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
搜索文档
60天账期≠60天回款!车企账期仍普遍超200天?什么原因→
第一财经· 2025-06-16 07:58
车企供应链金融现状 - 头部车企近期密集表态规范供应商付款账期,近20家车企宣布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但市场担忧账期计算规则不明确以及非现金支付方式缺乏透明度[1] - 非现金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票据(银票、商票)和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后者因缺乏监管和信披不透明在汽车、建筑等领域被部分核心企业滥用[1] - 6月15日六部门联合印发的供应链金融新规正式实施,对5万亿元规模的"影子票据"市场进行规范[1] 应付票据与应付账款结构 - 8家A股上市车企去年末约1.7万亿元负债中,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合计7640亿元,其中应付票据2156亿元(占比28%),应付账款5484亿元(占比72%)[7] - 银票在票据中占据绝对规模(占比95%以上),商票占比不足5%,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的银票占比分别达98%和99.61%[7] - 比亚迪和广汽集团商票使用比例较高,分别占其应付票据的53%和37%,但比亚迪总体票据支付规模较小(24亿元)[8] 应付账款周转情况 - 8家A股上市车企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差异较大,广汽集团最低(113天),海马汽车最高(270天),北汽蓝谷、长安汽车、上汽集团、长城汽车、比亚迪分别为248天、205天、164天、127天[9] - 2018-2024年,上汽集团、广汽集团、比亚迪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从58天、71天、80天延长至110天、75天、125天[17] - 比亚迪"迪链"平台上线后应付账款规模6年增长近9倍(从251亿元增至2416亿元),远超同行73%-441%的增幅[17]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监管动态 -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市场规模已达4.4万亿元,融资额约3万亿元,但此前缺乏监管被视为"影子票据"[10][13] - 新规明确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付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最长1年,并强化信息披露要求[20] - 电子债权凭证具有强制性和封闭性特点,核心企业可能通过拖延结算或设定长期限(部分达2年以上)变相延长账期[15][16] 行业规范与争议 - 北汽集团和上汽集团承诺全面取消商票支付,但行业全面取消可能性不大[6][9] -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初衷是解决"三角债"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但存在被核心企业异化为占款工具的风险[14] - 部分核心企业自建平台形成对中小供应商的多层盘剥,包括抬高利率和增加融资成本[14] - 新规强调真实贸易背景,明确平台中介角色,收紧银行资金方行为约束,推动监管向票据标准靠拢[20]
金融创新助力商贸流通
经济日报· 2025-06-16 05:54
电商大促与供应链金融 - 金融机构针对618电商大促推出创新融资产品如"丰融通" 该产品基于真实贸易数据和智能风控技术 提供订单融资和库存融资两种模式 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 已累计为90余家经销商提供超85亿元融资支持 [1] - "丰融通"由光大银行与顺丰数科合作推出 专门解决下游经销商规模小、征信弱、融资难等痛点 产品具有线上申请秒批、资金即刻到账、随借随还等特点 [1] - 该产品有效助力家电、白酒、奶粉等行业核心品牌的经销商缩短资金周转周期 实现高效备货 [1] 银行信贷策略转变 - 今年618期间银行信贷产品未开启利率"价格战" 转向深耕场景服务 因消费贷利率已下探至3%以下 继续降价将压缩盈利空间 [2] - 金融机构认识到单纯降低利率不可持续 需提升产品与服务 重点为消费产业链上下游提供更好金融服务 [2] - 物流场景成为重要切入口 因物流企业连接商户和消费者 在商贸流通中发挥关键作用 [2] 商贸流通业融资特点 - 商贸流通业具有轻资产特点 缺乏可抵押资产导致融资难 行业利润低难以积累资本 高度依赖外部资金支持 [3] - 批发零售业对现金流要求高 特别需要银行信贷等外部资金参与 [3] - 信息不对称是商贸流通企业融资难主因 金融机构难以精准了解企业情况 [4] 金融机构创新实践 - 建设银行广州分行为货运物流、港口物流等企业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包括资金支持、汇率风险管理、转型助力等 [3] - 光大银行以顺丰物流场景为核心 整合多条线业务资源 推出"一户一策"服务方案 合作覆盖对公存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多个领域 [3] - 光大银行参与顺丰集团发行的"顺丰物流REITs" 以深圳、武汉、合肥三地物流枢纽为底层资产 为物流园区提供资金支持 [3] 政策与行业建议 - 中国人民银行提到将研究出台金融支持消费的指导性文件 加大消费基础设施和商贸流通体系建设金融支持力度 [2] - 建议商贸企业利用行业数据优势 联合上下游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建供应链金融闭环 实现资金与商品良性循环 [4]
深度|行业热议车企账期,供应链金融工具该背锅吗?
第一财经· 2025-06-15 23:56
车企供应链金融规范 - 头部车企密集表态将供应商账期统一至60天内,但多数未明确计算规则[1] - 近20家车企已发布相关通知,北汽和上汽承诺全面取消商业承兑汇票[5] - 非现金支付方式主要包括票据(银票占比98%)和应收账款电子凭证[6] 应付账款现状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达26万亿元,平均回收期70.3天[4] - 8家A股上市车企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合计7640亿元,其中应付票据2156亿元(商票占比不足5%)[6] - 头部车企欠款周转天数多在100天以上,最高达270天[8] 应收账款电子凭证 - 市场规模已达4.4万亿元,融资额约3万亿元[11] - 被部分核心企业滥用导致账期拉长,最长付款期限可达2年以上[12] - 比亚迪应付账款6年增长9倍至2416亿元,周转天数从143天增至127天[14] 监管政策 - 六部门联合印发供应链金融新规,明确付款期限原则上不超过6个月[16] - 要求应收账款电子凭证信息披露标准向票据看齐[16] - 强调真实贸易背景,规范融资定价和收费要求[16] 行业影响 - 中小车企若全面取消供应链金融工具将面临较大现金流压力[2] - 电子银票因贴现成本低、可拆分流转成为主流支付工具[6] - 核心企业自建平台存在抬高利率、多层盘剥供应商的风险[11]
一财社论:让金融正本清源方可防风险、注活力
第一财经· 2025-06-15 21:06
金融数据与社融表现 - 前五个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18.63万亿元,同比多增3.83万亿元,5月社融增量2.29万亿元,同比多增2247亿元 [1] - M2同比增长7.9%,M1同比增长2.3%,M2-M1剪刀差5.6个百分点,较4月缩小0.9个百分点 [1] - 政府债券净融资6.31万亿元,同比多增3.81万亿元,占社融同比多增规模的绝大部分 [1] - 各级政府发行的置换债券预计对应置换贷款约2.3万亿元 [1] 政府债券与资产负债重整 - 政府债券发行显著改善各级政府资产负债结构,增强扩信用能力 [1] - 置换债券发行有助于强化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可控性和定点突破能力 [1] 企业部门流动性改善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总额26.06万亿元,同比增长8.6% [2] - 新修订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有望改善企业和居民部门流动性 [2] -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前五个月增加1343亿元,同比多增1662亿元,5月单月为-1163亿元 [2] - 汽车领域承诺60天以内账期,缓解供应链资金占用问题 [2] 供应链金融与政策支持 - 需清除有碍企业并购重组和破产出清的政策,强化产业链供应链治理 [2] - 金融机构需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和效率,降低融资成本 [2] - 财政贴息增信可激励供应链金融服务完善,降低实际成本 [3] 企业信用与市场机制 - 企业并购重组和破产重整制度需完善,以提升信用等级和降低信用风险溢价 [3] - 市场竞争受阻导致信用未能有效出清,抬高经济运行成本 [3] 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调整 - 需修改制度为居民部门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提供便利,如按揭贷款调整 [3] - 推广个人破产制度,为偿债无力的个人和家庭提供重生机制 [3] 风险管控与信用解放 - 政府置换债券将地方债风险匹配于可管控和可承载能力 [4] - 企业和居民部门资产负债表修复需债务可持续、可管控、可承载 [4][5] - 三部门协同防风险可疏通经济卡点堵点,解放信用 [5]
追问车企60天账期承诺:万亿票据、弹性操作、供应链金融何解
经济观察报· 2025-06-14 14:03
车企集体承诺缩短账期至60天 - 17家车企集体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控制在60天以内,包括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赛力斯、比亚迪、吉利控股、奇瑞汽车、长安汽车、长城汽车、上汽集团、蔚来、小鹏、理想、零跑、北汽蓝谷等 [2] - 承诺源于国务院修订发布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规定大型企业应自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 [6] - 行业希望通过缩短账期扭转当前不健康的合作模式,推动高质量发展 [3] 国内车企账期现状与财务压力 - 2024年国内上市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82天,是德系车企(40.5天)的4.5倍,美系车企(60.5天)的3倍 [7] - 赛力斯应付账款及票据占负债比重高达82.96%,零跑、吉利、理想、江淮、长城、北汽蓝谷等均超50% [7] - 2025年一季度A股乘用车行业8家上市公司合计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3.76亿元,创5年来最低 [7] - 蔚来若实行60天账期需提前支付104亿元,比亚迪需提前支付约1250亿元 [8] 账期缩短面临的挑战 - 车企普遍存在财务压力,严格执行60天付款将承担巨大资金压力,盈利能力较弱车企或面临债务违约 [4] - 2024年汽车行业应付票据占应付账款比例超60%,余额超1万亿元,突然缩短账期可能触发债务危机 [8] - 账期计算方式和货款结算方式不明确,可能导致60天账期执行大打折扣 [4][11] - 法规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中小供应商不敢轻易违抗大型企业意志 [15] 供应链金融问题 - 主流整车企业拥有自己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如比亚迪的迪链、上汽的赛克、吉利的吉通保等 [11] - 车企通常不采用现汇结算,而是以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结算,期限3至6个月 [12] - 供应商贴现需支付利息,商业承兑汇票利息一般高于银行承兑汇票 [12] - 北京汽车和上汽集团明确声明不使用商业承兑汇票,但预计银行承兑汇票仍会继续使用 [12] 账期计算的实际问题 - 整车厂通过三方仓模式延长账期,从货物进入车间到开票存在时间差 [14] - 核心企业可能通过拖延验收变相拉长账期 [14] - 历史上超过60天账期的应付款是否一次结清尚不明确 [15] 可能的解决方案 - 与供应商协商分阶段调整账期,优先对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缩短账期 [18] - 加快存货周转、快速回笼应收账款、发行可转债、股权融资、资产证券化或银行借贷 [18] - 优化内部结算流程、技术赋能全流程监控,建立动态账期调节机制 [18] - 缩短账期有利于供应商投入研发,促进全产业高质量发展 [19]
经观头条|追问车企60天账期承诺:万亿票据、弹性操作、供应链金融何解
经济观察网· 2025-06-14 13:17
行业动态 - 6月10日起17家整车企业集体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控制在60天以内[2][3] - 汽车产业链长期存在整车企业通过长账期向供应商转嫁资金压力的现象[2] - 国务院修订发布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规定大型企业应在60日内支付款项[5] 企业行动 - 中国一汽、东风汽车、广汽集团、赛力斯率先发出60天账期承诺[2] - 比亚迪、吉利、长城等企业随后跟进承诺[2] - 北京汽车和上汽集团明确声明不使用商业承兑汇票[10] 财务影响 - 2024年国内上市车企平均应付账款周转天数达182天[5] - 赛力斯应付账款及票据占负债比重达82.96%[6] - 比亚迪2025年一季度应付账款为2507.73亿元[7] - 蔚来若实行60天账期需提前支付104亿元[6] 供应链问题 - 车企普遍使用供应链金融平台如迪链、赛克等作为支付工具[9] - 供应商反映实际账期因商业汇票使用可能延长至半年[10] - 整车厂通过第三方仓库和延迟验收变相延长账期[11] 政策背景 - 《条例》规定不得利用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方式变相延长付款期限[10] - 违规企业将被纳入信用信息系统并面临多项限制[12] - 政策旨在促进资金流动和产业高质量发展[14] 行业挑战 - 2025年一季度A股乘用车行业经营现金流净额为-23.76亿元[6] - 北汽蓝谷若实行60天账期将出现超20亿元资金缺口[6] - 2024年汽车行业应付票据余额超1万亿元[8] 解决方案 - 建议分阶段调整账期并优化内部结算流程[13] - 优先缩短对关键零部件供应商的账期[13] - 通过股权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缓解短期压力[13] 长期影响 - 政策可能加速行业淘汰盈利能力弱的企业[8] - 缩短账期有望促进全产业链技术投入[14] - 资金流动效率提升将推动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14]
车企是如何靠“打白条”,把供应商压榨到需要借钱运转的?
36氪· 2025-06-13 20:24
比亚迪迪链事件核心分析 事件背景与争议焦点 - 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暗示汽车行业存在类似恒大的高负债风险,市场普遍联想至比亚迪2024年底5846.6亿总负债及70%资产负债率[2] - 比亚迪高管回应称公司127天付款周期优于上汽(164天)、长城(163天)等行业同行,负债率处于正常区间[2] - 6月10日后多家车企突然集体承诺"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工信部表态支持该举措[2] 迪链运作机制与特点 - 本质为基于比亚迪企业信用的电子债券凭证,不受《票据法》约束,类似"白条"[3] - 运作流程:供应商供货→验收开票→可选择现金或迪链结算,迪链可持有到期/拆分流转/融资变现[3] - 与商票关键区别:缺乏央行统一监管平台,规则由企业自定,兑付依赖真实贸易背景而非刚性兑付[17] - 行业规模:全国类似平台超600家,年规模突破5万亿,比亚迪迪链2023年披露累计开立超4000亿[20][22] 对供应商的影响 - 强势供应商(如能源巨头)可获得现金结算,中小供应商被迫接受迪链且需让利[7][8] - 实际账期远超宣称的127天:2-3月对账期+半年迪链到期,导致年周转资金被占用[9] - 融资成本:保理融资利率普遍4-10%,部分低至3%,但存在比亚迪与银行分润嫌疑[11][12] - 流动性风险:华东华中地区第三方机构拒收迪链,珠三角以外区域流通性差[14] 行业比较与风险维度 - 比亚迪开票规模达长城汽车40倍(4000亿vs100亿),但营收仅为后者3倍[22][23] - 对比独立平台中企云链(服务3845家核心企业)7500亿规模,迪链单家企业达其一半[24] - 行业普遍存在类似工具(长城链/安吉链等),但比亚迪规模引发特别关注[19][21] 监管动向与行业趋势 - 工信部推动的60天账期承诺被视为改善供应链健康度的积极信号[2][26] - 行业需要平衡"优胜劣汰"与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的双重目标[26] - 理想状态是建立电汇为主的结算体系,减少金融工具对实体产业的挤压[28]
北汽、上汽加码承诺: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
起点锂电· 2025-06-12 17:52
行业政策与车企响应 - 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明确表示放弃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 [1] - 十余家主流乘用车企业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1] - 该举措是对《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的响应 条例要求大型企业向中小企业采购时60日内完成支付 禁止以商业汇票变相延长账期 [2] 商业承兑汇票的特点与风险 - 商业承兑汇票由企业签发并承兑 本质是企业基于自身信用开具的延期付款承诺 [2] - 商业汇票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 后者以企业信用为担保 存在不能完全承兑的风险 [2] - 商业承兑汇票贴现成本高 以100万元商票为例 贴现率10%时企业实际到账仅90万元 [2] 车企商业承兑汇票使用现状 - 比亚迪2024年财务报告显示 其商业承兑汇票余额为12.58亿元 银行承兑汇票余额为11.26亿元 [3] - 哪吒汽车 威马汽车 高合汽车等车企曾因经营不善导致供应商无法追回货款 [3] 相关行业动态 - 电池企业迎来利好 车企承诺"60天付款" [3] - 宁德时代申请强制执行 要求中创新航道歉 [3] - 蔚来大圆柱电池即将量产 [3] - 第五届起点两轮车换电大会及轻型动力电池技术高峰论坛将于7月10-11日在深圳举办 [3]
推进药材种植标准化,三台县探索建设数智化产地仓 这里的麦冬都有身份证
四川日报· 2025-06-12 08:29
数字赋能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 - 三台县率先探索数智化麦冬产地仓建设模式,搭建集种植、加工、仓储、销售、质检、金融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数字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从传统种植向数字化发展的转型 [5] - 产地仓采用物联网设备和摄像头对17000多亩麦冬种植基地进行精准监控,实时反馈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标准化执行情况 [7] - 每批检测合格的麦冬贴专属二维码"身份证",扫码可获取产地、成分、含量及土壤、水源等检测报告,实现全程溯源 [7] 标准化种植与仓储创新 - 产地仓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自主研发数字化系统规范种植流程,解决传统种植分散、设备落后问题 [7] - 6500吨规模实体仓储实现温湿度自动化调控,确保麦冬符合药典标准保存3年,并对外开放供其他种植户使用 [8] - 仓储常年储备1000吨麦冬作为市场缓冲,避免价格波动导致的"药贱伤农"和药企原料短缺 [8] 金融与质控体系保障 - 产地仓推出供应链金融云平台,与银行、保险机构合作提供农资贷款、仓单质押、价格指数保险等服务,降低产业链各环节风险 [9][10] - 引入第三方7S道地保真质控体系,联合科研院所制定标准,从新品种选育、农残控制到认证评估提升产业标准化水平 [10] - 通过订单生产模式保障农户收益,按成本上浮比例定价回收合格麦冬,稳定种植积极性 [9] 产业延伸与政策推广 - 开发麦冬植物饮料、洗护用品等衍生产品,延长产业链并提升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融合 [10] - 产地仓模式已纳入国务院《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在全国主要药材产区推广 [11] - 四川计划聚焦"一县一品",在川芎、白芷等道地药材主产区复制该模式 [5][11]
治理汽车业“长账期”问题可探索强化立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02:47
行业政策与承诺 - 国内汽车企业自6月10日起公开承诺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部分企业承诺不采用商业承兑汇票等增加供应商资金压力的结算方式[1] - 此次集体发声是为落实"反内卷"政策导向,避免无序价格战破坏行业稳定与高质量发展,同时响应2025年6月1日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1] -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核心内容包括明确60日支付期限、禁止强制接受商业汇票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强化协同监管体系等[1] 价格战与行业现状 - 新能源汽车为争夺燃油车市场采取持续降价策略,带动乘用车价格整体下降,上游供应商承担了主要降价成本[1] - 国内零部件供应商净利润率从2015年的9%降至2025年一季度的3.8%[2] - 2024年16家上市中国车企应付账款及应付票据周转天数平均为182天,而同期14家国际车企账期基本控制在60天内[2] - 2024年中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为4.3%,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至3.9%,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3] 供应链问题 - 部分车企通过拉长上游供应商账期转移成本,让供应商承担融资成本,并要求下游经销商囤积库存(压库现象)[2] - 供应链金融从提高资金效率的工具演变成制约供应商的工具,导致行业金融化并积累脆弱性[2] - 应付账款占比偏高、账期过长的企业参与价格竞争可能进一步损失利润,不参与则可能影响销量和现金回流速度[3] 国际比较 - 大型国际车企基本实现60天内付款,首先是遵守法律的结果(如德国对延迟付款设有专门立法)[3] - 日本车企与上游供应商建立稳定协作关系,强调生产质量、技术与稳定合作,而非压缩供应商利润空间[3] 治理建议 - 需要法治思维与系统思维治理支付账期过长问题,包括强化立法、明确对延迟付款的惩罚、禁止不合理压缩供应商利润等[4] - 应对车企零部件与材料实施更严格质量监管,提高消费者维权能力,避免降价导致的偷工减料和减配现象[4] - 需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确保竞争处于法律和安全红线之上[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