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科技成果转化
icon
搜索文档
资本正在抛弃科学家?硬科技投资迎来败局?
搜狐财经· 2025-05-28 17:48
科学家创业热潮与反思 - 2021年科学家创业融资热度达到顶峰,2023年回落至理性状态,单笔投资规模趋于早期体量[5] - 2021年硬科技赛道成为VC主要投资方向,大量资金涌入导致科学家与投资人错配[5] - 行业反思"唯技术论",认为科学家创业存在重研发轻商业、重论文轻产品等五大弊病[5][6] 科研体系对科学家创业的影响 - 中科院"三个面向"方针将"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置于末位,导致科研与市场需求脱节[7] - 科研绩效评价以论文、专利为主,科技成果转化权重低,催生大量"沉睡专利"[10] - 2020年"四个面向"政策调整将经济主战场提至第二位,标志着科研价值观转变[11] 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进展 - 最新政策允许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最长6年,全国科研院所执行力度显著增强[12][13] - 中国农业大学前院士李宁获企业聘任,体现对科学家宽容态度[12] - 科技成果转化率从2010年25%提升至35%,但仍低于发达国家70-80%水平[14] 硬科技投资机构能力要求 - 需具备科研成果甄别能力,独立评估技术产业化前景[15] - 需识别科学家企业家潜质,弥补其商业意识而非改变核心特质[15] - 需提供产业资源孵化(如订单)和科学家成长孵化(如管理培训)[15] 金融体系改革与支持 -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仅5.5%,显著低于美国13%和日本15%[14] - 国家建议扩大股权融资比重,建立科创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体系[14] - 政府引导基金拟设容错池,对早期科技投资给予损失补偿[14]
看车规级固态电池如何突破“死亡之谷”
人民网· 2025-05-28 09:32
固态电池技术突破 - 车规级固态电池样品通过针刺测试不起火、不爆炸且无冒烟或火花闪现 [1] - 电池在零下40℃到120℃范围内正常工作并实现超级快充功能 [1] - 小规模中试产线全速运转,固态电池进入工业化量产前夕 [1] 研究院与中试平台建设 - 武汉经开区未来技术创新研究院2022年6月成立,依托华中科技大学学科资源 [2] - 研究院已建成14条中试生产线,孵化10家产业化公司 [2] - 7家企业获湖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3家公司估值过亿,1家获种子独角兽备案资格 [2] 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展 - 郭新教授团队历时26年攻关固态锂/钠离子电池关键技术 [2] - 团队半年内搭建全流程中试生产线,时间比预计缩短一半 [2] - 公司已完成两轮融资,其中第二轮融资4000万元 [2] 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 研究院构建"技术研发-概念验证-中试熟化-转化孵化-产业落地"全链条转化服务体系 [3] - 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方向,探索中试熟化模式 [3] - 打造中试平台集群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3]
周泽将:场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经济日报· 2025-05-28 08:27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重要桥梁,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今年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政策和市场服务""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以新技术 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的场景创新,成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新模式。要充分发 挥场景创新的积极作用,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质效,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发展。 场景创新通过模拟或构建真实应用场景,有效缩短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距离,促进科技成果 落地生根。场景创新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搬到实际应用环境中,加速技术验证和迭代,提高了科技成果 转化效率。场景创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通过开放城市应用场景,企业能 够围绕特定需求开展"链条式"创新,形成生态化、网络化的协同合作模式。场景创新激发创新活力与市 场需求,通过"为场景找技术、为技术找场景",政府和企业可以精准对接供需,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 入,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 近年来,各地积极运用场景创新手段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积累了不少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实践模 式。一是全域场景开发赋能模式。依托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系统开发并统筹管理全市域、全领域应用场 ...
日照岚山:营商环境“四加四减”,赋能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发展网· 2025-05-27 22:24
营商环境优化措施 - 推行"综合查一次"机制整合多部门检查事项 检查频次同比下降40% 累计压减临时性检查任务28项 [2] - 涉企检查频次同比下降52% 企业迎检时间减少60%以上 通过联合检查发现跨领域问题隐患17个 整改效率提高45% [2] - 简化审批程序实现多事项并联办理 平均精简申请材料35% 办理时限由17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 审批时间减少70%以上 [3] 钢铁产业发展成效 - 全区钢铁产能从2020年1845万吨增至2745万吨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降低40%以上 实现增产不增"污" [4] - 2024年粗钢产量2749.6万吨同比增长1.1% 钢铁及配套行业产值2187.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52.1% [4] - 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 钢铁产业集群获评省级整体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 [4] 产业支持机制 - 实施钢铁产业"链长制" 组建涵盖80多家企业的钢铁产业党建共同体 加快"延链补链强链" [5] - 建立重点项目"挂图作战"机制 2024年累计为37家项目单位解决各类问题44个 [6] - 推出"科技成果转化贷""知识产权质押贷"等政策性贴息产品 银行授信贷款陆续落地 [9] 科技创新成果 - 与中科院团队合作推进钢铁企业绿色发展 签订全省首个钢铁领域"碳达峰碳减排"行动方案 [10] - 建成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平台45个 获省级以上科创成果奖71项 授权发明专利超300项 [11] - 成功开发9镍钢等高附加值产品 多项ESP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 [11]
2025创新价值转化论坛成功举办
中证网· 2025-05-27 22:04
论坛背景与目标 - 论坛由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学院主办,主题为"科金教融——2025创新价值转化",旨在探讨金融、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1] 复旦大学技术转移人才培养 - 复旦大学筹建技术转移专业硕士项目(MTT),培养领军型技术经理人,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人才支持 [1] - 技术转移专业硕士项目(MTT)依托金融学院优势,提供金融全生命周期服务,助力科创企业发展,并侧重国际技术转移,帮助中国企业技术出海 [2] - 国际金融学院发布技术转移人才培养体系,标志着学院在创新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取得进展 [1] 耐心资本与科产融合 - 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强调耐心资本在科技创新"深水区"的关键作用,需打破资源壁垒,构建科产融合完整生态 [2] - 上海国投期待与复旦大学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资源融合,构建协同创新生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核心问题,支持技术创新和青年人才成长 [2] 科创案例分享 - 复旦科创董事长孙彭军分享案例《助力科创成果高质量高效率产业化——做科学家的合伙人》 [3] - 复旦大学光纤研究中心副主任唐璜以颠覆性光子安全通信技术产业化为例,探讨如何跨越成果转化的"达尔文死海" [3]
大兴区校地企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启动
新京报· 2025-05-23 22:54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 - 北京市高校科协联盟科创专委会成果转化基地揭牌,整合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资源,目标三年内技术合同交易额突破50亿元 [1] - 大兴区校地企创新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启动,设立首期5000万元"亿九硬科技种子基金",单项目最高可获500万元支持 [1] - 平台配套2万平方米专业化中试车间,首创"空间换股权"模式降低企业成本,同步提供住房保障、个税奖励等10项专属服务 [1] 重点签约项目领域 - 天宫院街道签约12项高校重点标志性项目,覆盖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材料等领域 [1] - 清华大学"智能微创髓内延长机器人项目"采用非接触电磁驱动技术突破骨科治疗局限 [2] - 北京工业大学"主动波浪补偿登陆舷梯装置"解决海洋工程装备稳定性难题 [2]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室内机器人服务系统"和北京交通大学"便携式轨道质量检测仪"强化智能制造与轨道交通优势 [2] 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成果 - 平台已推动20余项实验室技术产业化,建成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垂直领域的中试共享平台,预计三年孵化硬科技企业超百家 [1] - 大兴区通过氢能产教融合基地攻克绿氢制备技术,推动低成本氢发动机进入公交测试 [2] - 联合北京大学打造"北大-金苑路联合实验室"吸引16家专精特新企业落户,数字经济营收破百亿 [2] - 天宫院街道与高校共建中试基地3年内集聚落地项目60余家,强化"高校供给-政策赋能-市场承接"协同闭环 [2]
昌发展十周年成绩单:构建全链条产业服务体系,直接、间接投资超千家企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3 14:43
公司十年成果 - 昌发展集团管理10余个产业园区,运营总面积11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300多家 [2] - 打造医药健康、智能制造、数字经济三大产业园区组团,覆盖多元业态 [2] - 设立管理科技产业母基金群,规模达450亿元,直接和间接投资超过1000家企业,累计投资额266亿元 [3] - 投资昌平企业142家,投资落地金额近40亿元,实现财政资金2.3倍杠杆放大效应 [3] - 直投项目超过40个,投资近10亿元,已有5家被投企业上市 [4] 产业布局与战略 - 超过一半基金资金投入医药健康领域,30%投向未来健康、未来制造、未来能源、未来信息等未来产业 [4] - 助力34家从北大、清华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企业在昌平落地 [3] - 引入近70家企业来昌平发展,服务10余家企业加速上市,带动10家市场化私募基金在昌平设立 [3] 未来发展规划 - 聚焦未来健康、未来能源、未来制造、未来信息等产业赛道 [6] - 联合17位专家组成顾问团,包括两院院士、科研机构学科带头人等 [6] - 与清华校友总会AI大数据专委会发起AI+场景创新工作营 [6] - 与清华大学能源大模型创新团队合作,推动新能源与人工智能融合 [7] - 成立出海服务中心,助力企业国际化发展 [7]
以科技鉴定护航成果转化 一季度55项轻工科技成果通过鉴定
轻工业创新成果 核心观点 - 轻工业创新成果涌现,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涉及家电、五金、食品、造纸、照明电器、陶瓷、自行车、塑料、皮革、电池、轻工机械等行业领域 [1] - 中国轻工联组织专家对55项成果进行鉴定,部分典型成果已实现技术突破并投入市场 [1] - 创新成果在服务国家战略、突破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引领消费升级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 [5] 家电行业创新 - 青岛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首创一体三滚筒洗衣机,实现多模式洗涤精准运行和平衡控制,解决用户不同衣物分类同洗痛点,产品在AWE展会上首发并获市场高度关注 [1] -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创新采用电磁损耗均衡与漏磁抑制方法,攻克15槽10极永磁电机能效衰减难题,提升电机功率密度和效率,同时减少稀土用量28%,应用覆盖高效变频空调、热泵热水器等场景 [2] 食品与生物技术 - 北京工商大学联合伊利集团创建感官偏好智能识别系统,开发益生元、益生菌协同配方和低聚糖协同钙源优化技术,提升婴配粉风味感知与营养吸收 [1] - 武汉远大弘元股份有限公司创新高端氨基酸育种技术及代谢调控方法,实现谷氨酰胺、半胱氨酸等大规模生产,打破国外垄断,满足抗体药物生产需求 [3]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创制高载量、高复用固定化酶连续催化技术,实现年联产D-阿洛酮糖与葡萄糖酸/内酯万吨级生产示范 [3] 照明与自行车技术 - 横店集团得邦照明突破多光色控制和调节技术,开发PAR灯实现色温、亮度和光束角便捷调控及防水功能,适用于商业、工业、家居等场景 [2] - 广东洛梵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电助力自行车用超大扭矩自动内变速器,解决智能变速、高负载卡死等技术难题,提升传动性能和骑行舒适度 [2] 智能制造与新材料 - 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制柔性面料智能缝制关键技术及装备,突破缝料感知实时性差与计算复杂度高瓶颈,开发系列新型平缝机、包缝机等产品 [3] - 华南理工大学联合龙头企业构建甜叶菊活性物提取技术体系,研制脉冲电场精准处理系统,建成10吨/小时罗汉果甜苷、甜菊苷提制生产线 [3] - 上海绿羽节能科技突破聚苯醚发泡板材超临界连续挤出工业化制备技术,实现V0阻燃等级、低介电性能板材连续化生产,应用于轨道交通、新能源电池等领域 [4] 新能源与电池技术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高均匀硫正极及大容量锂硫电池批量制备技术,形成系统比能量460瓦时/千克电池组生产能力,产品应用于无人机等装备 [4] 行业展望 - 中国轻工联将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促进机制,深化科技成果鉴定对转化的护航作用,加快发展轻工业新质生产力 [5]
推动科技供给和产业需求“双向奔赴” 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走进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日报· 2025-05-22 10:14
校企合作活动概况 - 南京市专精特新"千校万企"紫金行动走进南京农业大学,51家精密制造、石油化工、生物医药领域企业与高校科研人员对接 [1] - 活动聚焦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双向奔赴",推动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 南京农业大学科研与产业合作 - 南京农业大学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特色,下设食品科技学院、工学院等4个学院,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 [1] - 与华为共建"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与温氏集团、中粮集团等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支撑食品与农业装备产业升级 [1] - 工学院展示生物质利用技术、农机先进制造等6项科研成果,食品科技学院推介食品加工新技术与智能育种成果 [1] 企业需求与政府规划 - 专精特新企业南京乐惠芬纳赫提出高速灌装设备的高精度部件、耐腐蚀材料等校企合作需求,旨在提升产品竞争力 [2] - 南京市工信局通过"千校万企"行动组织企业对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2] - 下一步将聚焦产业攻坚方向,推动校企联合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高质量发展瓶颈 [2]
2025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主题讨论八丨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与发展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5-21 18:20
金融赋能科技创新与发展论坛核心观点 - 论坛聚焦金融如何赋能科技创新与发展 探讨科技金融面临的痛点和现状 [1] - 与会嘉宾包括政府官员 投资机构代表 科技企业高管等 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3] 产业互联网金融 - 产业互联网金融3 0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关键 通过数字化平台覆盖制造业及十大生产性服务业 [6] - 产业互联网能带来价值叠加 形成多种经济功能中心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6] 政府引导基金改革 - 2024年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约35% 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9] - 差距原因包括创新链与资金链断链 早期项目融资占比不足6% 估值认知偏离等 [9] - 政府引导基金应组织协调社会资源 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9] 创投行业现状与建议 - 创投行业面临IPO收紧 退出受限困境 但半导体 AI等行业投资仍增长 [12] - 多数2015年后成立基金DPI小于0 5 需营造赚钱效应 [12] - 建议降低税负 引入长期资本 放宽国有基金考核 [12] 香港科技金融举措 - 香港政府投入100亿元推动大学研究商业化 [15] - 通过政策引进科技顶尖人才 [15] - 推动Web3 数字资产等金融科技制度创新 [15] 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 - 中国正从追赶型转向领跑型研发 初创企业需长期资本支持 [17] - 需运用AI 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风控能力 创新投融资模式 [17] 数字化风控平台 - 科技企业痛点包括研发不确定性 资信体系不完善等 [20] - 三位一体风控策略:智能化基础设施 数据资产价值重构 知识产权沉淀 [20] 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建议 - 产业互联网可形成跨境体系 推动科技金融发展 [21] - 建议发展科技债 AIC公司 建立容错机制 [21] - 重构利益链 如银行与科技企业期权绑定 [21] - 大湾区应协同发展 聚焦优势领域 [21] - 利用数字技术提升风险预判能力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