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年轻
icon
搜索文档
迎驾贡酒股价再创“新低”!黄酒股却涨疯了,古越龙山恐失“一哥”地位?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5 19:37
白酒板块表现低迷 - WIND白酒指数本周跌幅达2.43%,跑输沪深两指 [1][2] - 迎驾贡酒年内股价跌幅达22%,本周再跌5.59%,山西汾酒周跌6.34% [1][2][3] - 白酒板块连续两个季度跌幅超6%,仅山西汾酒、贵州茅台和珍酒李渡年内上涨,5只个股跌幅超20% [4] 迎驾贡酒财务与市场表现 - 2025年营收目标76亿元(白酒主业72.56亿元),净利润目标26.2亿元 [4] - 2024年收入和净利润增速大幅下滑,2025年一季度营收和净利润罕见双降 [5] - 公司股东回馈活动未获市场认可,二季度以来股价跌幅达22.63% [4] 黄酒板块逆市上涨 - 会稽山周涨31.37%,古越龙山涨13.73%,金枫酒业涨6.77% [6][8] - 会稽山市值一度超越古越龙山,两者差距从去年底的27亿元缩至6500万元 [9] - 一季度会稽山营收4.81亿元(同比+10.1%),净利润9374万元,超越古越龙山的5.39亿元(同比-4.9%)和5902万元 [9] 黄酒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古越龙山浙江沪市场份额被会稽山超越,战略重心转向全国化与品牌升级 [9] - 会稽山在净利润和营收增速上表现更优,两者年轻化转型策略各具特色 [9]
食品饮料行业周观点:白酒行业逐步施压,餐供龙头边际修复
国盛证券· 2025-05-25 14:2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白酒行业2025年目标理性,行业逐步施压,权重龙头配置价值凸显;大众品餐供空间广阔龙头修复,松鼠生态大会拓展边界 [1] - 当下白酒行业压力与风险逐步释放,供给端强化经营实力,需求端有望逐季修复,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2] - 啤酒板块当前估值及市场预期处于低位,25Q2 - 25Q3旺季量价有超预期机遇;饮料行业2025年竞争激烈,但在假期延长、出行场景修复背景下仍有望高景气 [3] - 立高食品在稀奶油赛道有优势,安井食品和千味央厨销售表现环比修复,三只松鼠拓展新品类和新渠道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投资建议 白酒 - 关注“优势龙头、红利延续、强势复苏”三条主线,优势龙头如贵州茅台、五粮液等;红利延续如迎驾贡酒、今世缘等;弹性标的如泸州老窖、水井坊等 [1] 大众品 - 寻找高成长与强复苏两条主线,高景气或高成长逻辑如盐津铺子、好想你等;政策受益或复苏改善如青岛啤酒、海天味业等 [1] 白酒行业情况 - 2025年酒企稳字当头、降速发展和高质量增长成共识,着力份额提升,发力产品创新、场景深耕等方向 [2] - 贵州茅台提出不同阶段战略举措;山西汾酒坚持产品策略并推进年轻化和国际化;古井贡酒坚持“全国化、次高端”战略;洋河股份推进产品结构优化与升级 [2] - 迎驾贡酒2025年营业收入目标76亿元(同比+3.49%),净利润目标26.2亿元(同比+1%) [2] 啤酒饮料行业情况 啤酒 - 2025年1 - 4月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啤酒累计产量1144.0万千升,同比 - 0.6%;4月产量289.6万千升,同比 + 4.8% [3] - 青岛啤酒选举姜宗祥为董事长,当前板块估值及预期低,25Q2 - 25Q3旺季量价有超预期可能 [3] 饮料 - 国内“果子熟了”推出电解制水,主打“轻负担、强补水”,适配多场景 [3] - 2025年饮料行业竞争激烈,但在假期和出行场景因素下有望高景气,优选渠道网点领先且有大单品潜力企业 [3] 餐供及三只松鼠情况 餐供 - 上海国际烘焙展举行,稀奶油是烘焙原料企业发力方向,立高食品在稀奶油赛道有优势,拟推UHT奶油新品 [4][7] - 安井食品和千味央厨4月销售环比修复,Q2起报表基数降低,业绩有望改善,安井新品推广思路优化,千味加大投入拓展新渠道 [7] 三只松鼠 - 召开“三生万物生态大会”,拓展饮料、米面粮油等品类及宠物食品等非食品品类,打造33个子品牌 [7] - 进行线下门店业态新尝试,发布一分利便利店和自有品牌全品类生活馆,实现“制造 + 品牌 + 零售”模式 [7]
食品饮料周观点:白酒行业逐步施压,餐供龙头边际修复-20250525
国盛证券· 2025-05-25 14:18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 [5] 报告的核心观点 - 白酒行业2025年目标理性,行业逐步施压,权重龙头配置价值凸显,大众品餐供空间广阔龙头修复,松鼠生态大会拓展边界 [1] - 当下白酒行业压力与风险逐步释放,供给端强化经营实力,需求端有望逐季修复,中长期配置价值凸显 [2] - 啤酒板块当前估值及市场预期处于低位,25Q2 - 25Q3旺季量价有超预期机遇,饮料行业2025年竞争激烈,但在假期延长、出行场景修复背景下仍有望高景气 [3] - 立高食品在稀奶油赛道有优势,安井食品和千味央厨销售表现环比修复,后续业绩有望改善,三只松鼠拓展新品类和新渠道,巩固底层能力 [7]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白酒 - 投资建议关注“优势龙头、红利延续、强势复苏”三条主线,推荐贵州茅台、五粮液等多只酒企 [1] - 2025年酒企发展稳字当头、降速发展,更注重份额提升,核心发力方向包括产品创新、场景深耕等 [2] - 各酒企有不同战略举措,如贵州茅台聚焦国际化和年轻化,山西汾酒坚持特定产品策略等 [2] 大众品 高景气或高成长逻辑 - 推荐盐津铺子、好想你等企业,包括港股农夫山泉、华润饮料等 [1] 政策受益或复苏改善 - 推荐青岛啤酒、海天味业等企业,包括港股H&H国际控股 [1] 啤酒饮料 啤酒板块 - 2025年1 - 4月中国规模以上企业啤酒累计产量1144.0万千升,同比 - 0.6%,4月产量289.6万千升,同比 + 4.8% [3] - 青岛啤酒选举姜宗祥为董事长,当前板块估值和预期低,25Q2 - 25Q3有超预期机遇 [3] 饮料板块 - 国内新锐饮料品牌“果子熟了”推出电解制水,主打“轻负担、强补水” [3] - 预计2025年饮料行业竞争激烈,但在假期和出行场景背景下仍有望高景气,建议优选相关企业 [3] 餐供及三只松鼠 - 上海国际烘焙展举行,立高食品在稀奶油赛道有优势,拟推新品助力营收增长 [4][7] - 安井食品和千味央厨4月销售环比修复,Q2起报表基数降低,后续业绩有望改善 [7] - 三只松鼠召开生态大会,拓展新品类和新渠道,实现“制造 + 品牌 + 零售”一体化模式 [7]
年轻化:品牌和Z世代玩在一起这事儿,如何进行到底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5 13:57
品牌年轻化策略 - 老凤祥与《圣斗士星矢》联名推出高价黄金产品(3999元圣衣箱转运珠、3580元圣衣挂件),两周销售额近亿元,显示Z世代对IP联名产品的高接受度 [5] - 联名策略成为品牌年轻化重要手段,如九号公司举办"Ninebot九号王者争霸赛"、万辰集团旗下好想来零食引入三丽鸥/奥特曼等头部IP潮玩产品 [6] - 乌苏啤酒通过"啤酒+餐饮"模式打造80年代怀旧场景门店,结合明星代言(范丞丞/付航)强化"浓人喝乌苏"品牌态度,瞄准情绪消费需求 [8][9] IP联名效果与风险 - IP联名可快速实现品牌破圈,但需注意IP与品牌调性匹配度及粉丝圈层文化规则,例证:奈雪的茶因周杰伦联名海报未署名引发粉丝争议 [7] - 联名多为营销层面年轻化,可持续性存疑,如茅台冰淇淋、五粮液咖啡酒馆短期火爆后热度减退,茅台已主动收缩冰淇淋业务线 [10][11] 情绪消费趋势 - 《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30%年轻人会为情绪价值买单,品牌需从功能导向转向情感共鸣,乌苏啤酒通过短视频+用户内容生态强化"硬核社交货币"属性 [8][9] - 怀旧场景(如乌苏烧烤80年代风格门店)和互动体验(歌曲互动/拍照打卡)成为触发情绪消费的有效手段 [8] 业务逻辑重构 - 品牌年轻化分两类:营销方式年轻化(如IP联名)效果短暂,业务逻辑年轻化(如产品线革新)更具可持续性,茅台冰淇淋虽创新但受限于高端冰淇淋市场特性 [11] - 部分品牌年轻化尝试存在争议,如马应龙卖口红、六神推花露水味咖啡,被质疑仅为形象包装而非实质性业务转型 [10]
董明珠回应孟羽童能否再回格力,称她离开时“犯了很大的错”
第一财经· 2025-05-24 14:57
直播合作与流量效应 - 董明珠与孟羽童时隔两年重新合作直播,3小时观看总人次达298.7万,点赞量63.8万,短期内为格力带来巨大流量[1][3] - 近30天格力明珠精选抖音账号销售额约2500万至5000万元,粉丝增加1万,但过去两年该账号基本未涨粉[3] - 孟羽童2021年入职格力后成为直播间核心人物,"明珠羽童精选"账号粉丝超230万,离职后更名为"格力明珠精选",粉丝量停滞在285.6万[5][6] 格力品牌年轻化策略 - 格力尝试通过孟羽童等年轻IP吸引用户,但未诞生同等影响力的新网红,日常直播团队知名度较低[9] - 孟羽童小红书账号拥有146.9万年轻女性粉丝,合作有助于格力拓展年轻用户群体[12] - 公司计划"6.18"期间与头部达人(如与辉同行、东方甄选)合作直播,并推动线上线下融合营销[9] 行业竞争与市场表现 - 2025年格力线下空调销售额份额32.66%(同比+2.44pct),线上份额24.74%(同比+0.9pct),落后于美的25.54%[14] - 2024年格力营收1900.38亿元(同比-7.31%),净利润321.85亿元(同比+10.91%),2025年Q1营收止跌回升[14] - 空调行业竞争加剧,小米大家电收入同比增超50%,格力面临价格战与利润平衡压力[15][16] 产品与渠道布局 - 格力加速开设"董明珠健康家"体验店,推广全屋智能家电,但直播间新品较少(如户外移动空调),同行如海尔已推出三筒洗衣机等创新产品[5][11] - 公司直播带货常态化,格力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员工443人,2020年董明珠单场直播销售额达数百亿元[8] 高管IP与用户互动 - 董明珠个人IP与格力深度绑定,但近年直播效果未超越2020年高峰[8] - 家电行业高管集体参与直播(如海尔男团、美的总裁开通视频号),格力通过重组"明珠羽童CP"提升话题热度[11][16]
再次“合体直播”,董明珠称孟羽童离开时“犯了很大的错”
第一财经· 2025-05-24 14:10
直播合作与流量效应 - 董明珠与孟羽童时隔两年重新合作直播,3小时直播点赞量达63.8万,观看总人次298.7万[3] - 近30天格力明珠精选抖音账号累计销售额2500万至5000万元,粉丝增加1万,但过去两年基本未涨粉[3] - 直播开播10分钟在线人数突破2万,长时间霸榜大家电榜榜首[11] 孟羽童与格力关系 - 孟羽童2021年入职格力任董明珠秘书,成为格力直播间代表,离职前"明珠羽童精选"账号粉丝近300万[6] - 董明珠称孟羽童离职"犯了错误"但非恶意,明年留学后能否回归待定[3] - 孟羽童小红书账号粉丝146.9万,以年轻女性为主,合作有助于格力吸引年轻用户[11] 格力直播与年轻化战略 - 格力直播团队由多位年轻人组成,但知名度不及孟羽童,尝试与张琦等名人合作效果一般[10] - "6.18"期间计划增加达人合作,包括与辉同行、东方甄选等,并推动线上线下融合[10] - 同行如海尔、美的高管集体参与直播,通过互动倒逼产品创新[10] 产品与市场竞争 - 格力空调线下市占率32.66%(+2.44pct),线上24.74%(+0.9pct)逊于美的[12] - 小米大家电收入同比增长超50%,格力面临价格战压力,高端定位与销量需平衡[13] - 一季度空调内销出货2438.2万台(+2.8%),增速趋缓[13] 公司业绩与挑战 - 2024年格力营收1900.38亿元(-7.31%),净利润321.85亿元(+10.91%)[12] - 董明珠健康家体验店全国扩张,品牌与个人IP深度绑定[4] - 需持续解决品牌年轻化、数字化营销及产品创新迭代问题[14]
董明珠与孟羽童再聚首,格力在打什么算盘
齐鲁晚报网· 2025-05-23 20:04
直播合作事件 -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与前秘书孟羽童在"格力明珠精选"抖音号进行合体直播,开播10分钟观看人数超2万人 [1] - 公司通过社交平台预热直播,发布"欢迎回家吃饭"的互动内容引发关注 [1] - 此次合作旨在利用孟羽童的社交媒体影响力吸引年轻观众,为直播间带来新流量 [2] 格力经营现状 - 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增长10.91%,但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26%至1891.6亿元 [2] - 家用空调线上零售额份额为25.4%,较2023年下降2.75个百分点 [2] - 销售费用同比下降34%,反映公司正在进行渠道变革,强化线上布局 [2] 孟羽童的商业价值 - 小红书账号粉丝近147万,抖音账号粉丝达217万,具有较强社交媒体影响力 [2] - 2022年双十一期间与董明珠共同打造的直播间销售额超3000万元,占格力抖音矩阵总销售额70% [3] - 离职后转型自媒体博主,积累大量粉丝并经营个人品牌 [3] 战略合作背景 - 家电市场竞争激烈,公司在非空调品类优势不足,面临年轻消费群体挖掘挑战 [1] - 合作可能缓解"接班人断层"的舆论压力,重塑人才培养形象 [4] - 直播带货是公司渠道变革的重要环节,可提升电商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2] 历史合作回顾 - 孟羽童通过职场综艺进入格力,被董明珠公开称为"第二个董明珠" [3] - 曾共同打造"明珠羽童精选"账号,成为公司品牌年轻化战略代表 [3] - 后因工作表现争议和职业规划分歧,孟羽童于2023年5月离职 [3]
请回孟羽童,董明珠要赚年轻人的钱
和讯· 2025-05-23 17:36
核心观点 - 格力电器与孟羽童时隔两年后合体直播,旨在通过流量和话题热度实现品牌年轻化并改善形象 [3][8][11] - 格力面临营收下滑、行业地位下降、产品不够年轻化等困境,急需转型 [9][10][14] - 格力盈利能力依然强劲,利润率创历史新高,但估值低于同行 [12] - 格力渠道改革和多元化战略进展缓慢,线上渠道和年轻化产品布局不足 [18][19][20] 格力电器业绩表现 - 2023年营收1900.38亿元,同比下滑7.31%,出现四年来首次负增长 [9] - 净利润超过320亿元,利润率17.11%,同比增长25.93%,创历史新高 [12] - 空调业务贡献超七成收入,冰洗、小家电等市场份额较小,智能穿戴业务下跌超30% [18] - 估值2641亿元,远低于美的的6085亿元 [12] 行业竞争格局 - 美的营收突破4000亿元,海尔营收逼近2900亿元,均远超格力 [9] - 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营收1041亿元,同比增长30%,智能大家电业务增长56.4% [11] - 2024年中国家电全品类零售额9071亿元,同比增长6.4% [13] - 格力从行业领跑者变为追赶者,被贴上"掉队"标签 [10] 品牌年轻化挑战 - 格力产品设计和定位与年轻人偏好不符,如玫瑰空调被吐槽审美老旧且售价高 [17] - 竞争对手美的推出萌趣小家电,海尔玩转场景化营销,小米定位于年轻市场 [16] - 格力管理团队平均年龄50岁左右,新总裁49岁,非独立董事钟成堡为"85后" [16] - 格力线上零售额占比长期落后于美的、小米 [20] 渠道改革进展 - 格力线下网点超3万家,但渠道体系庞杂,改革涉及利益重新分配 [20] - 2019年开始渠道改革,2018~2023年营收基本无增长,空调业务收入未增长 [20] - 2024年Q3和Q4营业总收入分别同比下降15.9%、13.4%,与行业零售增速不匹配 [13] - "董明珠健康家"战略试点门店3月线上线下销售额820万元,显示一定潜力 [21] 直播带货表现 - 2022年"明珠羽童精选"账号在618大促期间销售额突破3000万,占格力抖音直播矩阵销售额七成以上 [8] - 董明珠与孟羽童合体直播剑指618大促,旨在引流年轻消费群体 [8][11] - 孟羽童离职后做自媒体,全网粉丝超400万,为格力直播间带来流量 [11]
请回孟羽童,董明珠要赚年轻人的钱
和讯网· 2025-05-23 15:57
格力与孟羽童合体直播事件 - 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与昔日"接班人"孟羽童将于5月23日19点在抖音合体直播 标志着双方时隔两年的戏剧性和解 [2][3] - 孟羽童在社交平台晒出与董明珠的微信聊天记录 证实双方关系"破冰" 格力官方账号也公开喊话其"回家吃饭" [5] - 2021年孟羽童通过综艺节目被董明珠选中担任秘书 后因带货表现突出成为格力直播核心力量 2023年离职时双方关系恶化 [5] - 2022年"明珠羽童精选"账号在618大促期间销售额突破3000万 占格力抖音直播矩阵七成以上 [5] 格力经营现状分析 - 公司2023年营收1900 38亿元 同比下滑7 31% 出现四年来首次负增长 被美的(4000亿+)和海尔(2900亿+)大幅超越 [6] - 净利润表现优于同行 达320亿元(美的385亿 海尔187亿) 利润率创17 11%的历史新高 同比增长25 93% [8][9] - 市值2641亿元仅为美的(6085亿)的43% 估值差距显著 反映市场对其增长潜力存疑 [8] - 销售费用大幅削减50亿元 主要源于渠道改革和产品结构调整 [9] 行业竞争格局 - 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营收1041亿元 同比增长30% 智能大家电增速达56 4% 对格力形成追赶态势 [7] - 2024年中国家电全品类零售额9071亿元 同比增长6 4% 但格力Q3 Q4营收分别下降15 9%和13 4% 与行业趋势背离 [9] - 空调业务贡献格力超70%收入 智能穿戴等新业务下跌超30% 多元化进展缓慢 [14] - 线下网点超3万家 但线上渠道占比长期落后美的 小米 传统分销模式难以触达年轻客群 [14] 品牌年轻化挑战 - 董明珠个人IP与格力品牌深度绑定 但"铁娘子"形象与年轻消费群体存在代际差异 [11][12] - 产品设计被吐槽审美老旧 如售价8899-29999元的玫瑰空调遭市场诟病 [13] - 管理团队平均年龄50岁 虽新任总裁49岁 但整体年轻化程度仍落后互联网基因竞品 [13] - "董明珠健康家"战略在北京试点门店实现820万元销售额 全国3万家网点转型成效待观察 [17] 渠道改革进程 - 2019年起推动渠道扁平化改革 但经销商利益重构导致阵痛 2018-2023年空调收入从1557亿降至1512亿 [15] - 正构建"线上+线下"融合销售网络 含30个区域销售公司和自建电商平台 [15] - 房地产低迷冲击大家电市场 格力过度依赖空调单品的弊端凸显 [14] - 海外业务拓展不足 线上渠道建设滞后 成为对比美的 海尔的主要短板 [19]
那些痛失父母的年轻人, “节哀顺变”并不是真正的安慰
第一财经· 2025-05-23 10:45
研究背景与动机 - 90后学者李昀鋆因母亲骤然离世陷入长期哀伤,将个人体验转化为学术研究,聚焦年轻丧亲者群体[1][3] - 2017年8月至2018年9月完成106次中国内地丧亲者访谈,其中44位父母离世的年轻人(33女11男)成为博士论文主体,丧亲平均年龄19岁,丧亲时间平均5.37年[1] - 研究填补国内空白:中国内地哀伤研究多聚焦汶川地震幸存者、失独老人,年轻丧亲者领域几乎未被涉及[7] 研究群体特征 - 受访者中独生子女占比高,27位父亲离世,15位母亲离世,2位双亲离世[1] - 西方数据显示年轻丧亲者占同龄人3.4%~11%,推算中国或有上千万潜在群体[7] - 该群体面临多重挑战:经济未独立、婚姻/生育未完成、身份认同关键期,独生子女需独自承受情感冲击[7] 社会文化影响 - 中国传统社会忌讳倾诉苦难,丧亲者常隐藏悲伤,如受访者何小姐隐瞒失眠噩梦、冯小姐虚构家庭圆满形象[8] - "节哀顺变"等传统安慰语增加压力,年轻人更需理解而非催促恢复[8] - 父亲再婚现象普遍(多数男性丧偶后相亲),加剧子女"失去家"的感受,如尤小姐因父亲再婚对婚姻失去信心[10] 研究方法突破 - 研究者突破西方学术范式,主动分享自身丧母经历,使受访者倾诉欲提升(如尤小姐第三次访谈才透露家庭冲突)[9][10] - 191位报名者中多人首次对外坦露哀伤,显示该群体长期沉默[7] - 研究转化为著作《与哀伤共处》,将私人哀伤转化为公共议题,2025年3月出版[11][13] 情感表达模式 - 哀伤呈现持续性特征:李昀鋆丧母后每日流泪,受访者何小姐连续3年梦到母亲[3][8] - 情感表达具隐蔽性:受访者多在独处时哭泣(洗衣、爬楼梯、骑车等场景),公众场合维持平静[5][6] - 哀伤与身份认同冲突:丧亲者产生自我怀疑("现在的我还是以前的我吗"),需重新建立心理联结[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