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
icon
搜索文档
上交所:持续打造便利友好的跨境投融资环境
证券时报网· 2025-09-05 19:52
沪新资本市场合作 - 上交所与新交所联合举办沪新深化合作交流会 近70家沪市上市公司和两地机构参与[1] - 两所合作推动2023年12月沪新ETF互通产品落地 目前已有5只ETF互通产品在两地交易所上市[1] - 2024年1月两所合作编制的中证新交所亚洲新兴市场科技指数正式发布 标志指数合作项目实质性落地[1] 国际合作深化路径 - 交流会聚焦沪新资本市场合作新机遇 探索深化合作路径助力沪市企业拓展国际市场[1] - 上交所表示企业布局海外市场有助于中国规则、中国标准、中国故事走向世界[1] - 上交所将推动沪新ETF互通持续发展 助力境外投资者把握中国资本市场深度发展机遇[1] 资本市场开放政策 - 上交所将在证监会统筹指导下持续打造便利友好的跨境投融资环境[1] - 坚定不移推动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1]
加快推进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资本市场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9-03 18:18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内涵与意义 - 制度型开放属于高层次开放,旨在发掘制度优势以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贸易大国,同时是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大国[9] - 制度型开放强调全方位开放,覆盖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区别于传统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9] - 制度型开放更侧重于"边境后"规则,包括产权保护、产业补贴、环境标准等,要求国内规则与国际接轨,并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对称性开放[10] - 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有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11] - 制度型开放有助于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消除制约生产要素流动和金融资源配置的障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11] - 制度型开放是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可提升人民币国际认可度和资本市场国际竞争力[12] - 制度型开放有助于防范化解外部冲击风险,减轻对海外市场的融资依赖,增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12] 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的基本原则 - 坚持"以我为主"原则,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需要主动、渐进、可控地推进开放,无需遵循国际严格标准[15] - 坚持"面向国际"原则,加快国内制度与国际高标准对接,减少信息不对称以增强境外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意愿[16] - 坚持"立足本土"原则,避免简单嫁接外来制度,需考虑本土实际情况并创造配套条件,同时推广中国特色制度安排[17][18] - 坚持"面向市场"原则,开放需满足市场需求、机构能力和监管抓手三条件,确保风险可控[19] - 坚持"整体推进"原则,需统筹改革与开放,深化改革为开放提供基础,开放对改革提出更高要求[20] - 坚持"安全为重"原则,在复杂外部环境下把防风险摆在首要位置,处理好"放得开"与"看得清"和"管得住"的关系[21] 股票市场制度型开放的路径 - 支持中资企业境外上市,截至2025年4月底已完成242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但面临境内外法律差异和合规风险,建议加大政策支持、编制合规手册并加强国际监管协调[24] - 吸引外企国内挂牌上市,建议优化中国存托凭证(CDR)政策、研究设立A股国际板并鼓励国内机构投资者参与交易[25] - 完善股票发行注册制,需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实施分级披露制度,并落实中介机构责任追溯和"黑名单"制度[26] - 活跃并购重组市场,建议建立绿色通道审批、丰富支付工具如定向可转债,并完善跨境并购法律体系和域外执法合作[27] - 优化QFII/QDII制度和互联互通机制,建议扩大投资范围、提高外资持股比例,并拓展与其他国际交易所的互联互通[28] - 有序恢复T+0交易制度,需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风险监管,如设置交易门槛和预收保证金[29] - 延长股票交易时间,沪深交易所当前交易时长仅4小时,建议逐步延长至5-6小时以提升国际化水平[30] - 完善做空机制,引入反向ETF等工具,并建立实时监控系统以避免市场动荡[31] - 完善穿透式监管机制,需平衡监管与数据安全关系,提高外资参与积极性[32] - 强化投资者保护体系,建议加强经营机构适当性管理义务、创新投资者教育模式,并完善权利救济体系[33] - 培育耐心资本,建议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拓宽退出渠道如股权转让市场,并提高政策稳定性[34] - 扩大外资券商准入,目前有4家外资独资券商和12家外资控股券商,建议优化监管政策并增强政策稳定性[35] - 支持中资券商走出去,需加强合规风险监管,确保跨境业务与风险管理能力匹配[36] 债券市场制度型开放的路径 -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建议统一披露标准、建立单一查询平台,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39] - 改进评级机制,需优化评级方法、提高信息披露要求,并稳妥推进评级行业开放[40] - 创新人民币国际债券发行机制,建议将人民币国际债与"一带一路"结合,鼓励新兴经济体来华发行债券[41] - 提高外资配置利率债吸引力,需完善货币政策预期管理和风险对冲工具[42] - 改善外资信用债投资条件,需完善法律和制度设计,并鼓励信用衍生品交易[42] - 优化投资渠道,截至2024年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4.20万亿元,占比仅2.4%,远低于美国的31%,需提升便利度[43] - 完善债券持有人会议制度,建议细化法律规则并建立瑕疵救济机制[44] - 健全债券受托管理人制度,需防范利益冲突并明确赔偿责任[45] - 加强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建议细化投资者保护条款、增加约束性条款,并坚持市场化违约处置原则[46] 风险防范措施 - 防范制度水土不服风险,需稳慎推进开放,避免照抄照搬模式[49] - 防范信息外泄风险,需加强信息安全监测并解决国内与国际规则不兼容问题[50] - 防范外部冲击风险,需深化结构性改革、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51][52] - 防范恶意攻击风险,建议制定跨市场应对预案并完善交易报告制度[53] - 防范金融制裁风险,需充实反制裁工具箱、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设施,并加强对外金融负债监测[54]
管涛:加快推进中国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搜狐财经· 2025-09-02 15:33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内涵与意义 - 制度型开放属于高层次开放 旨在发掘更高层次制度优势[8] - 制度型开放属于全方位开放 覆盖规则 规制 管理 标准等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8] - 制度型开放更侧重边境后规则 要求国内规则与国际接轨[9] - 制度型开放包含对称性开放 实现国际制度国内化与国内制度国际化[9] - 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是建设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10] - 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是健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需要[10] - 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是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需要[11] - 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是防范化解外部冲击风险的需要[11] 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基本原则 - 坚持以我为主原则 根据国内需要主动渐进可控推进开放[13] - 坚持面向国际原则 加快国内制度与国际高标准对接[14] - 坚持立足本土原则 考虑本土实际情况避免制度水土不服[15] - 坚持面向市场原则 以市场需求为前提平衡风险与收益[16] - 坚持整体推进原则 统筹改革与开放实现双轮驱动[17] - 坚持安全为重原则 把防风险摆在开放首要位置[18] 股票市场制度型开放路径 - 支持中资企业境外上市 截至2025年4月底已完成242家境内企业境外上市备案[20] - 优化中国存托凭证政策 研究设立A股国际板吸引外资企业上市[21] - 完善股票发行注册制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落实中介机构责任[22] - 深化并购重组市场改革 建立绿色通道丰富支付工具[23] - 优化QFII/QDII制度和互联互通机制 扩大投资范围提高外资持股比例[24] - 有序恢复T+0交易制度 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和风险监管[25] - 适度延长股票交易时间 将沪深交易所每日交易时长逐步延长至5-6小时[26] - 完善做空机制 引入反向ETF等工具强化市场监控[27] - 强化投资者全流程保护 完善投资者权利救济体系[29] -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30] - 优化对外资券商监管政策 目前有4家外资独资券商和12家外资控股券商[31] - 加强出海中资券商合规风险监管 坚持稳健经营[32] 债券市场制度型开放路径 - 统一信息披露标准 建立单一债券信息查询平台[34] - 完善信用评级机制 优化评级方法提高信息披露要求[35] - 创新人民币国际债券发行机制 与一带一路倡议结合[36] - 完善利率债投资生态环境 强化货币政策预期管理丰富风险对冲工具[37] - 改善信用债投资市场条件 完善法律制度鼓励信用衍生品交易[37] - 优化债券市场投资渠道 截至2024年末境外机构在中国债券市场托管余额4.20万亿元占比2.4%[38] - 细化债券持有人会议规则 建立瑕疵救济机制[39] - 完善债券受托管理人制度 防范利益冲突[40] - 完善违约风险防范处置安排 细化投资者保护条款坚持市场化原则[41] 制度型开放风险防范 - 防范制度水土不服风险 稳慎推进开放避免照抄照搬[43] - 防范信息外泄风险 加强信息安全监测解决法律框架不兼容问题[44] - 防范外部冲击风险 深化结构性改革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管理[45] - 防范恶意攻击风险 制定跨市场应对预案完善交易报告制度[46] - 防范金融制裁风险 充实反制裁工具箱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设施[47]
证监会两核心司局迎新任掌舵人:赵山忠执掌机构司 申兵出任国际司司长
新浪证券· 2025-08-25 15:08
人事调整 - 中国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及会长赵山忠正式就任证监会机构司司长 [1] - 机构司原司长申兵回归国际司并担任司长职务 [1] 新任机构司司长背景 - 赵山忠曾担任深圳证监局副局长、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及重庆证监局党委书记和局长 [3] - 2023年2月出任证券业协会党委书记和会长 [3] - 公开强调资本市场需通过持续改革提升投资者服务能力并增强投资者信心与获得感 [3] 新任国际司司长背景 - 申兵现任证监会证券基金机构监管司司长并曾任证监会国际部主任 [3] - 此次回归国际司预计将推动跨境监管合作和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 [3] - 曾指出代表新质生产力方向的企业在A股、H股及境外上市中国企业中的占比持续提升 [5] - 提及这类企业估值相较于其他新兴经济体仍处于历史相对低位 为外资长期配置提供良好机会 [5] 调整意义 - 体现证监会强化机构监管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5] - 有利于巩固监管合力和提升监管效能 [5]
资本市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蹄疾步稳 中国资产吸引力不断增强
证券日报· 2025-07-29 01:13
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 - 中国证监会提出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系统研究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总体布局和实施路径,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1] - 外资机构积极布局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加速"走出去",中国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与日俱增[1] - 证监会持续完善对外开放政策,放宽合格境外投资者准入条件,扩大投资范围,优化境外上市备案制度,推动A股纳入MSCI等国际指数[2] 外资机构参与情况 - 中国资本市场已有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渣打证券(中国)、法巴证券(中国)等多家外商独资券商,以及星展证券(中国)、大和证券(中国)等外资控股券商[2] - A股总市值突破100万亿元,外资持仓稳定在3万亿元以上,外资持股占比稳步上升[2][3] - 外资机构通过设立分支机构、参与跨境业务等方式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红利,同时带来先进经验与技术[3] 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信心 - 摩根士丹利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和股指目标,认为中国股票市场结构性改善稳步推进[4] - 瑞银财富管理认为中国科技板块蕴含超额收益机会,景顺亚太区指出中国科技板块(AI、电动车、机器人)估值仍具吸引力[4] - 外资加速布局中国的原因包括中国经济韧性、政策红利释放和长期资金配置需求[4] 未来开放政策方向 - 证监会将加快落实2025年对外开放举措,包括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拓展QFII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至100个,研究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5] - 商务部提出有序扩大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参与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引导外资长期投资[5] - 未来可能进一步扩大互联互通范围,放宽外资业务准入,深化跨境监管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与外资"引进来"协同[5][6] 制度型开放建议 - 建议拓宽互联互通渠道,扩大衍生品市场开放,研究推出"新股通"等新机制[6] - 优化跨境投融资制度,放宽外资持股比例限制,探索升级跨境理财通[6] - 推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统一ESG披露标准,完善跨境数据流动和外汇管理政策[6]
证监会: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快讯· 2025-07-25 16:29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 - 证监会强调稳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1] - 系统研究完善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总体布局和实施路径 [1] - 稳妥有序落实自主开放重点举措 [1] - 推动在岸与离岸市场协同发展 [1] - 持续拓展资本市场跨境合作新空间 [1] 研究与服务 - 增强资本市场重大问题研究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1] - 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监管需要 [1]
里程碑!熊猫债累计发行规模突破一万亿元
新华财经· 2025-07-22 16:51
熊猫债市场发展里程碑 - 境外机构在岸人民币债券历史累计发行量达10938.9亿元 正式突破万亿元大关 [1] 发行规模演变 - 2005-2015年受制度限制累计发行仅113亿元 2016年政策放宽后年度发行量突破千亿元 [2] - 2024年创1948亿元年度发行纪录 2025年上半年交易商协会完成1535亿元注册(同比+165%) 发行844亿元 [2][3] - 2025年预测净发行量1610亿元 总发行量或达2230亿元(同比+14%) 近三年年均增速达79% [6] 发行主体多元化 - 累计发行机构超90家 覆盖国际开发机构/外国主权政府/境外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四大类别 [3] - 区域横跨五大洲 主权政府类发行人扩容至8个国家地区 含匈牙利50亿元绿色债及韩国30亿元可持续发展债 [3][5] - 国际开发机构中亚投行/新开发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2025年发行约350亿元支持"一带一路"及绿色项目 [5] - 跨国企业如奔驰/拜耳/宝马/巴斯夫多次发行 巴西企业书赞桉诺发行首单南美绿色熊猫债(票面利率2.45% 获3.8倍认购) [5] 投资者结构优化 - 投资者从大型银行扩展至央行/主权基金/保险/资管/境外私募基金等多元机构 [3] - "债券通""互换通"等互联互通机制完善提升人民币资产吸引力 [3] 政策与市场驱动因素 - 2015年人民币加入SDR/2016年放宽资金回流/2022年明确资金自由汇出等政策推动发展 [2] - 境内低利率环境与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融资成本优势 会计准则等效/资金汇兑便利化等制度创新降低合规成本 [3][6] - 央行2024年提出"提升人民币融资货币功能" 熊猫债成为人民币国际化重要抓手 [7]
IPO与存凭证并行,“H+A”路径明确
第一财经· 2025-06-12 19:21
政策覆盖范围 - 注册地在粤港澳且在港股上市的企业可直接在深交所上市 注册地不在粤港澳的港股上市公司若符合条件可通过发行存托凭证实现A股上市 [1] - 政策覆盖范围拓宽至250家注册地位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港股上市企业 其中220家尚未在A股上市 包括友邦保险(7408.68亿港元) 香港交易所(5258.99亿港元) 中银香港(3679.33亿港元)等市值前三企业 [4] - 政策还涵盖796家办公地在内地但注册地位于境外的港股上市企业 包括腾讯控股(4.76万亿港元) 阿里巴巴-W(2.26万亿港元) 小米集团-W(1.40万亿港元)等互联网巨头 [5] 上市路径 - 明确两种上市方式:符合条件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直接赴深交所上市 符合条件的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存托凭证在深交所上市 [8][9] - 红筹企业二次上市需满足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或市值200亿元以上且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等条件 目前有14家红筹企业符合要求 包括腾讯 阿里 小米 美团等 [10] - 存托凭证(CDR)发行流程包括试点企业遴选 确保满足股票发行基本要求 严格遵循现行股票发行程序等环节 [11] 市场影响 - 政策释放开放信号 为两地资本市场深度融合按下"加速键" 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进入新阶段 [1] - 2021至2025年A股IPO数量逐年下降 2025年至今仅有46家 首发融资金额从2022年5868.86亿元降至2024年673.53亿元 [13] - 政策可能提升港股企业回A预期 但具体放行速度和家数与A股二级市场韧性相关 短期内难大规模放行IPO融资需求 [14] 实施挑战 - 跨境制度差异推高合规成本 跨境资金流动受限 大型红筹企业回归可能对A股存量资金形成虹吸效应 [14] - 需构建透明规范的制度体系 建立高效的跨境监管机制 完善投资者保护措施 [15] - 短期内深交所设立新板块承接"回A"企业可能性较低 重点在于现有框架下的制度创新 [15]
七部门推出15项重磅举措,释放哪些关键信号?
搜狐财经· 2025-05-23 14:42
科技金融政策举措 - 七部门联合印发《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 旨在建立与科技创新相适应的金融机制 [1] - 政策以科技创新需求侧为牵引 推动金融资源以更低成本、更快速度流入科技创新领域 [3] 直接融资改革 - 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资本市场"绿色通道"机制 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 [3] - 创新性提出建立债券市场"科技板" 为科技创新筹集长周期、低利率债券资金 [3] - 证监会推动优质红筹科技企业回归境内资本市场 头部中概股企业多已在香港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 [3] 信贷支持措施 - 针对科技企业"贷款难"问题 政策提出用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加大金融机构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4] - 科创类企业因资产轻、科技成果估值难等问题导致融资困难 政策综合各地改革经验提出解决方案 [4] 创业投资与科技保险 - 围绕创业投资"募投管退"全链条推出新举措 激发创业投资活力 [4] - 健全科技创新全链条科技保险体系 提升科技保险稳定性 [4] 政策覆盖范围 - 政策包含7个方面、15项具体举措 涵盖存量政策迭代和增量政策创新 [4]
外资迎利好!证监会宣布扩大投资范围、优化服务措施
搜狐财经· 2025-05-07 10:58
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政策 - 对外开放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清晰坚定 宏观政策稳定性和可预期性提升 [3] - 证监会将坚定不移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格局 推进一系列务实举措 [3] 对外开放具体措施 - 持续扩大机构改革 优化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服务 高效办理资格审批和开户 扩大外资机构投资范围 支持外资申请证券基金投资咨询资格 鼓励设立服务境内的人民币基金 [4] - 丰富产品供应 推进期货期权向合格境外投资者开放 扩大境内外期货交易所结算价授权合作 深化交易所债券市场开放 将REITs纳入沪深港通标的 [4] - 深化市场开放 优化境外上市备案流程 支持上海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推进人民币股票交易柜台纳入港股通 支持在港推出跨境投资和风险管理产品 [4] - 加强跨境监管合作 塑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监管环境 加强证券和审计监管合作 支持优质公司回归内地及香港市场 保护投资者权益 [4] 制度型开放方向 - 证监会将继续推动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 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便利高效的投资环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