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船用发动机
icon
搜索文档
山东践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多边海洋合作
大众日报· 2025-09-05 08:59
海洋国际合作平台建设 - 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滨之城"平台秘书处落户青岛西海岸新区 通过全球海滨城市合作推动海洋生态保护 蓝色经济发展与海洋治理创新[2] - 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落地青岛 牵头发布《青岛宣言》 海滨之城行动倡议 海洋十年青岛倡议 海洋之神等涉海公共产品 促进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提升[2] - 山东建设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 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等7个涉海国际组织进驻青岛 高水平举办海洋合作发展论坛 打造重大国际交流合作高能级平台[3] 海洋产业与装备制造发展 - 青岛海西湾国家级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链协同 中船发动机生产船用发动机 青岛海西重工生产船用发动机曲轴实现快速就近配套[3] - 基地处于中日韩船舶制造业金三角中心地带 拥有水深湾阔地理条件 产业链完整 产业分布集中 紧邻青岛港前湾港区 航道资源优越 超过200条航线连通全球[3] - 北海造船作为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链主单位 现手持订单近60艘 国际客户订单量超85% 全球首艘15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交付运营 21万吨氨燃料散货船采用青岛芯发动机 大气海洋激光雷达远销欧美 韩日 东南亚[3] 港口与物流网络拓展 - 山东港口航线总数360余条 形成日韩 东南亚 中东 印巴 欧美五大优势航线组群 与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700多个港口建立贸易往来 为沿黄省份提供高效便捷出海通道[4] - 山东港口日照港开通岚山—阿布扎比新航线 99辆国产校车首航运往阿布扎比阿里山[4] - 山东港口2024年新增国际友好港10个 国际友好港总数达到54个 围绕丝路电商助中小微外贸企业借船出海[4] 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 - 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将于9月7日至9日在青岛举行 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700名嘉宾参会 围绕海洋未来展开深度对话[4] - 山东通过海洋合作发展论坛以更加开放姿态拥抱世界 拓展海洋开放合作新空间[4]
*ST松发: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8-30 00:41
公司重大资产重组与业务转型 - 公司于2025年5月16日完成重大资产重组,通过发行股份购买恒力重工100%股权,主营业务由陶瓷制造变更为船舶及高端装备研发、生产和销售[1][18][24] - 控股股东由恒力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苏州中坤投资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仍为陈建华、范红卫夫妇[1][19] - 重组后公司成为国内"民营造船第一股",化解退市风险并实现向高端制造领域战略转型[7][19] 财务表现与经营数据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667,978.91万元,同比增长315.49%[3][13] - 利润总额87,772.34万元,同比增长16,156.55%[3][13] - 归母净利润64,709.97万元,扣非净利润11,578.55万元,均实现大幅扭亏为盈[3][13] - 总资产3,437,778.02万元,较上年度末增长76.82%[3]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20,176.20万元,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388,077.03万元,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583,843.66万元[3][22]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恒力重工跻身全球船舶制造业"第一方阵",成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新标杆[4] - 具备VLCC、VLOC、VLGC、LNG运输船等高附加值船舶生产能力[4][8] - 拥有国内领先的造船基础设施,包括大型现代化船坞船台和行业领先的钢材加工能力[19] - 具备船用发动机自主生产能力,年产量可达180台,覆盖LNG、LPG、甲醇、氨四种双燃料发动机[7][21] 订单与市场表现 - 手持订单覆盖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等多种船型,生产排期已安排至2029年[14] - 新签订单数量位居全球大型远洋船舶制造商前列,实现"集、散、油"全面发展[14] - 与新加坡韦立集团、地中海航运(MSC)等国际领先船东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6][13] 技术创新与研发投入 - 研发设计团队规模超过500人,其中引进韩国专家22人[17] - 已完成17.5万立方米LNG运输船基本设计,Suezmax油船已实现接单[17] - 研发费用4,867.26万元,同比增长52.10%[22] - 实现多项行业突破:全球最大容积C型双燃料罐(1.3万立方米)、国内首例船台建造18.1万DWT散货船[6] 产能建设与生产交付 - 募投项目全面投产后钢材年加工量可达230万吨,实现各类型船舶同步建造[7] - 报告期内交付里程碑:首艘30.6万载重吨VLCC超大型原油船、8.2万吨散货船提前160天交付[6][15] - 采用自动焊接机器人、钢板动态自动化印字等先进技术建设智能产线[14]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船舶制造业三大指标持续增长:2024年造船完工量8,650万DWT(+3%)、新接订单量15,256万DWT(+43%)、手持订单量33,078万DWT(+30%)[9] - 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全球占比均超50%,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创历史最好水平[10] - 行业向绿色化(IMO 2050年净零排放目标)、高附加值船舶、智能化三大方向发展[9][12] 地理与产业集群优势 - 造船基地位于大连长兴岛,属于中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具有天然港口条件及深水岸线优势[20] - 全年不冻、少雨,无极端天气,可保障全年开工时间,提升造船效率[20] - 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央企与民企高效协同[12]
松发股份重组转型“民营造船第一股”首度“交卷”:上半年利润激增161倍
中国基金报· 2025-08-29 10:05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66.80亿元 同比增长315.49% [1][2] - 利润总额8.78亿元 同比激增约161倍 归母净利润6.47亿元 扣非净利润1.16亿元 [1][2] - 总资产343.78亿元 归母净资产35.34亿元 同比增长151.3% 基本每股收益2.62元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8.30% [2] 重组转型 - 通过资产置换与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置入恒力重工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 [1] - 主营业务从陶瓷制造转型为船舶与高端装备研发制造销售 成为中国国内民营造船第一股 [1] - 恒力重工2025年上半年实际实现净利润7.22亿元 扣非净利润6.59亿元 其中自期初至合并日实现净利润5.23亿元计入非经常性损益 [2] 行业背景 - 全球船舶市场持续回暖 船舶老龄化 环保新规推行 海运贸易稳步增长推动市场需求扩大 [3] - 公司生产计划排期至2029年 为未来三至五年持续盈利提供保障 [3] - 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 民营资本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4] 产能与技术 - 恒力重工海洋工厂已全部投产 未来工厂产能逐步释放 全面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单体规模最大造船基地之一 [3] - 钢材年加工能力约230万吨 可实现各类型船舶同步建造 [3] - 船用发动机年产量约180台 覆盖LNG LPG 甲醇 氨四种类型双燃料发动机 绿色制造能力行业前列 [3] 市场地位 - 具备全船型承接能力 手持订单量及新签订单数量位列全球大型远洋船舶制造商前列 [3] - 未来工厂全面达产后 恒力重工年产值有望突破700亿元 [3] - 本次重组是证监会并购六条新政策实施后首例获批的上市公司跨界重大资产重组案例 [2]
*ST松发上半年营收66.80亿元 同比增长315.49%
证券日报网· 2025-08-28 21:44
公司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业收入66.80亿元 同比增长315.49% [1] - 归母净利润6.47亿元 实现大幅扭亏为盈 [1] - 盈利能力根本性改善 主要得益于重大资产重组完成恒力重工整体注入 [1] 业务转型与重组成效 - 公司告别传统日用陶瓷制造领域 转型造船业务 [1] - 新并表造船业务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大幅提升上市公司业绩 [1] - 生产排期已安排至2029年 手持订单量和新签订单数量位居全球大型远洋船舶制造商前列 [1] 产能与制造能力 - "未来工厂"项目全面投产后钢材年加工量达230万吨 可实现各类型船舶同步建造 [2] - 船用发动机年产量180台 覆盖LNG/LPG/甲醇/氨四种双燃料发动机类型 [2] - 恒力重工年产值将突破700亿元 [2] 行业地位与战略影响 - 公司打造全船型接单能力 提升全流程管控和全方位创新能力 [1] - 恒力重工快速崛起 代表中国船舶工业高质量绿色转型方向 [2] - 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创新 重塑中国造船业全球竞争格局 [2]
是否有海上半潜平台、海底氢能开发设备、船舶系统设计等业务和服务?潍柴动力:暂无相关业务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5 16:00
公司业务范围澄清 - 公司明确表示暂无深海养殖船建造与应用相关业务 [1] - 公司未开展海上半潜平台、海底氢能开发设备及船舶系统设计等业务 [1][3] - 投资者问及的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务目前仅限于船用发动机领域 [3]
中机认检:公司已具备部分船用发动机、竖向掘进机等产品的检测能力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14 17:48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为全国性车辆及机械设备第三方认证及检验检测服务机构 主营业务涵盖汽车整车 军用装备 工程机械 特种设备 民航地面设备 零部件等产品检验检测服务 以及产品认证 体系认证和服务认证等认证服务 [2] 战略布局方向 - 公司围绕战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3+1+3"业务战略布局 在装备制造业电动化 网联化 智能化等战新方向上加快技术研发与业务拓展进程 [2] 海洋经济相关能力 - 公司已具备部分船用发动机 竖向掘进机等产品的检测能力 此类检测服务属于传统机械设备检测范畴的自然延伸 [2] 未来发展重点 - 公司将持续提高研发投入 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通过技术创新和能力提升支撑未来检测业务的持续高质量增长 [2]
中机认检(301508.SZ):已具备部分船用发动机、竖向掘进机等产品的检测能力
格隆汇APP· 2025-08-14 17:01
公司业务定位 - 公司是一家全国性车辆及机械设备第三方认证与检验检测服务机构 主营业务覆盖汽车整车 军用装备 工程机械 特种设备 民航地面设备及零部件检验检测服务 同时提供产品认证 体系认证和服务认证 [1] 战略布局与技术方向 - 公司围绕战略构建"3+1+3"业务战略布局 重点在装备制造业电动化 网联化 智能化等战略性新兴方向加快技术研发与业务拓展 [1] - 已具备部分船用发动机 竖向掘进机等产品的检测能力 此类检测属于传统机械设备检测范畴的自然延伸 [1] 未来发展策略 - 公司将持续提高研发投入 通过技术创新和能力提升支撑检测业务持续高质量增长 [1] - 目标为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 [1]
进博“速度”让距离不再遥远,这些外企为何选择上海、扎根临港?
新浪财经· 2025-07-25 11:29
外资企业参展第八届进博会 - 攀时集团上海生产基地是亚太区核心制造与研发枢纽 年营业额近10亿元人民币 在职员工400余人 [1] - 攀时公司在第七届进博会上签约三期工厂项目 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 总投资1.3亿元人民币 预计年产半导体电子元器件2000万余件 新增就业岗位百余个 [1] - 攀时三期工厂项目进展快速 预计2024年9月底建成 10月试生产 产品将在第八届进博会首发首展 [3] 企业借助进博会获得业务增长 - 瓦锡兰齐耀发动机公司连续参加三届进博会 第七届进博会后的第二个月获得韩国加拿大双燃料发动机批量订单 订单已排至2028年 [4] - 瓦锡兰齐耀由芬兰瓦锡兰与中国船舶集团合资成立 投资额1175万欧元 生产船舶用柴油及双燃料发动机 [4] 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发展 - 阿根廷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是临港首个进口商品保税展示交易中心 展示阿根廷葡萄酒牛肉等优质商品 [7] - 该中心通过进博会平台服务的阿根廷中小企业从几家发展到几十家 进口商品品类从几种拓展到几十种 [8] 外资金融机构在临港发展 - 三井住友海上火灾保险连续六年参展进博会 在临港展示区设立展台展示创新成果 [8] - 安盛天平财产保险2023年入驻临港再保险功能区 已三次参与进博会 发展为中国最大外资财险公司之一 [9] - 通世创联金融科技公司与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合作 将在第八届进博会推出供应链金融数字化服务平台 [10]
共计3.8亿元!恒力重工再获政府补助
搜狐财经· 2025-07-22 17:28
政府补助与财务影响 - 恒力造船(大连)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18日收到与资产相关的政府基础设施费用分摊资金2 6亿元人民币 确认为递延收益 [2] - 2025年6月16日恒力造船(大连)收到另一笔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1 20亿元人民币 两笔补助合计3 8亿元 [2] - 补助资金的具体会计处理及对2025年度损益和资产的影响需以审计机构年度审计确认为准 [2]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布局 - 恒力重工前身为STX大连 曾是中国最大外资船厂 2022年7月恒力集团耗资21 1亿元收购原STX大连资产 跨行业进入船舶制造业 [2] - 恒力重工一期项目"海洋工厂"于2023年1月投产 二期项目"未来工厂"于2024年1月投产 总投资近百亿元 [3] - "未来工厂"聚焦VLCC VLGC 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附加值绿色船舶和高端海工装备 全面达产后年加工钢材230万吨 年产值突破700亿元 [3] 资本市场运作与融资计划 - 恒力重工现为松发股份全资子公司 松发股份拟募集不超过40亿元配套资金 用于建设绿色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和船舶研发设计中心 [3] - 融资计划旨在提升生产效能与技术创新能力 增强高附加值船舶及高端装备制造能力 [3] 订单与行业地位 - 2024年恒力重工新接订单排名全球第五 中国第四 目前手持订单约170艘 排产至2029年 [4] - 公司已开工建造60余艘船舶 未来将持续深耕高端装备研发制造 推动船舶工业高端化 智能化发展 [4]
上半年南沙口岸进出口货物6167.4亿元 同比增长21.7%
搜狐财经· 2025-07-18 19:36
南沙口岸进出口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南沙口岸进出口货物6167.4亿元,同比增长21.7% [1][2] - 广州市出口船舶同比增长11.4%,出口海上钻探生产平台、船用发动机等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同比增长64.7% [1] - 南沙港出口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分别占广东同类产品出口比例的七成和五成 [1] 南沙港产业支持措施 - 广州海关细化制定102条具体措施,加快推动临港经济、海湾经济、口岸物流集群高质量发展 [1] - 实施加工贸易账册监管模式改革,缩短船舶生产周期10% [1] - 支持国际航行船舶全品类保税油加注业务,上半年监管保税燃料油加注36.8万吨,同比增长3.2% [2] 南沙港物流枢纽建设 - 南沙港拥有170余条外贸班轮航线通达全球 [2] - 深化"一港通"改革,开通航线23条,覆盖广东、湖南、贵州三省12个城市的19个内河码头和4个铁路陆港 [2] - 出口货物在支线港完成通关后可直接换乘国际货轮出海,无需二次申报和查验 [2] 南沙港区位优势 - 地处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是珠三角地区联通全球贸易的重要枢纽 [2] - 每天有数以万计的集装箱从南沙港装船出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