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生成内容
搜索文档
百度集团:6月百度APP月活跃用户达735百万,同比增长5%
新浪财经· 2025-08-20 18:15
AI技术应用进展 - 移动搜索结果页面中AI生成内容占比从4月的35%提升至6月底的超过50% [1] - 7月移动搜索结果页面中AI生成内容占比进一步增长至64% [1] 用户规模表现 - 百度APP 6月月活跃用户达735百万 同比增长5% [1] 业务收入构成 - 托管页收入占2025年第二季度百度核心在线营销业务收入的50% [1]
原创作品被判定AI生成,平台怎么防止“冤假错案”
新京报· 2025-08-14 19:06
AI内容误判与平台责任 - 平台算法误判真人创作内容为AI生成导致用户内容被隐藏和账号禁言 全国首例AI误判案中用户起诉平台并胜诉 法院判决平台删除违规记录并撤销隐藏内容 [1][2] - 法院确立平台有权审查AI生成内容但需提供合理依据 平台因无法解释算法决策依据而承担举证责任并败诉 程序正义成为判决核心而非实质内容判定 [2] - AI检测技术准确性存疑 高校论文审核中出现AI率红线误判 学生需刻意修改语句以通过检测 复旦大学试行"六个禁止"严规而南京大学将检测结果仅作参考 [3] AI治理与监管框架 - 国家四部门联合发布《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标识办法》 要求AI模型对生成内容添加标识 平台需根据情形附加相应标识 3月15日正式实施 [4] - AI生成内容引发学术不端 著作权侵权及商业利益侵害等风险 人力标识不可行导致"以AI对抗AI"成为常态 但AI检测技术仍存在错误判定 [4] - 治理需结合法律制度 社会共识与政治判断 人类需作为最终责任者和价值守门人 平台被认可为审核守门员但裁判权受限 体现权力与责任平衡 [5] 技术误判的社会影响 - 算法缺乏可解释性且申诉机制不透明 误判直接损害创作者声誉和作品可见度 澳大利亚政府技术误判福利欺诈导致50万人受影响并启动赔偿 [5] - 案件确立用户被误判后可主张合法权益的原则 平台需建立可追溯的复核机制并加强算法可解释性 为数字世界权利责任划分提供方向 [5] - 人机界限模糊化加剧身份认证困境 人类需自证非机器而AI模仿人类行为却无障碍 未来需明确权利责任边界以避免系统性误判 [6]
从捍卫者到引路人,上交&上海AI Lab提出LEGION:不仅是AI图像伪造克星,还能反哺生成模型进化?
机器之心· 2025-08-11 15:12
文生图技术发展现状 - 文生图模型从GAN架构发展到扩散和自回归模型 生成图像质量和细节表现力实现跨越式提升[4] - 模型大幅降低高质量图像创作门槛 为设计、教育、艺术创作等领域带来便利[4] - 技术滥用问题日益严重 包括利用AI生成逼真图像进行诈骗、造谣、伪造证件等非法行为[4] 信任危机与检测挑战 - AI生成内容逼真度已接近真实水平 公众被误导风险加剧[9] - 现有多模态大模型缺乏伪造检测相关知识和能力 如Qwen2-VL模型倾向于预测整张图片为伪影[22] - 通用模型如Deepseek-VL2/GPT-4o会输出冗杂可能性 导致异常解释任务评分偏低[24] SynthScars数据集创新 - 构建首个针对纯AI合成图像的全方位伪造分析数据集 直击顶级生成技术缺陷[15] - 汇集FLUX、SD系列及商用API等最新文生图模型 几乎不含低质伪造图像[15] - 专门筛选逼真程度高、最具欺骗性的超现实风格图像 聚焦人类最难分辨的视觉死角[15] - 提供三维解剖级标注 包括伪影掩码、异常解释与类型标签 系统覆盖物理矛盾、结构畸形、风格失真三大类型[15] LEGION技术框架 - 基于多模态大模型的图像伪造分析框架 集成全局图像编码器、定位图像编码器、大语言模型等组件[17] - 实现伪造检测、伪影定位、异常解释三位一体同步完成 无需零散专家拼凑[20] - 仅用8B参数量在异常解释任务中超越更大规模模型 在SynthScars数据集上ROUGE-L达到39.50[23][24] 性能表现对比 - 伪影定位任务在RichHF-18K等数据集测试中 mIoU指标达到54.62 显著优于HiFi-Net的43.74和TruFor的46.99[21] - 伪造检测任务在UniversalFakeDetect基准测试中对GANs检测准确率达97.01 超越Co-occurence的75.17和FreqNet的94.23[26] - 展现卓越鲁棒性 在JPEG压缩(QF=20)条件下性能仅下降2.5% 远优于PAL4VST的9.8%下降幅度[27] 检测与生成协同创新 - 突破传统对抗关系 实现检测反哺生成的创新范式[32] - 通过全局提示词优化 利用异常解释文本对提示词进行多轮细化 实现现实风格迁移和结构细节调整[33] - 采用局部语义修复术 针对伪影区域联合掩码和解释进行精准修复 最大程度保留原图语义[37] - 经HPSv2.1模型量化评估 优化后图像人类偏好评分提升6.98% 证实技术可行性[41]
社保必须交,到手工资会变少吗?
搜狐财经· 2025-08-09 20:20
两融余额突破2万亿 - A股市场融资融券余额十年来首次突破2万亿[2] - 融资占两融余额绝对主力,反映散户情绪,当前融资余额已超过去年9月高点[5] - 融资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尚未达到去年9月水平[6] - 融资余额具有追涨杀跌特性,计算机、电子、医药为散户偏好行业[10][11] - 2015年行情中融资余额峰值与A股见顶时间高度重合[9] 社保缴纳新规 - 最高人民法院明确9月1日起任何放弃社保协议无效[15][16] - 政策背景包括养老金收付压力(2.3亿灵活就业者仅三成参保)及企业违规操作[17][18] - 企业需职工签字确认缴费基数,违规需补缴并支付经济补偿(如月薪5000元工作2年可获1万元补偿)[20][21] - 低收入群体可能面临负担加重(如月薪2800元按4000元基数缴费,实际负担15.7%)[23] - 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或转向兼职/外包,个人到手工资可能减少[22] 信息筛选标准 - 优质信息需具备长保质期(如债券利率原理分析)[27][28] - 高含金量内容通常凝结大量思考(如《穷查理宝典》、巴菲特股东信)[29][30] - 筛选建议包括避开热点、选择经典书籍(豆瓣8分以上/出版超10年)、系统性知识框架[31] 投资组合表现 - 权益类中嘉实中证500ETF年内涨幅11.55%领先,博时标普500ETF近一周下跌0.21%[34] - 固定收益类博时中债1-3年国开行A年内累计涨幅0.38%[34]
协同并进,各擅胜场,南方报业媒体矩阵焕新出击
南方农村报· 2025-07-04 12:07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整体战略 - 实施媒体多品牌战略,打造南方日报、南方杂志、南方网、南方农村报、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一批名报名刊名网,特色各异 [1] - 全面挺进互联网主战场,实施"融合创新计划",成立集团融合运营委员会,统筹各媒体、各业务单元融合发展工作 [1] - 完善内容一体化生产、传播一体化运营、技术一体化支撑、经营一体化统筹运行机制,打造"双一流"高水平新型主流媒体集团 [1] - 各媒体单元协同并进、错位深耕,构筑起报刊网端微屏联动的高水平全媒体传播体系 [1] 南方杂志社 - 立足强化省委机关刊职责,打造全国省级党刊第一方阵排头兵 [2][3] - 深耕本地资源、服务广东全面深化改革,统合重构理论评论与党建板块,打造"南方理论传播全媒体主阵地" [5] - 强化用户服务驱动内容生产传播,培育新媒体品牌栏目和产品,打造南方党建智库运营体系 [5] - 推动采编队伍100%转战互联网主战场,助力其向"全媒内容官""全景运营师"转型 [6] 南方新闻网 -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为驱动,建设全国领先的科技型主流网络媒体 [8] - 推动网站和客户端向智能语料库转型,构建"粤数港"人工智能语料库,推出新闻大模型应用newsGPT [10] - 推进"学习+新闻+政务"智能化升级,打造"粤政通问"和"粤政通"平台 [10] - 建强"头啖汤""有一说一"品牌,优化"南方网评"频道建设,升级谣言鉴别智能应用"南方AI破谣局" [10] - 构建"网信创新人才库",选拔培育传播、网安、技术、运营4支专才队伍 [10] 南方农村报社 - 围绕"聚焦'三农',全方位服务乡村振兴"的定位,构建乡村振兴综合服务平台 [12] - 强化核心内容生产,开辟"乡野时光机"等全流程AI生产栏目,培育"陈皮新说""水产有种"等垂类评论IP [14] - 建强垂类矩阵,"南方农村报""大国农业"等4个百万级账号向千万级挺进 [14] - 构建农产品品牌运营管理体系和服务生态圈,发布农产品品牌价值榜单 [14] - 推动"南品北上 北品南下",建设广东农产品走向全国、各省农产品进入大湾区的桥头堡 [14] 南方周末报社 - 建立完善报网端一体化采编运营机制,持续巩固《南方周末》头部市场化机构媒体地位 [15] - 以"南周双质"内容建设为根本,以付费发展为特色,推动《南方人物周刊》打造"人物生态圈+用户社群"的新型人物杂志 [15] - 再次修订采编考评办法,指挥棒进一步向优质内容倾斜 [17] - 南方周末客户端打造全国领先的"新闻+人文"移动互动内容社区 [17] 南方都市报社 - 坚持移动优先,整合报网端编辑团队,成立一体化融媒编辑部,打造全国领先的新型都市媒体 [18][19] - 升级打造官方客户端"南都N视频",努力打造成为民生类、时尚化、年轻态、视频化、交互性头部传播平台 [20] - 构建"南都快评+ N视评+南都社论"等多维产品矩阵,输出南都观点 [22] - 依托"微文明之星""南都街坊口碑榜"等优势项目,打造微文明线索征集平台和第三方民生实事评价评议品牌 [22] - 推出"百剧千行共创计划",创作、孵化百部微短剧精品 [22] 广东教育杂志社 - 实施"媒体+教育"计划,探索思政育人体系与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 [23][24][25] - 全方位构建与广大学校、师生、家长的链接,形成分层分类、多维互动的深度链接体系 [27] - 重建服务能力、重构业务形态、重辟发展路径,全面提高服务教育、服务学校、服务教师、服务学生的综合能力 [27] - 依托南方+客户端建设覆盖全省的青少年成长服务数字平台 [27]
可灵悄悄赚了1个亿
36氪· 2025-07-04 07:59
视频生成技术商业化进展 - 视频生成技术在营销推广端已实现收入与投入打平 [1] - 头部视频生成产品年化收入(ARR)预计2024年达1亿美元,2025年可能增长至5-10亿美元 [19] - 快手可灵在推出后10个月实现ARR超1亿美元,速度快于Cursor的12个月 [17] 行业技术突破与产品迭代 - 谷歌Veo3实现音画同步,成为改变创作者生产模式的杀手级产品 [5] - 可灵2.1版本支持的首部AI单元故事集《新世界加载中》被评价为AI版《爱死机》,模型能力显著提升 [5] - 可灵系列视频生成大模型全球使用份额超30%,超越Runway(23.6%)和Veo-2(16.6%) [14] 用户行为与市场反馈 - AI生成ASMR和AI动物运动会等内容在短视频平台爆火,单条视频播放量达数百万 [2][11] - 用户生成100张图的下载率一年内提升3倍至60%,30天留存率从10%+提升至40% [15] - 创作者倾向选择价格最低的工具,缺乏品牌忠诚度,可灵10秒视频成本约20元,即梦AI约6.3元 [20][22] 技术挑战与行业共识 - 当前模型存在短板,需平衡语义遵从、运动表现、人脸清晰度等多维度能力 [20] - 行业普遍认为"多模态的ChatGPT时刻"尚未到来 [26] - 商业化虽取得进展,但部分公司认为模式尚未完全跑通,仍处早期阶段 [25]
AI事实核查与伦理判断能力如何?新京报第三期大模型测评启动
贝壳财经· 2025-06-23 18:42
大模型传媒能力测评背景 - 新京报AI研究院联合中国经济传媒协会启动第三期AI大模型测评报告 聚焦公众及传媒行业使用与满足研究[1] - 报告采用自行研发的测评体系 旨在探讨大模型对媒体工作的赋能效果[1] - 最终测评结果将于2025年7月中上旬贝壳财经峰会公开发布[2] 历史测评表现 - 2025年1月测评显示 信息搜集能力 翻译能力 长文本总结能力位列前三[1] - 事实核查与伦理判断能力及新闻写作能力排名倒数[1] - 相比首次测评 信息搜集能力从第三名跃升至第一 长文本能力从最后一名升至第三[1] 技术发展新趋势 - DeepSeek热潮推动深度思考功能成为主流大模型标配[2] - AI生成内容指数级爆发导致互联网语料污染[2] - 语料污染造成大模型联网搜索时频繁出错[2] 行业影响焦点 - 研究关注大模型在文本生成 事实核查 伦理判断 信息检索等媒体能力的提升[1] - 需观察新形势下大模型赋能媒体工作的实际效果转变[2] - 重点分析媒体人使用大模型产品的实用性与局限性[2]
当下内需新消费与AI应用如何看?
2025-06-23 10:09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传媒行业、新消费行业、AI应用行业、短剧行业、泛娱乐行业、影视动画行业 - **公司**:万达电影、上海电影、横店影视、博纳影业、中国儒意、阿里影业、南方传媒、中南传媒、时代出版、皖新传媒、中信出版、天舟文化、B 站、巨人网络、恺英网络、谷歌、Meta、亚马逊、阿里、云之声、抖音、四川新传媒集团、悟空传媒、即梦、多邻国、荣信文化、奥飞娱乐、美图、富博集团、风语筑、视觉中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新消费行业** - 观点:尽管港股新消费个股回调,但暑期电影和潮玩等内需型消费领域仍具潜力,盲盒经济有潜在监管风险 [1][3] - 论据:近期回调受地缘政治和新消费股解禁影响,人民日报关注盲盒经济预示监管风险,暑假是内容消费旺季,电影和潮玩受关注 [1][3][4] 2. **短剧行业** - 观点:行业进入精细化管理阶段,向优质内容转型,与其他娱乐形式融合推动衍生品和潮玩经济发展 [1][7] - 论据:广电总局分级管理政策引导,腾讯短剧小程序和字节跳动红果发展推动竞争,暑假档《长安荔枝》系列及线下展览带动相关经济 [1][4][5] 3. **泛娱乐行业** - 观点:院线公司以 IP 为核心布局泛娱乐市场,预计 2029 年中国泛娱乐市场规模超 3000 亿人民币 [1][6] - 论据:万达、上海电影、横店等公司通过不同战略以 IP 撬动市场 [6] 4. **传媒板块** - 观点:出版阅读和游戏公司业绩稳定,中报业绩改善或增长且叠加 AI 应用的公司有望估值提升 [1][8] - 论据:南方传媒等出版阅读公司及 B 站等游戏公司业绩表现,当前处于中报业绩预期关键时期 [8] 5. **AI 应用行业** - 观点:经历年初高涨后进入冷静期,但有新动向,AI 生成内容市场规模大,各细分领域有机会 [1][9][13] - 论据:港股 AI 企业 IPO、ARCS 科幻短剧推出,AI 生成内容市场规模预计达千亿美元级别,各细分领域有代表公司 [9][11][13]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Kimi Researcher 是深度研究型 agent,处于内测阶段,在学术研究等场景有望成有效助手 [12] - 字节跳动旗下即梦月活从百万级跃升至 3000 多万,环比增长 40% [11]
深度|Anthropic首席产品官:从Claude到MCP,最好的AI产品不是计划出来的,是从底层自发长出来的
Z Potentials· 2025-05-25 12:37
AI生成内容的未来 - AI生成内容的核心问题不是真假之辨,而是内容的可信度与能否引发共鸣 [3] - 长期来看,大多数内容将由AI生成,"是否AI生成"的问题将变得无意义 [3][7] - 未来重点将是内容的来源、溯源和引用问题,AI反而可能更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3][7] - AI只是讲故事者工具箱中的一个工具,关键在于能否讲出吸引人的故事 [3] AI产品开发方法论 - 优秀AI产品的标准始终是能否解决真实问题 [4] - 最好的AI产品往往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从底层自发长出来的 [5][7] - 产品开发路径应从"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 [5][7] - Artifacts最初是一个研究原型,后来才进入产品化阶段 [5] - MCP协议起源于两个工程师的"小火花",后来发展为行业标准 [6] MCP协议的发展 - MCP最初设计目标是引入上下文,现已能集成GitHub、触发Zapier等操作 [8] - 下一阶段目标是让模型不仅能"理解"还要能"行动",自动执行工作流 [8] - 未来将探索AI Agent之间的协作,可能形成新的AI经济系统 [8] - 公司内部已开始讨论"Agent雇佣其他Agent"的场景 [8] AI在编程领域的应用 - 公司内部超过70%的Pull Request由Claude代码生成 [10] - 模型生成的代码是否用户喜欢用比Benchmark分数更重要 [10] - 正在探索生成式AI在整个开发流程中的定位 [10] - 面临代码审查、技术架构可控性等新问题 [10] AI对组织效率的影响 - AI让工程效率提升后,组织中的"非工程环节"低效变得更加明显 [11] - 以前一个对齐会议耽误一个工程师一小时,现在等于耽误8小时的AI产出 [11] - 模型可以总结会议、提出建议,但还无法帮助做出组织层面的决策 [11] AI在组织中的应用 - 非技术团队如销售团队开始主动使用模型 [12] - 公司内部文化发生变化,从犹豫使用AI到鼓励使用AI [13] - 内部工具帮助打破"AI使用羞耻感",推动AI融入日常工作 [13] - 模型被用作"思维合伙人",用于战略文档、绩效评语等 [12] AI Agent发展方向 - 目标是让AI Agent成为下一代"数字员工" [14] - 需要配套系统:记忆能力、高级工具调用、自动适应组织结构、可验证性 [14] - 模型不仅要更强大,还需要一整套配套系统支持 [14] - 不打算做生态里的每一个环节,但希望成为构建的基石 [14] AI产品面临的挑战 - AI产品对新手来说仍然太难用 [16] - 使用路径稍微偏离主线,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16] - 模型能力很强,但实际能用好的用户太少,潜力远未释放 [16] - 与当前偏重"工作场景"而非"日常娱乐"有关 [16] 研究与应用平衡 - 产品团队需要思考如何充分利用研究成果 [18] - 理想AI产品团队应包括产品经理、工程师、Applied AI人员、微调团队成员 [18] - 目前只有约10%的研究人员参与到产品中 [18] - 基础性研究如让模型更好执行指令仍在投入 [18] AI Agent交互协议 - 关键问题是Agent要不要透露信息、透露多少 [19] - 模型本能想"讨好"用户,容易透露太多或过度保守 [19] -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在大规模部署时进行可审计 [19] - 这些问题既是产品设计问题,也是研究课题 [19] AI应用层产品常见问题 - 很多AI产品从"轻量AI"开始,逐步变"重AI",但结构拖后腿 [20] - 应用没有暴露足够多的"操作原语"给模型使用 [20] - 应该先考虑AI怎么用产品,让AI成为产品的"主要使用者" [20]
警惕AI生成“神医”成为医疗欺诈陷阱
北京青年报· 2025-04-29 09:38
电商虚假宣传现象 - 电商平台热销产品"苗古金贴"宣称由非遗传承人制作并采用"千年秘方",实际"非遗传承人"照片为AI生成,证书由机构违规炮制 [1] - 该产品通过虚假包装在电商平台大肆销售,甚至登上"热敷贴回购榜"第一名 [1] - 类似"神医""神药"虚假宣传现象在电商平台普遍存在,利用AI生成内容伪造身份和资质 [1] AI生成内容的商业滥用 - AI生成的"神医"面容神态逼真,可拼接虚假人生轨迹并配伪造认证,形成完整欺骗链条 [2] - 技术能批量定制高度仿真的AI"神医",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 [2][3] - AI生成内容被恶意用于虚假广告、伪造身份等商业欺诈行为 [1][2] 医疗健康领域监管建议 - 需对医疗健康领域AI生成内容实施前置审查,严令禁止AI医疗虚假宣传 [2] - 应完善法律法规,明确AI冒充专业人士的法律责任 [2] - 需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严查虚假认证机构并强化AI内容溯源追踪 [3] 技术反制与平台治理 - 建议采用"AI打假AI"手段,引入辨伪技术并建立数据库智能化识别虚假内容 [4] - 平台需跟踪AI技术更新,利用技术瑕疵提升鉴别能力 [4] - 需从代工企业、认证机构到AI服务商全链条治理,斩断利益链 [3][4] 行业风险特征 - 传统"神医"依赖真人伪装可追溯,而AI"神医"可量身定制且批量出现,风险更高 [3] - 医疗欺诈利用AI技术形成"深陷阱",需大幅提升惩戒力度 [3] - 虚假医疗产品通过电商平台规模化销售,行业需加强广告审查流程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