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

搜索文档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取得多项成果
新华社· 2025-07-08 20:24
记者8日从贵州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果新闻发布会获悉,本届论坛共有 来自62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会,除发布《2025贵阳共识》《全球生态文明转型发展报告2025》等多篇 报告外,还取得多项成果。 此外,本届论坛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全流程,倡导"绿色交通""绿色会务""绿色食宿",在 减少塑料制品使用、减少碳排放等方面多措并举,实现了低碳、环保、可循环办会。 与会嘉宾认为,本届论坛立足国家级国际性定位,广泛深入传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景呈现各国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卓越成果与宝贵经验、携手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合作,亮点纷 呈、成果丰硕,是一场成功、精彩、圆满的绿色思想盛宴。 (文章来源:新华社) 贵州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除论坛旗舰报告《全球生态文明转型发展报告2025》外,论坛期间 还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模式、贵州省"两山"转化等典型案例;《贵州省绿色金融发 展报告》《"3030目标"公海保护区方案研究》等7个理论成果;多边开发银行绿色融资创新、刑事打击 与生态安全保护2个共识;《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伙伴关系倡议书》《山地生物多样性保 ...
7月6日晚间央视新闻联播要闻集锦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7-06 20:38
政治与外交 - 《习近平生态文明文选》第一卷出版发行 [1][4] - 习近平向美国马里兰州青少年匹克球文化交流访华团师生回复口信 [1][5] - 李强在里约热内卢会见巴西总统卢拉 [1][7] 文化与文艺 - 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国家话剧院一级演员游本昌,文艺界反响热烈 [1][6] - 2025年暑期档电影票房突破25亿,超60部中外影片上映 [19][20] - 《简牍探中华》第二季第11期聚焦湖北出土的804枚郭店楚简 [22] 经济与产业 - 湖南华容县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与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 [8][9] - 前5个月我国钢铁行业运行稳健,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明显 [10] - 我国在建最大火电厂浙江北仑电厂8号机组投产,年发电量达60亿度 [16] 基础设施与工程 -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突破80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1.85亿 [2][14] - 江西遂川至大余高速公路通车,全长127公里 [17] 贸易与投资 - 金砖国家海关示范中心在厦门启用,加强金砖国家海关互联协作 [15] - 第三十一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开幕,参展企业近2000家 [18] 国际事件 - 俄罗斯称打击乌军防空导弹系统,乌克兰称击退俄军多次进攻 [3][24] - 巴勒斯坦称加沙地带遭袭致62人死亡,以色列称哈马斯修改停火方案不可接受 [25] - 八个主要产油国决定继续增产 [26] 其他 - 多地高温持续,西南东南等地将有新一轮降雨 [13] - 第二十四届环大美青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开赛,154名运动员参赛 [21]
7月5日周六《新闻联播》要闻22条
快讯· 2025-07-05 20:02
宏观经济与贸易 - 今年前五个月中国服务贸易同比增长7.7% [3] - 前五个月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减税降费及退税超6000亿元 [4] - 6月份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继续回升 [9] - 上半年中国期货市场累计成交量增长17.82% [10] 区域发展与产业动态 - 深圳口岸上半年出入境人员达1.3亿人次 [11] - 上合组织(连云港)国际物流园十年累计完成物流量3.65亿吨 [13] - 我国离岸距离最远海上风电项目首批机组并网发电 [12] 国际合作与活动 - 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举行 [8] - 2025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电影市场开幕 [14] 军事与科技 - 山东舰航母编队香港开放活动吸引近两万人次参观 [7] 其他行业动态 - 深圳小相机打开大视野的调研报道 [5]
直击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现场!新能源前沿技术成果将亮相
南方都市报· 2025-07-05 19:02
7月5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在贵阳开幕。南都记者在现场获悉,本届论坛以"人与自然和谐 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为主题,共设置4个板块20个主题论坛,多国政要、专家学者、行业精 英等近千名嘉宾参会。 采写:南都记者 张倩寒 发自贵阳 所罗门群岛副议长莫里斯·托伊雷纳(Morris Toiraena)在致辞中指出,本届论坛主题恰逢时宜,精准呼 应了时代要求。"我们需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来自中国的好思路对接起来,这对于全球都是一个非 常宝贵的经验。" 据悉,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共设置4个板块20个主题论 坛,将积极回应COP16、COP29等重要国际会议关切,注重国际化、绿色化、市场化办会和成果转化, 举办开幕式、主题论坛、场外参观、宣传展示、绿色招商、环保新产品新技术发布等活动和主宾省系列 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本届论坛积极邀请国际组织机构承办主题论坛,是2018年以来国际组织首次深度参与。 目前,20场主题论坛中11个有国际组织参与,其中4个由国际组织独立主办。 此外,本届论坛还将创新举办环保新产品新技术发布活动,宣传、发布新能源、固废处理等领域前沿 ...
第三届中拉绿色未来与文明互鉴国际研讨会在巴西举行
新华社· 2025-07-05 15:20
会议背景与主办方 - 第三届中拉绿色未来与文明互鉴国际研讨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 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巴西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 巴西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主办 [1] - 参会国家包括中国 巴西 阿根廷 哥斯达黎加和秘鲁等 近百名专家学者参与 [1] 会议主题与核心议题 - 会议主题为"绿色发展与共享文明——中拉合作新机遇" 聚焦绿色发展理念及实践 能源转型 生物多样性友好的食品贸易和供应链 绿色文明交流和互鉴等议题 [1] - 讨论分为四大主题: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政策治理 绿色经济与能源转型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拉农业贸易与森林保护 中拉绿色未来与文明互鉴 [2] 中拉合作进展与成果 - 巴西国家开发银行首次为关键绿色技术领域企业提供融资 具有里程碑意义 [1] - 在巴西投资的中国企业资金流向涵盖工业区与森林保护及可持续发展领域 体现双方共同承诺 [1] - 会议达成共识:促进中拉在气候变化 生物多样性友好农产品贸易 能源转型等领域的交流 [2] 机构代表发言要点 - 中国人民大学代表提出中拉科学界需合作探寻"人与自然深刻和解"路径 [1] - 巴西国家开发银行强调巴中通过对话和可循环解决方案应对挑战的共同承诺 [1] - 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指出巴中关系紧密 在践行多边主义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存在共识 [2] 会议总结与展望 -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称中拉国家是全球南方生态文明治理的关键参与者与实践者 [2] - 米纳斯吉拉斯联邦大学副校长认为巴中可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贡献力量 [2]
从太空看“十四五”|这片“绿”,正在生长
新华社· 2025-07-03 19:50
生态治理成果 - "十四五"规划纲要锚定的"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目标正加速落地,通过科学推进荒漠化治理和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等措施,构建绿色网络 [1] - 从太空俯瞰,生态文明的壮美画卷正书写着"十四五"规划的绿色答卷 [2] 塞罕坝林场 - 2023年与2020年相比,塞罕坝林场内的森林覆盖面积持续提升 [4] - 塞罕坝机械林场经过60余年建设,将数万亩荒原变为人工林海,筑起京津生态屏障,成为全球荒漠化治理典范 [5] - 2020至2023年,塞罕坝共计造林24000亩,并建立"天空地"一体化森林防火预警监测体系,实现森林零火灾记录 [7] 和若铁路生态治理 - 和若铁路全长约825公里,是世界首条沙漠铁路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534公里分布在风沙区域,占线路总长65% [9] - 铁路沿线采用芦苇沙障、芦苇方格和耐旱植物组成的防沙"三件套",成功构建绿色安全屏障 [11] 库布其光伏治沙项目 - 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是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光伏治沙项目,总投资近120亿元,规划用地10万亩 [13] - 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乡村振兴"的模式,使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深度融合 [13] 长江生态修复 - 薛家洼生态园从非法码头和工业固废堆积地转变为生态岸线和城市生态客厅,是长江岸线整治和生态修复的典型代表 [17] - 长三角地区以长江下游水系为骨干,推进长江生态廊道省际贯通,计划于2025年初步实现省级贯通 [19] 废弃矿山修复 - 江西萍乡冬瓜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涵盖4095亩废弃矿区,通过系统性修复新增水田313亩、旱地775亩 [25] - 修复后建成脐橙种植基地、休闲农业区等,入选江西省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25]
“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启动
杭州日报· 2025-06-27 10:42
活动概述 - 活动主题为"'两山'理念二十载·共富共美",于6月24日在余杭区黄湖镇青山村举行 [1] - 集中发布系列创新生态项目与行动计划,包括"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启动及三年行动计划 [1] 西湖智库生态文明实践站 - 首个实践站在黄湖镇设立,计划从品牌、IP、机制三方面发力 [1] - 打造"媒体智库赋能+社会资源整合+实践成果转化+乡村模式输出"的创新协作生态 [1] 共富共美项目 - 黄湖镇发布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暨善水基金2.0版本,2015年首创全国首个水基金信托"善水基金" [1] - 新机制实现保护空间扩容、资金与参与主体更多元,目标打造全国首创全村域生态保护补偿片区 [1] 生态科技项目 - 余杭区推出"天空地"一体化环境监管试点项目,推动全域生态环境智慧化、精细化监管 [1] - 青山村发布"碳足迹测算白皮书",为乡村精准降碳提供科学依据 [1] - "零碳乡村数字大脑"平台将数字化、智能化手段融入乡村绿色转型 [1] 黄湖镇绿色发展成果 - 累计反哺社会生态保护资金超百万元,引进40余家生态产业相关企业及120余位国内外青年人才 [2] - 2024年黄湖镇访客数增长至近10万人次 [2] 余杭区生态蓝图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数字化赋能环境治理、科学核算低碳基础、多元共治生态价值实现 [2] -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统一的乡村发展新模式 [2]
海菜花开处 绿为洱海脉—— 大理州洱海保护治理引领生态治理新典范
中国环境报· 2025-06-26 09:43
洱海保护治理成效 - 洱海湖体总磷浓度较2003年下降44%,27条主要入湖河流连续三年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指数提升22% [12] - 建成20座污水处理厂,铺设5743公里污水收集管网,建设14.9万个化粪池,覆盖全流域的生活污水收集处理体系 [15] - 实施入湖河流生态化治理工程,27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达到100%,9个重要河流(湖库)被评定为云南省美丽河湖 [15] 科研与技术支撑 - 建立中国·大理洱海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科研基地,组建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及国际湖泊治理专家构成的科研团队 [14] - 构建覆盖洱海流域的"天空地水"一体化感知数字洱海监管服务平台,集成26家单位、约36亿条数据资源 [14] - 平台建设成果入选数字中国建设典型案例(第一批) [14]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 - 推行"三禁四推"政策,削减大蒜等高耗水高耗肥作物种植面积12.36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48.96万亩 [15] - 创新"顺丰洱海模式",每年收集处理畜禽粪污约14万吨 [15] - "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入选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模式之一 [15] 生态修复工程 - 实施海东面山绿化和流域湿地、库塘提质增效工程,完成海东面山绿化5.8万亩,建成湿地4万亩、各类库塘307座 [16] - 消失的"水质风向标"海菜花重现洱海 [16] - 建成129公里环湖生态廊道,实现"人退湖进"的历史性转变 [19] 产业转型升级 - 关停搬迁洱海流域46个规模养殖场,全面关停3家水泥厂,产能转移到祥云县和宾川县 [20] - 工业"新三样"——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聚企成链 [20] - 乳业、核桃、水果、蔬菜等"苍洱名品"提质创优 [20] 文旅产业发展 - "一带三道十八廊"—"漫步苍洱"文旅品牌大放异彩,年游客接待量接近一亿人(次) [20] - 打造"在大理爱上生活""大理美好生活季""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等新IP [21] - 文旅产业强劲复苏,旅游业持续火爆 [20] 国际合作与经验推广 - 洱海保护治理经验作为2024年中欧文化交流重要议题,向法国、瑞士等国家推广 [22] - 连续四届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洱海)论坛在大理成功举办 [22] -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家称赞为"湖泊治理的东方智慧" [22]
被唤醒的价值认知
人民日报· 2025-06-26 06:21
话剧《树魂》主题分析 - 核心观点:话剧《树魂》通过林守根一家三代与山林的命运交织,揭示了人与自然从对抗到共生的过程,展现了生态伦理与文化寻根的深刻主题 [1][2][3] 剧情内容 - 剧情主线:林守根因红军号手的牺牲而承诺守护山林,日复一日植树造林,最终形成大片林地,展现了对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意识 [1] - 冲突点:速生林被出售时,林守根痛心疾首,体现了他对树木的生态自觉与情感依赖 [1] - 角色转变:次子林长茂从“背叛者”转变为生态经济推动者,象征生态意识的觉醒与乡土精神的回归 [2] 艺术与思想深度 - 意象系统:军号意象既是革命历史的回响,也是生态觉醒的号角,与山林、亲情等共同构建了剧作的象征意义 [2] - 生态反思:剧中探讨“树的价值”与现代文明价值观的冲突,质问为何活生生的树木抵不上一纸合同 [2] - 文化传承:林守根的守林行为体现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华传统,长子林长青则在经济压力下平衡契约精神与可持续发展 [2] 现实意义与影响 - 生态文明演进:从毁林教训到生态经济共赢模式,《树魂》展现了中国生态文明的演进轨迹 [3] - 结局寓意:结尾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场景,象征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 [3] - 观众影响:话剧唤醒观众对生态价值的认知,而非简单的环保意识 [3]
为什么要做文旅?为什么不能一直做文旅?
创业邦· 2025-06-22 11:01
留坝县文旅发展模式 - 陕西省留坝县位于秦岭深处,森林覆盖率92 03%,常住人口仅3 45万人,是典型的生态功能县[5] - 2021年起人口流出停止,2023-2024年吸引"四乡人才"2142人,包括大学生176人、企业家48人等[8] - 通过精品民宿集群开发实现旅游升级,引入"隐居乡里"品牌打造2000元/晚的高端民宿,带动村民收入提升[10] - 2024年GDP达26 79亿元,人均GDP7 77万元跃居汉中市第一[21] 产业运营策略 - 采用"产业文旅化"而非"文旅产业化"路径,政府投入近千万元为村民提供免费民宿设计,开发"民宿贷"金融产品[18] - "四个一百"工程实施一年带动200户农民自建民宿,户均投入50-150万元,全县民宿年收入超1亿元[19] - 旺季日均客流达5万人(超本地人口),人均消费逾800元,形成"大秦岭的小日子"度假品牌[13] 流量经济价值 - 文旅作为"新基建"打通人流-物流-信息流,实现生态产品在地变现,典型案例包括菌菇酱、猕猴桃汽水等加工品[25][26] - 形成"三一二产融合"生态:文旅引流(三产)→场景体验→中药材种植(一产)→食品加工(二产)[35][36] - 电商物流配套使山珍产品实现"产地仓"直发,减少工业处理环节,保留原生态价值[42] 城乡发展范式创新 - 突破传统工业化聚集逻辑,通过数字经济+生态经济实现人口回流,某村庄3年回流100余人中70%为35岁以下青年[39] - 建立生产与生活平衡的新模式,如民宿管家收入超外出打工,在地加工减少物流损耗30%以上[42] - 交通/网络/文旅基础设施协同,使偏远县域能直接对接城市消费市场,形成闭环经济生态[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