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模型

搜索文档
医院布局大模型很热闹,缘何还难以真正落地
第一财经· 2025-07-24 19:50
医疗AI在医院落地的现状与挑战 - 当前医院在全面部署DeepSeek等AI系统,但实际改善效果低于预期,部分医护人员反馈使用不习惯或未使用[1] - 上海市东方医院与中科院软件所联合研发的Med-go大模型成为首个通过上海"A级推荐"的医疗大模型,目前仍在优化中[2] - 医院部署大模型后无法一夜之间改变现状,需通过科室试点逐步迭代升级[2] 医疗AI的成本与部署策略 - 大模型开源使医院AI开发成本从几千万元降至500多万元,未来有望进一步降低[3] - 医院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AI布局时机,无需盲目跟风投入[3] - AI探索集中在患者体验、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三领域,其中医疗服务应用难度最大[4] 医疗AI的技术瓶颈 - 大模型临床决策存在幻觉问题,数据准确性直接影响模型可靠度[4] - 医疗数据标准化不足(如子宫肌瘤手术中文表述有8-10种)制约大数据中心建设[4] - 医疗高门槛、数据敏感性及跨界人才匮乏限制AI临床赋能[5] 医疗AI的发展前景 - AI已显著提升文字处理效率并降低人员成本,但外科等领域赋能仍有限[5] - 技术迭代使AI具备逻辑推理能力,未来有望深入临床诊疗领域[5] - 医疗改革深化推动医院通过AI提升运营效率与服务质量[2]
首个“主任级AI医生”来了,AI正成为患者问诊第一站
钛媒体APP· 2025-07-24 18:11
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现状 - AI大模型如DeepSeek和ChatGPT被患者用于初步诊断,再与医生讨论病情,改变传统就医模式[2] - 一线城市及海外患者更倾向于使用AI了解各国诊疗指南并与医生探讨[2] - 垂类医疗大模型临床辅助实用性显著提升,例如OpenAI的HealthBench基准测试中GPT-4.1在5/7主题表现超过医生平均水平[2] 医疗AI技术进展 - 微软MAI-DxO系统在304例疑难病例测试中诊断准确率达85.5%,远超人类医生20%水平[3] - 夸克健康大模型通过中国12门核心学科主任医师笔试评测,门诊常见病场景下诊断准确率达90.78%[3][4] - 夸克健康大模型构建"慢思考"能力,通过链式推理与多阶段临床演绎路径建模提升复杂问题处理能力[3] 医疗AI的工程化与专业支持 - 夸克采用"双数据产线+双奖励机制"工程体系,划分可验证/不可验证医学数据并引入过程与结果奖励模型[4] - OpenAI与60国262位医生合作开发HealthBench,夸克健康大模型背后有千人医师团队(含400+副主任级以上专家)[4] - 医生审慎接受AI,认为个体化诊疗仍需专业人士,且患者医学知识差异影响AI理解深度[4][5] AI在医学教育与精神健康的应用 - 夸克健康月活跃医学生用户超200万(占总体50%+),主要用于解题、术语解释和教材知识点学习[6] - AI通过分析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生物标记辅助识别抑郁症,突破"假笑"等表象误导[7] - 陪伴式AI缓解心理治疗资源不足问题,例如"AI树洞"用于筛查学生群体自杀倾向并干预[8] AI应用的伦理与长期影响 - 过早使用电子产品或AI治疗工具可能影响儿童发育,需更多数据验证伦理风险[8][9] - AI心理治疗效果依赖数据库质量,负面社区内容可能加剧不良影响[8] - 专业医学界持续观察AI对人类认知和行为模式的潜在长期影响[7][9]
医院布局大模型很热闹,缘何还难以真正落地
第一财经· 2025-07-24 15:11
医院AI应用现状与挑战 - 医院全面部署DeepSeek等大模型后实际改善效果低于预期,部分一线医护人员未使用或不习惯[1] - 上海市东方医院与中科院软件所联合研发的Med-go大模型成为上海首个通过A级推荐的医疗大模型,目前仍在优化中[4] -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案例显示,大模型开源使开发成本从几千万元降至500多万元,未来可能进一步降低[5] AI医疗落地策略 - 医院AI部署需分阶段推进,建议先让部分科室试用并持续迭代升级[4] - 当前医院AI探索集中在患者体验、医疗服务、管理三方面,医疗服务应用难度最大因信任度不足[6] - 医疗数据标准化程度低影响大模型训练,例如子宫肌瘤手术名称中文存在8-10种不统一表述[6] 技术瓶颈与行业共识 - 医疗大模型存在幻觉问题,前期数据准确性直接影响模型可靠度[6] - AI当前主要提升文字处理效率并降低人员成本,但外科等领域赋能有限[7] - 医疗AI发展受限于技术门槛、数据敏感性及跨领域人才短缺[7] 行业长期展望 - 医疗改革深化背景下,AI成为医院提升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的关键抓手[4] - 技术迭代使AI具备逻辑推理能力,未来有望深入临床诊疗领域[7] - DeepSeek开源加速医院AI应用进程,但并非所有医院需立即投入[5]
塞力医疗转型豪赌“高”概念背后:股价飙涨250%与亏损扩至10倍的魔幻背离
华夏时报· 2025-07-23 21:20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预计亏损5500万元至6600万元,同比多亏5023万元至6123万元,扣非净利润亏损7000万元至8100万元,同比多增亏损6403万元至7503万元[3] - 2025年一季度营收骤降40.75%,归母净利润下滑553.66%,扣非净利润下滑幅度高达3228.81%[4][6] - 2024年营收下滑9.74%至18.12亿元,归母净利润亏损扩大至2.09亿元,连续四年亏损幅度逐年扩大[4] 业务分析 - 2024年集约化SPD业务收入增长10.23%,但营业成本同步上涨9.73%,毛利率仅微升0.41%[6] - 集约化IVD和单纯销售业务收入分别下滑15.87%和28.77%,毛利率不升反降[6] - 公司毛利率自2016年起持续下滑,盈利能力显著减弱[11] 股价与市场表现 - 2025年1月13日至7月23日,公司股价年内涨幅超250%,市值达54亿元,与业绩表现形成强烈反差[9] - 市场认为当前股价已脱离基本面支撑,转型概念尚未对业绩产生实质拉动[10] 转型布局与研发投入 - 公司布局脑机接口、创新药、数字疗法、医疗大模型及智慧医疗等前沿领域,但多数业务仍处早期阶段[10] - 参股15.61%的武汉华纪元生物高血压疫苗获临床受理,但周期长且话语权有限[10] - 2024年研发投入同比仅增长8.17%,占营收比重2.58%,无资本化研发投入[10] 资金压力与资产处置 - 近一年三度逾期未归还募集资金,2025年6月25日归还后旋即宣布动用不超过3.25亿元补充流动性[12] - 2024年下半年起密集处置子公司,包括武汉汇信、阿克苏咏林、内蒙古塞力斯等,合计产生6464万元亏损[13] - 被处置的内蒙古塞力斯2024年营收3.73亿元(占公司营收20.59%),净利润1701.48万元[13] 信用评级调整 - 2025年6月中证鹏元将公司主体及"塞力转债"信用等级从"BBB-"下调至"BB+",主要因子公司转让加剧亏损、应收账款周转效率低、流动性压力显著[14]
头部三甲医院开始“卷”AI
第一财经· 2025-07-23 17:28
医疗AI大模型发展现状 - 2025年上半年医疗AI大模型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头部三甲医院如上海中山、瑞金、仁济、新华等已发布心血管、病理、泌尿科、儿科等领域的AI模型 [1] - 国内医疗大模型数量已达约300个,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增接近150个,占总量约50% [3] - AI专家医生数字分身已在部分医院推广,具备问诊、患者教育、科普宣传等能力,未来可能实现医生看病的"自动驾驶"模式 [1] 医疗AI应用场景 - 医疗服务环节占医疗大模型应用场景的53%,临床专病辅助决策、预问诊、病历辅助生成、医学影像辅助诊断为前四大应用 [3] - 数字导诊员已在新建医院门诊普及,可通过语音交互完成挂号咨询、诊室导航等功能,减轻人工导诊压力 [3] - 新华医院基于儿科优势推出AI儿科大模型,赋能基层诊疗与儿童居家养护 [3] 代表性医疗AI成果 - 瑞金医院与华为合作的RuiPath病理大模型获国际电信联盟奖项,该模型覆盖中国90%常见癌种,具备专家级亚专科知识问答能力 [4] - 中山医院心内科发布国内首个心脏大模型"观心"(CardioMind),配套开发葛均波院士数字分身,模型知识储备超过正教授水平 [4] - 观心大模型训练数据包含中山医院心内科82万诊疗人次积累的数十万份电子病历及专家诊疗逻辑 [5] AI医院建设进展 - 清华大学成立人工智能医院(Tsinghua AI Agent Hospital),完全由智能体模拟医院各科室,2天可完成三甲医院2-3年诊断量,准确率超96% [7] - AI模型可处理80%常规工作,使医生更专注于疑难病例研究和深度医患沟通 [7] 技术挑战与数据安全 - 通用大模型在医疗领域存在专业知识不足和"幻觉"问题,需依赖专业医疗数据训练 [8] - 未公开发表数据是医疗大模型核心竞争力,但医院封闭系统数据获取面临挑战 [8] - 观心大模型建立严格数据防火墙,患者隐私信息加密匿名化处理,并植入心理评估模块 [8] - 医院需优先建设基础数据库,做好数据治理以获取高质量训练语料 [9]
半年盘点|头部三甲医院开始“卷”AI,医生看病也能“自动驾驶”了
第一财经· 2025-07-23 14:01
医疗AI大模型发展现状 - 头部三甲医院加速布局医疗AI大模型,上海中山、瑞金、仁济、新华等医院已发布心血管、病理、泌尿科、儿科等领域的AI模型 [1] - 我国现有约300个医疗大模型,其中2023年上半年新增近150个,占总量约50% [3] - 医疗大模型应用场景中医疗服务环节占比最高达53%,临床专病辅助决策、预问诊、病历辅助生成、医学影像辅助诊断为主要方向 [3] 典型医疗AI模型案例 - 瑞金医院RuiPath病理大模型覆盖中国90%常见癌种,具备专家级亚专科知识问答能力,已宣布开源并获得国际电信联盟奖项 [3][4] - 中山医院"观心"心脏大模型整合82万诊疗人次数据及数十万份电子病历,开发出葛均波院士数字分身,诊疗经验超过多数正教授水平 [4][5] - 新华医院AI儿科大模型赋能基层诊疗与儿童居家养护,同时部署数字导诊员缓解人工压力 [3] 技术应用与效率提升 - 清华大学AI医院实现2天完成三甲医院2-3年诊断量,准确率超96% [6] - AI模型可处理80%常规工作,使医生专注疑难病例与患者深度沟通 [6] - 病理大模型改变传统工作模式,心血管大模型赋予医生"超强大脑"突破时空限制 [4][6] 数据与基础设施 - 医院海量疾病数据库(如中山医院心内科年诊疗82万人次)为大模型提供优质训练语料 [5] - 未公开发表数据是核心竞争力,但医院封闭系统导致数据获取面临复杂挑战 [7] - 基础数据库建设与数据治理是AI智能体落地前提,需高质量语料训练垂类模型 [8] 技术局限性 - 通用大模型在医疗领域存在专业知识不足和"幻觉"问题,与训练数据广泛性相关 [7] - 医疗数据安全需严格保障,观心大模型建立数据防火墙并实现患者信息完全匿名化 [7]
【招银研究|行业深度】AI医疗行业研究——技术赋能与生态重构下的医疗革命
招商银行研究· 2025-07-11 17:00
AI医疗概况 - 人工智能正加速融入医疗健康全场景,成为科技赋能民生的战略高地,在"数字中国"战略与健康中国2030政策推动下[1] - AI医疗是指以人工智能技术为基础,对医疗数据进行深度学习、模式识别与智能决策的系统性解决方案[1] - 行业生态包括三大核心:底层为数据与算力支撑,中层为算法模型与平台能力,顶层为各类场景落地应用[1] - 随着大模型技术演进、多模态能力增强及推理成本下降,AI医疗正迎来从"辅助工具"向"智能参与"的范式转变[1] 技术演进 - 医疗AI技术演化分为三个阶段:医疗信息化阶段、互联网医疗阶段和智能医疗阶段[7] - 当前医疗体系正处于从"互联网医疗"向"智能医疗"加速过渡的关键节点[7] - 大模型正在重塑AI医疗的技术范式,从基于规则的传统AI向自学习、自泛化的大模型演进[2] - 医疗大模型能实现病历自动摘要、影像多病种识别、实时问答等功能,极大提升医务人员效率[2] 市场发展 - 全球AI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由2024年的290.1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392.5亿美元,预计2032年达到5041.7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4.0%[18] - 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从2019年的27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07亿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976亿元[19] - 中国AI医疗仍处于"技术验证"向"价值验证"过渡的关键阶段,面临数据质量不一、支付机制缺失等挑战[19] - 全球市场已进入"从辅助走向参与"的阶段,而中国则处于"由探索走向规范"的成长中段[19] 产业链生态 - AI医疗产业生态呈现"需求牵引—服务支撑—技术赋能"的三层结构[13] - 传统医疗卫生行业生态是AI医疗的需求侧与数据源头,涵盖医疗机构、医保机构与药械企业等[13] - AI医疗服务生态主要由各类解决方案提供商构成,聚焦实际场景的技术落地[14] - AI医疗技术产品生态由基础支撑层与关键技术层构成,包括云计算平台、AI芯片、算法模型和数据资源[14] 应用场景 - 诊疗环节中,AI已广泛用于医学影像辅助诊断、病理识别、临床决策支持等[3] - 医疗支付环节,AI技术助力医保与商保在理赔审核、智能控费、个性化定价等方面实现精细化管理[3] - 基因测序领域,AI赋能基因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推动精准医疗进入临床实践[3] - AI正深度渗透诊疗全流程,推动服务从"信息化"向"智能化"升级,涵盖诊前、诊中、诊后各环节[36] 数据驱动 - 医疗数据作为AI训练与部署的"燃料",数据治理与流通体系日益重要[2] - 我国已启动健康医疗大数据区域试点,探索合规数据共享机制[2] - 医疗数据市场化交易、标准化标注、可信数据脱敏与溯源体系将成为行业发展基石[2] - 数据不仅是算法优化的"燃料",更正在成为可定价的"数字资产",具有交易和融资价值[31] 中美对比 - 美国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主导的数据交易生态,中国长期以来医疗数据集中在公立医院、信息孤岛严重[32] - 中美在隐私保护、数据交易共享和技术标准方面存在显著差异[33] - 中国政策正在转向鼓励"可信共享"与"合规交易",多个地方政府正试点数据交易平台[33] 基因测序 - 人类全基因组测序成本已从2009年的10万美元左右降低至2023年的100美元以内[52] - 基因测序产业链分为上游设备耗材提供商、中游服务提供商和下游用户[56] - AI赋能多组学发展,"数据+成本+应用"闭环渐成,商业化前景可期[58] - AI+基因的核心应用主要集中在疾病诊疗等领域,未来将形成自我强化的商业闭环[59]
京东健康,究竟是刘强东手里一张什么牌?
搜狐财经· 2025-07-11 12:11
京东健康的核心表现 - 2024年全年总收入达581.6亿,年度盈利41.57亿,同比增幅94% [1] - 市值约千亿港元,相当于京东集团三分之一规模 [5] - 医药B2C市场份额领先,阿里健康同期营收仅305.98亿(2025财年) [5] - 2024年一季度在医保线上支付带动下增速达25.5% [8] 即时零售战略布局 - 618期间京东买药会场UV达去年同期3倍 [14] - 推出"京东买药秒送"服务,2023年升级后抢占北京医保线上支付试点 [9][11] - 用户对买药服务更关注履约速度和货品质量而非价格 [15] - 当前医药O2O市场美团市占率70%,形成三强混战格局 [11][17] 技术赋能与大健康生态 - 推出"京医千询"大模型,开发AI营养师等C端应用 [18][20] - AI医生产品矩阵覆盖全科/营养/药剂/心理/宠物等场景,部分服务好评率超97% [22] - 医疗大模型聚焦C端导流,规避临床场景的隐私和幻觉问题 [21] - 智能化硬件销售优势显著,血氧仪等产品曾出现卖断货现象 [24][26] 健康消费新趋势 - 减肥调理用药成交额同比增长超3倍 [26] - 布局GLP-1类药物赛道,中国在研药品占全球115/280款 [28] - 拓展健康食品/可穿戴设备/银发健康等全场景品类 [23][24] - 营销保健和医疗器械板块成为618重点展示领域 [23] 市场竞争态势 - 医保线上支付推动行业扩容,2023年B2C医药电商规模663亿(+15.3%),O2O规模430亿(+30%) [12] - 与美团展开药店资源争夺,平台通过流量分配影响商家选择 [14] - 外卖领域采取佣金战但难持续,转而巩固医药即时零售主阵地 [14][15]
毕马威报告:医疗大模型中国发布数量占全球70%,健康科技产业需应对四重挑战
经济观察网· 2025-07-04 09:51
健康科技产业链 - 产业链分为上游(科技赋能医药、医疗器械与智慧医院研发)、中游(生产制造)、下游(服务终端和支付方式)[2] - 北京市东城区将重点建设八个产业组团和三处金角银边地区,打造"银巷""硅巷""文巷""杏巷"[2] 医疗大模型发展现状 - 医疗大模型分为五类:大型语言模型(LLM)、语言条件多智能体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图学习大模型、视觉语言大模型[3] - 全球已发布医疗大模型中,大语言模型占比65%,中国发布数量占比超70%[3]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医疗科技市场规模突破百亿,2025-2027年增幅预计放缓但仍保持稳健增长[3] - 中国智能医疗器械市场预计2025年达242.3亿元,2026-2027年有望保持高速增长[3] 企业格局与竞争 - 医疗科技企业分为综合厂商与垂直厂商,未来将深化合作共促智慧医院建设[3] - 已上市健康科技企业中,医药科技企业占比超90%[3] 医疗服务供给 - 公立医院数量占比低但主导优质医疗服务供给,三级医院中公立医院占比84.7%[4] - 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中优质护理服务、临床路径管理渗透率较高,但预约诊疗、远程医疗服务推广空间较大[4] 人才分布与需求 - 健康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其次是华北和华南[5] - 2024年中国总诊疗人次突破百亿,居民平均就诊次数7.2次,入院人次突破3亿(同比增22%)[5] 投融资动态 - 2021年为融资小高峰(2,131笔/2855.1亿元),2024年调整至1,437笔/731.6亿元[5] - 2024年A轮融资占比42.9%,天使轮及种子轮占比28.2%[6] IPO情况 - 2021年A股IPO小高峰(63笔/917.0亿元),医药科技IPO事件占比97%[6] 行业发展挑战 - 专业人才短缺(培养周期需10年以上),科研投入低且分配不均[7] - 支付体系需完善,市场竞争同质化严重,差异化竞争成为共识[7]
医疗大语言模型中国发布数量占全球七成 如何释放商业价值?
南方都市报· 2025-07-03 12:54
健康科技产业链分类 - 健康科技产业链分为应用层、技术层和基础层三大板块 [1] - 应用层涵盖研发、生产制造、服务支付等关键节点 [1] - 技术层由提供各类人工智能技术的供应商构成 [1] - 基础层包括数据服务、硬件设备及底层技术服务等核心要素 [1] 医疗大模型发展现状 - 医疗大模型分为五类:大型语言模型(LLM)、语言条件多智能体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图学习大模型、视觉语言大模型 [1] - 全球已发布医疗大模型中大语言模型占比近65% [1] - 中国发布医疗大模型数量占比超70% [1] AI医疗市场前景 - AI医疗市场2024-2032年预计年增长43% 2032年市场规模达4910亿美元 [3] - AI大模型赋能医疗全链条 覆盖健康监测、慢病管理、辅助诊断、个性化治疗、医学影像分析、药物研发等场景 [3] - 国内企业已落地AI健共体 依托自研医疗大模型及"5+1智能体"实现诊疗全链路贯通 [3] 医疗大模型商业化挑战 - 医疗大模型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需通过"性能验证"释放商业价值 [5] - 目前缺乏明确的安全性、有效性验证和监管体系 限制商业化推广 [5] 伦理与公平性议题 - AI医疗应用需关注数据隐私保护和医疗资源均衡分配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