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新质生产力
搜索文档
 青岛国信集团与中国华电山东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海洋产业“央地合作”新模式
 大众日报· 2025-09-20 11:26
 合作签约核心内容 - 青岛国信集团与中国华电山东公司于9月18日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海洋新能源、海洋装备、产融服务和城市运营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1] - 双方将在重大项目投资、科技创新协同、先进试点示范上联合打造“央地合作”新模式 [1] - 青岛市相关市直部门领导出席签约仪式 [1]   中国华电山东公司业务布局 - 中国华电集团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特大型中央企业,连续14年进入世界500强 [1] - 华电山东公司已形成涵盖煤电、风电、光伏、供热、港口物流的完整能源产业布局 [1] - 公司在青岛装机规模达到238万千瓦,拟在即墨投资建设200万千瓦大型海上风电项目,投产后年发电量达61亿度 [1] - 项目配套开发海水制氢、波浪能、漂浮式海上光伏等新型能源系统,并探索建设复合型海洋牧场体系 [1]   青岛国信集团战略定位与业务体系 - 公司是青岛市唯一将海洋产业纳入主业的市直企业,紧密围绕青岛现代海洋产业“4+4+2”产业体系 [2] - 公司构建形成海洋产业发展“三条曲线”,在深远海养殖工船、陆基循环水养殖基地、海洋食品全链条智能化工厂、海洋创新生物医药管线等领域夯实行业引领地位 [2] - 公司聚焦青岛海洋装备科技成果转化链条,设立海洋科创中心和海洋装备产业联盟,谋划建设海洋装备产业园,推动“产业+园区+链主企业+基金”模式 [2]   合作影响与战略目标 - 通过与华电海上风电项目合作,公司旨在强化产学研协同和产业链联动,吸引风电装备上下游企业集聚,提升本地配套率 [2] - 合作将加快提升港口设施功能,为青岛海洋装备产业发展打造高能级产业集群 [2] - 公司正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国际化”战略,定位为打造“海洋引领、产融支撑、运营高效的世界一流企业” [2] - 通过加快与华电等央企构建战略合作共同体,发挥各自优势,打造海洋产业“央地合作”高质量开放发展新模式 [2]
 长三角是“一条船”,打造船舶海工集群应“一盘棋”左右逢源,南通牵手沪泰扬发力“世界级”
 新华日报· 2025-09-19 07:34
"第一天就收获两份意向订单!"9月16日至18日,2025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南通)发展推进会暨船舶海工产业展举行,多凯柴油机(靖江)有限公司作为全场唯一一家生产船用 发动机的民营企业,备受各大船东关注,首次参展就收获满满。 南通船舶海工产业展已连续举办六届,规模越来越大,规格越来越高。此次展会云集船舶海工总 装、配套设备、配套服务等产业链上下游500多家企业,"通泰扬"三地龙头船企悉数参展,中船集团、 中交集团等多家央企现身助阵,沪上企业多达85家,还有来自法国、英国、丹麦、新加坡等20个国家和 地区的60多家境外企业,国内外参展商数量、质量均创历史之最。 9月16日举行的开幕式上,在国内外嘉宾的共同见证下,南通市领导与上海市长兴岛开发建设管委 会、上海市崇明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共同签署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集群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意味 着,一条以南通为轴心,西连扬州、泰州,东抵上海的船舶海工产业带完成"牵手"。 去年,"通泰扬"三地船舶海工产业实现产值3290.8亿元,船舶制造业规模占全国比重超40%,海工 装备规模占全国比重超25%;崇明区去年船舶海工产业产值达到800亿元,占上海全 ...
 沪通携手,国企赋能 共同打造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集群
 扬子晚报网· 2025-09-16 20:12
 会议与合作协议 - 2025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南通)发展推进会暨船舶海工产业展开幕式举行 [1] - 南通市与中国船级社、中船集团708所、上海市长兴岛开发建设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崇明区签订合作协议,共建世界级船舶海工产业集群 [1][7] - 活动主题为“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涵盖技术、产教、产才、投融资等多场交流会议 [3]   南通市产业地位与成果 - 南通船舶制造规模约占全国1/10,海工装备规模约占全国1/4 [3] - 南通已成功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产业链供应链生态体系建设试点城市 [3] - 南通牵头泰州、扬州打造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极地探险邮轮、2.4万标箱级超大型集装箱船等40多个首制装备从南通产出 [3] - 南通市已初步建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船舶海工技术创新体系,在新型海工装备、特种船舶建造领域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3]   产业发展战略与目标 - 南通市锚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加快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5] - 南通将构建沿江船舶海工制造带、沿海新型海洋装备制造带和船舶海工经济高地的“两带一高地”发展格局 [5] - 江苏省造船市场份额占全国超45%,海工装备建造规模约占全国1/3,南通、泰州、扬州3市集聚了全省80%以上的船舶制造能力 [5] - 江苏省目标为更好发挥通泰扬国家级集群牵引作用,在全国率先建成世界级的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集群 [5]   行业整体表现与趋势 - 全球船舶海工产业正处在绿色转型、智能转型的关键阶段,并处于新一轮上升周期 [5][7] - 1-7月份,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1.8%、70.2%和65.6%,连续16年保持世界第一 [7] - 全行业效益水平超过9%创历史新高 [7] - 合作协议将推动沪通两地发挥产业互补优势,共同打造全球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善的长三角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综合产业集群 [7]   重要发布与创新 - 中国船级社发布《海上制氢设施指南2025》,将于10月1日起正式实施,填补该领域国际空白 [8] - 会上发布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船舶工业年鉴2025》、南通市船舶海工产业2025新技术新产品 [8] - 胡可一作《创新—船海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专题报告 [8]
 蹲点调查|海上山东
 搜狐财经· 2025-09-15 10:53
 文章核心观点 - 山东作为中国海洋经济第一大省 正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型 通过科技创新 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等策略 全面提升海洋经济竞争力 其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突破1.8万亿元 占全省GDP18.3% 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20% [24][25][15] - 全球海洋经济规模从1995年1.3万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2.6万亿美元 中国海洋经济2024年首破10万亿元 山东凭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 在海洋牧场 海上风电 海洋装备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10][12][18] - 山东面临产业结构优化 科研成果转化和区域发展均衡三大挑战 新兴产业占海洋产业收入比重仅6.9% 但通过三维海域管理 深远海开发和陆海统筹等创新举措 正推动海洋经济向立体化 高端化和国际化发展 [27][33][44]   海洋经济战略地位 - 海洋经济代表全球第七大"经济体"规模 控制海洋是大国崛起必由之路 从贸易通道演变为资源 环境和战略综合优势 [10] - 中国2011年确立海洋强国战略 浙江 山东 广东 福建四大海洋经济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 [12] - 山东拥有海岸线3500多公里 海域近16万平方公里 资源丰度全国第一 1990年代提出"海上山东"构想 现被赋予"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使命 [14][15]   山东海洋产业现状 - 主要海洋产业达15个 覆盖一二三产 传统渔业升级为智能化海洋牧场 国家级海洋牧场71处占全国38% 数量和规模全国第一 [17][18] - 海上风电布局千万千瓦级基地 海阳港成为航天海上发射母港 构建全产业链航天生态圈 [21][22] - 海洋生产总值2024年达1.8万亿元 占GDP18.3% 每5元GDP有1元来自海洋 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20亿吨连续3年全国第一 集装箱海铁联运420万标箱连续10年全国第一 [24][25]   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 - 拥有住鲁海洋界院士22人约占全国1/3 崂山实验室为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 涉海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 科技示范工程项目60余项 [25] - 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达93.6%居全国前列 实施全海域生态红线制度 创新陆海协同治理机制 [26]   发展挑战与突破路径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558.6亿元仅占主要海洋产业6.9% 其中海洋生物医药以初级产品为主 市场接受度有待提升 [27] - 科研成果转化难 科研资源集中于基础学科 横向课题较少 产业化应用力量薄弱 [28] - 区域发展不均衡 青岛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占全省30% 约为烟台2倍 滨州10倍 [29] - 推行三维海籍管理 将海域按水面 水体 海床分层确权 破解交叉用海问题 [33] - 深远海蕴含全球70%油气资源和44%深水资源 是渔业高产田和资源富矿 [39] - 通过青岛船舶海工产业集聚 实现氨燃料船舶供应链协同和产能资源共享 [41] - 陆海统筹发挥黄河流域出海口优势 沿海港口吞吐量近80%来自黄河流域省份 [44]   国际化与未来布局 - 通过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与国际企业合作研发海洋新药 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 [45] - 从平面开发转向立体赋能 从近海走向深远海 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聚合 构建全球蓝色经济话语权 [32][37][42]
 山东:产业集聚支撑“蓝色经济”动能澎湃
 新浪财经· 2025-09-15 09:17
 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 - 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是引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1] - 山东聚力推进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为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 - 山东已培育13个集聚区涉海规上企业总产值超1400亿元产业集聚度达78% [3] - 规划到2027年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数量达20个左右产值超100亿元的集聚区达10个左右 [3]   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发展 - 东营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区被认定为2024年省级现代海洋特色产业集聚区 [2] - 金雷新能源重装公司为国内风机主轴制造龙头企业订单已排至2026年 [1] - 东营海上风电装备产业园精准布局形成"临港制造便捷交付"高效模式运输成本低廉 [1] - 园区新建两个1万吨级海上风电专用泊位总投资6亿元年设计能力65万吨满足风电大件每年150台套运输需求 [2]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 - 青岛西海岸新区现代海洋生物产业集聚区汇集80余家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包括聚大洋藻业明月海藻等 [3] - 聚大洋藻业集团联合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攻克海藻多糖胶囊溶胶配方和干燥技术实现产品从工业级到医药级升级 [2] - 海藻多糖药用空心胶囊原料天然生物安全性好替代传统明胶胶囊避免重金属残留风险 [2] - 食品级海藻胶价格约10万元/吨医药级海藻胶价格达100万至300万元/吨 [3]   产业链招商与营商环境 - 东营广利临港产业园按装备制造基础建设施工运维三大板块精准招商国内排名前5头部企业 [1] - 全链条帮办代办服务为金雷公司厂房建设抢出两个多月时间 [1] - 园区吸引多家主轴轮毂桩机塔筒等风电全链条企业落户形成产业集聚 [1]
 洋口港成功迎靠第800艘LNG船舶 清洁能源枢纽能级持续提升
 扬子晚报网· 2025-09-10 21:25
 行业地位 - 洋口港作为长三角重要清洁能源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 码头投运以来累计靠泊800艘LNG船舶[1] - 江苏LNG接收站是长三角地区规模最大 保障能力最强的清洁能源枢纽基地[3] - 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聚力打造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LNG接卸基地 储备基地 供应基地和销售中心[7]   运营数据 - 戴蒙德轮本次载运7.25万吨液化天然气 可满足约1.9亿户家庭一天用气量[3] - 接收站现有6座LNG储罐 总罐容108万立方米[3] - 累计接卸LNG总量超6700万吨 外输天然气超900亿立方米[3]   基础设施 - 阳光岛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 已引入中石油江苏LNG接收站 江苏省液化天然气储运调峰工程 协鑫汇东LNG接收站及如东洋口港LNG接收站等多个重大能源项目[7] - LNG运输需保持零下163℃低温环境 具有低温 可燃性 快速变相性特征[5]   运营保障 - 南通海事局实施"一船一策"保障服务 通过绿色通道 信息化实时监控 科学组织交通提升船舶周转效率[5] - 海事部门为清洁能源运输提供坚实保障 支持双碳目标实现和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7]
 广东撬动万亿级蓝色经济新格局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8-26 10:29
 海洋经济总体发展 - 2024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成为全国首个突破该规模的省份 连续30年位居全国首位 [2] - 2018年起广东省连续7年累计安排近2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海洋六大产业 突破281项关键技术 带动配套研究投资17亿元 产业产值252亿元 [2] - 海洋六大产业包括海洋电子信息 海上风电 海工装备 海洋生物 天然气水合物 海洋公共服务 [2]   海上风电技术突破 - 我国首个500千伏海上风电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在阳江建设 采用柔性直流技术解决深远海送出难题 输送距离达92公里 [4] - 全球首个抗台风型漂浮式风电机组"三峡引领号"和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电装备"扶摇号"实现我国漂浮式风电从无到有突破 [4]   海工装备与深海开发 - 全球首艘远程遥控自主航行科考船"珠海云" 全球首个2000吨级自升自航式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 世界领先3500米超深海底油气管道等成果涌现 [5] - 全球首个浮体与桁架混合结构万吨级深海养殖平台"德海1号" 我国首座半潜式波浪能养殖平台"澎湖号"等推动海上粮仓向深蓝迈进 [5]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 从3500米深海微生物提取的"怡莱霉素E"展现抗结核活性达常规药物30倍 [7] - 2018-2024年累计投入2.36亿元专项资金支持83个海洋生物医药项目 推动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 [7] - 华大生命科学院解码海洋微生物基因 助力分子诊断原料摆脱进口依赖 华南农业大学研发新型核酸检测产品 [7]   海洋生态与能源开发 - 砗磲幼虫变态率从国际不足1%提升至60% 突破珊瑚礁生态修复关键技术 [8] - 2017年完成全球首次可燃冰泥质粉砂储层试采 2020年创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世界纪录 [8] - 多功能钻探船 经济型采气树 广域电磁探测系统等技术推动可燃冰商业化开采进程 [8]   海洋通信与公共服务 - 水下Wi-Fi网络系统解决水下设备互联互通难题 为海洋资源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10] - 研发融合无线通信与卫星导航的微型芯片 实现海洋作业即时通信与精准定位 [10] - 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 海洋大数据平台 近海海底数据调查等公共服务项目为海洋经济提供支撑 [11]
 新一轮“海上风口”,江苏要抓住什么?
 搜狐财经· 2025-08-22 07:16
 国家海洋经济战略地位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规模达10.54万亿元 2024年上半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5.1万亿元 同比增长5.8% 海洋经济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 [1] - 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1]   江苏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 达10046.2亿元 占全省GDP比重7.3% 对省域经济增长贡献率7.5% [2][3] - 江苏拥有954公里海岸线和3.75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 处于长江经济带与沿海经济带T形交汇点 [2]   船舶工业领先优势 - 江苏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实现行业增加值380.8亿元 占全国总量27.8% 连续16年保持全国第一 [3] - 靖江市造船量自2021年起超过日本 全球每10艘新船中有1艘来自靖江 全国每5艘船舶中有1艘产自靖江 [3] - 扬子江船业集团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129亿元 净利润创纪录达42亿元 新接订单14艘 交付23艘 手持订单236艘排至2030年 造船毛利润率创新高达35% [4] - 江苏拥有70余家船舶海工上市公司 总市值约7435亿元 累计募集资金1809亿元 近三年研发投入总计418亿元 [3]   海洋新兴产业进展 - 江苏拥有全球海上风电装备综合产能最大研制基地 盐城海上风电整机产能占全国40%以上 [4] - 2024年江苏重点推进的十大海洋产业链全部实现稳定增长 涉海企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4]   区域比较劣势分析 - 江苏海洋经济规模显著低于广东(突破2万亿元 占GDP14.1% 贡献率27.3%)、山东(18011.8亿元 占GDP18.3% 贡献率23.9%) [6] - 在长三角区域内低于福建(12547.3亿元 占GDP21.7%)、浙江(12012.4亿元 占GDP13.3%)、上海(11387亿元 占GDP21.1%) [6] - 主要短板包括深水良港稀缺 沿海南通/盐城/连云港城市能级不足 海洋传统产业比重过高 新兴产业规模偏小 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 [6][7]   沿海轴发展策略 - 江苏发布首个《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 构建"三纵三横三门户"格局 三门户包括连云港一带一路国际枢纽港/盐城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 [9] - 需建立省级沿海发展合作机制 推动通盐连三市差异化协同发展 形成一体化同城化共同体 [9][10] - 截至2024年底江苏涉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86家 同比增长58.8% 民营经济成为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 [10]
 2023年以来福建法院受理各类海事海商案件7045件
 新华网· 2025-08-21 17:20
 案件受理与审结情况 - 2023年以来福建海事审判两级法院受理各类海事海商案件7045件 审结6184件 涉案标的金额达119.53亿元人民币[1] - 案件涉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体现海事司法国际化特征[1]   司法主权维护案例 - 审结钓鱼岛海域"闽霞渔01971轮"船舶碰撞案及后续案件 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提供司法保障[1] - 开创海事司法领域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范例[1]   涉外法律实践突破 - 在货物运输合同纠纷中裁定国际航运巨头丹麦公司提交内部温控记录 破解涉外取证难题[1] - 精准适用国内法与国际惯例 传递中国海事司法平等保护立场[1]   司法机制创新 - 全国首创"班轮扣押预告"模式 探索双方共赢扣船机制保障航运经济高效运行[2] - 妥善处理标的额达36.9亿元人民币的海上风电项目行政非诉强制执行案[2]   海洋生态司法保护 - 创新采用"海洋碳汇+替代性修复"履行方式审结全省首例海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民事公益诉讼案[2] - 该案例入选全国海事审判典型案例[2]   未来司法规划 - 加强对海洋新兴产业的司法保护 助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2] - 深化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 提升中国在国际海事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2]
 中国海洋经济十万亿时代 广东2万亿领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0 22:14
 国家海洋经济政策与规划 - 国家发改委正与相关部门着手编制"十五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 部署尽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1]   全国海洋经济总体表现 - 2024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 达105438亿元 增速超过GDP 0.9个百分点[1][7] - 国际海运量占全球总量约三分之一 海水产品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1]   沿海省份海洋经济竞逐格局 - 广东海洋生产总值突破2万亿元 成为全国首个且唯一突破该规模的省份 占全国总量五分之一[7] - 山东海洋生产总值1.8万亿元 占全省GDP总量近两成[1][4][7] - 浙江海洋生产总值1.2万亿元 江苏1万亿元 福建未披露具体数据但跻身万亿俱乐部[4][7] - 海洋经济规模前三省份占据全国总量半壁江山[7]   广东省海洋经济优势 - 海洋经济总量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1] - 2024年成立省委书记挂帅的海洋强省委员会 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1] - 拥有41.93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全国第二) 4084.5千米大陆海岸线(全国首位) 1963个海岛(全国第三) 14座沿海城市[7] - 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13%-14%之间 2024年达14.1%[6]   广东省海洋产业结构 - 2024年海洋产业增加值7395.1亿元 同比名义增长7.4%[9] - 海洋旅游业增加值3193.7亿元 增长10%[9] - 海洋交通运输业增加值1122.6亿元 增长12.3%[9] - 海洋电力业增加值100.1亿元 增长26.7%[9] - 海洋船舶工业增加值99.9亿元 增长22.1%[9] -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53.2亿元 增长6.8%[9][11] - 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亿元 增长8%[11]   广东省企业生态与创新能力 - 涉海企业总数突破8万家[11] - 涉海"四上"企业6477家[10] - 2024年新认定涉海高新技术企业257家 同比增长5%[10] - 存量涉海高新技术企业804家 专精特新企业593家 "小巨人"企业203家(不含深圳)[10]   广东省重点产业突破 - 海上风电总装机规模突破1200万千瓦 跃居全国第一[12] - 自主设计建造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入列 排水量42600吨 最大钻深能力11000米 可在6级海况作业[13] - 研制并出口全球深度最大的3000米级商业深海机器人(Phoenix 600) 重8吨 具备厘米级光缆理设功能[13] - 全球首次深海采矿6000米级海试完成[15] - 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在广州开建 为世界首个2000米级坐底式可载人深海实验室 支持6名科学家原位开展30天实验[14][15]   海洋经济发展特色 - 广东在深海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海水制氢、海洋碳汇、海洋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15] - 系列深海重器落地使广东成为我国最重要海洋科创中心之一[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