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长期资金入市

搜索文档
入市“长钱”明显多了!吴清,重要表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3-06 18:18
资本市场中长期资金入市 - 中长期资金是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入市"长钱"明显增多,人民银行指导证券基金公司开展两批互换便利操作,金额超过1000亿元 [1] - 超400家上市公司公开披露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信息,贷款额度上限近800亿元 [1] - 将逐项打通社保、保险、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多渠道增强战略性力量储备 [3] - 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积极推进长期资金考核政策文件修订,已征求公司意见建议 [3] 公募基金改革与权益类基金发展 - 公募基金改革方案将进一步提高3年期以上长周期考核制度,引导长期价值投资 [3] - 权益类基金发展明显加快,去年9月至今共注册459只,占同期注册基金产品总数的70% [3] - 权益类基金规模从6.3万亿元增长到7.7万亿元,占公募基金总规模比例从20%提高到24% [3] - 推动公募基金费率改革,分阶段降低综合费率,预计每年为投资者节省超过450亿元成本 [3] 中长期资金市场表现 - 去年9月以来,各类中长期资金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从14.6万亿元增长到17.8万亿元,增幅达22% [4] - 保险资金、各类养老金在A股市场净买入约2900亿元,有力支持市场企稳向好 [4] - 2024年全市场分红达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沪深300股息率达3.4% [4] 监管制度与投资者保护 - 新"国九条"推出以来,证监会制定修订50多项制度规则,系统重塑监管逻辑 [5] - 依法严惩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及内部交易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6] - 依法全面暂停转融券,优化北向信息披露机制,严惩违规减持包括技术性离婚等行为 [7] 科技企业支持政策 - 加快健全专门针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机制,用好"绿色通道"、未盈利企业上市等制度 [10] - 加大支持科创的金融产品供给,稳步发展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 [11][12] -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企业不仅通过上市,债券、可转债、优先股等均可发挥作用 [12] 市场关注热点 - 经济主题记者会科技含量提升,DeepSeek等科技创新引发资本市场高度关注 [9]
刚刚,吴清发声!
券商中国· 2025-03-06 16:00
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 加快推进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开放 重点包括增强多层次市场包容性 投融资协同性 监管执法有效性 市场基础制度适配性 [1][3] - 深化科创板 创业板 北交所改革 促进资源向新产业 新业态 新技术领域集聚 [1] - 持续推动新"国九条"和"1+N"政策体系落地 制定修订50多项制度规则 系统重塑监管逻辑 [4] 中长期资金入市 - 逐项打通社保 保险 理财等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 多渠道增强战略性力量储备 [2] - 权益类ETF规模突破3万亿元 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从5.1万亿元增至6万亿元 增幅17.4% [7] 监管执法与投资者保护 - 2024年办理案件739件 罚没款超上年两倍 移送公安案件线索同比增长51% [6] - 严打财务造假 欺诈发行 操纵市场 内部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全链条强化监管 [5] - 研究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硬招实招 推动中小投资者与大股东形成有效制衡机制 [8] 上市公司回报 - 超300家上市公司春节前分红 规模超3400亿元 [7] - 优化市场评价机制 完善交易结算制度 提升上市公司回报投资者能力 [3][8]
"保险"被提及7次!行业最新解读!
券商中国· 2025-03-05 23:12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作为"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减震器"的保险业将发挥何种作用?2025年《政 府工作报告》(下称"报告")指明了方向。 从报告内容看,"保险"字眼出现7次,出口信用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多 个领域的任务目标都更进一步。此外,报告提及的"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以及金融等领域相关内容,均与 保险业高度相关。 "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报告提到"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 人保资产认为,这有利于改善资本市场资金供给和结构,促进形成中长期资金保值增值、资本市场平稳运行和 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人保资产表示,将深耕价值投资,依托保险资金规模大、周期长、来源稳定 的优势禀赋,以资负匹配为基点、以长期稳定回报为目标,在投资和融资两端共同发力,助力资本市场高质量 发展。 德邦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程强认为,随着去年以来多个会议提及的内容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 市机制也逐步清晰。其预计,我国股票市场未来将逐步构成以"中长期资金+内生稳定性资金"为代表的内在稳 定性长效机制,其中前者以社保、保 ...
“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怎么看?怎么干?丨两会时间
和讯· 2025-03-05 14:29
文/李悦 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 告。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加强战略性力量 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 "可以看出,今年资本市场的支持重点是支持并购重组、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等方面,最终目标是形 成'政策支持—资金入市—企业成长—回报反哺'的良性循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民生银行 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 中长期资金入市是近期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再一 次强调了其重要性。 此前,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曾作出"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打 通社保、保险、理财等资金入市堵点"要求。 今年初,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证监会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 案》,聚焦公募基金、商业保险资金、养老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干 货"满满的举措。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机构投资者占比较少,中长期资金占比较少,散户投资者占 比较大, ...
25年两会报告解读:财政加力,科技兴国【广发策略】
晨明的策略深度思考· 2025-03-05 14:24
宏观经济目标 - 2025年GDP目标设定为5%左右 赤字率目标4%左右 均符合预期 [2] - 财政政策更加积极 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 同比增加2.9万亿元 [2] -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 特别提及优化工具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 [2] - 财政赤字率目标4%创新高 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 特别国债5000亿元 地方专项债4.4万亿元均上调 [2] - CPI涨幅目标由3%下调至2% 单位GDP能耗目标上调至2021年"降低3%左右"水平 [2] 扩内需政策 - 2025年首要工作任务为扩内需 重点补消费短板 [2] - 资金端推出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以旧换新" [2] - 需求端发展数字 绿色 智能"新型消费" 优化休假制度刺激旅游消费 扩大免税政策促进入境消费 [2] 新质生产力发展 - 重点发展生物制造 量子科技 具身智能 6G等未来产业 其中具身智能和6G为首次提及 [3] - 新增产能监测预警机制防范制造业产能过剩 [3] - 数字化转型重点培育数字服务商 [3] - 数字经济领域明确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 智能机器人三大AI应用端 AIPC AI手机 机器人首次提及 [3] 资本市场改革 - 需求侧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加强战略力量储备与稳市机制建设 [3] - 供给侧优化IPO和并购重组流程 [3] 地产新模式 - 新增调减限制性措施 给予地方更大自主权收购存量房 [3] - 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 [3] - 完善新一代安全 舒适 绿色 智慧住房标准 [3] 人口生育政策 - 细化社区养老措施 提及发放育儿补贴 [4] 国企改革 - 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5]
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激发耐心资本入市积极性 完善政府基金分类管理机制
证券时报· 2025-03-03 12:27
耐心资本发展 - 耐心资本是培育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科技革命的关键支撑要素,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和经济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1] - 建议通过政府引导基金领投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出台税费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长期投资 [4] - 需拓展资金来源,鼓励社保基金、保险、养老基金等长期资金增加对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的配置 [4] - 完善退出机制需推动注册制走深走实,提高上市包容度,畅通并购渠道,推广实物分配股票试点 [4] 政府投资基金优化 - 政府投资基金同质化竞争可能导致资源配置错位,需明确差异化定位,聚焦战略领域和薄弱环节 [9] - 应建立分级分类管理机制,防止重复投资,通过整合重组同类基金提升效率 [10] - 未来需放宽金融机构参与限制,鼓励"投贷联动"等创新模式,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 [12] - 建议优化考核要求,实行项目"打包"考核,完善容错免责机制以提升创新包容度 [13] 中长期资金入市 - 需明确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比例,如对养老金、保险资金设定具体配置要求 [7] - 完善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机制,降低短期指标权重以避免投资行为短期化 [7] - 优化资本市场生态需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丰富投资工具,加强监管打击违法违规 [7] 央行金融工具创新 - 央行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和互换便利工具增强了市场流动性,但需优化贷款条件和资金分配机制 [15] - 平准基金在外部不确定性加大时有设立必要性,其直接干预能力优于互换便利工具的间接支持 [16] - 建议央行扩充宏观审慎职能,开发绿色金融、科技创新专项信贷产品,推出跨境人民币工具 [17] 财政货币政策协调 - 宏观调控转向消费与投资并重,财政政策需加大民生领域支出,货币政策需降低融资成本提振消费 [18] - 政策协同需总量匹配与结构平衡,财政支持基建与民生,货币侧重信贷可得性 [19] - 加强财政贴息与货币工具结合,完善部门沟通以提升政策时效性和精准性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