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水蓄能机组

搜索文档
今夏为何不缺电?保供底气来自哪儿?
人民日报· 2025-08-30 07:07
1.02万亿千瓦时!7月份,在高温和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拉动下,我国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 时,同比增长8.6%,这在全球也属首次。 今年电力供应平稳的底气之一,来自各类电源加快规划建设,共同夯实电力保供基本盘。 东部沿海,我国在建最大火电厂新机组投产,单台年发电量60亿千瓦时,供电煤耗大幅下降;青藏高 原,我国高海拔地区单机容量最大风电项目并网,年上网电量预计接近14亿千瓦时;金沙江上游,华电 金上巴塘水电站全容量投产发电,年平均发电量可供175万个家庭使用一年…… 截至7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6.7亿千瓦,同比增长18.2%,相当于160多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 量。各类支撑调节性电源应开尽开,电煤、天然气等一次燃料供应充足,全力应对负荷新高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电力供应"含绿量"不断提升。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2024 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到全球的六成以上。 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加15.6%,超过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与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之 和。如今,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电网优化配置,确保"送得稳" "1万亿千瓦时"什么概念?横向看,相当于日 ...
今夏为何不缺电?
人民日报· 2025-08-30 06:01
1.02万亿千瓦时!7月份,在高温和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拉动下,我国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 时,同比增长8.6%,这在全球也属首次。 "1万亿千瓦时"什么概念?横向看,相当于日本全年的用电量总和;纵向比,是我国2015年7月份用电量 的约两倍。 值得一提的是,电力供应"含绿量"不断提升。我国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2024 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占到全球的六成以上。 今年上半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加15.6%,超过同期第三产业用电量与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之 和。如今,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就有1度绿电"。 电网优化配置,确保"送得稳" "三四年前,电力供应还比较紧张,有的商场关了扶梯和不必要的照明,我们当时响应节电号召,空调 少开。"重庆市民曾红说,今年重庆最高气温超40摄氏度,空调风扇齐上阵也没问题,"7月份,我们家 用电量同比增长25%。" 面对屡创新高、体量巨大的负荷考验,今夏为何不缺电?保供底气来自哪儿? 电源有序投产,确保"供得上"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负荷4次突破历史新高。在国家电网经营区,6个区域电网负荷同步创新 高,是近8年来首次。对于近期电力保供"成绩单",国家能 ...
浙富控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6.8% 双主业战略成效显著
中证网· 2025-08-29 21:50
财务业绩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6.42亿元 同比增长3.22% [1] - 净利润5.66亿元 同比增长16.80% [1] 行业背景 - 国家双碳战略持续深化和新型电力系统加速建设推动行业发展 [1] - 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和危险废物资源化利用行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 业务战略 - 坚持清洁能源装备+危废资源化双主业发展战略 [1] - 两大业务板块协同效应显著 形成独特市场竞争优势 [1] - 采用多区域布局+规模化处理+深度资源化经营模式 [2] 清洁能源装备业务 - 采用研发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服务一体化经营模式 [1] - 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 - 水电设备海外市场拓展取得新突破 [1] - 抽水蓄能机组市场份额稳步提升 [1] 危险废物资源化业务 - 通过全资子公司申联环保集团运营 [1] - 构建收集-贮存-无害化处理-资源深加工全产业链业务模式 [1] - 在浙江 江西 江苏等多地建设先进无害化处置基地 [2] - 依托自主研发技术实现有价金属高效提取和产品化 [2] - 资源化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 [2] 技术创新 - 拥有技术专利378项 其中发明专利83项 [2] - 在抽水蓄能 核电装备 危险废物深度资源化等领域持续创新 [2] - 技术创新成果不断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2] 未来发展方向 - 锚定清洁能源+大环保发展战略 [2] - 深入探索核聚变装备等新领域新方向 [2] -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加快产能布局优化 [2] - 推动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 [2] - 通过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提升运营效率 [2] - 培育新发展动能 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 企业荣誉 - 蝉联2025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1]
“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蓄工程首台投产
中国电力报· 2025-08-27 15:23
项目投产与市场意义 -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首台机组于8月26日投产,实现我国抽水蓄能电站首次"投产即入市" [1] - 该项目是"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蓄工程,也是国家"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2021年12月核准,2022年9月主体工程开工 [1] - 首台机组投产使梅蓄二期成为我国首个核准、开工、发电均在"十四五"期间完成的抽蓄工程 [1] 技术性能与装备特点 - 机组总重约2000吨(相当于1000台新能源汽车),总高超过30米(10层楼高),底座"蜗壳座环"最大直径超过12米 [3] - 机组铁心由超过10万张0.5毫米厚硅钢片叠加而成,运行时振动幅度控制在50微米(1根头发丝粗细) [3] - 机组转速达每分钟375转,每小时可将30万立方米水能转化为30万度清洁电能,满足5万居民用户单日用电需求 [2] - 调试试验项目多达70余项,包括分部调试、整机启动、涉网联调、考核试运行四个阶段 [3] 电力市场运营 - 新机组投产当日即参与广东电力市场交易,推动梅蓄电站市场交易规模达150万千瓦,位居全国抽蓄市场之首 [8][9] - 电站采用"报量报价"方式参与电力现货交易,累计交易市场电量17.4亿度,响应市场需求启动4200余次 [6] - 市场化运营后日均启动次数较"入市"前增长37% [6] - 二期机组直接按电力现货交易技术条件设计安装,实现"一步到位"市场化运营 [9] 生态环保与工程规模 - 电站总库容达9200万立方米(相当于六个半西湖),二期工程采用共用上下水库方式,降低建设施工量约30% [11] - 工程实现周边生态环境"零扰动",废水零排放、施工除尘、噪声控制等环保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 [11] - 梅蓄电站获评"2025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是我国两个获此荣誉的抽蓄电站之一 [13] 行业影响与发展规划 - 我国抽水蓄能在运规模超6100万千瓦,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全产业链达世界领先水平 [10] - 二期工程全面投产后,电站总装机规模将达240万千瓦,调节能力达480万千瓦 [13] - 年清洁能源消纳能力约72亿千瓦时,可减少标准煤消耗约218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约590万吨 [13] - 项目总投资约120亿元,是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最大的抽蓄工程,将推动大湾区抽蓄在运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调节能力达2000万千瓦 [13]
港股概念追踪 | 总投资1.2万亿元!雅江水电工程开工 水利、电网、水泥等板块迎投资机会(附概念股)
智通财经网· 2025-07-21 07:43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 - 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总投资约1.2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水电工程,建设5座梯级电站,采取截弯取直、隧洞引水开发方式 [1] - 投资结构:基建占比60%(民爆、基建装备、工程),设备占比30%(发电设备),生态补偿占比10%,与光伏电站设备占比70-80%形成差异 [1] - 电力外送为主兼顾本地需求,将配套风光储一体化运作,对特高压外送设施投资拉动显著 [1] - 工程带动民爆、掘进、岩土、水泥等细分行业需求确定性增长,隧道掘进机等关键设备需求突出 [3][6] 电力供需与投资 - 全国最大电力负荷突破15亿千瓦,2030年预计达20亿千瓦(2000GW),2025年迎峰度夏负荷同比增1亿千瓦 [2][3] - 新型储能快速响应:江苏电网侧储能电站64个+电源侧29个,最大放电功率714万千瓦(满足4800万户/小时),深圳虚拟电厂调节能力达110万千瓦 [2] - 国家电网2025年投资首超6500亿元,南方电网1750亿元,两网合计8250亿元创历史新高 [3] - 2025年电网投资预计保持10%+增速,聚焦双碳转型和主配网均衡发展 [4] 相关公司动态 - 东方电气:抽水蓄能核心供应商,构建"水火核风光气"六电并举格局,水电业务始于60年代 [5] - 时代电气:Q1营收45.37亿元(+14.81%),净利润6.31亿元(+13.42%),特高压直流输电设备主力厂商 [6] - 华新水泥:预计2025H1净利润10.958-11.32亿元(+50%-55%),扣非净利10.61-10.95亿元(+56%-61%) [6] - 中联重科:Q1营收121.17亿元(+2.92%),净利润14.10亿元(+53.98%),混凝土/起重机械内需修复,海外+新兴板块持续增量 [6]
投资“热力值”拉满重大项目建设提速
中国证券报· 2025-05-07 04:27
央企重大项目建设进展 - 国家能源集团大渡河双江口水电站日均填筑量达5万方 正冲刺年底首批机组投产发电[1] - 国家能源集团一季度完成投资3595亿元 风电投资占比同比提升53个百分点[1] - 三峡集团浙江天台抽水蓄能电站1号机组完成转子吊装 进入总装阶段[2] 地方基建投资动态 - 广东省2025年安排省重点项目1500个 年度计划投资1万亿元[2] - 河南省2024年基础设施投资目标5000亿元 计划6月底前投用西气东输三线河南段等项目[2] - 安徽省2024年已开工重大项目1300多个 总投资超8000亿元 其中新兴产业项目占比超50%[3] 基建投资趋势分析 - 重大项目投资集中于新基建与绿色转型领域 同时推动城中村改造等工程[3] - 基建投资促进区域协同发展 如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2][3] - 一季度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58% 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3个百分点[3] 资金支持情况 - 2024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 其中8000亿元用于支持"两重"项目建设[3] - 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专项债发行加快 推动"两重"项目开工建设提速[3] - 需加快支出进度以提高资金效益 避免"资金等项目"等问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