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审美
icon
搜索文档
人才审美迭代,要管理好“戒断反应”
36氪· 2025-06-19 08:54
公司在从小变大的过程中,人才审美是需要不断迭代的。 通过人才审美的迭代,公司一方面可以识别和吸引那些具有差异化特质的人才,突破固有的能力边界, 同时也可以为现有团队人员指明能力进化的方向。 可以说,人才审美的迭代,既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自我进化的重要手段。 然而,这种人才审美的迭代并非易事。它不会随着业务规模的增长而自然发生,而且在迭代的过程中还 经常会出现"反复"或"误入歧途"。 不成功的"人才审美迭代 " 比如,满怀期待地引入了一位背景不错,且有一定创业精神的职业经理人。新人来了,设立了新的方向 和目标,必然要对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调整,很可能会引发原有的团队的不适。有些创始人,如果缺乏 判断力和耐心,3个月还看不到成效,在质疑和小报告的加持之下,就会迅速地用回听话而熟悉的"老 臣"。这就是"反复"。 有了这次的教训,创始人在下次外招的时候就认准了一个"理儿": 一定要找短期内能做出明显业绩的 人。于是,按照这种标准去找人,就找到了一些特别有办法,但是只顾目的不择手段的人。这种人确实 因为短期有业绩,堵住了大家的嘴。但是,这种人才审美的迭代就有点"误入歧途"了:久而久之,这个 公司就积累了一批"有黑社会气 ...
电影要多创造大众的梦、时代的梦(艺文观察)
人民日报· 2025-06-19 05:53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2025年春节档创造"史上最强"票房表现,但后续电影票房未达预期,观众流失现象表面是流量未转化,实则是内容未满足期望值[1] - 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总票房达4300万元,开幕影片《酱园弄·悬案》单场票房58万元刷新上海纪录[1] - 《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品预估销售额上千亿元,海外票房有望超1亿美元,显示头部IP商业化潜力[1] - 灯塔研究院调研显示观众对"好电影"评价标准同比上升15%,审美阈值持续抬升[1] 内容创作与观众需求 - 导演陈茂贤通过50版剪辑和1000名观众调研打磨《破·地狱》,最终斩获2亿票房并获金像奖,验证用户共创模式有效性[2] - 导演董润年以工人群体视角创作的《年会不能停!》票房近13亿元,证明精准定位目标观众群体的重要性[3] - 魏书钧提出电影选题需具备前瞻性,反对跟风创作,强调从生活中挖掘深刻内容[4] - 文晏指出Z世代观众对叙事和视听要求更高,传统模式需通过创新类型叙事和增强参与感来突破[4] 爆款作品与行业启示 - 《哪吒2》被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称为"阶段必然产物但难以复制",其成功依赖原创性与前瞻性[3][4] - "哪吒"系列与"流浪地球"系列共同成功要素在于原创选题和超前布局[4] - 上海电影节售票数据显示年轻观众需求旺盛:开售1小时92部影片600余场售罄,最快26秒抢空,证明优质内容仍具吸引力[4] 行业发展方向 - 技术变革推动电影从胶片到数码的演进,先锋性与引领性始终是行业长青核心[5] - 需回归创作规律与观众审美需求,通过共生共创模式捕捉时代脉动[5] - 短视频/微短剧冲击反映观众审美变化,但电影本质仍是"造大众之梦"的艺术形式[4][5]
AI或将取代你的工作,但它也将创造这22种新职业
36氪· 2025-06-18 19:43
AI对职业的影响 - 风险投资人Chris Sacca预言程序员、律师、会计师、营销文案等白领职业将因AI而消亡 [2] - Fiverr首席执行官Micha Kaufman将设计师和销售人员列入"濒危职业"名单 [2] - LinkedIn数据显示到2030年普通岗位70%的技能要求将改变 [2] - 世界经济论坛预测未来五年AI将导致900万个岗位消失但创造1100万个新岗位 [2] 人类在AI时代的不可替代领域 - 信任构建、系统整合与审美决策是人类在AI时代的关键作用领域 [3] - AI审计师和AI翻译官将成为新兴职业帮助构建信任 [4] - 信任认证官、信任总监等角色将负责复核AI生成内容 [5] - 法律担保人将提供AI无法具备的罪责承担能力 [5] 新兴职业与角色 - 一致性协调员将负责验证AI系统间的跨系统协调性 [6] - 升级处理专员将在AI显得过于"非人"时介入 [7] - AI整合师将确定企业最佳AI应用场景并落地实施 [8] - AI维修工将负责诊断复杂AI系统的故障 [8] - AI评估师将专门评估最新AI模型的性能 [8] 系统整合的深化 - AI负责人职位过去五年增长约三倍 AI工程师是美国增速最快岗位 [9] - AI训练师将负责筛选最优数据训练AI [9] - AI人格总监将定义企业AI的交互风格 [9] - 医疗行业将需要用药合规优化师和AI/人类评估专家 [10] 审美决策的重要性 - 以绝对自信的审美立足将成为AI时代的趋势 [12] - 设计师将更多引导AI根据其审美创造产品而非执行技术细节 [13] - 文章设计师、故事设计师、世界设计师等细分头衔将兴起 [14] - 人力资源设计师和市政设计师等非创意领域角色将更受青睐 [14] 创意经济的未来 - AI将帮助新手工作者直接参与产品创意开发跳过基础工作 [14] - 金融服务公司的差异化将取决于"品味"类角色 [15] - Pixar案例显示AI自动化释放资源投入更高价值工作 [16] - 未来人们将成为AI agent小分队的CEO更关注本质思考 [16]
传统也是时尚,技艺当随时代(新语)
人民日报· 2025-06-18 06:10
传统首饰工艺的历史演变 - 早期首饰采用锤鍱工艺制作简单的黄金片状物,随着中原文明发展逐渐出现錾花、花丝、炸珠、点翠、镶嵌、珐琅等多种工艺 [1] - 錾花工艺通过金属錾子在金银片上刻压出平面或浮雕造型,图案多蕴含美好期冀,如唐代发钗的菊花牡丹、宋代的满池娇、明清的松竹梅菊 [1] - 花丝和炸珠工艺在汉代流行,炸珠通过熔金泼溅急冷形成金珠,东汉中山穆王墓出土的天禄辟邪采用黄金掐丝与金珠底纹并镶嵌绿松石和红玛瑙 [2] 点翠工艺的发展与创新 - 点翠工艺自战国流行,利用翠鸟羽毛的蜂窝结构呈现多色光反射,清末民国时期因成本高改用烧蓝(蓝色珐琅)替代 [2] - 当代点翠工艺改用鹅毛、孔雀毛、丝带等替代翠羽,以新面貌重现市场 [2] 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 - 传统工艺体现中华民族对美的理解,凝聚匠心,当前国风国潮兴起推动年轻人学习传统工艺 [3] - 传统工艺需结合生活需求与时代创新,提取文化内涵并融合新技术,保留手工温度与人文情怀 [3]
美归还的中国国宝,刺痛了多少中国人
凤凰网财经· 2025-06-17 21:28
文物回归与文化复兴 - 美国史密森尼学会向中国移交流失79年的战国帛书《五行令》与《攻守占》[2] - 回归仪式在中国驻美大使馆举行 这批文物1946年被非法带离中国[3] - 自1840年以来中国流失海外文物超过1000万件 包括大英博物馆等镇馆之宝[4] 博物馆热潮与文化认同 - 节假日博物馆成为最火爆打卡地 小长假超7000万人次参观[7][8] - 秦始皇陵兵马俑单日接待42万人 故宫博物院65万人 成都博物馆206万人[9] - 剑桥教授评价中国文物完整串联上万年文明 每件藏品都在诉说历史[11] 国宝文物历史价值 - 贾湖骨笛展现9000年前七声音阶 西周何尊铭文首次出现"中国"一词[13][15] - 秦兵马俑还原古代军队风貌 三星堆隐藏未解之谜[17][20] -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被誉为文物界颜值巅峰[21] 《中国国宝全书》核心卖点 - 收录50家博物馆1000+件镇馆之宝 覆盖1万年文明史[28][31] - 10斤重巨幕开本 含禁止出境文物如红山玉龙 陈仓石鼓等[33][36][37] - 高清细节展示孝端皇后凤冠九龙九凤 大理国金翅鸟等珍品[44][46][49] 内容特色与工艺 - 360°无死角鉴宝 含考古学家手绘纹饰与功能解析[63][127] - 27轮专业校色还原文物本色 艺术纸呈现视网膜级画质[68][117] - 附历史年表与海外遗珍章节 完整串联文明脉络[59][153][154] 营销策略与定价 - 原价998元限时369元 相当于特价机票成本[80][81] - 预售赠4重礼包含藏书票 纹样画册 时间轴拉页[84][86][88] - 姊妹篇《绘画全书》《书法全书》同价发售 三套组合价1098元[210][241] 文化价值延伸 - 文物见证王朝兴衰 如越王勾践剑 晋公盘 唐三彩等[99][102][104] - 西方大师毕加索评价"谈艺术还得是中国人"[41] - 唯一未中断的文明通过文物展现5000年文化自信[110][111]
从一首改编歌曲引发的争议说起(锐见)
人民日报· 2025-06-17 06:13
青年文化表达与网络文艺生态 - 音乐综艺节目中年轻歌手对《李白》的改编引发社交媒体热议,改编版强化电子国风特色并加入游戏梗念白,形成两极分化的公众评价[1] - 互联网时代年轻人音乐审美从"听音乐"转向"听自己",更注重音乐与自身关联性而非单纯艺术性,音乐成为情感调色盘[1] - 文艺作品价值实现转变为创作者、观看者与平台共同作用的结果,艺术成为情绪、态度、情感的多元载体[2] 互联网时代的审美碰撞 - 短视频、直播、AIGC普及降低创作门槛,弹幕和二创等形式推动文艺接受形式多元化,加剧不同代际间的审美评价碰撞[2] - 年轻观众形成"生活即文艺"的认知习惯,通过文艺创作和接受表达自我,其寄托的生活态度与价值观念需要行业正视[2] - 数字广场中不同文化诉求用户的情感错位直接表现为文艺领域的审美交锋,行业应通过对话寻求共生而非强行统一标准[2] 青年文化的发展路径 - 青年文化表达本质是世界观形成过程中的自我定位探索,呈现从解构到重构的转变特征[3] - 行业需平衡包容与引导,既要保持青年文化活力,又要推动其精神升华和价值沉淀[3] - 青年表达需完成从"爽一下"的表层快感到"立得住"的持久价值转化,实现情感抒发到自我建构的成长[3]
文物里的色彩融入年轻人的日常穿搭 传统的,正是时尚的(文化中国行·这些美 很中国)
人民日报· 2025-06-17 05:57
化别具韵味的文物色彩妆容,以文物配色为灵感穿搭"出街",到博物馆里循着文物的"色彩密码"感受源 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当下,年轻人正将文物里的中国传统色彩融入日常、变为时尚,以始终鲜活 的"中式审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当代生活的美的表达。 传统色彩中的丰沛内涵也为更多人所知,中国传统色彩语言体系迎来"新用户"。"这不是'莫兰迪',是东 方既白、天光微亮的颜色。""现在看到粉红色,脑子里不是'多巴胺',而是一个更美的名字——杨 妃。"博主"肉圆Huang"发现,越来越多网友开始用传统色彩本身诗意的名字去观察、体验身边的 美,"这些美丽的名字不该被埋没,而应该日新又新、传承不息。"她说。 ——编者 一抹浅粉,在眼角勾勒出清代乾隆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的轮廓形状——这是以文物"小粉炉"为灵感创作的 妆容,运用了中国传统色彩海天霞。95后博主"肉圆Huang"借鉴文物里的中国色彩,创作了24组妆容。 以文物配色诠释"春和景明",有人把文物色彩与春日穿搭结合;把影青釉里红高足瓷杯"穿"在身上,有 人自制粉绿渐变长裙演绎夏日灵动。通过服饰穿搭,年轻人展开跨越历史的"时尚对话",重新定义审美 流行。 随类赋彩,以色达意—— ...
为啥女装越做越小
新京报· 2025-06-16 11:07
女装尺码缩水现象 - 社交平台关于女装尺码过小的吐槽帖阅读量超过10亿次,M码连衣裙胸围比十年前缩小4厘米,L码裤腰难以容纳正常腰围[1] - 2008年国家标准规定160号上装胸围应不小于80厘米,但实际市场中部分同标服装胸围仅75厘米,低于国标[3] - 网购平台某T恤XS码胸围67厘米,S码70厘米,M码73厘米,L码76厘米,显著低于国标对应身高围度标准[5] 消费者体型与尺码矛盾 - 2010-2020年中国20-59岁女性平均身高、体重、腰围持续上升,但服装尺码反向缩小[6] - 约120斤女性需选择XXL码才能正常穿着,与消费者日常认知形成显著差距[10] - 美国女装1958年12号尺寸相当于现今6号尺寸,显示全球尺码虚标趋势[10] 行业生产逻辑与成本驱动 - 小码服装可减少布料用量10%-15%,降低生产成本,同时简化生产线和库存管理[14] - S码运输效率高于L码,包装体积减少20%-30%,提升单次运输装载量[14] - 中小品牌集中生产小码或均码产品,压缩尺码种类以降低运营复杂度[14] 市场反馈与运营影响 - 女装直播退货率达80%-90%,大促期间维持高位,显著高于服装类目平均15%-20%的退货率[18] - 单次退货造成商家20-32元综合损耗,包括运费、折旧、人工处理成本[20] - 2024年"6·18"全网女装销售额增速从2022年20 3%暴跌至-7 0%,显示市场收缩压力[25] 行业转型尝试 - 部分品牌试点AI智能尺码系统,采用3D人体扫描技术提升匹配精度[29] - 社交平台热搜显示消费者对设计、款式、预售机制等多维度不满,如"女装退货率"话题阅读量达215万次[24] - 行业面临结构性挑战,需平衡成本优化与消费者信任重建[25][29]
光阴的故事丨一把梳 一卷筒 藏在古巷的老手艺“手推波”卷出新审美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6-16 07:29
卷、烫、拆、梳、推、盘,行云流水,光泽丰盈、线条分明,刚刚我们看到的是一款"手推波"发型。"手推波"又称"指推波浪发",这种纯手工卷发不使用烫 发剂,借助老式卷发筒,通过指尖的细腻推卷完成。 0:00 视频中展示的这个手艺来自江苏苏州古巷中的一家小店,店里的理发师凭借着娴熟的技艺,让这款复古发型重回视野。在这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里,老理 发店也正借助这股复古新风尚焕发别样生机。今天《光阴的故事》,我们来漫步苏州古巷,邂逅美丽。 早上五点,很多早餐店还刚开始做营业前的准备,在肖家巷里的阿旺美发店已经开张。 吸引众多游客早起排队的,就是最近这款时髦的发型——"手推波"。老街上,走两步就能看见"手推波"的招牌。今年三月以来,"手推波"开始流行,店里的 客人也越来越多。 美发店老板妹妹 曾玉蓉:本来是写的是六点开门营业,最多的人都是四五点在这里排队,已经排到马路那边去了,那时候一个早晨都排了五六十名了。 "手推波"工序复杂且耗时。卷半个小时,烘四十分钟,冷却半个小时,推波还要半个小时,基本上做一个发型要两个小时左右。 美发店老板 徐可玉:八几年的时候卷的,过了九十年代就逐渐消失了,基本上没有了,很少了。 坚守老手艺 ...
见证东方美学的荣耀时刻——2025中国时尚产业盛典开幕
搜狐网· 2025-06-14 14:41
中国时尚产业盛典概况 - 2025中国时尚产业盛典以"时尚中国 荣耀东方"为主题 由文化和旅游部 上海市人民政府指导 中国文化传媒集团等机构主办 旨在推动时尚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注入全球时尚文化中国力量 [1] - 盛典包含主题交流 时尚中国之夜 创投对接三大板块 覆盖行业研讨 美学展示 资本对接全产业链环节 [1][24][48] 行业趋势与消费洞察 - 中国时尚产业在服饰 美妆 家居等传统领域持续创新 同时拓展科技融合 文化赋能 可持续发展等新兴赛道 [1] - 《中国时尚消费发展报告》基于1600份问卷及深度访谈 系统分析不同年龄 城市消费者的时尚观念与消费习惯 为行业提供前瞻性参考 [1] 东方美学与设计创新 - 专家指出中国时尚的美学根源来自东方文化 传统技艺如刺绣 缂丝 盘扣等"慢技艺"为新中式设计提供灵感 [2][39] - "万象新中式·国潮风尚秀"通过90套融合非遗元素的设计作品 分五幕展现影 绣 瓷 潮 艺主题 结合声光电科技呈现动态叙事力 [36][39][41][43][45] 产业经济与资本动态 - 创投会吸引150多位金融机构投资人参与 覆盖文旅 美容 服装等十大行业 线上报名突破600人 推动资本与产业对接 [48] - 静安区同步举办首届时尚文化周 打造"首发首秀-艺术体验-消费转化"闭环 加速本土品牌全球化 [48] 品牌合作与商业价值 - 盛典获得红旗金葵花 台阶安第斯山脉 VOSS等品牌赞助 并与微博 小红书 腾讯视频等平台达成内容合作 [50] - 年度荣誉颁发给周锦 方锦龙等美学典范 泡泡玛特LABUBU等潮流IP 以及百联集团 恭王府博物馆等创新机构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