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态电池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汽车零部件龙头,“低价收购”固态电池大厂
DT新材料· 2025-08-28 00:04
华域汽车收购上汽清陶股权 - 公司拟以2.06亿元收购控股股东上汽集团持有的上汽清陶49%股权[2] - 交易完成后华域汽车将持有上汽清陶49%股权 上汽清陶拟更名为清陶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2] - 上汽清陶成立于2023年11月 注册资本10亿元 原股权结构为清陶能源持股51% 上汽集团持股49%[2] 交易背景与战略意义 - 本次交易属于上汽集团内部资产重组 转让费低廉因华域汽车为上汽集团控股企业[2] - 通过收购首次进入固态电池领域 补全智能动力平台产品矩阵[2] - 实现固态电池业务与电驱动 热管理等业务的协同发展[2] - 利用中性化市场拓展优势丰富客户结构 推进半固态 固态电池战略布局[2] 清陶能源技术路径与产能规划 - 采用氧化物+聚合物技术路径的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量产[3] - 第二代固态电池选择氧化物+卤化物+聚合物路径 计划2025年开发[3] - 2027年目标量产第三代固态电池 能量密度超500Wh/kg 成本比磷酸铁锂或三元电池低40%[3] - 五大生产基地总规划产能65GWh 包括成都15GWh 江西宜春10GWh 江苏昆山10GWh 浙江台州20GWh[3] 客户拓展与应用领域 - 固态电池已应用于智己L6及福田乐福系列车型[4] - 三款搭载清陶半固态电池新车型进入工信部名单 包括上汽MG4(锰基半固态) 南京依维柯聚星(磷酸铁锂) 北汽福田祥菱U7(磷酸铁锂)[4] - 在乘用车 商用车和物流车领域均实现配套落地[4] 产业生态与平台协同 - 清陶能源建成新能源材料-固态锂电池-自动化装备-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投资的完整生态链[3] - 华域汽车业务覆盖内外饰件 功能件等领域 聚焦智能行驶 智能座舱与车身 智能动力三大技术平台[2]
国泰海通|新能源:固态电池正负极&集流体发展方向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 固态电池因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被视为下一代锂电池发展方向 [1] - 固态电解质主要包括氧化物、聚合物、卤化物和硫化物,其中硫化物可能成为全固态电池主要电解质选择 [1] 正极材料演进路径 - 正极向高电压高比容量方向发展,初期采用高镍三元材料,未来重点发展富锂锰基、超高镍和镍锰酸锂材料 [1] - 富锂锰基理论克容量达320mAh/g,电压平台3.7V-4.6V,显著高于传统三元和磷酸铁锂材料 [1] - 富锂锰基原材料成本比三元低15-20%,瓦时成本接近磷酸铁锂 [1] 负极材料发展路线 - 短期(能量密度400Wh/kg前)以硅碳负极为主,后续锂金属负极将成为主流 [2] - 锂金属负极理论比容量3860mAh/g远超石墨负极372mAh/g,具有最低电化学势(-3.04V vs标准氢电极)和较小密度(0.534g/cm³) [2] - 锂金属制备主要采用压延法,未来气相沉积法(蒸镀工艺)将推动产业化应用 [2] 集流体技术突破方向 - 多孔铜箔可抑制锂枝晶生长,提升固态电池安全性和循环寿命 [2] - 针对硫化物电解质腐蚀问题,镍基集流体和不锈钢集流体成为替代方案 [2] 技术演进逻辑 - 正极材料向高电压高比容量演进匹配固态电池安全性和电化学窗口提升特性 [1] - 负极材料从硅碳向锂金属过渡以实现更高能量密度目标 [2] - 集流体技术需同步适配锂金属负极和硫化物电解质体系要求 [2]
2025起点户储及便携式储能电池技术论坛9月深圳举办!
起点锂电· 2025-08-27 11:54
会议背景 - 2025年9月26日在深圳举办户储及便携式储能电池技术论坛 聚焦电池高安全和产业生态共建 [2][6] 户用储能市场 - 2024年全球户用储能出货规模27.8GWh 同比增长19% 中国企业出货占比75% [3] - 欧洲为最大市场但增速下滑 美国/乌克兰/澳洲/南非/巴西等市场增长较快 [3] - 2030年全球户用储能市场预计达180GWh 较2024年增长547% [3] - 出货量TOP10企业:华为 比亚迪 艾罗能源 派能科技 麦田能源 德业股份 沃太能源 首航新能 安克创新 三晶股份 [3] 便携式储能市场 - 2024年全球便携式储能出货1100万台 同比增长90% [4] - 美国为最大市场 因户外运动及房车文化盛行 乌克兰因俄乌冲突导致应急需求激增 [4] - 2030年全球便携式储能市场预计达2800万台 较2024年增长156% [4] - 增长驱动因素:户外经济渗透率提升 战争冲突 极端天气应急需求 [4] - 出货量TOP10品牌:正浩创新EcoFlow 德兰明海BLUETTI 华宝新能Jackery 安克创新Anker 大疆DJI Goal Zero 马贝罗MARBERO 公牛 纽曼Newsmy 绿联UGREEN [5] - 小米 华为 传音等数码品牌进入领域 未来2-3年竞争加剧 [5] 技术发展趋势 - 快充 固态电池 钠电 全极耳等新技术持续涌现 [5] - 电池安全问题严峻 新国标对便携式移动电源及产业链提出更高要求 [5] 论坛核心议题 - 发布2025中国户储及便携式储能行业白皮书及细分排行榜 [9] - 探讨户用储能多级安全防护体系设计与实践 [9] - 分析欧美户用储能市场趋势及出海供应链策略 [9] - 研究新国标下便携式储能系统安全及电池安全变化 [9] - 探讨大圆柱电池 固态电池在便携式储能的应用 [9] - 分析户外经济与应急备灾场景的蓝海机会 [9] - 研究热失控防控 低温电池技术 国际安全标准认证等安全议题 [9] 参会规模与企业范围 - 线下600+核心企业决策者参与 线上触达超20000专业受众 [10][11] - 覆盖户储企业 便携式储能企业 锂电池企业 材料及设备企业等全产业链 [12]
国泰海通:固态电池未来或为下一代电池 正负极往高电压高比容量方向发展
智通财经网· 2025-08-27 10:25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较液态电池更佳 未来或为下一代锂电池 [1] - 固态电解质主要包括氧化物、聚合物、卤化物和硫化物 其中硫化物或为全固态电池主要电解质选择 [1] 正极材料发展方向 - 正极往高电压高比容量方向发展 初期采用高镍三元 未来看富锂锰基、超高镍和镍锰酸锂材料 [1] - 富锂锰基理论克容量达320mAh/g 电压平台3.7V-4.6V 均显著高于传统三元和磷酸铁锂正极材料 [1] - 富锂锰基原材料成本比三元低15-20% 瓦时成本接近磷酸铁锂 [1] 负极材料发展路径 - 短期电池能量密度达400Wh/kg前主要采用硅碳负极 此后锂金属负极或为主流 [2] - 锂金属负极理论比容量3860mAh/g 远高于传统石墨负极的372mAh/g [2] - 锂金属负极具有最低电化学势(-3.04V相对于标准氢电极)和较小密度(0.534g/cm³) 可进一步提升电池能量密度 [2] - 锂金属负极制备方法包括压延法、液相法和气相沉积法 目前压延法为主流但厚度较厚 [2] - 蒸镀工艺(气相沉积法)或助力锂金属负极落地 [2] 集流体技术适配方案 - 多孔铜箔可抑制锂金属负极的锂枝晶生长 提升固态电池安全性和循环寿命 [3] - 针对硫化物腐蚀铜箔现象 镍基集流体和不锈钢集流体或为合适替代方案 [3] 行业评级 - 维持对行业"增持"评级 [1]
领湃科技2025年中报简析:亏损收窄,存货明显上升
证券之星· 2025-08-27 07:09
财务表现 - 营业总收入6747.82万元 同比下降1.19% 第二季度营收2275.58万元 同比下降20.88% [1] - 归母净利润亏损7057.18万元 同比收窄20.56% 第二季度亏损4393.98万元 同比收窄23.82% [1] - 毛利率17.09% 同比提升29.73% 净利率-105.17% 同比改善19.73% [1] - 三费总额4356.27万元 占营收比例64.56% 同比下降25.62% [1] 资产负债状况 - 货币资金1.7亿元 同比下降55.39% 货币资金/流动负债仅50.41% [1][4] - 存货同比大幅增长51.89% 存货/营收比率达149.47% [1][4] - 有息负债5.15亿元 同比下降4.15% 有息资产负债率达40.39% [1][4] - 应收账款5867.33万元 同比下降17.10% [1] 现金流状况 - 每股经营性现金流-0.37元 同比下降18.68% [1] - 近3年经营性现金流均值/流动负债为-44.71% 近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均值为负 [4] -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25.04%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下降171.99% [3]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同比下降205.49% [3] 运营指标 - 每股收益-0.41元 同比改善21.15% 每股净资产0.54元 同比下降23.93% [1] - 管理费用同比下降30.87% 主要因折旧减少及员工离职股权激励失效 [3] - 所得税费用同比下降112.8% 主要因递延所得税资产影响 [3] 历史表现与机构持仓 - 公司上市以来中位数ROIC为11.06% 2024年ROIC为-44.28% [3] - 上市8年年报中亏损5次 投资回报表现不稳定 [3] - 中航新起航灵活配置混合A持有89.58万股 为最大持仓基金 [4] 技术发展 - 公司关注固态电池技术动态并进行技术储备 但当前重点仍集中在锂离子电池市场开拓 [5]
固态电池五大“误区”
起点锂电· 2025-08-26 17:47
能量密度对比 - 相同正负极材料下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普遍低于液态电池 液态电池能量密度为370 Wh kg⁻¹ 聚合物固态电池为313 Wh kg⁻¹(降幅15.4%) 硫化物固态电池为248 Wh kg⁻¹(降幅33.0%)或178 Wh kg⁻¹(降幅51.9%) 氧化物固态电池为125 Wh kg⁻¹(降幅66.2%)或73 Wh kg⁻¹(降幅80.3%)[3][4][5] - 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降低主因是固体电解质比重较高(氧化物3.25 g cm⁻¹ 硫化物1.64 g cm⁻¹ 聚合物1.3 g cm⁻¹ vs 液态1.1 g cm⁻¹)且成膜困难导致实际厚度需≥50μm 同时低电导率需更高电解质含量[3][4][5] - 采用高电压正极(如富锂锰基)+高容量负极(如10μm锂金属)可将聚合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700 Wh kg⁻¹ 突破液态电池瓶颈[5][6] 循环寿命表现 - 固态电池循环寿命普遍低于液态电池 因固体电解质存在界面应力积累(氧化物脆性导致裂缝)和化学分解(硫化物被高电压氧化)等问题 而液态电解质可动态修复界面缺陷[7] - 固态离子能源公司通过创新SEI/CEI层技术使聚合物固态电池(NCM811||Gr体系)在2.2C/1.0C充放电下循环3500次后容量保持率达77.2% 超越常规液态电池[8] 快充性能 - 固态电池快充受限于离子电导率和界面阻抗 氧化物电解质虽室温电导率~10⁻³ S cm⁻¹ 但高界面阻抗限制传输动力学 硫化物电导率~10⁻² S cm⁻¹接近液态但界面稳定性差(如H₂S生成)[9] - 固态离子能源公司通过梯度Li⁺溶剂化结构将Li⁺迁移活化能降至0.18 eV(降63%) 离子电导率突破2.95×10⁻³ S cm⁻¹ 实现4C充电和20C放电[9] 锂枝晶抑制 - 固态电解质抑制锂枝晶能力被高估 氧化物虽机械模量高(~150 GPa)但脆性易导致局部应力加速枝晶穿透 硫化物模量低(~20 GPa)且界面分解加剧枝晶风险[11][12] - 固态离子能源公司通过自愈性聚合物电解质消除界面缺陷 抑制枝晶生长[13] 技术发展路径 - 电池发展应聚焦高性能而非固态化进程 液态/半固态/全固态均为手段而非目的[14][15] - 固态电池核心优势在于高安全性(氧化物/聚合物不可燃)和宽温域适应性(固体电解质无挥发/凝固问题) 但需平衡材料特性(如硫化物可燃性)[15][16][17] 产业化进展 - 固态离子能源公司开发出能量密度260 Wh kg⁻¹的快充型聚合物固态电池(NCM811||Gr) 4C充电时容量保持率超95% 3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77.2%[18][19] - 采用硅碳负极(40%Si)时能量密度达320 Wh kg⁻¹ 锂金属负极时达450 Wh kg⁻¹[18] - 消费电子用聚合物固态电池在-40℃容量保持率55.6% 100℃下1C循环150次后容量保持率89.5% 20C放电容量保持率52%[20] - 通过12mm钢针针刺(仅升温50℃无冒烟)和5.8mm枪击测试(无起火爆炸)验证高安全性[19][20]
某车企暂停自研电池并裁员
鑫椤锂电· 2025-08-26 12:04
保时捷自研电池计划调整 - 保时捷宣布搁置自研高性能电动车电池计划 称该模式无经济可行性[2][3] - 取消自建高性能电池生产计划 主要原因是电动车市场增长低于预期及中美市场环境变化[3] - 缺乏规模经济及产量限制 电池制造需要巨额投入与高度规模化 对当前阶段的保时捷难以实现[3] 原计划与产能目标 - 电池部门Cellforce已完成部分电芯开发并启动试生产[3] - 原计划在德国南部工厂实现每年1吉瓦时产能 足以供应1万辆Taycan[3] - 后续还拟建第二工厂[3] 业务调整与人员影响 - Cellforce将缩减运营 并将研发成果用于支持大众集团及保时捷收购的V4Smart[4] - 可能裁员约200人 目前总员工数量约为300名[4] - 剩余人员或转至大众集团电池子公司PowerCo 相关研发设施也将交由PowerCo使用[4] 技术研发进展 - 2023年保时捷研发新型固态电池 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应用于电动汽车[4] - 目标将续航里程增加到1300公里[4] - 后续通过固态电池优化 续航里程再增加30%-50% 充电功率增加到500kW[5] 行业合作转向 - 经过2年努力后选择激流勇退 专业的事交给宁德时代等动力电池巨头完成[5]
化工ETF(159870)开盘15分钟净申购超5.36亿
新浪财经· 2025-08-26 10:14
行业观点与预期 - 出口短期预期上调因航运数据韧性及全球增长超预期 化工等顺周期板块或受益 [1] - 机构看好成长风格 顺周期龙头及化工板块具价格弹性潜力 增量资金关注低位资产 [1] - 摩根士丹利认为A股牛市受流动性改善及政策支持推动 反内卷政策加速石化行业老旧产能退出 利好化工龙头 [1] 市场表现 - 截至08月26日09:42 化工ETF(159870 SZ)上涨0.59% 其关联指数细分化工(000813 CSI)上涨0.64% [1] - 主要成分股中 万华化学上涨0.97% 巨化股份上涨2.10% 桐昆股份上涨2.73% 恒力石化上涨1.81% 中核钛白上涨4.38% [1] 技术研究与周期特征 - 固态电池作为基础化工领域重要技术方向 硫化物路线离子电导率优势显著但化学稳定性弱 氧化物路线因氧化稳定性和热稳定性较强而产业化进展较快 聚合物电解质加工性能优良但受限于低离子电导率和热稳定性 当前应用相对受限 [2] - 氯碱行业当前处于周期底部 需等待行业景气度回升 [2] 关联产品与个股 - 关联产品包括化工ETF(159870) 联接基金(A类014942 C类014943 I类022792) [3] - 关联个股包括万华化学(600309) 盐湖股份(000792) 巨化股份(600160) 藏格矿业(000408) 华鲁恒升(600426) 宝丰能源(600989) 恒力石化(600346) 金发科技(600143) 云天化(600096) 卫星化学(002648) [3]
固态电池设备深度报告
2025-08-25 17:13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锂电设备行业,特别是固态电池设备领域[1] * 公司包括整线布局企业先导智能、力源亨,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宏工科技(干法电极)、纳克诺尔(滚压环节),以及东威科技(复合集流体优势)[9][17][18] 核心观点与论据 * 锂电设备行业基本面显著改善,一线厂商自2024年Q4起订单量大增,二线厂商于2025年Q1跟进,行业业绩拐点或在2025年Q4至2026年Q1出现[1][3] * 行业经历2022年以来的下行周期后,企业已充分计提减值,2025年原材料储备及库存减值压力释放,若利润端修复将带来显著业绩弹性[1][3] * 锂电设备使用寿命约为3至5年,2020年起上马的项目进入更新换代周期,叠加国内外市场需求增加,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1][4] * 固态电池技术发展前景广阔,头部公司预计2025-2026年实现量产,工信部设立60亿元专项基金,明确2027年和2030年时间节点,为行业发展奠定基础[1][8] * 预计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需求将超过200GWh,复合增长率超100%,设备需求预计达300亿元,固态电池将成为锂电设备行业新的增长点[2][10][12] * 固态电池商业化进程加速,头部公司或于2027年小规模量产,预计2030年左右完成全面商业化,期间供应链培育和成本下降至关重要[1][7] * 固态电池生产工艺关键环节包括滚压机、热复合设备、高精度叠片机、等压机以及后道高压化成分容环节,这些环节技术要求高且单台设备价值量高[13] * 后道工艺竞争格局相对优于前道和中道,参与企业较少,后道企业能获得更高份额且确定性较高,一些后道龙头企业估值较低,仅有20倍左右[14] * 目前液态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电池单瓦时成本集中在0.5至0.6元,而固态三种工艺单瓦时成本在2.5至3元以上,降本主要集中在材料成本(特别是硫化物电解质)和生产制造成本[15] * 技术路线逐渐收敛,全固态采用硫化物方案最多,半固态则因氧化物路线技术成熟且原材料便宜而占优,应用场景从车用逐渐拓宽到低空经济机器人及消费电子领域[16] 其他重要内容 * 当前配置思路包括整线布局企业(如先导智能、力源亨),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如宏工科技、纳克诺尔),以及跟踪下游厂商进展(如先辉技术与清潮能源、新桃与上汽、海姆星与新电能源),反向配置上游设备公司[9] * 未来重要时间节点包括2025年底至2026年初(固态整线设备采买重要时期)、2026年(相关固态整线设备调试重要年份)、2027年(小批量生产开始重要年份)[11] * 催化因素包括工信部60亿元项目中期检查(预计在9-10月,对六家企业进行验收)和大订单出现(下游主机厂或电子厂的大订单证明设备性能优异)[11] * 单GWh设备投资额在5至6亿元之间,取中值5.5亿元进行测算,到2030年固态电池设备单GWh投资额预计将降至2至3亿元[12] * 两大主机厂在港股募集资金用于海外投产,上游设备厂商伴随其布局海外市场,有助于获取更多海外订单,提高利润水平[7]
固态电池:产业加速发展 设备端迎发展良机
犀牛财经· 2025-08-25 10:34
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是最具前景的电池新技术。以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电池中的液态电解质,具备高能量密度、安全、长循环寿命和宽 应用温度范围等优势,有望解决动力电池能量密度低和安全隐患问题。 依据液态电解质在电芯材料混合物中的质量分数,电池分为液态(25%)、半固态(5%~10%)、准固态(0%~5%)和全固态(0%)四类, 后三者统称固态电池。。 液态锂电池存在诸多不足,如能量密度有上限、锂枝晶带来安全风险、SEI膜增厚影响循环寿命,以及低温性能欠佳限制了应用场景。相比之 下,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的优势,成为电池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我国高度重视先进电池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为保持中国电动汽车技术领先地位,2024年6月,工信部发布《锂离子电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 本)》,新增固态电池相关要求,以规范性能标准,推动其发展。预计到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量将达614.1GWh,全固态电池市场规模或 达172亿元。 目前,主流厂商多以半固态、准固态形式切入固态电池领域,采取"液态-半固态-准固态-全固态电池"的逐步转化策略,通过"液态-半固态-准固 态-全固态电池"的发展路径,逐步向全固态电池过渡 ...