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空天地一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武汉低空航线,持续上新
上海证券报· 2025-10-15 20:18
低空经济发展现状 - 截至今年9月,武汉已汇聚170余家低空经济代表性企业,并获批33条低空商业试点航线 [1] - 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全国首个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示范区,已建成覆盖全域的无人机网络,累计飞行5.3万架次,总里程26.5万公里 [3] - 当地已完成121套无人机机库建设,覆盖全市15个区,计划五年内建成1000套机库 [4] 基础设施与配套建设 - 武汉计划布设1000套无人机自动机库,配备3000余套挂载设备,预计今年底可建成400套,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 [1] - 机库具备两分钟快速换电能力,无人机支持双挂载,一期400套建成后,三环内将全域覆盖,三环外重点区域覆盖超60% [4] - 武汉市正在筹建空天地一体化运营管理中心,设有66个飞行席位,预计年底投入使用 [5] 城市管理与运营效率 - 无人机在城市管理中实现“3分钟响应、5分钟到位”的智能调度,接入全区1.3万路视频资源,为34个部门提供30余项服务 [3] - 无人机作为“空中交警”已发现处置隐患48处,优先处理事故120余起,使辖区快速路拥堵同比下降11.5%,通行效率平均提升7% [3] - 低空共享无人机应用使城市管理事件处置效率提升30% [3] 商业应用与物流场景 - 在物流速递场景,实现了24小时待命的低空紧急药品递送,无人机能在雨天8分钟精准送达,时效比传统陆运提升50% [3] - 武汉东湖高新区规划航线1600余条,在全国率先开通两个运输机场间的低空航线,并率先开通无人机送血航线 [3][5] 空域规划与监管体系 - 武汉可使用低空空域约4260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49.71%,规划形成“干、支、通”三级航路网 [5] - 规划包括“三横两纵”低空干线、10条跨市航线和12条支线航线,服务短途运输、旅游观光、物流运输等 [5] - 将打造低空飞行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实现飞行计划申报、审批、监视等“一站服务、一网通办” [5][6] 未来应用场景展望 - 预计到2030年,将发展无人机物流、eVTOL空中出租、低空旅游、城市消防、医疗急救等全新低空经济生态和应用场景 [4] - 武汉市空天地一体化项目规划10大类42个政务场景、5大类11个商业应用场景 [5]
武汉年内建成400套无人机机库
长江日报· 2025-10-15 08:38
项目规划与建设进展 - 武汉计划布设1000套无人机自动机库,今年完成一期400套建设,实现三环内全域覆盖,三环外重点区域覆盖率超60% [1] - 项目计划五年内建成1000套机库、配备3000余套挂载设备,并设立运营管理中心,目前已完成121套机库建设,覆盖全市15个区 [1] - 空天地一体化运营管理中心正在筹建中,设有66个飞行席位,预计年底投入使用 [1] 技术架构与运营模式 - 项目通过融合“空天地”三层架构构建立体感知网络:“空”指低空空域与卫星定位,“天”为飞行器,“地”涵盖地面设施 [1] - 机库具备两分钟快速换电能力,无人机支持双挂载,适应复杂城市环境 [1] - 武汉城发集团所属航发集团与普宙科技公司合资组建武汉航飞科技有限公司负责项目运营 [1] 应用场景与已获成果 - 项目规划了十大类42个政务场景和5大类11个商业场景,政务应用涵盖公共安全、城市管理、消防应急等,商业应用聚焦物流配送和文旅服务 [2] - 在治安巡逻中协助发现异常事件8起,在交通管理中处置拥堵63起、事故5起,在生态环保方面发现污染点80处,完成了10余次重大活动保障 [2] - 项目未来将通过“三网”建设,实现5分钟现场抵达、15分钟极速响应,推动治理成本降低20%、效率提升25% [2] 行业影响与产业规模 - 截至今年9月,武汉已汇聚170余家低空经济代表性企业,获批33条低空商业试点航线 [2] - 预计全年产业规模同比增长20%以上,助力武汉打造“中国低空经济之都” [2]
答卷“十四五” 央企惠民生 | 从天地一体到万物智联 央企重塑通信产业新格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9-26 08:00
卫星通信业务发展 - 中国电信全球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商用服务 覆盖36款主流品牌机型及6款汽车 [3] - 中国联通获颁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并合作发射4颗低轨卫星 中国移动正在积极申请许可 [1][3] - 手机直连卫星技术攻克八大关键技术 完成4万公里遍历测试 于2023年9月实现全球首发 [3] 天地一体化网络建设 - 中国移动按照"以地强天、星地融合"思路拓展卫星固定宽带及手机直连业务 [4] -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 天基/空基/地基/海基网络服务持续涌现 [4] - 卫星系统与地面企业协作推动民用终端上市 灾害应急时快速调配卫星资源支撑抢险 [4] 5G网络建设成果 - 全国累计建成5G基站超464万个 千兆端口数达3053.2万个 [8] - 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共建共享5G基站超150万站 实现规模/覆盖/速率翻倍 [9] - 共建共享累计节省投资超3800亿元 年节约运营成本440亿元 年减少碳排放1300万吨 [9] eSIM技术应用 - eSIM通过远程信息写入实现身份绑定与号码切换 提升安全性及用户自主权 [6] - 支持手机/平板/智能眼镜/手表/指环等新型终端 推动终端形态革新与服务模式重构 [6] - 中国移动总连接数突破37亿 物联网卡连接数超14亿 全球率先实现"物超人" [6] 5G-A与物联网赋能 - 5G-A在智慧城市/低空经济/工业智造/车联网领域具更大应用潜能 [7] - 中国联通累计实施5G应用项目超5万个 覆盖国民经济41个工业分类 打造5G工厂超7500个 [7] - 甘肃民勤物联网应用案例:智能水表5万余块实现节水超20% 物联网耳标助力畜牧管理 [6] 技术标准与专利突破 - 中国移动制定10万余字5G技术体制及40余本技术规范 加速5G中频段产业成熟 [8] - 中国联通主导制定125项国际标准 形成1200余项5G专利 大幅超越4G/3G时代 [8] - 国产CPU芯片飞腾累计应用突破1000万片 从"可用"向"好用"迈进 [9] 6G与未来技术布局 - 天地一体成为6G典型特征 中国移动开展天地一体技术试验星基站研究 [4] - 飞腾公司推进"通算+智算"双轮驱动 布局"CPU+XPU"产品组合应对AI算力需求 [9][10] - 中国移动聚焦6G/算力网络/AI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加快核心技术突破 [10]
从天地一体到万物智联 央企重塑通信产业新格局
中国证券报· 2025-09-26 06:11
卫星通信业务发展 - 中国电信全球率先推出手机直连卫星商用服务 中国联通获颁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中国移动正在积极申请许可[1] - 中国电信联合产业伙伴攻克八大关键技术 完成全国4万公里遍历测试 2023年9月实现大众消费级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全球首发 2024年4月推出汽车直连卫星业务[2] - 支持手机直连卫星服务的机型覆盖华为 荣耀 小米 OPPO vivo 三星等主流品牌共36款 直连卫星汽车有6款[2] - 中国联通合作发射联通星系01星-04星四颗低轨卫星成功入轨[2] 天地一体网络建设 -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信息通信网络 天基空基地基海基等网络服务不断涌现[3] - 通信导航遥感卫星系统与地面运营终端制造企业紧密协作 推动卫星功能民用终端上市 灾害应急时快速调配卫星资源支撑抢险[3] - 中国移动按照"以地强天 星地融合"发展思路 积极拓展卫星固定宽带和手机直连业务 构建天地一体数字信息基础设施[3] eSIM技术应用 - eSIM作为隐形SIM卡可通过远程信息写入实现身份绑定与号码切换 提升安全性与用户自主权 为设备形态进化打开新空间[4] - eSIM普及契合万物智联发展趋势 推动通信行业终端形态革新 服务模式重构和产业生态升级[4] - 中国联通表示eSIM推广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4] 物联网连接规模 - 中国移动总连接数突破37亿 物联网卡连接数超14亿 在全球率先实现"物超人"[4] - 甘肃民勤通过物联网耳标实现山羊定位追踪 中国移动部署5万余块智能水表助力精细化用水管理 四年累计节水超20%[4] 5G网络建设成果 - 累计建成5G基站超464万个 千兆端口数达3053.2万个[5] - 中国联通累计实施5G应用项目5万多个 全面覆盖国民经济41个工业分类 打造5G工厂超过7500个[5] - 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5G共建共享基站规模超过150万站 实现规模覆盖速率翻倍[6] - 通过共建共享累计节省投资超过3800亿元 节约运营成本超过440亿元/年 减少碳排放超过1300万吨/年[6] 技术标准与专利 - 中国移动制定十万余字5G技术体制及40余本技术规范 加速5G中频段产业成熟[6] - 中国联通主导制定125项国际标准 累计形成1200余项5G相关专利 大幅超越4G和3G时代[6] 国产芯片发展 - 中国电子飞腾公司CPU累计应用突破1000万片 实现从可用向好用的迈进[7] - 飞腾公司将在"十五五"期间推进"通算+智算"双轮驱动发展战略 布局打造"CPU+XPU"产品组合 提供多元算力支撑[7] 6G与未来技术布局 - 天地一体成为6G时代典型特征 中国移动在昌平6G实验室开展天地一体技术试验[3] - 5G-A在智慧城市 低空经济 工业智造 车联网等领域具有更大应用潜能[5] - 中国移动将聚焦6G 算力网络 人工智能等产业链关键环节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7]
军工与新材料每周研究汇总:全球手机直连卫星竞速,关注商业航天投资机会
2025-09-22 08:5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商业航天、卫星互联网、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军工[1][3][9] * 公司包括SpaceX、EchoStar、T-Mobile、ICO 3、东方空间、诺普公司、北京微纳天空有限公司、美国数字工业制造商[1][2][4][6][8] 核心观点与论据 * SpaceX以170亿美元收购EchoStar的50兆赫兹频谱资源,旨在摆脱对地面运营商依赖,构建全球独立卫星直连通信能力,提升服务至语音通话、流媒体及数据业务,并通过下一代星座将系统容量提升近百倍[1][2][4] * SpaceX采用混合运营模式,在偏远地区自行提供卫星服务,在城市区域与地面运营商合作,例如ICO 3旗下Boost Mobile用户可直接接入星链网络,通过互补覆盖提升整体网络价值[1][6] * 我国工信部发布指导意见,推动手机直连卫星等新模式应用,计划到2030年发展超千万用户,通过开放市场、鼓励民营企业参与等措施提供政策保障[1][7] * 我国GW星座发射速度显著加快,从01~05组每1~2个月发射间隔缩短到05~10组每3~5天发射间隔,进入高密度组网期,民营液体火箭如天兵系列、朱雀系列、中科宇航三大火箭有望成为低轨卫星互联网建设主要力量[7] * 军工板块呈现国内需求、军贸和泛军工三大增长曲线,建议围绕低成本精确制导弹药、无人系统、体系作战产品、大飞机、低空经济、商业航天、深海科技等主线进行投资配置[3][9] 其他重要内容 * SpaceX通过与芯片制造商合作,将卫星频段射频芯片嵌入智能手机,无需外接天线即可接入卫星网络,实现短信、通话和基础数据服务,已部署超过600颗手机直连卫星,覆盖五大洲,服务超600万用户[1][5] * 商业航天领域近期动态包括东方空间完成原力110发动机首台整机热试车、诺普公司新型XL货运飞船首次亮相由SpaceX猎鹰9号火箭发射、我国成功发射卷式全柔韧太阳翼实验卫星、北京微纳天空有限公司完成IPO辅导备案[3][8] * 美国数字工业制造商完成2.9亿美元融资,用于扩大数字优先生产并聚焦为国防提供3D打印导弹机身及关键部件,加速美国防制造业回流[8]
追觅创始人回应破产传闻:公司现金流充足 所有退出投资人都赚了钱
中国经营报· 2025-09-12 12:11
公司经营与财务 - 公司创始人回应破产传闻称现金流充足且经营状况良好 所有退出投资人均实现盈利 早期投资人收益达几十倍[2]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已远超2024年全年水平[2] - 近两年公司及创始人共投入约50亿元进行股份回购 持股比例从45%提升至70%[4] 海外扩张计划 - 公司团队赴德国为汽车及大家电业务选址建厂 系中国科技企业首次在欧洲高端制造腹地建设综合性工厂[2] - 德国工厂选址位于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附近 将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建造[4] - 工厂选址区域拥有超1000家零部件供应商 覆盖精密制造/电子电气/材料科学完整产业链[5] - 欧洲生产基地将支撑本地化生产与合规交付 提升大家电品类量产认证效率与市场响应速度[2] 汽车业务布局 - 宣布进军超豪华电动车领域 实现从智能家电到超豪华电动车的战略跨越[4] - 首款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计划2027年亮相[4] - 采用中国研发/德国制造/全球销售模式[4] - 已获得全球授权专利3155件 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5] - 技术优势包括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 可迁移至汽车电驱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领域[5] 全球化运营基础 - 产品覆盖全球超100个国家[6] - 在德国/法国等市场多个产品市占率第一[6] - 拥有超6000家线下门店[6] - 服务家庭超3000万个[6] - 会员数量突破1100万户[6] 天文业务拓展 - 成立天文BU 系中国科技企业首次系统化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3][7] - 智能工厂经改造可同时生产扫地机器人与天文设备元器件[7] - 正在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量产难题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采用超大口径设计并内置AI算法[7] - 与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7] - 打造追觅宇宙平台 提供设备控制/影像分享/AI星空识别/深空数据库等服务[8] - 已用8年时间搭建太空技术阶梯[7]
追觅官宣进军天文领域,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
经济网· 2025-09-11 15:50
战略布局 - 公司正式成立天文BU 标志着全域智慧探索生态战略完成关键闭环 将商业生态从生活场景延伸至宇宙尺度[1] - 生态战略布局遵循从近场到远场 从地面到太空的内在逻辑 实现从场景智能迈向宇宙智能的转型[3][4] - 航天领域拓展是精密制造 动态控制 AI算法等核心技术的自然延伸 非跟风行为[4] 技术体系 - 采用预研-产品-平台三级研发体系 天文BU可高效调用集团底层技术[4] - 智能工厂经柔性改造 可同时生产扫地机器人与天文设备元器件 具备消费制造赋能航天的稀缺能力[4] - 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量产难题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采用超大口径设计 实现一键观星体验[6] - AI算法可自动补偿大气抖动 智能识别追踪深空天体 解决传统设备调校复杂易受干扰痛点[6] 产品与服务 - 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 为人类打造天眼系统[6] - 联合商业航天公司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 将光学技术推向太空应用场景[6] - 打造追觅宇宙平台 支持设备控制 影像分享 AI星空图谱生成 观测指南及深空数据库访问[6] - 构建硬件+软件+社区闭环生态[6] 社会责任 - 与院士及天体物理学专家合作推出《一起看星星》公益直播课 作为长期CSR项目[7] - 通过系统化天文科普内容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助力国家科普事业 特别关注青少年群体[8] - 使命是赋能每个人探索宇宙 让普通人了解宇宙热爱科学[8]
继跨界造车之后,追觅科技再进军天文领域
36氪· 2025-09-11 08:05
公司战略布局 - 公司正式成立天文业务BU并首次系统化提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战略 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 正在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量产难题 [1] -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采用超大口径设计 可实现一键观星及AI自动补偿大气抖动 智能识别追踪深空天体等功能 [1] - 通过与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 将光学技术推向太空应用场景 [1] - 公司创始人表示从2025年底开始 旗下多个业务将在全球各交易所批量IPO 目前各业务公司有单独IPO计划 [1]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规模远超2024年全年总额 主要归功于技术驱动的产品矩阵升级与全球化战略深化 [2] - 产品覆盖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入驻6000多家线下实体门店 累计服务家庭超过3000万户 [2] 技术研发与专利 - 截至2024年底全球累计申请专利6379件 其中45%为发明专利 覆盖传感器融合 电机控制与人机交互等智能汽车核心领域 [2] - 天文业务BU正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量产技术难题 [1] - 公司以高速数字马达 智能算法 运动控制技术为核心 已推出扫地机器人 无线吸尘器 智能洗地机 高速吹风机四大品类产品 [1] 汽车业务拓展 - 2024年8月底宣布跨界造车 首款超豪华纯电产品对标布加迪威龙 预计2027年推出 [2] - 汽车项目已组建近千人研发及生产团队 团队规模持续扩大 [2] - 9月8日团队赴德国为汽车工厂选址 将与法国巴黎银行合作建造德国工厂 [2] - 德国工厂选址区域拥有上千家零部件供应商 形成覆盖精密制造 电子电气 材料科学的完整产业链 [2] - 未来可直接共享当地汽车核心零部件本地化供应网络 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物流成本 实现欧洲市场高效覆盖 [2]
追觅宣布进军天文领域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
环球网· 2025-09-10 16:56
战略升级 - 公司于9月10日正式成立天文BU 完善"全域智慧探索"生态战略 实现技术愿景从地面到太空、商业生态从生活场景到宇宙尺度的延伸[1] - 天文BU的成立标志着生态战略形成闭环 推动企业从"场景智能"向"宇宙智能"跨越 从"生活科技品牌"向"人类探索伙伴"转型[4] - 太空探索是公司精密制造、动态控制、AI算法等核心技术的自然延伸 依托"预研-产品-平台"三级研发体系[4] 技术能力 - 公司用八年时间搭建技术阶梯 实现从毫米级的电机精度到数万公里级的星间通信[6] - 智能工厂经过柔性改造 已能同时生产扫地机器人与天文设备元器件 具备"消费制造赋能航天"的独特行业能力[4] - 天文BU可高效调用集团底层技术[4] 产品布局 - 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 推进大口径光学镜片的量产研究[6] -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采用超大口径设计 实现"一键观星"便捷体验[6] - 产品内置AI算法可自动补偿大气抖动并智能识别追踪深空天体 解决传统设备"调校复杂、易受干扰"痛点[6] 业务拓展 - 与国内商业航天公司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 将光学技术应用于太空场景[7] - 计划打造"追觅宇宙"平台 连接全球天文爱好者 提供设备控制、影像分享、AI星空图谱、观测指南及深空数据库访问功能[7] - 构建"硬件+软件+社区"的生态闭环[7] 社会责任 - 与多名院士及天体物理学专家合作推出《一起看星星》系列公益直播课 作为长期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推进[8] - 聚焦提升全民科学素养 助力国家科普事业 让更多普通人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宇宙[8] - 采用"技术+公益"模式 体现企业社会担当[8] 行业意义 - 标志中国科技企业进入从应用创新到基础创新、从商业模式驱动到技术使命驱动、从地面生态到空间生态的新发展阶段[9] - 证明中国科技企业不仅能做好商业模式创新 更有能力攻克硬核技术并参与人类前沿探索事业[9] - 在太空经济加速发展背景下持续拓展中国科技边界[9]
追觅官宣成立天文业务BU,聚焦智能天文望远镜等产品
北京商报· 2025-09-10 16:48
公司战略布局 - 追觅科技正式成立天文业务BU并首次系统化提出"空天地一体化"生态战略 [1] - 新业务单元聚焦智能天文光学系统并攻克大口径光学镜片量产难题 [1] - 正与国内商业航天企业联合开发高分辨率对地观测载荷 [1] 产品技术突破 - 首款智能天文望远镜采用超大口径设计 [1] - 产品具备一键观星及AI自动补偿大气抖动功能 [1] - 实现智能识别追踪深空天体等先进技术应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