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存托凭证(CDR)

搜索文档
九号公司: 九号有限公司关于调整回购股份用途并注销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8-02 00:35
九号有限公司 关于调整回购股份用途并注销的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 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九号 有 限 公司 ( 以下简 称 "公司" )拟将 存 放于 回购专用证 券 账户 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调整为"用于注销"。 ?公司本次拟注销回购专用证券账户中的存托凭证合计 6,000,000 份,注 销完成后公司的存托凭证总数将由 719,444,662 份减少为 713,444,662 份。 证券代码:689009 证券简称:九号公司 公告编号:2025-051 公司于 2025 年 8 月 1 日召开第三届董事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 调整回购股份用途并注销的议案》,拟将存放于回购专用证券账户 9,409,705 份存托凭证中的 6,000,000 份的用途进行调整,由"先用于股权激励计划或员 工持股计划"调整为"用于注销"。本议案尚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现将 具体情况公告如下: 一、回购股份的基本情况 公司于 2024 年 1 月 10 日召开第二届董事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关于以集 ...
中概股回归的N条潜在路径
中银国际· 2025-07-29 21:29
报告核心观点 中概股在中美关系紧张和美国监管趋严背景下面临退市压力,中国通过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回归路径,中概股回归有港股二次上市、双重主要上市、私有化退市再上市、CDR发行等方式,中资券商和壳公司市场将受益,投资者可构建“中资券商 + 壳资源”双轮配置组合[2][3]。 中概股从美退市危机与多元回归路径的背景 “对等关税”的波及:中概股潜在从美退市危机加剧 - 美国财政部长表态使中概股退市问题成中美经贸谈判筹码,近年来美国对中概股监管趋严,数百家中概股或面临挂牌成本上升甚至被摘牌风险[9]。 - 截至2025年3月7日,286家中概股在美国交易所上市,总市值达1.1万亿美元,较2024年初增长2500亿美元,中概股集中于科技、消费和新能源等行业,近年较多回流中国香港[10]。 - 从政策实操性等维度分析,中概股全面大规模退市可能性不高,美国行政当局无权直接命令企业退市,大规模强制退市将冲击全球资本市场,且不符合美国现阶段经济金融战略核心利益[12][15]。 特朗普新政下的中概股退市危机 - 中概股在中美战略博弈中被“工具化”,《外国公司问责法》针对中国企业,2025年中概股审计监管问题仍未解决,中美存在制度分歧[16][17]。 - 近年来中概股赴美上市数量下降,2021 - 2025年5月15日,赴美上市数量分别为50家、13家、不到30家、39家、21家,受中美监管环境、政治经济博弈等因素影响,同时中国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吸引力增强[20][21]。 国内政策改革为中概股回归创造条件 - 内地注册制改革提升上市效率与包容性,《境内企业境外发行证券和上市管理试行办法》增强中概股回归路径选择的灵活性与合规性,港股市场优化上市制度,“沪港通”等机制促进境内外资本市场融合[30]。 - 中国香港资本市场自2018年进行制度改革,引入同股不同权机制等,为中概股回归提供灵活、可预期的制度保障,近三年部分代表性企业完成港股二次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34][36]。 中概股回归的N条潜在路径 政策催化中概股回归潮,港股或成首选港湾 - 中国监管层完善中概股回归制度安排,香港资本市场推进制度改革,中概股回归形成多路径格局,包括港股二次上市、双重主要上市等多种模式[37]。 中概股回归后在港二次上市 - 香港交易所为二次上市变更为双重主要上市提供制度指引,有三种途径,完成转换后企业可能获得港股通资格,但需承担更高监管成本[38][43]。 - 部分已在港二次上市的中概股寻求“二次上市→退美→主要上市”路径,港交所为此准备了合规通道,有望强化中国香港市场国际资本市场枢纽地位[47][48]。 - 《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提出允许在港上市的大湾区企业在深交所上市,腾讯等企业或受益,将推动深港资本市场协同效应显现[49][50]。 私有化退市再上市的破旧立新之路 - 中概股“在美私有化退市→港股IPO”路径常见,包括美股私有化及退市、港股上市前重组、港股IPO三个步骤,先声药业是成功案例[51][52][54]。 - “私有化退市—直接发行CDR登陆A股”模式有制度设计优势,但目前尚无企业完全实现,面临技术性安排等阻碍[62][65]。 - 中概股“私有化 + 拆红筹 + IPO”回归A股流程复杂,中芯国际是成功经验,随着监管优化,该路径有望为更多中概股提供回归机会[66][71][74]。 - 中概股在美国市场私有化退市后借壳上市回归中国香港暂无成功案例,此路径程序简便、成本低,但面临监管要求严格等挑战[75][77]。 - 中概股在美私有化退市后通过A股借壳上市可避开传统IPO繁琐程序,三六零是典型案例,但企业需谨慎选择壳公司[80][83][86]。 潜在回归公司细分与可能路径 - 测算有32家、总市值达1.94万亿港元的中概股或有资格在中国香港双重主要上市或第二上市,可分为平台型头部企业、科技成长型企业、教育与内容企业、中小市值滞留企业四类[87][89]。 - 平台型头部企业倾向双重主要上市,科技成长型企业适合第二上市,教育与内容型企业根据能否满足主板要求选择上市方式,小市值边缘型企业可考虑借壳上市或小额融资 + 技术通道[94][95]。 中概股回归催化下的双主线布局 投资主线一:中资券商的跨境红利 - 中概股回归为中资券商带来估值与业务双重重塑机遇,当前券商板块估值回落至历史合理区间,具备估值修复空间,政策利好提升市场对券商板块未来α的定价预期[96][99]。 - 具备中国香港市场布局的中资券商在中概股回归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中金公司、中信证券国际等,投资者可关注具备“港股投行业务、境外私有化承接经验以及活跃股权融资项目储备”的中资券商[100][102][105]。 投资主线二:壳公司市场的价值重估 - 借壳上市成为部分中概股回归境内资本市场的高效替代路径,港股、小市值A股及北交所等板块的“壳资源”受市场重新估值,筛选壳公司应关注轻业务结构、清洁壳公司和预期驱动三个因素[107][110][111]。 - 投资壳公司存在估值虚高、资产注入失败、炒作落空等风险,应建立止盈止损机制,关注市场监督风向[113]。 中概股回归的市值变动与估值溢价 - 中概股回归港股后市值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呈现分化趋势,部分企业在港股有估值溢价,原因包括南向资金推动、高质量科技资产稀缺、双重上市机制等[114][118][119]。 - 中概股回归映射资本市场结构性演进与行业周期错位下的估值体系重构逻辑,回归行业集中在信息技术、非日常消费品和金融科技等新兴板块,有望实现价值重估[124][125]。 策略总结:构建“中资券商 + 壳资源”双轮配置组合 - 构建“中资券商 + 壳资源”双轮配置组合,中资券商从回归流程中获投行业务收入,壳公司可进行资产注入和并购重组,后期估值提升[127]。 - 市场初期加大对券商配置,后期适当配置壳公司,采用“重仓主线,跟踪替代”策略,在不同市场阶段抓住收益[128][129]。
上海和深圳,喜提两个政策大礼包
吴晓波频道· 2025-06-19 02:21
上海金融政策 - 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8项重磅金融政策,包括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发展自贸离岸债、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等 [2][12][17] - 自贸离岸债面向海外投资者,为外贸企业提供新的融资窗口 [14][15] - 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允许人民币和外币自由兑换、自由进出,提升企业跨境资金调配效率 [19][20] - 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吸引跨国公司在上海处理全球贸易资金 [22][24] - 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帮助外贸企业对冲汇率波动风险 [27][30] 深圳金融政策 - 允许在港交所上市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按照政策规定在深交所上市 [5][35] - 注册地位于中国内地的企业可直接在深交所上市,注册地位于港澳台或外国的企业可通过存托凭证(CDR)间接上市 [37][38] - 腾讯、阿里等企业可能通过CDR方式在深交所或上交所上市 [50] - 政策旨在将香港的国际化资本接口与深圳的产业金融纵深结合,形成"港股流动性+A股估值"双支撑模式 [63] - 首批回归内地的香港上市公司可能包括腾讯、小鹏、华虹半导体等优质企业 [74] 政策影响 - 上海政策强化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为外贸企业争取喘息机会 [32] - 深圳政策打通港股回A渠道,短期可能带来溢价回补,长期增强资本市场信心 [42][69] - 中概股、红筹股回归A股可激活市场,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遏制外汇流失 [52][55] - 政策有助于争夺全球科技公司定价权,提升中国金融话语权 [64][66] - 港股与A股价差结构可能松动,局部套利机会增加 [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