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航运
icon
搜索文档
家门口“新出海”?新一代海事海商律师跨界破解“小而散”丨律新调研
搜狐财经· 2025-07-12 08:46
宁波港海事法律服务现状 - 宁波港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69376 6万吨(增长3 2%) 外贸货物吞吐量41199 2万吨(增长4 6%) 连续15年位居全球第一 但本地海事法律服务机构数量严重不足 形成"大港小所"局面 [4] - 宁波海事法院2024年受理案件超5000件(涉外案件量高于上海) 但本地百人规模律所仅8家 远低于上海(63家)和杭州(20家) [4] - 本地律所主要服务地方经济 在IPO 海洋工程投融资 国际贸易救济等高端涉外业务领域参与度低 国际化程度不足 [4] 行业代际发展特征 - 第一代律师(1980-2000年代)专注传统领域 擅长提单 运输合同等规则适用 业务集中于船舶碰撞 保险赔偿等纠纷解决 [9][10] - 第二代律师(2000-2020年代)突破专业边界 将海事法律与融资租赁 国际贸易等结合 服务模式从"法律工匠"转向"综合服务者" [11] - 第三代律师(2020年代后)面临AI 区块链 无人船舶等技术冲击 需从规则解释转向价值创造 角色扩展至技术解读者 风险预判者和生态构建者 [14][16] 区域协同发展实践 - 炜衡宁波办公室通过联动上海 杭州 香港 东京等分所 形成跨区域协作机制 成功承接破产 海洋工程等重大案件 [6] - 行业需构建三大核心能力:国际化品牌矩阵 复合型人才梯队 跨国合作网络 跨行业协作成为高端业务拓展关键 [6] - 跨区域协作产生乘数效应 突破地理壁垒的同时推动知识共享和服务标准升级 [7] 人才培养体系挑战 - 高校教育存在三大滞后:课程偏重私法(占比超70%) 实践教学缺位(真实案例接触不足) 国际视野培育不足 [18][19] - 律所推行"案例实战+行家研析+国际交流"培养模式 通过项目制训练缩短成长周期 要求年轻律师年均参与3-5个重大案件 [20] - 未来人才需具备法律 技术 商业三重知识结构 能够处理智能合约 碳排放交易等新兴领域问题 [16][19]
2025中国国际船舶技术与安全论坛在博鳌举行
海南日报· 2025-07-12 08:30
论坛概况 - 2025中国国际船舶技术与安全论坛在海南博鳌开幕 为期两天 [2] - 论坛主题为"智塑航运新生态 安全绿色共未来" 聚焦绿色技术演进 制度协同治理 数字转型路径等议题 [3] 政策与技术路线发布 - 《中国内河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技术路线图1.0》正式发布 设定2030年 2050年阶段目标 涵盖能源可行性 减排贡献 产业链建设 基础设施完善等系统路径 [2] - 中国船级社同步发布《国内水域新能源应用及船型(2025)》 规划内河及沿海船舶新能源技术路径 推动脱碳和智能数字化创新 [2] - 中国船级社联合业界研发8型内河/沿海典型新能源船型 覆盖内河 江海联运 三峡过闸 沿海客船 清洁燃料加注等领域 并向设计单位颁发4型船型原则性认可证书 [2] 行业实践与创新 - 中国船级社副社长介绍智能与绿色船舶标准体系建设进展 涉及智能航行 替代燃料 安全评估等领域 [3] - 大连海事大学展示氢能动力 智能船舶 绿色港口研究成果 提出打造产业链协同创新生态 [3] - 中远海运(青岛)公司展示自主研发设备如"洗舱精灵" 体现环保 安全与运营效率提升的技术突破 [4] 国际协作与经验分享 - 国际航运公会(ICS)呼吁加强国际协作与政策对接 推动全球航运脱碳 [3] - 新加坡海事及港务管理局分享绿色走廊建设 智慧航运体系推进与国际人才培育经验 [3] - 贝仕集团强调船员培训体系优化 数字化平台搭建和可持续治理策略的投入 [4]
变局中何以开新局?这场大会见证国际航运中心跃迁之路
新华财经· 2025-07-11 22:03
国际航运中心排名与格局 - 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20位依次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宁波舟山、雅典-比雷埃夫斯、汉堡、纽约-新泽西、休斯敦、广州、青岛、东京、釜山、安特卫普-布鲁日、深圳、天津、洛杉矶、温哥华 [2] - 上海连续六年稳居全球第三,与伦敦的分差由2021年的0.38分收窄至2025年的0.01分 [2] - "中国方阵"在前20名中占据7席,包括上海、香港、宁波舟山、广州、青岛、天津、深圳 [1][2] 中国航运业发展态势 - 上海将加快培育航运新质生产力,推动国际航运中心从"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加速迈进 [1] - 宁波舟山、广州、青岛、天津等国内航运枢纽排名稳中有升,呈现"头部有突破、腰部齐进步"的发展态势 [2] - 中国航运业整体竞争力实现跃升,展现出从"航运大国"向"航运强国"迈进的坚实步伐 [1] 北外滩航运产业发展 - 北外滩已汇聚4700余家航运企业、2100余家金融企业,资产管理规模超8万亿元 [4] - 全球排名前50的班轮运输企业中17家在北外滩设立跨国地区总部、分公司或代表处 [4] - 北外滩落地了中国首个航运期货品种——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以及全国首例涉外海事临时仲裁案件 [5] 航运业数字化转型 - 2024年海事AI市场规模飙升至4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倍 [7] - AI在船舶操作、港口管理、安全合规、能效提升等环节的应用日益深入 [7] - 航运业正借助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实施数据驱动的船舶管理系统 [7] 航运业绿色化发展 - 中国航海日主题为"绿色航海向新图强",体现了航运业发展的时代要求 [1] - MSC在中国成为岸电技术的最大用户之一,有效减少船舶靠港期间的碳排放 [7] - 采用替代燃料建造新船、电池和电气化改造是推动海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7] 航运指数与研究框架 -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从港口条件、航运服务、综合环境三大维度评估国际航运中心城市 [2] - 指数研发团队提出"韧性、绿色、智慧"的可持续研究框架,反映全球港航业转型共识 [3] - 指数构建了新一代港口智慧成熟度模型,评估港口在设施、运营、服务潜力等方面的智慧化进程 [3]
深度挖掘海洋资源价值,交通部称将加快完善绿色航运政策体系
第一财经· 2025-07-11 13:31
行业发展现状 - 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海运船队和世界级港口群,国际海运量占全球近1/3 [1] - 2024年水路货运量达98.1亿吨,是10年前的1.64倍,水路货物周转量14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8%,占货物总周转量的55.6% [2] - 2024年1-5月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73.4亿吨,同比增长3.8%,其中内贸增长4.7%,外贸增长1.8%,集装箱吞吐量1.4亿标箱,增长7.4% [3] - 我国约95%的进出口贸易货物量通过海运完成 [4][5] 绿色航运发展 - 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规模化应用加速,主要港口绿色集卡占比突破60%,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超90% [2] - 长江经济带船舶靠港岸电量同比增长54%,国际干线集装箱船和邮轮已常态化使用岸电 [2] - 严格执行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制度,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1] - 未来将健全碳排放监测核算标准,推进新型动力技术装备研发,完善绿色能源加注产业链 [6] 智能化转型 - 已建成52座自动化码头,应用规模和作业效率位居世界前列 [2] - 电子航道图发布里程9950公里,长江流域实现电子航道"一张图"全覆盖 [2] - 未来将加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与航海深度融合,推动智能船舶商用化 [5] - 拓展人工智能、物联网、5G、北斗等新技术应用场景,发展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能船舶 [1][6] 区域经济格局 - 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形成"一核两区多片"发展格局,2024年增加值达6.7万亿元,占相关城市经济总量的13.6% [5] - 与2023年相比规模增长3606亿元,增幅高于前两年 [5] - 以上海、苏州等城市群为"一核"引领,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两区"协同发展 [5] 未来发展方向 - 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实现海运调度智能化、港口作业自动化、物流信息实时化 [5] - 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船队与智慧港口集群 [5] - 深度挖掘海洋资源价值,驱动海洋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1][5] - 提升航运全要素、全链条数字化水平,突出数据互联共享和业务协同 [6]
位次“不变”内涵“嬗变”,指数折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逐绿向智”征程
新华财经· 2025-07-11 12:57
全球航运中心格局 - 上海连续六年蝉联国际航运中心第三位,较伦敦的分差由2021年的0.38分收窄至2025年的0.01分 [1][8][10] - 2025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前20位中,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位列前五 [2] - "十四五"期间中国主要航运中心排名稳中有升,呈现"头部有突破、腰部齐进步"态势,宁波舟山、广州、青岛、天津等排名均有提升 [5][7] 港口硬实力表现 - 上海港2024年成为全球首个集装箱吞吐量突破5000万标箱的港口,连续十五年蝉联全球最繁忙集装箱港口 [8] - 上海的发展得益于完善的航运产业生态、一流港口基础设施、领先的海事法律和航运金融服务 [10] - 国内主要航运中心中,仅上海和香港的航运服务排名与总体排名较为一致,其他城市软硬实力存在"落差" [11][13] 高端航运服务业现状 - 新加坡和伦敦在航运服务领域领先优势显著,得分维持在90分上下 [14][16] - 上海航运服务得分在75-79分区间波动,全球第三位置稳固 [14] - 上海在航运金融、海事法律等领域取得突破,构建多层次临时仲裁制度规则体系 [17] 绿色低碳转型趋势 - 航运业每年排放约10亿吨二氧化碳,占全球总排放量3% [19] -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首次将航运业纳入监管,业界正经历从"燃油效率"到"碳效率"的转变 [19] - 全球主要航运中心抢抓绿色燃料加注窗口期,上海港打造东亚绿色加注中心,深圳推进甲醇加注区域合作 [20] 数字化与AI应用 - 2024年海事AI市场规模飙升至41亿美元,同比增长近三倍 [20] - 上海港罗泾集装箱码头改造二期工程依托AI和大数据技术,目标打造"全球智能码头新标杆" [20] - 上港集团推出"MaaS AI助手",显著提升港口对外综合服务能力 [20]
【招银研究|行业深度】高端装备之船舶电动化——综合电力系统(IPS):船舶动力的绿色革命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7-08 18:35
船舶综合电力系统(IPS)发展趋势 - IPS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海军开发后,2000年后逐步向民用船舶拓展,核心由能源系统与推进系统构成[1] - 能源系统中直流组网凭借与多元能源兼容性成为主导技术路线,推进系统中电力推进加速替代传统机械推进[1] - IPS发展分为三阶段:萌芽阶段(19世纪至20世纪初)、军事应用阶段(20世纪中叶至2000年)、民用推广阶段(2000年至今)[5][6] 技术架构与升级路径 - 能源系统突破单一供给模式,整合化石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及岸电;电力推进系统通过机电耦合设计转化能源为推力[7] - 直流组网技术因兼容性优势逐步取代交流组网,交流IPS功率密度上限0.8kW/kg,直流IPS突破频率限制并提升功率密度[14] - 电力推进分为独立电力推进(纯电/电网供电)与混合电力推进(原动机+电机联合),分别适用于大型邮轮与远洋船舶节能改造[19] 军民应用驱动因素 - 军用领域IPS支撑电磁弹射器(峰值功率超100MW)、提升潜艇隐蔽性(无轴泵喷技术)、实现高能武器舰载化(如78MW级系统)[29] - 民用领域IPS环保价值显著:邮轮碳排放减少20%-30%,兼容光伏/风能(停泊期满足20%-30%电力需求);经济性上能耗降低10%-20%,维护成本降30%[36][39] 产业链与竞争格局 - 全球船舶电气系统市场65%份额由欧洲企业主导(如Wärtsilä、ABB、西门子),中国企业在直流组网等关键技术加速突破[99][101] - 中国船用锂电池2023年出货0.61GWh(同比+80%),宁德时代与亿纬锂能市占率超70%,磷酸铁锂为主流技术路线[57][63] - 国内科研机构如中船712所实现3300V中压系统自主可控,湘电股份在军用IPS领域占有率100%并拓展民船市场[113][116] 细分市场数据 - 2023年中国船用发电机市场规模480亿元(同比+7.5%),中小型机组(200-1000kW)占比62%[51] - 全球岸电市场规模2023年超5亿美元(CAGR 12%),欧洲港口覆盖率60%以上,中国通过"零碳港口"政策推动试点[89][90] - 吊舱推进器2023年中国市场规模45亿元(同比+12%),中船重工占35%份额,主要应用于远洋运输船(40%)与豪华游艇(20%)[82][85]
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泊位岸电全覆盖
海南日报· 2025-07-06 08:42
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岸电覆盖 - 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实现泊位岸电全覆盖,成为海南首个实现该目标的公共码头 [3] - 码头投资建设8套高压及低压岸电设施,每年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超过3000吨 [2] - 岸电接电量从2021年的0.7万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的226万千瓦时,使用率提升至46.8% [2] 岸电推广措施与成效 - 码头建立船舶、港口、岸电三方协作机制,制定优先靠离泊等激励制度 [2] - 配套移动式岸电接电车解决电缆长度不足问题,提升岸电使用便利性 [2] - 全省109个具备建设条件的泊位中已有94个建成岸电设施,覆盖率达86.24% [3] 行业协同与绿色航运发展 - 9家港航企业签署《船舶岸电使用承诺书》,海南海事局联合四部门发布《绿色港口共建倡议书》 [3] - 岸电推广显著降低港口区域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颗粒物排放 [3] - 全省岸电设施均采用最新国家标准接插件,加速绿色港口建设提档升级 [3]
让更多中国船驶入绿色新航路
经济日报· 2025-07-06 06:14
全球航运业低碳转型趋势 - 全球航运业每年排放约10亿吨温室气体 仅靠节能技术和降低航速难以达成"双碳"目标 必须采用绿色甲醇等替代燃料 [1] - 2024年1-5月全球新船订单中替代燃料船舶占比达58%(1720万吨/2970万吨) 显著高于2023年47%的全年占比 2016年该比例仅为8.2% [1] 中国绿色航运创新实践 - 中远海运集团建造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 采用国产甲醇主机 能耗表现达世界顶尖水平 [1] - 海南洋浦港完成首次绿色甲醇加注作业 实现"中国船+中国港+中国醇"闭环 中海油化学以城市垃圾为原料生产国内首批绿色甲醇 [2] - 海南构建"船港醇协同"模式 形成生物质采集-甲醇生产-储运加注完整产业链 为国际绿色燃料加注中心建设奠定基础 [2] 绿色航运发展瓶颈 - 全球绿色甲醇项目"规划多落地少" 中国虽为甲醇生产大国 但主要依赖煤炭制取 绿色甲醇占比低 [3] - 全球甲醇加注港口仅35个 远低于LNG加注港(276个)和岸电接口港口(275个) [3] - 绿色甲醇当前成本为传统燃油3-4倍 需油价高位/碳税生效/成本下降才能形成商业优势 [3] 产业突破路径建议 - 政策端建议建立航运碳税机制 对绿色船舶给予专项补贴 [4] - 产业端需攻关燃料存储安全等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 支持龙头企业规模化应用 [4] - 基础设施优先在长三角、珠三角等航线密集区布局燃料加注网络 [4]
“中国船+中国绿色燃料”助海南领跑绿色航运
海南日报· 2025-07-03 09:22
行业动态 - 全国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首航停靠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 标志着国内首个城市垃圾制绿色甲醇"产、销、用"全产业链贯通案例落地 [1] - 该轮采用柴油和国产绿色甲醇双燃料系统 加注200吨绿色甲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25吨 甲醇原料来自海南城市垃圾沼气 全流程符合国际可持续发展与碳认证标准 [1] - 绿色甲醇被定位为航运业低碳发展的重要选择 此次加注验证了"中国船+中国绿色燃料"模式的可行性 [2] 公司动向 - 中远海运集团通过扬州中远海运重工建造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 船舶总长366米 最大装箱量达1.6万标箱 展现从设计建造到燃料供应的全链条自主能力 [2] - 中石化中海船舶燃料供应有限公司完成国内首次200吨国产绿色甲醇加注作业 实现航运燃料供应链突破 [1] - 中远海运集运将该轮投运于洋浦港美洲航线 强化洋浦港作为国际航运枢纽的战略地位 [2] 技术突破 - "中远海运洋浦"轮成为国内首艘实现城市垃圾沼气制甲醇燃料实际应用的集装箱船 形成"废弃物-绿色能源-航运减排"闭环 [1] - 船舶采用甲醇双燃料动力系统 在1.6万标箱级大型集装箱船领域验证了替代燃料技术可行性 [2] 区域发展 - 海南自贸港通过该项目在绿色航运领域取得示范性突破 凸显其在物流运输和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地位 [1][2] - 洋浦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关键节点 通过绿色船舶加注业务提升国际航运要素聚集能力 [2]
踏浪而行!第15个海员日致敬海上贸易“守护人”
新华社· 2025-06-30 17:32
海员行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底中国注册船员总数达20358万人同比增长27%其中海船船员9701万人同比增长28% [3] - 2024年新增23万名航海院校学生58万名船员接受晋升培训29万名船员通过特殊船舶培训36万名见习船员实践成长 [3] - 船员技能培养体系重点围绕绿色航运和新技术应用包括电池动力双燃料船舶等专业培训并出台专项标准 [4] 国际化与专业认可 - 2024年中国外派船员超16万人船员证书获全球30个国家和地区认可包括阿联酋马绍尔群岛等 [5] - 前瞻性布局海上自主水面船舶(MASS)风力辅助动力等新业态船员培养研究完善职业保障体系 [5] 航运业经济贡献 - 2024年船员服务国内船舶167万艘完成98亿吨货物运输保障26亿人次旅客安全出行 [6] - 国际航运方面服务近万艘船舶保障粮食能源原材料等战略物资运输支撑产业链安全 [6] - 海员承担全球90%以上国际贸易运输推动船舶制造远洋渔业海洋科考等产业发展 [7] 行业技术升级方向 - 新能源船舶领域扩大电池动力双燃料船舶船员培养规模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 [4] - 在极地航道开发等任务中高素质海员队伍成为提升国际航运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