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绿色金融
icon
搜索文档
邮储银行(01658.HK)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765.62亿元 同比增长0.98%
格隆汇· 2025-10-30 17:43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不良贷款余额910.09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06.90亿元;不良贷款率0.94%,较上年 末上升0.04个百分点。关注类贷款余额1,334.12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90.84亿元;关注类贷款占比 1.38%,较上年末上升0.43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余额1,227.3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70.45亿元;逾期率 1.27%,较上年末上升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40.21%,较上年末下降45.94个百分点。2025年1-9 月,年化不良贷款生成率0.93%。本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65%,较上年末上升1.09个百分点;一级 资本充足率12.23%,较上年末上升0.3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14.66%,较上年末上升0.22个百分点,均 满足监管要求。 截至报告期末,本行资产总额186,056.53亿元,较上年末增加15,207.43亿元,增长8.90%。客户贷款总 额96,558.91亿元,较上年末增加7,426.89亿元,增长8.33%,同比多增1,122.09亿元,其中个人贷款 48,623.37亿元,较上年末增加907.54亿元,增长1.90%,主要是本行充分发挥零售银行战略优势,紧 ...
建设银行(00939) - 2025年A股第三季度报告
2025-10-30 17:24
业绩数据 - 2025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79,429百万元,同比减少1.98%;前九个月573,702百万元,同比增加0.82%[11] - 2025年第三季度净利润95,808百万元,同比增加4.06%;前九个月258,446百万元,同比增加0.52%[11] - 2025年第三季度归属于本行股东净利润95,284百万元,同比增加4.19%;前九个月257,360百万元,同比增加0.62%[11] - 2025年第三季度扣非后归属于本行股东净利润95,130百万元,同比增加4.27%;前九个月256,728百万元,同比增加0.46%[11] - 2025年前九个月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1,817,380百万元,同比增加90.33%[11] - 2025年第三季度基本和稀释每股收益0.35元;前九个月1.00元,同比减少0.99%[11] - 2025年第三季度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82%,下降0.64个百分点;前九个月10.32%,下降0.71个百分点[1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资产总额45,369,094百万元,较2024年末增加11.83%[11] - 截至2025年9月30日,归属于本行股东权益3,633,387百万元,较2024年末增加9.37%[11] - 2025年前九个月非经常性损益合计644百万元,影响本行股东净利润632百万元,影响少数股东净利润12百万元[12] 用户数据 - 2025年9月30日,普通股股东总数343,236户,A股股东307,319户,H股股东35,917户[14] - 2025年9月30日,优先股股东总数24户,均为境内优先股股东[17] - 手机银行和“建行生活”用户总数5.42亿户,月活用户2.44亿户,月活同比增长12.71%[26] 业务数据 - 绿色贷款余额5.89万亿元,较年初同口径增长18.38%[21]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8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976.90亿元;贷款客户370万户,较上年末增加34.55万户[25] - 涉农贷款余额3.67万亿元,较上年末增加3414.67亿元;县域各项贷款余额6.03万亿元,增速10.60%[25] - 不良贷款3654.74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07.83亿元;不良贷款率1.32%,较上年末下降0.02个百分点[28] 股权结构 -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股比例54.61%,持股数量142,857,887,595股[14][15] -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比例35.86%,持股数量93,811,863,480股[14][15] -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持股比例4.43%,持股数量11,589,403,973股,限售期自2025年6月24日起五年[14] - 中信建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为优先股前10股东之首,持股数量85,754,878股,持股比例14.29%[17] 其他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整体经营稳健协调有序,业绩符合预期[19] - 拟向全体普通股股东派发2025年度中期现金股息约486.05亿元[33] - 2025年7月发行45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34] - 2025年9月全资子公司建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拟增资30亿元[34] - 2025年9月按面值全额赎回650亿元2020年二级资本债券[34]
工行武汉分行发放全省首笔“工银武汉碳绿贷”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10-30 16:23
产品创新 - 中国工商银行武汉分行成功发放全省首笔“碳减排+能源转型升级”挂钩贷款,实现创新突破 [1] - 产品创新引入“碳强度”绿色评价机制,将贷款利率优惠与企业实际碳减排目标达成情况紧密绑定 [1] - 首创“贷款利率-碳减排成效”挂钩机制,以“碳排放强度降低率”作为关键评价指标 [1] 贷款详情 - 工行武汉分行向武汉某热电公司授信1亿元,并发放2000万元贷款 [2] - 贷款及时缓解了企业在转型升级关键期的资金压力 [2] 战略意义 - 该贷款产品是工行武汉分行深入贯彻落实“双碳”战略和深耕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的具体行动 [2] - 为工行打造绿色降碳特色信贷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示范样本 [2] - 工行武汉分行将持续加大对低碳转型领域的信贷资源倾斜力度 [2] 企业影响 - 武汉某热电公司是武汉市重要热源支撑企业,正大力发展新能源,构建多能互补格局 [1] - 贷款有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并推动其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 [2] - 以金融举措赋能企业加速绿色化转型与新型能源服务布局 [1] 平台合作 - 工行武汉分行联合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共同推出“工银武汉碳绿贷” [1] - 该产品已正式入驻“鄂绿通”平台上线运行 [1]
拥抱变局 共创未来
搜狐财经· 2025-10-30 16:15
会议概况 - 2025外滩年会在上海举行 主题为拥抱变局:新秩序·新科技 [1] - 年会由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 吸引全球21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位财经政要、机构高管与学界领袖参会 [1] - 年会共设置21场圆桌对话与11场闭门会议 [1] 宏观经济展望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亚太地区经济增速为4.5% 较四月预测提高0.6个百分点 [2]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5年中国经济增速为4.8% 较四月预测提高0.8个百分点 [2]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中国仍将是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 创新和生产率提升将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 - 世界关注中国十五五规划的经济转型以及中国经济能为世界带来什么 [2] 绿色金融与清洁能源 - 外滩绿色金融报告《自然和生物多样性金融》发布 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金融资源精准对接路径 [3] - 中国20多个省份正在开展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试用工作 [3] - 中国是太阳能光伏、风力涡轮机和电动汽车等清洁能源技术生产领域的全球领先者 [3][4] - 中国在全球脱碳领域处于领航者地位 在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智能能源系统数字化、氢能经济等领域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4] 科技创新与人工智能 - 年会设置中国AI的破局时刻、智能跃迁:AI的宏观经济含义等议题 探讨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落地转化路径 [5] - 数据要素的广泛使用对创新和产业升级有重要作用 驱动下一代互联网、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低空经济、生物制药等新产业出现 [5] - 中国科技的投入在制造业应用得非常好 全球品牌可能面临来自中国品牌更激烈的竞争 [6] - 中国拥有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 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并拥有高质量的工程师和科研人才 [6] 金融科技与对外开放 - 中国从以现金为主的支付体系转向以支付宝与微信支付为代表的无现金社会 推动了金融普惠的加速发展 [6] - 中国表示在世贸组织未来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2] - 中国期货价格将在全球大宗商品定价体系中发挥更关键作用 为跨境贸易提供更高效透明的定价基准与风险管理工具 [2] 国际合作与多边关系 - 中国通过构建金砖国家机制、推动上合组织发展及与非洲联盟55个成员国深化合作为世界提供合作新路径 [4] - 美中建立建设性关系在开放市场、开放贸易体系中携手合作进行技术交流对双方都有利 [7]
观察·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 一批金融领域最新研究与重磅实践成果发布
央视网· 2025-10-30 14:27
金融街发展概况与资产管理 - 金融街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其决策监管、标准制定、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国际合作六大功能定位日益彰显,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3] - 金融街全球资管高地建设步伐加快,资管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21万亿元,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156万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 [3] 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应用 - 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在金融领域是大势所趋,成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可支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强国的目标 [3] - 《金融业大模型应用指南》明确了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边界、落地路径和合规要求,为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提供数智化转型参考 [3] - 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发布了包括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贷、北金所投融资对接平台在内的多项创新产品 [3] 绿色金融发展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发布《绿色金融白皮书》,系统梳理国际理论及中国政策,展示产品体系并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和倡议 [4][6] - 白皮书旨在为绿色金融行业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以高质量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4][6] “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 - “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国际投资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新开发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加强合作以推动各国可持续发展 [10] - 中国进出口银行作为支持对外贸易投资的主要机构,其“一带一路”贷款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并将进一步加大与共建国家的合作 [12] - 中国进出口银行与多家国际金融机构、中外企业签署了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跨境投资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协议 [14] - 论坛期间中外金融机构及企业签署了多项旨在促进国际产业链合作的协议 [7][8] 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场支持 - 北交所及新三板市场将加大力度支持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及未盈利企业上市发展 [15] - 北交所正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核心科技领域聚集,研究深化新三板改革,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并推进政府债常态化发行 [17] - 北交所将拓展信用债市场功能,推动更多科创债、绿色债等专项债典型案例落地,加强与各方协同以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 [17] - 下一步北交所将优化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机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基金及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以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19]
山西金融“五篇大文章”成效显著 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7%
搜狐财经· 2025-10-30 13:58
中新网太原10月30日电 (记者 杨杰英)记者从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获悉,截至2025年8月末,全省科 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贷款余额达1.56万亿元,同比增长 14.7%,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7.4个百分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提升。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山西省分行着力构建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体系,形成了具有山西特色 的"1+5"政策框架。该行信贷政策管理处副处长张旭梅表示,这一政策体系为金融服务山西经济转型高 质量发展提供了明确指引和有力保障。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引导下,山西省金融机构积极运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碳减排支 持工具等多种政策工具,带动相关领域贷款投放约645亿元。推动央行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协同支持, 有效发挥财政补贴和风险补偿作用,切实带动金融"五篇大文章"相关领域信贷投放。 各重点领域信贷投放呈现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 和数字金融贷款均保持较快增长,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0.6%、18.4%、17.9%、13.7%和31%,展现出金 融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全面支撑作用。 为提升金融服务精准度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绿色金融”主题平行论坛在京举行
新华网· 2025-10-30 13:52
论坛概况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于10月27日开幕,核心主题为“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重要嘉宾出席[1] - 由光大集团承办的“绿色金融”主题平行论坛于10月29日举行,主题为“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现场发布《绿色金融报告》[1]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绿色信贷市场、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改革创新试验区持续拓展[2] - 光大集团提出以“综合金融+环保产业”双轮驱动,打造“金融+产业+生态”全链条一体化服务模式[2] 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绿色实践 - 光大集团发挥全牌照优势,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模式,推出多种环境权益融资工具[2] -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借力绿色金融,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及银企合作推进能源转型,并在碳金融上创下三项“全国首单”纪录[7] - 恒力集团建成七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应用全加氢工艺、嵌入式污水处理技术,并自主研发生物可降解塑料[5] 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倡议与路径 - 倡议一: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聚焦“双碳”目标重点领域,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2] - 倡议二:深化绿色金融标准建设,推动绿色项目认定、环境信息披露、碳核算等关键标准完善[2] - 倡议三:强化科技赋能与创新驱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激活绿色金融新动能[2] - 倡议四:深化跨界协同与开放合作,构建绿色金融生态圈,推动多方主体信息共享与联合投融资[2] 投资视角下的绿色金融 - “双碳”转型被视为深刻的能源革命、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绿色技术发展遵循指数型增长规律,需要耐心资本[3] - 价值投资分析框架需延伸至企业外部,构建能为环境成本等社会成本定价的模型,引导资本流向“创造未来”的资产[3] - 长期视野至关重要,需将可持续性和创新性深度融入投资策略,将不确定性转化为机遇[6] 国际合作与市场互联 - 中国“绿色丝绸之路”倡议为共建可持续未来提供新方向,乌兹别克斯坦愿深化在生态发展领域的互利合作[4] - 香港正从“超级连络人”发展为“超级增值人”,可与内地合作建立可持续金融标准,并凭借国际化资本市场助力内地绿色企业走出去[8] - 香港交易所推出的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是全球唯一支持港元和人民币双币种结算的碳信用交易市场,可通过“碳市通”机制促进碳市场互联互通[8] 专题讨论焦点 - 圆桌交流环节围绕“转型金融”主题,探讨如何提升转型金融服务对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精准性与有效性[9]
厦门银行前三季度资产质量保持稳健 拟每10股派发1.40元持续回报投资者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12:17
核心规模指标 - 截至9月末总资产达4425.5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52%,较2020年末增长55.20% [1][2] - 贷款及垫款总额2345.2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15%,较2020年末增长66.75% [1][2] - 吸收存款总额2380.9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18% [1][2] 经营业绩 - 实现营业收入42.87亿元,同比增长3.02%;归母净利润达19.39亿元,同比增长0.25% [2] - 利息净收入达30.91亿元,同比增长3.63%,恢复同比正增长 [2] - 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达3.32亿元,同比增速提升至16.04%,收入结构持续优化 [2] 资产质量与风险管控 - 不良贷款率为0.80%,拨备覆盖率达304.39%,资产质量指标稳居行业优良水平 [3] - 持续提升贷前风险识别和贷中风险预警的有效性,风险抵补能力充足 [3] 股东回报 - 拟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1.40元(含税),派发现金股利共计3.69亿元,占2025年半年度归母净利润的31.91% [1][3] - 自上市以来连续四年现金分红比率超30% [3] - 归属于母公司普通股股东的所有者权益263.0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60% [3] 业务发展重点 - 普惠金融领域:通过支农支小再贷款撬动贷款超140亿元,累计支持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超4900户 [5] - 科技金融方面:科技贷款余额214.87亿元,较上年末增速达18.59%,设立22家科技特色支行(团队) [5] - 绿色金融领域:绿色信贷客户数同比增幅达10.7%,成功发行30亿元绿色债券 [6] 市场认可与战略定位 - 在Wind 2025年ESG评级中跃升至AA级,位居上市商业银行前列 [6] - 上市五年来立足地方金融主力军定位,深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关键领域 [4][6]
绿色金融面临九大挑战,怎么破?
经济观察报· 2025-10-30 12:02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绿色信贷市场、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 [1] - 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 [1] 绿色金融面临的九大挑战 - 国内外绿色金融标准不统一 [1] - 绿色信息披露机制存在碎片化、选择性、低质量问题 [1] - 绿色资产定价体系尚需完善 [1] - 绿色领域投融资信息不对称 [1] - 绿色金融业务发展不均衡 [1] - 绿色金融产品期限错配,存在短贷长投现象,增加项目流动性风险与融资成本 [1][2] - 绿色资产激励机制还需深化 [1] - 绿色复合型人才供给待加强 [1] - 数据治理和数据共享待增强 [1] 绿色信息披露机制的具体问题 - 国内仅要求上市公司、发债企业强制披露环境信息,大量中小企业及非上市主体处于自愿披露阶段 [1] - 企业环境信息散落在年报、社会责任报告、专项绿色报告等不同载体中,格式不统一 [1] 绿色金融产品期限错配问题 - 绿色项目普遍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回报慢的特点 [2] - 现有绿色金融产品以中短期为主 [2] 政策层面发展建议 - 深化国际标准接轨与协同,强化认证机构规范与监管 [3] - 完善信息披露标准,加强绿色数据共享 [3] - 完善绿色资产市场定价机制,提升市场活跃度 [3] - 强化激励措施,鼓励绿色投融资 [3] 实体企业发展建议 - 实体企业应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加强绿色低碳技术研发 [3] - 实体企业应完善企业信息披露、完善内部激励机制 [3] - 高碳排实体企业应建立碳效与绩效挂钩的硬约束,将碳排放强度、单位产值能耗等指标纳入高管KPI [3] - 对生产部门实施碳成本核算,将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碳税等纳入成本考核 [3] 金融企业发展建议 - 金融企业应加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3] - 金融企业应在投资决策中纳入ESG要素 [3] - 金融企业应完善ESG风险管理体系 [3] - 金融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与数字化赋能 [3]
观察·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 一批金融领域最新研究与重磅实践成果发布↓
央视网· 2025-10-30 11:32
金融街发展成果与资产管理 - 金融街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其决策监管、标准制定、资产管理等六大功能定位日益彰显,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3] - 金融街资管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21万亿元,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156万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3] 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应用 -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成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3] - 大模型应用可服务于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强国目标,明确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边界、落地路径和合规要求[3] 绿色金融发展 - 发布《绿色金融白皮书》,系统梳理国际理论及国内政策,展示产品体系并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5] - 白皮书旨在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5] 国际金融合作与“一带一路” -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投资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新开发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加强合作推动各国可持续发展[7] - 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贷款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将进一步加大与共建国家的合作[9] - 论坛期间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机构签署多项国际合作协定,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跨境投资等重点领域[7][9] 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场支持 - 北交所及新三板市场将加大力度支持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及未盈利企业上市发展[10] - 北交所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核心科技领域聚集,研究深化新三板改革,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12] - 北交所将优化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机制,加强与产业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协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13]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发布多项创新产品,包括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贷、北金所投融资对接平台等[3] - 多项重大合作在论坛现场完成签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