海洋城市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 [1] 示范区创新成果 - 全国16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2]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 [2] - 福州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 [2]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 [2] - 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 [2]
10.5万亿元!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发布重要报告
中国能源报· 2025-10-29 17:06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情况 -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0.5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1] - 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提升[1] -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及预警监测工作取得成效,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1] 三大海洋经济圈发展 - 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1899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1%[2] - 东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3446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7.7%[2] - 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37858亿元,较2020年名义增长33.3%[2] - 北部圈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东部圈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南部圈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2] 重点省份与海洋城市建设 - 山东启用全球运算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海洋科技优势增强[3] - 浙江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创7年最高增速,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3] - 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深中通道通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入列[3] - 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海洋国际竞争力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在港产城融合等领域取得突破[3] 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创新成果 - 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4] - 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到90%以上[4] - 日照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到38条,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4] - 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深圳涉海企业发明专利超过82000项[4] - 厦门建成全球最大深海微生物菌种库,福州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4]
青岛|向海图强,激活海洋科创“一池春水”
大众日报· 2025-10-29 16:07
公司技术与业务 - 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三维扫描型测风激光雷达可将风变为可实时感知的三维立体数据[1] - 该技术源自中国海洋大学实验室,历经20余年研发迭代,产值已突破4亿元人民币[1] - 技术广泛应用于气象、风电、航空等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国际先进水平的跨越[1] 城市科研实力与产业成果 - 青岛市在全球60个海洋城市中总排名第16,其中科技创新排名第8[1] - 青岛市拥有约占全国五分之一的涉海科研机构、三分之一的部级以上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近三分之一的涉海两院院士[1] -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和亚洲首艘圆筒型海上油气生产装置等重大成果相继问世[1]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青岛市通过发布政策、编制技术攻关清单和推出创新改革十条措施,形成以效益为导向的激励机制[2] - 全国首个海洋科技大市场累计征集成果需求1.3万项,促成合作126项、融资超3亿元人民币[2] - 12个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包括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成立公司及技术转化金额超1亿元人民币的项目[2] 未来产业规划与发展方向 - 青岛市布局深海开发,聚焦深海关键通用装备和无人装备等未来产业[3] - 目标到2027年突破10项以上深海关键技术,培育10家左右细分赛道高成长企业[3] - 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支持水下通信与导航等核心技术研究[3]
2025年粤港澳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举行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10-23 14:26
论坛概况 - 论坛于10月15日在广州南沙举办,主题为“共享蓝色机遇,共建一流湾区” [3] - 参会嘉宾约400名,包括多省市及港澳海洋部门代表、沿海城市代表、高校、金融机构及涉海企业 [4] - 会议设置专题论坛、企业路演和成果展区等环节 [5] 产业成果与城市推介 - 发布《“十四五”广东海洋强省建设成效及2025年度海洋六大产业十大成果》,展示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创新突破与产业化进展 [4] - 广州、深圳、珠海、汕尾、湛江和香港作为大湾区代表城市进行了海洋经济领域的城市推介 [4] - 15个涉海企业代表对前沿科技创新成果进行路演展示 [5] - 展区集中展示了粤港澳三地高校、科研院所和涉海企业的高技术船舶、仪器装置和高端材料 [5] 区域合作机制 - 粤港澳三地海洋行业商会、协会和学会共同发布《粤港澳海洋行业合作倡议书》 [4] - 倡议提出共建海洋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海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共建蓝色金融服务联盟等多项务实举措 [4] - 此举标志着三地海洋合作进入机制化、系统化新阶段 [4] 产业发展与交流 - 专题论坛围绕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展开深度交流 [5] - 参会方包括粤港澳三地政府代表、行业专家、企业及科研机构负责人 [5] - 近年来粤港澳三地政府持续加强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