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守正创新
icon
搜索文档
新华全媒头条丨中华文明瑰宝 民族交融画卷——布达拉宫保护见证文化传承之路
新华社· 2025-08-18 18:23
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应用 - 采用无人机拍摄、三维激光扫描和多视角影像重建技术完成全面精准测绘并构建完整数字化模型 [4] - 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建筑结构 录入每个木构件、墙体、开关线路及佛像壁画唐卡等文物信息 [4] - 安装1000多个传感器监测环境温度、墙体与柱子倾斜角度 为评估木结构墙体和地垄稳定性提供数据支撑 [4] 文物保护修复工程 - 贝叶经实验性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国内找到符合要求的贝叶材料并在黏合剂调制与颜色修复加固方面突破 [8] - 2018年底启动10年期计划投资约3亿元的贝叶经等古籍文献保护利用项目 [9] - 2025-2028年将完成465函贝叶经和39752函古籍的保护修复工作 [9] 文化传承与推广 - 精选100余件体现民族团结的文物珍品举办主题展 通过实物图片影像展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5][6] - 与江苏扬州、天津、四川等地合作推动宫藏文物"走出去"搭建展示平台 [9] - 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合作研发哈达、藏香、瓷器等400余类1000余件文创产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9] 历史价值实证 - 红宫建造时康熙皇帝专派汉族、满族和蒙古族工匠百余人进藏协助修建 [7] - 珍藏明清时期历朝皇帝赐予的经卷、造像、册封诏书、印玺、匾额和牌位等文物实证西藏自古属于中国 [7] - 壁画详细记录五世达赖喇嘛1652年进京觐见清顺治皇帝全过程 以连环画形式生动还原历史 [7]
【汉中】藤编:藤韵连古今 非遗助振兴
陕西日报· 2025-08-18 08:21
公司运营与产品 - 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的藤椅和藤扇销量良好,产品供不应求 [1] - 公司采用纯藤条制作藤椅,并进行四层加固,使产品具有弹性和舒适性 [1] - 公司电商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70%,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及中亚、欧美等地区 [1] - 公司以非遗传承人为核心组建"大师工作室",并与高校共建"专家工作室"进行产品创新 [2] - 公司已获得10余项国家专利,并吸引多家国际品牌合作 [2] 行业发展与创新 - 汉中藤编与网络结合始于2015年,由"95后"电商团队推动发展 [1] - 汉中藤编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并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案例库 [2] - 黄官镇已建成7家社区工厂、5个帮扶基地、6处非遗传承基地,带动6500余名群众就业 [3] - 738名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2万余元 [3] - 3家藤编龙头企业年产值超1.68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区 [3] 政策与规划 - 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 - 黄官镇计划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加快龙头企业品牌打造和创新创业氛围营造 [3] - 目标构建集观光、体验、研学、购物等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3]
完善生产性服务链,促进非遗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8-14 05:54
非遗保护现状 - 非遗保护工作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理念 通过嘉年华、展演展示、非遗集市等形式与景区旅游、庙会活动、文创产业深度融合 有效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1] - 保护核心在于保持历史原真性和文化基因完整性 需在快速发展背景下坚守文化根脉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促进焕新[1] - 非遗是活态文化形态 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组织环境三个层次构成生态环境 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中需与经济活动关联[2] 发展矛盾与挑战 - 面临原真性保护与改造转化矛盾 需保留原真性审美和应用价值同时契合当代主流消费群体需求[3] - 传承主体断层与现代传播营销矛盾 传统师徒制、家族传承模式面临失传风险 新技术应用能力较弱[3] - 地方性知识与大众化标准矛盾 需平衡特定地域语言习俗与大众取向[3] - 政府主导性保护与内生驱动力不足矛盾 依赖政府部门政策资金引导 社会资源自主参与机制不成熟[3] 生产性服务链建设 - 生产性服务链由各类专业化服务环节构成 通过知识、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提升转化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4] - 非遗发展存在自然主义 方向不明、创意不足、传播不畅、营销不力 如刺绣类技艺市场应用有限 与染整技艺结合不充分[4] - 非遗项目整体仍为个体手工作坊式 生产性服务资源参与度和集中度不足[4] 服务链创新方向 - 上游需增强要素数字化、研发设计、技术咨询、市场调研等服务[5] - 中游需强化供应链管理、质量控制等工作[5] - 下游需注重品牌营销、金融支持、电商等服务[5] - 生产性服务链应由创意研发、产品设计、供应链金融、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数字营销、远程运维等环节构成[5] - 需政府部门、非遗主体、社会组织、相关企业和个人共同协作 建立融合性市场化机制 形成集群化生产性服务资源集聚区[5]
文旅融合,怎样做到“津”韵悠长
中国经济网· 2025-08-12 17:06
文旅行业政策支持 - 天津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提出18项具体措施 [1] - 《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明确要求扩大文体旅游消费 [1] - 上半年天津接待国内游客1.35亿人次同比增长3.9% 国内旅游收入1437.61亿元同比增长12.1% [1] 传统文化业态创新 - 杨柳青年画传承人通过创办年画体验坊实现技艺传承与创新 吸引公众参与传播 [2] - 天津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实现文物互动体验 包括指尖把玩传世珍宝及沉浸式"拉洋片"展陈 [2] - 吉鸿昌旧居通过沉浸式互动剧和多媒体展陈突破传统模式 沉浸剧《我是中国人》累计接待超1万人次 [3][4] 消费需求升级趋势 - 旅游模式从观光型向"观文品史+生活体验"转型 [3] - 数字技术加速应用于文旅领域 催生"数字+文旅"新型项目在多地涌现 [2] - 历史文化项目通过可观可感可玩的呈现方式增强年轻客群吸引力 [2] 文旅融合发展方向 - 行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 [1] - 新技术应用成为优化文旅产品与体验的关键要素 [2] - 文旅市场通过创新发展和消费扩容持续释放经济潜能 [4]
守正创新+油电共进,一汽奥迪剑指智能出行新赛道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8-10 10:25
产品与技术发布 - 一汽奥迪技术周开幕,推出Q6L e-tron家族与A5L车型,展示PPE豪华纯电平台与PPC豪华燃油智能平台技术成果 [1] - Q6L e-tron首次采用"发卡"绕组、E3 1 2电子电气架构、碳化硅半导体材料及环境热泵系统,实现能量密度提升、更高效率及同级领先续航 [6] - 公司强调"守正创新"的造车价值观,核心是安全、可靠、好开,例如Q6L e-tron电池开发标准早于中国最严法规两年,采用CTM封装模式提升安全性 [9] 智能化与合作伙伴 - Q6L e-tron配备2个激光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13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并具备激光雷达恒温自清洁功能 [9] - 与华为合作开发定制化驾驶辅助系统,要求达到EMC Level 5标准,耗时6个月完成测试 [12] - 联合中国思必驰开发AI语音助手,车机APP生态完善,通过本土化合作补足智能化短板 [16] 市场战略与本土化 - 公司启动"油电共进"战略,PPE纯电平台与PPC燃油平台覆盖B级至D级市场,Q6L e-tron家族与A5L实现"油电同智" [18] - 产品定价体现营销创新:A5L售价23 98万-28 98万元,Q6L e-tron家族34 88万-39 88万元,并开发"融合直售"新模式 [22] - 与华为、宁德时代合作,在底盘操控、整车安全等四大领域突破,打造豪华品牌本土化新范式 [22] 历史与行业定位 - 37年前首次将高端豪华车引入中国,开创加长车型与4S服务模式,成为豪华品牌本土化先驱 [3] - 公司坚持"创新克制",例如每年进行1000多次复杂碰撞测试及2万次虚拟事故模拟,确保安全创新 [3][6] - 奥迪中国总裁称公司开启品牌史上最大规模产品布局,体现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 [18]
学好用好新时代改革方法论 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经济日报· 2025-08-08 06:26
全面深化改革方法论 - 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改革方向正确 明确必须坚持和巩固的根本点 同时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大胆探索 [3] - 坚持问题导向针对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突出矛盾 奔着问题改 为经济社会发展扫除障碍 [4] -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经济和社会 政府和市场等重大关系 增强改革系统性 整体性 协同性 [5] - 坚持破立并举实现动态平衡 如立全国统一大市场之制 破市场壁垒之弊 [6] - 坚持底线思维防范意识形态安全 科技安全等重大风险 掌握改革发展主动权 [7] 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 构建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 推进内容 传播 展示 安全能力全面提升 [8] - 经济日报通过四大委员会机制打破部门壁垒 成立第一第二融媒体中心实现报网端微协同联动 [12] - 打造14名记者个人专栏形成"人人写评论"氛围 培养全媒体人才梯队 按需设岗优胜劣汰 [13] 经济日报改革实践 - 以"评论立报 理论强报 调研兴报 开门办报"为方针 形成言论矩阵和理论传播矩阵 [10] - 开展地方 产业 企业 热点话题四大调研 刊发100余套深度报道实现150亿全网传播量 [11] - 运营微信 微博 抖音等平台账号 成为经济领域"优质内容供应商" [12] 舆论引导与传播创新 - 聚焦打造"第一解释权" 通过评论矩阵廓清高质量发展舆论环境 [10] - 连续5年举办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征文 出版学理化研究丛书搭建高端理论平台 [10] - 加强新技术前瞻性研究 推进内容供给侧改革 探索防范意识形态风险有效做法 [17] - 联接中外搭建沟通桥梁 驳斥抹黑中国改革的错误论调 提升国际话语权 [18]
中国酒协调研点赞四特酒:深耕赣鄱筑根基,特香标杆谋破局
搜狐财经· 2025-08-06 12:08
行业调研背景 -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刘振国率队于7月18日赴四特酒公司开展专项调研 调研团包括江西省酒业协会秘书长万兆宝等成员 [1] - 调研目的为通过走访市场和企业 了解行业真实形势及企业挑战 助力把握市场动向并分享成功案例 [4] - 双方围绕新竞争形势下酒企破局之道进行深入交流 [1] 行业现状与挑战 - 白酒行业已从增量市场转变为缩量市场 区域中小酒企面临严峻挑战 [4] - 因挤压式竞争 部分缺乏根据地市场的中小酒企陷入发展困境 [4] - 行业核心命题从企业主导转向消费者定义价值 底层逻辑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深耕 [21] - 白酒消费场景发生结构性变化:从单一饮用途向多元体验转变 [21] - 中国白酒产业正经历结构性调整与消费模式变革 行业集中化趋势显著 [18]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四特酒长期深耕本土市场 扎根宜春樟树 情系江西风土文脉 凝聚江西集体记忆 [8] - 公司坚持聚焦产品和品系优化 形成以天工为代表的高端品系、四特十五年为代表的次高端品系、东方韵为代表的中端品系金字塔结构 [17] - 依托特香型白酒独特定位 牵头修订GB/T 10781.7—2025国家标准 巩固品类话语权和细分市场领先地位 [17] - 品牌逐步回归价值驱动主线 在文化底蕴、香型个性、口感体验方面构筑竞争壁垒 [17] 产能与技术优势 - 公司具备江西白酒行业首屈一指的超级产储能矩阵:基酒年产能达6万千升 储酒能力达11万千升 拥有4个老酒库 [9] - 通过万吨酒库DCS控制系统和速冻30℃技术应用 优质基酒产出率突破92.3% 老熟周期缩短15% [9] - 形成规模储酒与品质控制双重优势 [9] 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 - 联合江西电视台《了不起的江西名人》《影响世界的江西》系列舞台剧输出天工文化IP [8] - 独家赞助凤凰网旅行综艺《这局好玩儿》助力展现江西文旅魅力 [8] - 联动人民网江西开展江西小炒上分行动推广江西美食文化 [8] - 通过社会公益活动深化品牌与消费者情感纽带 关注全民运动、教育文化、乡村振兴等领域 [8] 发展展望与建议 - 调研团队认为四特酒在深耕本土市场、聚焦品类品牌、差异化竞争方面的成果对行业有借鉴意义 [22] - 建议围绕品类优势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 加速从区域龙头向全国名酒跨越 [22] - 公司表示将坚持长期主义 依托特香型优势深化产区建设 强化品质保障 创新营销策略 [22]
获评“东莞新十景”,创办市级书法最高奖,这座书院如何做到的?
南方农村报· 2025-07-25 15:35
书院历史与建筑 - 始建于1476年 是东莞唯一获"三鼎甲"题字的明清学府 [7][8] - 院落面积4000平方米 采用三进结构含12间多功能厢房 [9] - 2012年重建后通过"鳌台八景"工程整合为文化地标 2017年入选"东莞新十景" [10][11] 文化研究与古籍保护 - 年均出版古籍文献十余部 包括《明王缜诗选注》《明清鳌台王氏遗文集》等 [14][15] - 形成"名人-非遗-古籍"三位一体研究体系 2021年升级为岭南书院 [15][16] - 系统梳理本土历史资源 为岭南文化传承提供学术支撑 [16] 文化活动与品牌建设 - 年均举办超60场活动 涵盖书法展 国学讲座 非遗手作等形式 [2][20][21] - 2016年设立"鳌台书院奖" 成为东莞书法最高荣誉 [18][19] - 2020年获全国首个"大书法研究创作基地"称号 年均举办20余场书法活动 [19][20] 社会服务与创新实践 - 2022年挂牌"方志驿站" 年均接待研究者500余人次 [22][23] - 年均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 青少年传统礼仪活动参与量达5万余人次 [30][31] - 构建"15分钟文明实践圈" 通过研学打卡 开笔礼等形式创新文化传播 [31][32] 品牌影响力与未来展望 - 获评"东莞新十景" "岭南书院"等称号 成为厚街文化核心阵地 [3][4][5] - 2022年青少年书法大赛吸引千名学子参与 线上直播观看量超百万人次 [21] - 计划持续赋能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融 打造精神家园标杆 [34][35]
刘小涛到苏州工艺美院讲授思政课
苏州日报· 2025-07-02 08:16
文化自信与传承 - 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 [1]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丰厚文化滋养 [1] - 青年学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也是创新表达的开拓者 [1] 工艺美术行业发展 - 文化可以点石成金,是提升产业附加值的重要手段、推动城市出圈出彩的流量密码 [2] - 工艺美术行业需要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准把握时代潮流,保持韧性、耐心、定力 [2] - 创造更多文化精品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2] 教育与人才培养 - 学校应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思政课建设放在重要位置 [2] - 紧贴市场需求,动态优化学科设置,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 [2] - 培养兼具文化底蕴、创新能力和家国情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 [2] 政府支持与保障 -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苏州工艺美院发展,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 [2] - 政府领导参观毕业设计优秀作品展,调研实训工作室和数字非遗虚拟仿真实训基地 [2]
品质与创新拓宽新茶饮赛道
经济日报· 2025-07-02 06:17
行业规模与增长 - 2024年中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达3547亿元,预计2028年突破4000亿元 [1] - 行业从休闲饮品升级为社交打卡标配,形成"为一杯茶赴一座城"的品牌效应 [1] 产品创新与技术赋能 - 突破传统茶饮配方,引入鲜果、芝士、鲜奶、坚果等配料,如贵州品牌去茶山融合刺梨、折耳根等特色食材 [1] - 革新工艺技术:霸王茶姬采用"数智冷链仓配系统"精准控温,茉沏结合非遗虎丘三花茶窨制技艺锁香 [1] - 科技重构原料工艺:爷爷不泡茶将恩施玉露、孝感米酿等土特产转化为全国爆款饮品 [3] 行业现存问题 - 部分品牌缺乏原材料采购标准与质量监管体系,存在食品安全隐患 [2] - 产品同质化严重,新品易被模仿,包装/口味差异化不足 [2] - 过度依赖营销导致用户留存率低,忽视产品质量与内涵 [2] 品质提升与品牌建设 - 建立全链路品控体系(如古茗龙井系列实现原料溯源,投诉率下降) [2] - 数字化监控门店操作,加强巡检与自动化设备应用以减少人为误差 [2] - 构建差异化壁垒:通过产品研发、空间体验、品牌故事形成独特组合 [2] 技术创新与健康趋势 - 快乐番薯智能奶茶机实现5-8秒出杯,奈雪的茶"一店一群"系统秒级管理全国门店 [3] - 研发低糖/低脂/纯天然茶饮,参与制定健康标准以迎合消费需求 [3] - 需摆脱模仿抄袭与低价竞争,推动可持续发展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