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电力系统
搜索文档
新型储能累计装机突破100吉瓦
中国化工报· 2025-09-02 11:35
行业装机规模 - 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在2025年上半年达到101.3吉瓦 同比增长110% 是十三五末期32倍 [1] - 2025年上半年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23.03吉瓦/56.12吉瓦时 功率规模和能量规模均同比增长68% [1] - 2030年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保守场景下将达236.1吉瓦 理想场景下超291吉瓦 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超20% [2] 技术发展特征 - 储能技术路线结构从单一路线向多元路线化加速发展 以锂电池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实现跨越式增长 [1] - 材料、结构与智能化技术协同创新推动行业发展 [2] - 技术性能优、安全保障高、成本合理的储能产品将更具市场竞争力 [3] 应用场景拓展 - 新型储能结合绿色价值不断拓展沙戈荒大基地、零碳园区、虚拟电厂等新应用场景 [2] - 储能在零碳园区、绿电直连等领域实现多元应用 [3] - 新型储能在保障电力安全、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中发挥核心作用 [2] 商业模式演变 - 储能市场化成为必然趋势 各区域市场不同需求催生更多商业模式创新发展 [3] - 新型储能商业模式已经发生转变 从卷价格向卷价值转变 [3] - 产业向高质量发展升级 推动容量机制建设及与抽蓄、火电等调节资源协同发展 [3]
山东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成立
齐鲁晚报· 2025-09-02 08:07
研究中心成立 - 国网山东电力牵头成立山东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中心 承担新型电力系统基础理论 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 支撑政府决策咨询和政策分析工作 [1] - 研究中心定位为山东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智库平台 [1] - 公司未来将依托该中心重点开展电力保供 电网安全 能源转型及新要素新模式发展等领域研究 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 [6] 电网规模与结构 - 山东建成国内规模最大的省域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五交四直一环网" 实现220千伏电源点县域全覆盖 [2][5] - 山东电网服务客户达5835万户居全国第一 预计年内突破6000万户 [2] - 电网负荷在度夏期间八次刷新历史纪录 首次突破1.3亿千瓦 [2] 新能源发展 - 山东新能源装机规模达1.2324亿千瓦 在全国省级电网中率先突破亿千瓦大关 [2][3] - 光伏装机9130万千瓦 风电装机2749万千瓦 [2] - 每3度电中至少有1度为绿电 新能源消纳能力突出 [2] 电力市场建设 - 山东作为全国唯一电力市场建设综合改革试点 建成"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零售"全周期全品种电力市场架构 [4] - 打造主体类型最全 要素最完整的省级电力市场体系 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 [4] - 作为国家首批新能源上网电价改革试点 率先发布省级实施细则并开展新能源机制电量电价竞价工作 [4]
即将扩容!“南网系”交卷!
中国基金报· 2025-09-02 00:03
南网系上市公司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 南网储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3.38%至33.01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2.93%至8.32亿元 [4][5] - 南网能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1.13%至16.03亿元 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48%至2.14亿元 [8][9] - 南网科技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微降 未披露具体数据 [3] 双碳战略下的业务发展 - 南网储能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达1028万千瓦 新型储能装机65.42万千瓦 总在运机组装机1296.42万千瓦 [6] - 全国风电及太阳能装机容量提前6年达12.06亿千瓦目标 [6] - 南网能源工业节能与建筑节能业务保持较快增长 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年节能能力达4539万吨标准煤 [7][8] AI技术赋能电力行业转型 - 国家能源局2025年政策明确推进AI在能源领域试点应用 重点部署电力安全监管AI技术 [12] - 南网科技开发安监违章识别算法 推进变电设备红外缺陷识别研发 [13] - 南网能源组建人工智能团队 推动"AI+综合能源"场景落地 [11] 南网数字IPO进展与行业前景 - 南网数字拟创业板IPO募资25.54亿元 投向电力人工智能平台等6个项目 [15] - 公司建成全国最大电力AI样本库 聚焦电力垂直领域AI解决方案 [15] - 2025年中国智能电网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00亿元 AI+电力需求持续增长 [16]
四方股份20250831
2025-09-01 10:01
四方股份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公司业务与财务表现 - 公司近19年营收复合增长率达12.8% 2024年收入增速达20.86% 创2022年以来新高[2][6] - 电厂及工业自动化业务复合增速高达20.6% 电网自动化业务复合增速为6.3%[2][7] - 毛利率维持在30%-35%之间 毛利额复合增速接近10%[2][8] - 期间费用率持续下降 2024年降至20.5%[2][9] - 上市累计分红达40亿元 是融资总额的两倍多 近几年分红率维持在80%-90%水平[2][26] - 自由现金流状况非常好 自2017年以来大幅增长[28] 电网市场动态与需求 - 国家电网输变电设备招标金额维持在40亿到50亿元之间 2023年为51.3亿元 2024年为42.1亿元[11] - 2025年前三批次招标总体增长态势明显 达到50%左右的增长水平[11] - 10千伏和35千伏电压等级需求增速突出 呈现翻倍以上增长[12] - 35千伏及以下机电保护总需求达1,888台套 增幅超过10倍[13] - 南方电网2025年第一批招标量接近40%增长水平[16] 政策与行业机遇 - 国家发改委2024年3月发布配电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 加快配电网改造和智慧升级[14] - 国家能源局2024年七八月份发布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及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14] - 预计2025年及明年增量空间较大 后续难以出现显著下滑趋势[14] - 新型电力系统发展绕不开储能环节 预计每年20%以上增长速度可期[22] 市场份额与竞争地位 - 公司继保台账数预计2025年突破3万台[15] - 在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市场均保持龙二地位 份额维持在15%左右[15] - 在南方市场份额接近20% 与龙一差距逐步缩小[15][16] - 南方电网10千伏开关设备市场份额从不到5%提升至8.98% 跻身第一梯队[19] 新业务与技术进展 - 开发工商业储能柜、高压级联储能系统、储能能量管理系统及液流储能仓等多款产品[22] - 推出中压换流阀、电力电子变压器(固态变压器)等成熟产品 应用于交直流配电网工程、新能源集中外送及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场景[23] - 在用户侧重点开拓高耗能行业如钢铁、煤炭、水泥及智算中心等 形成完整解决方案能力[21] - 深度参与数据中心市场 如甘肃庆阳东数西算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零碳大数据产业园项目[21] - 源网荷储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新疆特变若羌县硅基新材料等项目成熟应用[25] 产品与解决方案能力 - 二次产品覆盖非常全面 包括直流装置、控制系统、策略装置、储能电站、新能源厂站等[10] - 一二次融合产品纳入联合采购范围 省级中标类型以二次设备为主 一次设备占比约23%[17] - 2025年第二季度发布40个批次电网设备 一二次融合环网箱接近2万套同比增长46% 一二次融合断路器发布约22万套同比增长156%[18] - 拥有系统解决方案能力 在微网、源网、荷储领域更具优势[24] 估值与前景 - 公司估值处于历史分位数约8.6%的低位[29] - 未来在新业务和新技术方面有突破潜力 长期仍有较好发展空间[29] - 在网内市场和网外市场均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次设备与配网方向有望进一步加速发展[9]
电力体制改革成效与展望
中国电力报· 2025-09-01 08:31
电力体制改革成效 - 全国市场化交易电量由2016年1万亿千瓦时增长至2024年6.2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提升至63% [3] - 2024年跨省跨区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4万亿千瓦时,较2016年增长十余倍 [3] - 绿证交易量达4.46亿个同比激增364%,绿电交易规模突破23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5.2% [3] - 新能源市场化消纳比例超过50%,利用率维持在95%以上 [3] - 电力市场经营主体数量由2016年4.2万家增加至2025年97万家,增长超20倍 [5] 市场体系建设进展 - 山西/广东/山东/甘肃/蒙西/湖北/浙江等七省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 [4] - 建立以《电力市场运行基本规则》为基础的"1+6"基础规则体系 [4] - 跨区跨省交易机制持续完善,省间电力现货市场正式运行 [4] - 南方区域电力市场进入连续结算试运行 [4] - 辅助服务市场实现与电力现货市场的有机融合 [4] 市场主体多元化发展 - 除居民/农业用户外全部工商业用户进入市场 [5] - 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虚拟电厂等新型经营主体超过4000家 [5] - 售电公司提供多样化售电套餐和增值服务 [5] - 部分省燃气/核电/水电参与市场实现同台竞价 [5] 改革面临的核心挑战 - 基于边际成本竞价的市场理论体系需要完善 [6] - 需求侧市场未全面开放,价格传导机制不健全 [6][7] - 高峰时段建设的发电电网资源在低谷出现容量冗余 [6] - 分时价格信号指挥棒作用发挥不充分 [7] - 电力商品多维度价值体系尚未建立 [6] 价格机制改革方向 - 探索"电力限价为辅/电量限价为主"模式 [9] - 短周期允许分时价格随供需关系充分波动 [9] - 长周期依据度电平均成本进行整体调控 [9] - 价格信号需反映资产利用效率和电网运行安全成本 [9] 新能源交易机制创新 - 研究场外合约稳定新能源全年收益水平 [10] - 创新差价合约结算方式,缺额由用户平摊补足 [10] - 超额收益返还用户以降低电价 [10] - 推动现货市场放宽限价体现分时价格波动性 [10] 容量市场建设重点 - 完善容量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体现长期边际成本 [11] - 做好容量市场成本向用户侧传导分摊 [11] - 让用户感知不同容量可靠性水平的经济成本 [11] - 实现经济高效保供避免"计划生/市场养"风险 [11] 输配电成本分摊机制 - 通过机制设计让安全成本显性化并合理分摊 [12] - 时间上采用分时电价引导错峰用电提升资产利用率 [12] - 空间上按输电距离和资产使用量差异化定价 [12] - 避免不合理远距离输电促进新能源就近消纳 [12] 成本传导电价机制 - 基于各时段资产利用率制定分时电价 [13] - 引导用户削峰填谷激励新能源配储发展 [13] - 通过源荷储互动提升电网资产利用率 [13] - 改变尖峰电价"搭车"平谷时段的不合理做法 [13]
人民日报丨 “顶住了峰、兜住了底”,今夏为何不缺电?
国家能源局· 2025-08-30 14:24
电力需求创新高 - 7月全国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 达1.02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6% [2] - 单月用电量相当于日本全年用电总量 是2015年7月用电量的约两倍 [3] - 重庆居民7月用电量同比增长25% 制造业前7月汽车零部件产量同比增长10% [6] 电源供应保障 - 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36.7亿千瓦 同比增长18.2% 相当于160多个三峡电站装机 [5] - 火电新机组单台年发电量60亿千瓦时 供电煤耗大幅下降 [5] - 高海拔风电项目年上网电量近14亿千瓦时 水电站年均发电量可满足175万户家庭需求 [5] 可再生能源发展 - 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上半年同比增长15.6% 超过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之和 [5]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球六成以上 [5]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5年增长近30倍 单日最大调节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8] 电网配置优化 - 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4亿千瓦 已投运40余项特高压工程 [7] - 前7月跨省跨区交易电量8558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9% [7] - 闽粤联网工程实现超20亿千瓦时电能跨网输送 可满足80余万户家庭年用电量 [7] 需求侧管理创新 - 安徽居民节电响应活动吸引543万户次参与 单日最大压降负荷99万千瓦 削减近1.5%尖峰负荷 [9] - 四川投运首座居民小区虚拟电厂 30辆车同时放电可覆盖小区商业变压器负荷 [9] - 通过分时电价与精准节电等举措挖掘需求侧潜力 有效降低尖峰负荷投资成本 [8]
今夏为何不缺电?保供底气来自哪儿?
人民日报· 2025-08-30 07:07
用电量创新高 - 7月单月用电量达1.02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6% 为全球首次单月用电量突破1万亿千瓦时 [1] - 7月用电量相当于日本全年用电量总和 是2015年7月用电量的约两倍 [1] 电力供应保障 - 全国电力负荷4次突破历史新高 国家电网经营区6个区域电网负荷同步创新高 [2] - 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7亿千瓦 同比增长18.2% 相当于160多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 [2] - 电煤、天然气等一次燃料供应充足 各类支撑调节性电源应开尽开 [2] 可再生能源发展 - 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球六成以上 构建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 [3] - 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加15.6% 超过同期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之和 [3]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3] 电网配置优化 - 截至6月已投运40余项特高压交直流工程 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4亿千瓦 [5] - 前7月全国跨省跨区交易电量8558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9% [6] - 哈密-重庆特高压工程送电 最大输送功率超重庆电网最大负荷10% [4] 电力市场机制 - 启动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 打破国网与南网间市场分割 [6] - 超20亿千瓦时电能通过闽粤联网工程跨区域输送 相当于80多万户家庭年用电量 [6] 储能系统建设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5年增长近30倍 [7] - 粤港澳大湾区31台抽水蓄能机组单日最大调节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7] - 江苏93座新型储能电站晚间放电规模相当于7000万盏100瓦灯泡同时点亮 [7] 需求侧管理 - 安徽开展居民节电响应活动 吸引543万户次参与 单日最大压降负荷99万千瓦 削减近1.5%尖峰负荷 [8] - 四川投运首座"有序充放电"居民小区虚拟电厂 通过车辆充放电调节商业变压器负荷 [8] 电力系统发展 - 1949年发电量43亿千瓦时 2024年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 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8] - 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供应系统 正建设清洁低碳、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 [9]
今夏为何不缺电?
人民日报· 2025-08-30 06:01
用电量增长 - 7月份全国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6% [1] - 7月用电量相当于日本全年用电量总和 是2015年7月用电量的约两倍 [1] 电力供应保障 - 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负荷4次突破历史新高 国家电网经营区6个区域电网负荷同步创新高 [2] - 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36.7亿千瓦 同比增长18.2% 相当于160多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 [2] - 电煤、天然气等一次燃料供应充足 各类支撑调节性电源应开尽开 [2] 可再生能源发展 - 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球六成以上 构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 [3] - 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15.6% 超过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之和 [3]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有1度绿电 [3] 电网基础设施建设 - 已投运40余项特高压交直流工程 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4亿千瓦 [5] - 160多项迎峰度夏电网重点工程按期完工 [5] - 前7个月全国跨省跨区交易电量8558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9% [6] 跨区域电力调配 - 哈密-重庆特高压工程送电 最大输送功率超重庆电网最大负荷10% [4] - 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启动 超20亿千瓦时电能实现全国范围互济互保 [6] - 新疆光伏发电输送北京 西南水电输送华东地区 [6] 储能系统发展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5年增长近30倍 [7] - 粤港澳大湾区抽水蓄能机组单日最大调节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7] - 江苏93座新型储能电站晚间放电规模相当于7000万盏100瓦灯泡同时点亮 [7] 需求侧管理创新 - 安徽开展居民节电响应活动 吸引543万户次参与 单日最大压降负荷99万千瓦 [8] - 四川投运首座"有序充放电"居民小区虚拟电厂 30辆车同时放电可覆盖小区商业变压器负荷 [8] - 通过分时电价和精准节电挖掘需求侧潜力 有效削减尖峰负荷 [7][8] 电力系统规模 - 1949年发电量43亿千瓦时 2024年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 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8] - 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供应系统 [8]
“顶住了峰、兜住了底” 今夏为何不缺电?
人民日报· 2025-08-30 05:59
用电量创新高 - 7月份全国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8.6% [1] - 单月用电量相当于日本全年用电量总和 是2015年7月用电量的约两倍 [1] 电力供应保障 - 全国电力负荷4次突破历史新高 6个区域电网负荷同步创新高 [2] - 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36.7亿千瓦 同比增长18.2% 相当于160多个三峡电站装机容量 [2] - 电煤、天然气等一次燃料供应充足 各类支撑调节性电源应开尽开 [2] 可再生能源发展 - 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全球六成以上 构建全球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 [3] - 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加15.6% 超过第三产业与居民生活用电量之和 [3] - 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3] 电网配置优化 - 已投运40余项特高压交直流工程 跨省跨区输电能力超过4亿千瓦 [5] - 前7个月全国跨省跨区交易电量8558亿千瓦时 同比增长9% [6] - 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启动 实现20亿千瓦时电能跨区域输送 [6] 储能系统建设 - 新型储能装机规模5年增长近30倍 [7] - 粤港澳大湾区31台抽水蓄能机组单日最大调节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 [7] - 江苏93座新型储能电站实际最大调用规模相当于7000万盏100瓦灯泡同时点亮 [7] 需求侧管理 - 安徽开展居民节电响应活动 吸引543万户次参与 单日最大压降负荷99万千瓦 [8] - 四川投运首座"有序充放电"居民小区虚拟电厂 30辆车同时放电可覆盖小区商业变压器负荷 [8] 电力系统发展 - 1949年发电量43亿千瓦时 2024年发电量超10万亿千瓦时 约占全球三分之一 [8] - 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电力供应系统 [8]
天正电气: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30 01:47
行业概况 - 低压电器行业2025年上半年呈现量增质变的结构性分化 受益于政策红利 新兴需求及产业升级支撑行业稳健增长 但市场分化特征凸显 专业市场如数据中心 船舶 电子 冶金 化工等领域需求激增 新能源领域尤以光储为甚的高增长对市场形成强力提振 而通用市场持续承压 受困于库存高企与货流周转滞缓 叠加建筑行业深度调整及地方财政约束 同时国内企业加速拓展海外市场 凭借技术迭代和成本优势 在"一带一路"等海外市场的份额提升 [3]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作为国内低压电器行业领军企业之一 主要从事配电电器 控制电器 终端电器 电源电器 仪表电器等低压电器元件及成套产品的研发 生产和销售 同时为各行业提供智能化低压电器产品及智能配电系统全面解决方案 包括智慧安全用电解决方案 智慧配电运维解决方案 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 智能微电网方案等 为客户提供更安全 高效 节能的数智化解决方案 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 建筑 能源 通讯 工业 交通及新兴领域 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和产业升级提供关键支撑 [4] - 公司主要代表产品包括智能框架断路器 智能塑壳断路器 万能式断路器 塑料外壳式断路器 自动转换开关电器 接触器 直流隔离开关 物联网智慧型断路器 负载识别模块 小型断路器 智能光伏并网箱 快速熔断器 国网费控智能电表 直流导轨式电能表 高/低压智能型开关设备 预制舱 YZC 环网柜 变频器 高压断路器等 [5][6][7][8][9] - 公司提供的主要解决方案涵盖光伏行业解决方案 储能行业解决方案 充换电行业解决方案 石油石化行业解决方案 电力行业解决方案 数据通信行业解决方案 智慧工业行业解决方案等 针对不同应用场景提供定制化服务 [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4.54亿元 同比下降4.9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82亿元 同比增长10.24%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0.78亿元 同比增长8.51% [2] - 基本每股收益为0.16元/股 同比增长6.67% 稀释每股收益为0.16元/股 同比增长6.67%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4.48% 同比增加0.47个百分点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080.77万元 上年同期为-4991.18万元 [2] 市场拓展 - 在新能源行业 公司深耕分布式和集中式新能源项目 储能逆变配套 充电桩配套等领域 服务行业头部客户 协同中能建集团 中国大唐集团 中电建集团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等央企落地大型新能源项目 充换电行业上半年增长超过180% 储能行业实现突破性增长 与海博思创 阳光电源 德业 亿纬锂能等行业龙头企业进行深度合作 [11] - 在电力行业 公司持续中标国家电网 南方电网等重大项目 在多个省级电力公司实现业务稳步扩张 国网三相电表业务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标份额持续攀升 智能化产品矩阵加速落地 量测开关 光伏开关等核心产品已在多省份实现规模化供货 [12] - 在通讯行业 公司实现"中国移动辽宁公司2024-2026年低压配电开关设备集中采购项目"等多项目断路器品牌入围且配套中标供货 在智算 通算核心数据中心电源领域取得"中国电信240V直流电源设备集中采购项目"高份额配套中标 直流熔断器已供货于腾讯 快手等客户的高压直流系统电源产品 与维谛技术 麦格米特深度合作 [13] - 在建筑行业 公司聚焦房地产头部国央企及重点区域有影响力的工商建客户 与中海 保利 华润 中铁建 中电建 越秀 金茂等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提供智慧系统解决方案 [14] - 在OEM设备行业 业务领域拓广至工业控制领域 围绕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方向 协同充电桩与逆变器行业的配套合作 聚焦国内主流行业头部客户开发及工业企业设备配套 上半年该业务线实现超30%的增长 [14] - 在石油石化行业 公司凭借在低压断路器和高低压开关柜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底蕴与可靠产品品质 与中石油 中石化 万华化学等国内行业巨头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 报告期内业务线在既有合作深化与新客户 新领域突破的双重驱动下 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15][16] - 在海外业务方面 公司持续加大海外市场拓展力度 重点布局中东 独联体 东南亚及南美等新兴市场 2025年上半年实现海外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2% 增速再创新高 于2025年4月在迪拜设立办事处 加强中东市场的本地化运营能力 [17] 研发与技术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公司拥有专利1140项 其中发明专利189项 报告期内主持及参与了16项国家 行业和团体标准的制修订 [18] - 公司持续完善以项目管理为中心 链接市场及产品管理的产品研发管理体系 完成主流平台产品一期产品框架断路器 塑壳断路器 小型断路器 接触器等七大系列产品的上市发布与前期推广 并完成二期智能塑壳 塑壳漏电 小型漏电断路器等系列产品的开发 完成新能源用直流 交流高电压系列产品升级与开发 [19] - 产学研合作项目"基于多场耦合的新能源用高压直流电弧开断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浙江省尖兵计划——海量多模态数据采集与治理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顺利开展多场景现场验证及产业化推广 浙江省领雁计划---低压电器产品工艺再造及全自动柔性装配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温州市高水平创新团队项目——新一代数字化固态断路器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开发完成一款新型数字化固态断路器 2025年浙江省装备更新改造项目顺利立项 [20] - 面向新能源 工业 建筑 通讯 数据中心等行业 开发了新3系列行业平台产品 在储能行业与客户联合优化整机方案 提供真2极框架隔离TGW5FGDC 直流塑壳TGM5DC系列产品 在风电行业补全了近海陆上风电场景下AC1140V框架断路器TeW5F系列产品 提前布局AC1500V与DC2000V产品 [21] 生产制造与数字化转型 - 公司持续推进精益智造体系建设 引入行业领先设备 创新实现从线路板到成品入库的"一个流"连续生产模式 配置自动加温老化智能仓 自动提升机及高温循环线 突破产品在线自动老化的行业技术瓶颈 [21] - 重点推进主导产品"零缺陷"质量提升工程 QMS数字化质量管理系统成功落地 通过设备联网及扫码选型技术突破多品种 少批量生产换型难题 在关键工序导入CCD视觉检测系统 实现"一站一检"质量管控模式 [22] -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 基于知识库的AIGC营销数字人项目上线 实现客户解决方案智能化生成 产品快速选型等功能 内部部署AI智能体应用 覆盖营销资料检索 技术支持及跨部门协作场景 通过5G+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生产参数动态优化及设备预测性维护水平 推动生产效率提升 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与超500家供应商的系统直连 缩短交付周期 降低运营成本 实现物流数据全链路可追溯 天正天擎工业互联网平台通过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三级认证 并通过浙江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验收 [22] 品牌建设 - 公司专注打造高端品牌影响力 举办新型电力系统及新能源前沿技术发展论坛 向全球客户发布"NEXTG"产品矩阵以及全新一代"NEXTG-3"系列行业创新成果 举办NEXTG全国巡展会 全新NEXTG新品亮相储能 光伏 电力等行业国际高端展会 展出全场景光储充解决方案和标杆案例 [23][24] - 荣膺2025年度中国低压电器市场"销量领先奖" 获评"浙江省管理现代化企业标杆" 品牌精准发力海外市场 重装亮相广交会 中东迪拜展 越南电力展等 [24] 核心竞争力 - 技术和产品研发优势:公司拥有浙江省重点企业研究院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并与多个重点院校展开校企合作 技术和产品研发具有创新高效 市场导向 技术领先 质量可靠 布局前瞻的优势 [25] - 智能制造优势:公司持续推进智能制造升级 先后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 浙江省"未来工厂" 国家级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 入选工信部"绿色供应链"名单和美丽浙江省级"无废集团"重点培育名单 关键工序智能化覆盖率达95% 产品不良率下降35% 打造工厂全域数字孪生系统 异常响应时效提升至分钟级 车间换线效率提升20% 订单响应周期缩短40% [25][26] - 营销渠道多样化优势:公司推进"行业大客户开发和分销渠道建设"相结合的方式 构建以销售大区为核心 覆盖主要省份 直辖市和自治区的广阔销售网络 针对下游行业客户需求制定差异化渠道策略 安排专业销售团队对接重点行业 联合经销商打造市场化生态组织 [26] - 数字化优势:公司实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荣获国家工信部"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示范名单 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A级评定 入围"浙江省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 并获评"浙江省企业首席数据官制度建设示范企业"和"浙江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弄潮榜上榜单位"等荣誉 实现了从生产端到客户端的全链路可视化管理 提升供应链协同效能 [27] - 管理优势:公司先后荣获中国战略峰会"战略执行明星组织奖" 浙江省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 浙江省管理现代化企业奖 财视中国"优秀财务管理奖"等 建立科学高效的经营班子决策机制 推行市场化生态组织变革 利用事业部敏捷型管理模式 实现垂直领域专业化运营与横向资源协同的双轮驱动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