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虚假宣传
icon
搜索文档
市场监管总局和中消协提示:防范私域直播间诱导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品
新华社· 2025-07-02 16:37
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 - 市场监管总局和中国消费者协会联合发布消费提示,防范私域直播间诱导老年人购买药品保健品 [1] - 商家通过个人微信、企业微信、微信群等私域渠道将顾客引流至线上直播间,假借"养生讲堂""健康咨询"等名义进行夸大、不实宣传 [1] - 部分商家以"免费送鸡蛋""社区义诊""老年福利会"等线下活动为诱饵,吸引老年人添加微信、加入微信群 [1] 商家诱导老年人消费的手段 - 在直播间通过"伪科学养生课""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夸大产品"治疗高血压""抗癌防癌"等功效 [1] - 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关注心理,诱导购买价格虚高的"神药""神品" [1] - 私域直播间通过封闭场景实施情感营销,如"亲情关怀""健康咨询""专家讲座"等名义 [1] - 违规使用"包治百病""根治慢性病""替代药物治疗"等用语 [1] - 宣称"专家推荐""祖传秘方""老干部专用"等进行虚假权威背书 [1] - 利用"限时秒杀""最后优惠"制造消费焦虑,或以"无效退款""无毒副作用"等承诺欺骗消费者 [1] 消费者注意事项 - 保健食品仅具调节机体功能,不能替代药物治疗疾病 [2] -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前应查验直播间是否公示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或药品经营许可证 [2] - 核查保健食品是否标注"蓝帽子"标志及批准文号,核查药品是否具备"国药准字"批号 [2] - 消费者如遭遇虚假宣传或消费欺诈,可拨打12315热线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举报 [2] - 对于金额较大、涉嫌刑事犯罪的案件,应向公安机关报案并提交相关证据 [2]
逐本陷虚假宣传风波 创始人言论遭反噬?丨美妆变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30 17:10
公司舆情事件 - 新锐护肤品牌"逐本"因多款产品被曝成分备案与实际不符、创始人直播涉嫌虚假宣传陷入舆论风波[1] - 消费者反映"墨红"系列使用月季净油冒充玫瑰精油备案 "不染茉莉白茶"系列涉嫌添加未收录新原料并套用备案[1] - 创始人刘倩菲在直播中违规宣传产品具有育发、调节月经、化痰止咳等功效 但产品实际仅为普通香薰[1] - 各大网购平台下架涉事产品 创始人删除相关小红书笔记[1] 公司背景与业绩 - 品牌2016年创立 采用"自研+自控供应链"模式 2018年入驻淘系分销[2] - 2019年与李佳琦合作34场 创下单场1分钟卖出5万瓶卸妆油纪录[2] - 2020年全网GMV超2亿元 同比增长450% 80%以上营收来自卸妆油[2] - 2022年双11期间全网销售额达3.4亿 卸妆油销量近350万支[2] 创始人及融资情况 - 创始人刘倩菲小红书粉丝11.5万 2024年8月首场直播GMV超149万元[2] - 母公司杭州舒彩网络科技注册资本489万元[3] - 2020年12月完成A轮融资 2021年3月完成5000万美元B轮融资[3] - 投资方包括五源资本、元璟资本、元生资本、浅月资本等知名机构[3] 事件处理进展 - 浙江省药监局已转属地市场监管局核查处理[2] - 品牌方发表声明致歉并提出整改方案 否认成分宣传不当 强调产品无质量安全问题[2]
“假洋牌”收割机? 年售1700万只的BeauEver陷身份疑云
新浪科技· 2025-06-28 10:29
假进口保健品及化妆品现象 - 上海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出"LAXIN"品牌女性复合维生素产品以跨境进口名义售卖,实为国内生产且无海外销售记录,涉嫌虚假宣传[2] - BeauEver化妆品品牌被消费者质疑无进口备案,新西兰当地无该品牌记录,产品备案显示生产地址为中国且状态已注销[2] - 化妆品监管App显示BeauEver所有关联产品类型均为"国产普通化妆品",与欧莱雅等明确标注"进口普通化妆品"形成对比[5][6] BeauEver品牌身份疑点 - 品牌官网宣称2019年创立于新西兰,但经营主体DAYLESFORD LIMITED(戴思福有限公司)香港注册时间为2023年[4][5] - 产品包装标注"MADE IN CHINA",但官方称2019-2022年期间因疫情启用中国合作工厂生产特定批次,当前销售产品标注原产国为澳大利亚[2][8] - 在亚马逊海外平台未查询到该品牌产品,与其宣称"销往全球27个国家"存在矛盾[2][8] 产品宣传与销售表现 - 品牌宣传运用南极糖蛋白、DNA提取技术等专利成分,但实际备案信息显示生产企业为广东中山的诺斯贝尔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6][7] - 抖音官方店两个店铺总销量达13.8万,小红书淘宝等平台销量超2600单,2024年明星产品逆龄针在中国售出1700万只[10] - 产品宣传中突出"14天显著改善1.3岁肌龄"等功效,但小字注明数据来自原料供应商且不作功效承诺,价格区间159-1198元[12] 消费者投诉与行业监管 - 消费者反映使用后出现皮肤发红过敏,且退货流程存在争议,售后服务满意度低[14] - 法律专家指出在国外注册商标后国内生产销售的模式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9][15] - 建议监管部门将此类企业列为重点监管对象,要求如实上报经营历史规模等信息,加强消费预警[16]
瘦身焦虑遇微商套路,“毒果”换皮重生
齐鲁晚报· 2025-06-27 14:34
产品定价与代理制度 - 省级经销商批发价为60元/盒,首批需订购420盒 [1] - 市级经销商批发价为75元/盒,首批需订购180盒 [1] - VIP客户批发价为90元/盒,首批需订购20盒 [1] - 全国统一零售价为128元/盒 [1] - 省级总代订货价低至42元/盒,需满足连续2个月各1800盒或一年累计6000盒的销售目标 [6] - 总代可获得直属代理每盒8元、间接代理每盒6元的奖励 [6] 产品成分与健康风险 - 主要成分为糖渍青梅、桑叶粉、决明子粉、郁李仁粉、马黛茶粉等 [4] - 决明子和郁李仁具有泻药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肠神经损伤 [4] -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服用决明子和郁李仁可能引起腹痛、腹泻等不适症状 [4] - 产品仅持有普通蜜饯类食品生产许可证,无保健食品批文 [3] 销售模式与法律风险 - 采用"入门费+拉人头+团队计酬"的多层级代理模式 [7] - 2019年因涉嫌传销被冻结账户资金750万元并处罚款1403.3万元 [3] - 代理升级需发展下线,如市级代理需成功发展他人成为市级代理才能升为省级代理 [6] - 产品通过更换包装、转移销售渠道等方式重新进入市场 [3] 行业乱象与同类产品 - 微商减肥市场存在生酮咖啡、瘦身压片糖果等新产品 [8] - 部分生酮咖啡违规添加双氯芬酸钠等药物,导致消费者急性肾衰竭 [8] - 2024年黑猫投诉平台收到超2000条减肥压片糖果投诉,65%涉及头晕、心慌等症状 [8] - "魔芋魔法豆"被检出添加利尿剂布噻嗪,通过脱水制造减肥假象 [8] 营销宣传问题 - 宣称具有"排出毒素、改善便秘、排毒养颜、祛痘祛斑"等功效 [3] - 代理商声称"坚持吃40天瘦16斤"、"子宫肌瘤消失"等疗效 [3] - 普通食品违规宣传治疗、预防、缓解疾病功能 [3]
“消结”胶囊调查追踪:监管部门已立案,直播间产品下架
新京报· 2025-06-26 15:08
公司调查与产品下架 - 北京市朝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对云杉恒茂(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立案调查,因其SPRUTRITION槲皮素胶囊涉嫌虚假宣传 [1] - SPRUTRITION美国云杉直播间中的槲皮素胶囊产品已下架,但在其他网购平台仍可购买 [1][4] - 公司成立于2017年11月17日,注册资本200万元人民币,属于小微企业 [5] 产品宣传问题 - 产品宣传中存在"精准散结"、"结节散胶囊"等暗示治疗结节功效的内容,涉嫌违反广告法 [1][2][3] - 宣传页面使用小字标注免责声明,但律师指出这不能减轻其法律责任 [3] - 产品核心成分槲皮素的"散结"功效无临床证据支持 [1][3] 销售渠道与宣传方式 - 产品通过SPRUTRITION美国云杉直播间和多个网购平台旗舰店销售 [2][4] - 直播间主播直接暗示产品可以治疗结节,而平台页面宣传相对收敛但仍存在暗示 [2][3] - 产品宣传页面包含"定向识别、拒绝反复"等暗示性内容 [3] 公司背景信息 - SPRUTRITION商标申请人为云杉恒茂(北京)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申请日期为2021年12月1日 [5]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仓国庆,与SPRUTRITION官方网站注册人一致 [5] - 公司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属于商务服务业企业 [5]
通鼻“神药”违法添加,惯犯能否“刑罚伺候”
新京报· 2025-06-25 17:19
一款几块钱的鼻喷产品,却让19岁的大学生小余痛苦不堪。在使用了4个月"濞秒通"后,原本一喷就通 的"神药"逐渐失效,小余的鼻塞24小时持续不断,只能张嘴呼吸,经临床诊断为"减充血剂依赖"。 6月25日新京报的报道,揭开"濞秒通"等"神药"面纱。明明是"消"字号产品,却通过各种误导,让鼻炎 患者相信它有药的疗效。等患者终于明白用它治鼻炎无异于饮鸩止渴时,伤害已经造成。 "消"字号产品,只有消毒功能,而不具备治疗效果。与药品不同,"消"字号产品无需做临床药效及用药 安全等实验,审批相对简便,上市快。因为这些特点,一些不法商家选择用它"挣快钱"。 从报道中可知,商家"挣快钱"最常用的是两招。第一招是虚假宣传,淡化甚至隐藏其"消"字产品的本来 面目,让患者相信它是可以信赖、可长期使用的药品。 第二招是让患者迅速看到"疗效"。为此,违法添加减充血剂成分成为常用手段。 法律对"消"字产品的规范,不像对药品那样严格,但并非无章可循。《消毒管理办法》从"卫生要 求"到"生产经营",从"监督"到"罚则",对"消"字号产品做了全方位规范。包括违法添加、虚假宣传在 内,商家每一个环节的违规,都有行政处罚的依据。 可见,在这件事情上 ...
谷掌柜驼乳产品调查追踪:相关商品下架,市场监管部门已立案
贝壳财经· 2025-06-24 16:43
公司调查与处罚 - 新疆谷掌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涉嫌虚假宣传被新疆阜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立案调查 [1] - 公司部分驼奶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存在虚假宣传问题 包括驼乳粉含量不足和夸大功效 [1] - 当地市场监管局已对报道反映的问题进行处理 调查结果将择机公示 [3] 产品问题 - 公司一款标称"骆驼奶片"的产品中驼乳粉含量仅不到10% 主要添加牛乳粉成分 [1] - 公司旗舰店针对儿童群体的驼奶粉产品宣称具有"补脑""助力高个子"等功能 并承诺无效退款 [1] - 公司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宣称驼奶具有降血糖等功效 并推荐搭配"2+3精准控糖疗法" [1] - 公司营养师向消费者宣称驼奶粉有辅助疾病治疗作用 建议高血压患者长期饮用 [2] - 公司营养助理向客户发送驼奶有益降压降糖的内容 并承诺三个月内见效 [2] 法律与行业规范 - 法律专家指出骆驼奶只是普通食品 不具备疾病治疗及预防功效 [3] - 营养专家表示普通食品不能进行功效宣称 公司行为涉嫌误导和虚假宣传 [3] 公司背景 - 新疆谷掌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 自称中国综合驼奶制品开创者 [13] - 公司电商旗舰店为8年老店 位列平台驼奶品牌榜前三 3年售出1000万件产品 [13] - 公司由董晨旭持股60%、胡鸿琰持股40% 主要股东及核心人员在河南有多家关联公司 [13] - "谷掌柜"相关商标多由郑州双佰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河南路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申请注册 [13] 后续处理 - 公司已将涉事"骆驼奶片"和"儿童成长驼奶粉"产品下架 [9] - 公司微信公众号"谷掌柜生态食养"和"谷掌柜食养研究院"内容已被清空 [3]
品牌名称仅是参考?从“多半袋面”看产品名称的错与罚
搜狐财经· 2025-06-23 22:47
核心观点 - 食品行业存在利用特定词汇或数字作为商标标识产品特性的现象,但消费者基于日常认知可能产生误解,导致产品信息传递清晰度与准确性受到质疑 [1] - 白象食品"多半袋面"案例显示,注册商标"多半"被消费者理解为分量多一半,实际仅比普通款多25克(约1/5-1/4增量),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1][3][4] - 行业存在利用商标法律属性规避产品描述合规要求的现象,部分企业将宣传性词汇注册为商标以规避虚假宣传责任 [5][12] 商标设计与消费者认知差异 - "多半"商标申请初衷是与常规产品区分,基于70克面饼推出110-120克产品,但消费者普遍理解为分量增加50% [2][3] - 实际增量显示:"多半袋面"面饼110克(普通款85克),仅多25克;"多一半"产品100克(原60克),增量40%但未达字面"一半"标准 [3][4] - 与竞品对比:行业主流产品如红烧牛肉面总重125克,老坛酸菜牛肉面150克,白象"多半"产品实际份量与竞品常规款持平 [3][4] 行业商标使用现象 - 多家企业尝试注册含份量描述的商标如"一袋半"、"1碗半",但多数因缺乏显著特征或具欺骗性被宣告无效 [10][12] - 某酱油品牌使用含"0"的商标暗示"零添加",但检测显示含某些添加剂成分,引发误导性质疑 [11] - 商标法对"欺骗性"认定标准原则化,企业可能利用商标规避《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要求 [12][13] 市场影响与行业规范 - 此类做法损害消费者信任,尤其对依靠"民族企业"形象积累口碑的品牌影响更大 [6][9] - 行业出现恶性循环:部分企业不依靠产品创新,而是通过商标文字游戏制造卖点 [15] - 需强化标准制定与执行:明确商标"欺骗性"判定标准,限制描述商品关键属性的词汇注册 [13][15] 企业回应与产品对比 - 公司回应称"多半"是产品线布局尝试,旨在满足大食量消费者需求,但承认包装说明不足致误解 [2] - 产品对比数据显示:"多半袋面"配料比常规款减少2-3克,净含量增幅(25克)未达消费者预期 [4][8] - 历史背景:2018年"加量40%"营销活动使"多半"与品牌形成关联,可能助力商标注册 [4]
“职业弹幕人”岂能乱弹
南方都市报· 2025-06-22 23:44
直播电商行业现状 - 电商直播呈现爆发式增长,成为消费者购物新选择,其特点是海量商品、实时互动和主播感染力强的推销[2] - "职业弹幕人"作为传统电商刷单的变种,在直播平台制造虚假流量,通过批量发布虚假弹幕虚构产品功效或交易数据[2][3] - 北京某公司因雇佣"职业弹幕人"刷评果冻食品减肥功效被罚10万元,此案首次将直播刷评纳入"编造用户评价"执法框架[2] 黑灰产运作模式 - "职业弹幕人"形成产业链化运作,提供话术模板定制、账号批量注册、弹幕定时发送等一条龙服务,并能根据产品特性精准控评[3] - 商家为争夺流量高地利用虚假弹幕制造热销假象,平台为维持用户活跃度对刷评行为默许,形成多方共谋的畸形生态[3] - 典型虚假话术包括"7天暴瘦10斤""喝酒夜宵也能瘦"等,直接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品性能、用户评价的规范要求[3] 法律风险与行业影响 - 情节严重者可能触犯刑法:非法经营罪(营利性发布虚假信息)、敲诈勒索罪(以差评弹幕勒索财物)、寻衅滋事罪(扰乱公共秩序)[4][5] - 虚假弹幕透支市场诚信,导致行业公信力受损,不仅欺骗消费者,还对诚信经营商家造成不公平竞争[5] - 治理需平台加强技术监测(如大数据识别批量虚假评论并封号),监管部门需严惩组织者和操控者[5]
警惕!直播时让人心动的开蚌30秒,可能是主播设计的表演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22 17:58
珍珠直播销售模式 - 诸暨是中国淡水养殖珍珠的最大产地,其淡水珍珠销售占全国80%和全球70% [5] - 近两年流行兼具盲盒趣味性与神秘感的珍珠直播模式,部分直播间单次开蚌场次在线人数达几千人,高峰时段可达上万人 [5] - 直播间通过低价竞拍珍珠蚌(如288元拍下市场价千元以上的11.8毫米粉金色珍珠)吸引消费者参与 [10][12] 直播间营销手法 - 直播间使用助播和多个手机参与竞拍,将价格从初始起拍价哄抬至10倍(如从66元抬至660元) [12][16] - 采用"猜点位捡漏"游戏刺激消费,如199元拍下别人高价竞拍的同类型珍珠蚌 [18][21] - 主播利用镜头盲区将预先准备的成品珍珠塞入蚌肉,制造"现场取珠"假象 [25] 行业监管与规范 - 2019年以来诸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查处70余家涉嫌虚假宣传的直播店铺 [32] - 监管部门要求直播必须完整展示开蚌全流程及周边环境,禁止特写掩盖关键环节 [34] - 发放"珍珠行业常见违法违规行为提醒告诫书",规范虚假宣传珍珠尺寸、国外证书、直播话术等问题 [34] 消费者鉴别方法 - 真珍珠在形状、光泽和颜色上存在天然差异,仿制品通常圆度、光泽和颜色完全一致 [36][38] - 转动珍珠项链时可观察到:①形状不完全圆 ②光泽有差异 ③颜色存在偏粉或偏青的变化 [38] - 警惕整串项链圆度、直径、光泽和颜色完全一致的产品 [38] 电商平台虚假交易 - 某店铺通过拆分0.21元配件链接进行刷单,使主商品销量从不足1000件虚增至10万+件 [40][42][44] - 利用平台规则漏洞,通过11次操作虚增104000多件销量 [44] - 正常销量与评论比例约为10:1,异常数据差距可帮助识别虚假交易 [40] 直播营销法律责任 - 主播"假一赔十"等承诺构成买卖合同内容,商家需履行高于法定标准的赔偿承诺 [58][60] - 法院判决商家按主播承诺赔偿消费者十倍价款(1000元手串赔偿10000元) [58][60] - 主播与商家存在雇佣关系时,其宣传承诺视为商家行为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